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小池》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它是一首七言绝句,南宋诗人杨万里以优美的诗句描绘了夏天池塘的美景。诗句从“小”处入手,把大自然中极平常的细小事物池、泉、流、荷和蜻蜓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捕捉到景物稍纵即逝的变化,极富情趣。文中的插图与古诗相配,诗中景物与画中景物一一对应,诗画的融合清新雅致,意境悠远,给学生以传统文化的熏陶。学情分析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学生已学习了不少古诗,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本课的学习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感受通过情景体验,感悟诗歌意境。教学目标1.认识“泉、流”等7个字,会写“爱、树”等5个字。理解“惜、树阴”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并背诵积累。3.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荷花池的美丽、和谐。教学重难点1.能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惜、树阴”等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准备课件、与诗句相配的图片、词语卡片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同学们,伴着春风,和着春雨,春姑娘来了。她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大地变成了一幅五彩的画。有许多诗人用手中的笔,写下了赞美春天的诗。下面,让我们来背背赞美春天的古诗吧!(出示课件:赞美春天的古诗《春晓》《咏柳》《草》《春日》,学生齐读。)一、以诗引诗,导入新课。1.激趣导入:是啊,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出示图片)这幅图上是什么季节?你看到了什么?(池塘、荷叶、荷花小蜻蜓)南宋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描绘了他见到的这个初夏的荷花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小池》。2.教师板书课题(小池 宋 杨万里),学生书空(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3.了解诗人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1.学生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1)诗人是怎么描写这美丽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帮忙。(2)指名读,纠正字音。2.认读生字(1)你会哪些识字方法?加一加、联系生活、字理识字、熟字组新词(2)识字游戏。 三、圈出景物,感受诗意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出古诗的节奏,再找一找诗中出现的景物,圈画出来。2.学生发言,教师随机板“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3.学习第一二句诗(1)泉眼在哪里?(山上的洞穴,泉水从这里流出)“惜”是什么意思?(爱惜)你是如何爱惜东西的呢?(2)什么是树荫?树木枝叶在阳光下形成的阴影。(3)想象情景体会:如果你是池边的小树,在微风拂面,阳光灿烂的天气里,你对着池水照镜子,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喜爱这夏天晴朗柔和的日子)(4)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饱含舍不得)4.学习第三四句诗(1)老师范读。(2)作者怎样描写“小荷”和“蜻蜓”的?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结合插图认读:荷花、荷叶)让学生用手指做一做蜻蜓“立”在小荷上的动作,感受蜻蜓的轻盈。(3)再读诗句“才……早”,体会蜻蜓对小荷的喜爱之情。(多么有趣的大自然片段,竟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吟诵呢?)四、借助图片和音乐,背诵古诗1.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2.多种形式指导朗读。配图找景物、老师说诗意读相应的句子、配乐读、唱一唱3.指导背诵。五、掌握要领,书写“爱、树”1.“爱”:字形——指导重点笔画(第一笔是平撇,爪子头较小,秃宝盖扁而宽,第八笔竖撇较长)——生书空、组词——老师范写(张开双手拥抱朋友)——描红练写——展示评价2.“树”:左中右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部件之间要穿插避让,因为有穿插,不分家。六、拓展阅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拓展延伸小荷渐渐长大了,你们想知道它们在盛夏时节的美景吗?(出示满池荷花的画面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初读古诗。(2)这首诗描绘了( 夏天 )晴好天气时,( 西湖 )的景色。(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诗中有“碧”和“红”两种颜色,分别描写的是莲叶和荷花。2.激发情感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七、课后延伸课下,喜欢唱歌的同学,给家长唱一唱《小池》;喜欢画画的同学,拿起你的画笔,画一画诗中的景色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