中职文言文模块-常考词类用法知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职文言文模块-常考词类用法知识

资源简介

文言文模块-常考词类用法知识梳理
一、词类活用:
知识点1: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知识点2: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春考中,这一知识点是文言文中比较高频考点之一,因此灵活并扎实掌握词类活用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一)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形态;译为“像……一样”
例:其一犬坐于前 (《狼》) 译:像狗一样
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 ;译为“用对待……的方式”
例:稍稍以宾客待之 (《伤仲永》) 译:用对待宾客的方式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译为“用……”
例: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译:用船
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译:用箕畚
4、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译为“依据……”“按照……”
例: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译:按照本分
5、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向……”
例: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译:从小道
6、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译为“当……”“每……”
例: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译:每天
(二)名词作动词
1、后面有宾语或补语;即动+名
例: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穿、戴
例:沛公军霸上(《鸿门宴》)译:驻军
2、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例:蹄而杀之 (《黔之驴》)译:用蹄子踢
3、两个名词连用,一个常活用
例: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译:面对
(三)形容词作动词。往往按词语和语境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
1、后面有宾语
例: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译:疏远
例: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译:多,少
2、前面有能愿动词
例: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译:到尽头
3、前面有助词“所”
例: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译:推崇
4、其他表动态的
例: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译:争高争远
(四)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动+宾=使+宾+动”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译:使我活下来
2、形容词使动用法;译为“形+宾=使+宾+形”
例: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译:使百姓力量愚蠢
3、名词的使动用法;译为“名+宾=使+宾+为+名”
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译:使他为王
(五)意动用法
1、形容词意动用法;译为:“形+宾=以+宾+为+形”
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孟子·尽心上》)译:以鲁为小
2、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为“名+宾=以+宾+为+名”
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译:以之为哀
3、动词的意动用法;译为“动+宾=以+宾+为+动”
例:且庸人尚羞之(《廉蔺列传》)译:以之为羞耻
(六)数词的活用
作为实词的数词在古汉语中活用作动词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来说,数词直接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
例:六王毕,四海一 译:统一
二、古今异义:
知识点1:古今异义值得注意的几点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古今异义这类题目,有三点要注意:
第一,课内的主要古今异义词(包括偏义复词)要牢固掌握;
第二,必须明白,古代文字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多:比如“亲戚”古代是两个词“亲”和“戚”,而现代是一个词,再如“妻子”古代是“妻”和“子”,现代是一个词;
第三,必须分析给定词语古今不同的词性,并且结合本句或前后句理解。
知识点2:古今异义的分类
(1)词义扩大
范围扩大:色(脸色-颜色) 皮(兽皮-皮肤-表皮) 病(重病-病)
义项增多:劝(劝勉-劝勉,规劝)假(凭借、利用-凭借、利用,不真)
(2)词义缩小
范围缩小:臭(气味——坏气味) 金(金属——金子) 丈人(老人——岳父)
义项减少:让(责备,谦让——谦让) 怜(爱,怜悯——怜悯)
(3)词 义 转 移:
涕(眼泪——鼻涕) 偷(苟且——偷窃) 去(离开——到某地去)
(4)感彩变化:
古褒今贬:讽(委婉地劝告——讽刺) 爪牙(武臣——坏人的党羽)
古贬今褒:乖(偏执,不驯顺——人听话,安顺)
(5)词义弱强转变
词义强化:恨(遗憾、不满——仇恨、怀恨)
词义弱化:怨(仇恨、怀恨——埋怨、责备
知识点3:辨析古今词义异同的方法
(1)注意词语间的对应关系
穷:“穷”古义指困窘、不得志,没有出路,它与“达”是一对反义词。现代汉语中与“富”是一对反义词,而古代“富”与“贫” 是一对反义词。
《论语.学而》:“贫而乐,富而好礼。”
《孟子.尽心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注意语素、成语、方言中保留的古义
A、有些词的古义虽然在今天并不单独使用,但作为现代汉语中的语素,它还保留了古义。
“谢”的“道歉”义,在“谢罪”中仍然保留。
“去”的“离开”义,在“去世”“去职”中仍然保留。
B、成语中保留了许多古义。
金城汤池:金,指金属;城,城墙;汤,开水;池,护城河。意思是象金属铸造的城墙,象开水翻滚的护城河。形容城防坚固严密,不易攻破。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 走(跑)马观花、感激涕(泪)零(落)、不虞(意料)之誉、无声无臭(气味)、延颈企踵(脚后跟)、狼奔豕突(急速向前冲)、口诛(谴责、声讨)笔伐。
C、方言中保留古义。
秀:本义指谷物吐穗开花。 《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今东北农村俗谚:“六月六,看谷秀。”保留此义。
汤:古义是热水、开水。 《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今江浙方言把洗脸的热水叫“面汤”,把灌贮热水暖被窝的铜器或瓷器叫“汤婆子”。
三、通假现象:
知识点1:通假字含义
所谓通假字就是,“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知识点2:通假字的分类
根据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来分类,有如下几种:
(1)通假字是本字的一部分,如:
“必筑坏墙,是不善,人将窃。” (善——缮)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性)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尊——樽)
“直上载公于上坐。” (坐——座)
(2)通假字和本字的一部分相同,字形相近,如:
“秦王不说。” (说——悦)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震)
“孝公既没。” (没——殁)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被——披)
(3)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但读音相同,如: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衡——横)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斑)
(4)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但读音相近,如: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要——邀)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又)
“如有营,予佐尔贾。” (贾——价)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乡——向)
(5)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读音也不同,如: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罢——疲)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适——谪)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