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5.1《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梳理故事情节,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社会意义,领悟小说主题。
3.品味小说语言,鉴赏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4.理解作者意图,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辩证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梳理故事情节,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社会意义,领悟小说主题。
3.品味小说语言,鉴赏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意图,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辩证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
任务一 文学常识储备
任务一为前置学习任务。
一、作家及其作品
1.鲁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2.鲁迅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
《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伪自由书》《热风》《花边文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
今天,我们学习的《阿Q正传》就是选自小说集《呐喊》。
二、《呐喊》及《阿Q正传》
1.《呐喊》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8月,收集了包括《狂人日记》等共15篇小说。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城市贫民(《药》)、人力车夫(《一件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等形象。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表明他愿同新文化“前驱”取同一步调,为革命呐喊战斗的心迹。
2.《阿Q正传》创作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
《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它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3.《阿Q正传》
《阿Q正传》,1921年发表于北京的《晨报副刊》。
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了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
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
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出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第一章序——交代作传缘起,介绍阿Q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介绍阿Q精神胜利法;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介绍阿Q精神胜利法。
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介绍阿Q求爱经过和可悲结果;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的走投无路和畏强凌弱;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从中兴到末路的不幸。
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第七章,革命——写阿Q“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第八章,不准革命——写阿Q对革命的极度失望;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惨遭杀害。
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三章。
任务二 把握情节,领悟主题
任务二为课堂任务,完成小说的情节梳理,探究人物形象,归纳小说主题。
一、选文前情
了解《阿Q正传》第一章序言的内容。
小说的序言,排列起来交代四个问题:
1.关于小说的名目。为什么用“正传”而不用“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
2.考察阿Q的姓。似乎姓赵,但赵太爷不准他姓赵,说他不配姓赵,还被打了一个嘴巴。
3.关于阿Q的名。人都叫他阿Quei,无名亦无号,不知写作阿贵还是阿桂,照英国流行拼法略为阿Q。
4.关于阿Q的籍贯。姓赵不可靠,虽常住未庄却也常住别处,籍贯亦不可考。
关于阿Q,聊以自慰的,是一个“阿”字非常正确。
二、梳理小说节选部分的情节
事件是小说情节的依托。请概括节选部分每一章节的主要事件,梳理阿Q的主要事迹。
第二章:
①穷得没有家却说先前阔得多;
②没有固定职业,给人做短工,而且“真能做”;
③进过几回城却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见识多;
④头长癞疮疤被欺,由打人到怒目到自轻自贱;
⑤赌场赢钱被打而自打耳光转移痛苦。
第三章:
①被赵太爷打而得意许多年;
②遭遇平生第一件屈辱:被王胡打;
③遭遇生平第二件屈辱:被“假洋鬼子”打;
④调戏小尼姑。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分析阿Q在一系列事件中的行为表现,来赏析他的性格特点。
阿Q形象分析
事迹、事件 行为表现 性格特点
讥笑未庄人没见识 言语自大、怒目而视言语自大、怒目而视 自尊、自负
长癞疮疤被欺 自认“虫豸” 自轻自贱
赌场赢钱被抢被打 忽忽不乐、连打自己两个嘴巴心满意足、得胜躺下 自我摧残、懦弱
第一屈辱 奚落王胡反被打、提出“君子动口不动手”、无可适从 畏强凌弱、遇强懦弱
第二屈辱 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感到轻松、忘却了这份耻辱 怯懦、卑怯狡猾
调戏小尼姑 伸手摸尼姑新剃的头皮、在酒店人的起哄下再用力一拧才放手 哗众取宠、欺软怕硬
2.小说通过阿Q在一系列事件中的行为表现,阿Q的形象跃然纸上。阿Q的这些行为表现,包含了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那些方面呢?
①动作;如赌场赢钱被欺后打自己嘴巴。
②语言;“打虫豸,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③心理;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④神态;怒目而视。
这些也是小说刻画阿Q这一形象的方法。
4.阿Q 形象总结小结:
阿Q是一个流浪的雇农,无财产,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身处社会底层,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但他竟能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
构成阿Q性格整体的基本元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
阿Q不把未庄人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被打败之后,为了求饶,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残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②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
一方面,阿Q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了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另一方面,阿Q受尽压迫凌辱,却只是默默忍受,甚至主动地接受挨打。
③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
阿Q自以为见识高,其实却狭隘无知,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不容任何变革,只认祖宗章法,自觉维护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但阿Q又盲目趋时,进过几回城就嘲笑乡下人没见过世面。
四、阿Q精神
课文中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每一次被欺后他都能通过一系列或心理、或语言、或动作或神态的反应取得“胜利”。这构成了他的主要性格,即“精神胜利法”,又叫阿Q精神。
请同学们根据理解概括一下“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及其形成的原因。
1.“精神胜利法”实质:
“精神胜利法”是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2.“精神胜利法”产生原因:
①产生于愚弱国民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屈辱地位,来源于被压迫、被凌辱的下层人民当中,是国民的心理变态和人性奴化。
②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不敢正视自己的落后不幸状态的精神的瞒与骗,因此不仅东方落后的民族中会产生阿Q的“精神胜利法”,世界其他国家也会有,当时东亚的韩国、日本更盛。
五、小说的主题
在归纳主题之前,我们看一段鲁迅先生的话: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主题:
文本通过对阿Q的语言、心理、行为等的描写,刻画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
任务三 探究小说的语言
任务三为课堂思考内容,要总结出小说语言的特点,更要讨论这种风格营造的手法。
1.这边小说,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幽默、讽刺。
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议论、讽刺、挖苦、调侃。
2.小说是如何让语言既幽默又讽刺、让我们既想笑又心痛的?
①“擎起右手、蒙赵太爷打他嘴巴、君子动口不动手、深恶而痛绝之”
古词新用、严肃庄重之词诙谐使用谐用
②“怒目主义、大失体统、赏鉴家”
大词小用
③“勋业、武勇”
褒词贬用、使用反语
④“十分得意、九分得意、深闺浅闺”
仿旧词造新词
⑤“否则,也如孔庙里的太牢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圣人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
小说序言关于作品的名目和阿Q的性格、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等内容。
反讽,对儒家的“正名说”,旧社会的阔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
任务四 拓展延伸,探究意义
任务四是课堂探究任务,旨在探究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
1.请同学们先看两个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一:张三
考试又失败了,六科里五科亮红灯。张三说:“有什么大不了的,考试能决定我的命运吗?考不好老子以后照样能挣大钱!”
案例二:李四
宿舍里有同学丢了手机,怀疑是李四偷了,于是对李四大骂一顿。李四深感委屈,但他没有报告老师家长,以为清者自清,很快忘掉了这件事。
你的看法是什么?(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根据同学们的看法,是不是说人应该有一点阿Q精神,你认为呢?
参考观点: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生活中需要一些“阿Q精神”,它的确能放松我们的身心,缓解生活的压力,但“阿Q精神”不是时时皆能使用的,如果我们时时都用“阿Q精神”,那么我们就丧失了进取的意识,缺失了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意义。
如果没有一点儿“阿Q精神”,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的压力就会很大。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所以说,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是需要有一点儿“阿Q精神”的。
但是,如果把它当作一贯的行为准则,而不敢于直面现实,不善于总结教训,则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