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上的臺灣——台湾史篇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地方史系列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台湾省简介台湾省,简称“台”,别称宝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台北,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濒东海,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台湾省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与兰屿、绿岛、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组成。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时期都曾先后派万余人去台。明末清初以来大量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居民移垦台湾,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主要少数民族高山族与华南壮侗语人群同源。中国历代政府对台湾行使管辖权。中国台湾地区,是指台湾当局控制下的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与兰屿、绿岛、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及澎湖列岛),以及福建省的金门、马祖、乌丘等岛屿,陆地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台湾地区行政区划包括:台北、新北、桃园、台中、台南、高雄6个台湾当局“直辖市”,基隆、新竹、嘉义3个市,新竹、苗栗、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屏东、台东、花莲、宜兰、澎湖、金门、连江(马祖)13个县。联合国、世界经济论坛、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篮球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使用“中国台湾”(英语:Taiwan, China)或“中国台湾省”(英语:Taiwan, Province of China)一词作为台湾省的名称。台湾省在奥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事和亚太经合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名称为“中国台北”(英语:Chinese Taipei)。台湾省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名称为“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单独关税区”,简称“中国台北单独关税区”。目前台湾现状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Q:考考你:请用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属于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661-1662年 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成功收复台湾。1683-1684年 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3-1885年 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台湾在东南海防上的重要性,1885年,清政府设置台湾省。回顾旧知·延伸拓展时 间 台湾大事记230年 三国时期,吴国卫温等一万多人到达夷洲(今台湾);元朝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今台湾岛)以及澎湖列岛事务,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予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台湾,中国之土地者也。”第一章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Q:你知道历史上,台湾还有哪些名称和称呼?回顾旧知·延伸拓展夷洲东宁东都东番小琉球琉球流求东夷福摩萨、福尔摩萨(Formosa)琉求台湾省的名称在历朝历代屡有变更。春秋战国时期称台湾为“岛夷”;秦朝称“瀛州”;汉朝和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与唐朝时称“流求”;宋朝时称“流求”或“琉求”;元朝时称“琉求”或“瑠求”;明朝洪武年间称“小琉球”。 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山”(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今台南市)、“台员”,而1558年的明朝官方文书《明神宗实录》中称台湾为“东番”。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清朝时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线索一古代史上的台湾——政治建制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时 期 重要大事三国时期 公元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隋朝 隋炀帝时曾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607年(隋大业三年),隋炀帝遣羽骑尉朱宽、海师何蛮至流求(今台湾)访察。608年(隋大业四年),隋炀帝令朱宽慰抚流求。610年(隋大业六年),隋炀帝遣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军万余人自广东义安(今潮州)至流求,后返回至福建。宋朝 北宋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北宋政府将澎湖及其附属的台湾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划归福建泉州。南宋 1171年(南宋乾道七年),南宋政府将澎湖划归福建路晋江县(今福建泉州晋江)管辖。相关链接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材料二:夷洲是台湾的古称。东汉、三国时称今台湾为夷洲。《后汉书·东夷传》有“夷洲”。《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 “(黄龙)二年(230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材料一:夷州在临海郡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父,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好,以为饰也。…… ——沈莹(三国时吴国丹阳太守):《临海水土志》(约完成于268年至280年之间)世界史最早记述台湾的文献文字吴国率先开通了大陆与台湾联系的路线线索一古代史上的台湾——政治建制时期 重要大事元朝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来管辖澎湖列岛和琉球事务(今台湾地区):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万户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珍部员外郎阮监到台湾“宣抚”。1335年至1340年(元后至元年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晋江县(今属泉州)。中央政权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也自此开始。明朝 末年 17世纪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24年(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南部;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北部。1642年(崇祯十五年),荷兰取代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自此荷兰占据台湾全岛,也结束了西班牙人在台湾历时16年的殖民统治。1661年4月,郑成功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1662年2月,双方签订《郑荷缔和条约》,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郑成功被誉为民族英雄,在台湾被誉为“开台圣王”。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材料三:(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冬十月冬十月,乃命杨祥充宣抚使,给金符,吴志斗礼部员外郎,阮鉴兵部员外郎,并给银符,往使琉求(按:元代台湾称为“留求”或者“琉求”)。——《元史·琉球传》材料四:据汪大渊《岛夷志略》(1349年写成)记载:澎湖“地隶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十一锭二十五两,别无差科”,“职巡逻,专捕获”,兼办“盐课”。材料五:元汪大渊《岛夷志略》:“琉求……自彭湖望之甚近。”《元史·瑠求传》:“瑠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彭湖诸岛,与瑠求相对。”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项目 具体内容台湾地区 举措 1662年, 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 ,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作用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台湾府郑成功郑成功收复台湾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郑成功(1624年8月28日—1662年6月23日),福建泉州南安人,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被称为“开台圣王”当前台湾有些学校、街道、地名、军舰等以郑成功的人名或称号命名,大陆的河南省固始县也有一条街道以郑成功的名字命名,例如:地名:旧台北市延平区,南投县国姓乡,南投县延平里,台东县延平乡;街道:台中市成功路,台北市延平南北路,台南市中西区开山路,固始县成功大道;学校:成功大学(原台湾省立工学院),台北市立成功高级中学(原台湾州立二中、台湾省立成功中 学 ),台北市私立延平高级中学(原私立延平学院),台南市立成功国小,南投县延平国小,福建晋江安海成功小学;军舰:成功级巡防舰,包括FFG-1101成功舰;其他:台南市国姓桥,台南延平市场。材料:据《台湾府志》记载:“明嘉靖间,澎湖属泉同安,设巡检守之。旋以海天遥阻,弃之。” 1388年,明朝政府废除澎湖巡检司。1563年,明朝政府复设澎湖巡检司。材料: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为防倭寇,又设澎湖游兵。但明朝对澎湖的管辖十分薄弱,福建巡抚黄承玄在《条议海防事宜疏》中写道:“(澎湖游兵)有守之名,无守之实矣。”天启五年(1625),荷兰入侵澎湖,明朝被迫增加军队,“天启中,筑城于澎湖,设游击一,把总二,统兵三千,筑炮台以守。”但是最终“彭湖撤兵移饷”(引用崇祯二年的圣旨),明朝还是放弃了澎湖。核心素养·史料实证线索一古代史上的台湾——政治建制——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时期 重要大事清朝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派遣施琅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郑氏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其下设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隶属福建省。这标志着台湾正式纳入了清朝的版图。至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10月12日,清政府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到1887年正式实现闽台分治,台湾单独设省,正式名称则为福建台湾省,通称台湾省。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福建省晋江县施琅纪念馆对联:“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时期 重要大事·具体内容晚清时期(1885年) 中法战争(1883-1885年)之后,鉴于台湾在东南海防上的重要性,1885年(光绪十一年)10月,清政府正式设置台湾省,以刘铭传为台湾首任巡抚。而刘铭传则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894-1895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斗争,从1895年6月到10月台南陷落为止,历时5个月,台湾人民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台湾进入日据时代(1895-1945)。线索二近代史上的台湾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料1: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二十一年,弃台湾,省巡抚。”“日索交台湾益亟,朝旨命台湾巡抚唐景崧交台,台民汹汹欲变,并引公法力争。”史料2:康有为、梁启超等集含台湾省在内的十八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千余人“公车上书”,反对割地求和,主张变法图强。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台湾省籍进士、举人,联名上书清政府都察院,痛陈:“数千百万生灵皆北向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降敌!”“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虽肝胆涂地而无所悔。”清廷各级官吏亦纷纷上书,陈述台湾为中国东南七省藩篱,“今日无台湾,明日即可无南洋;中国虽大,虽一日之间,可以瓜剖立尽”。 ——《中国近代史》史料链接第二章“骨肉分离,是何缘由?”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线索三角度3:外来侵略与民族抗争大事记 具体事件郑成功 收复台湾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后,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维护了国家统一。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马关条约》的签订,举国震惊,台湾同胞反割台斗争兴起。1895年5月25日,丘逢甲、徐骧等台湾士绅在台北建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大总统,清军将领刘永福任大将军,年号“永清”。6月2日,日本公告宣称“归并”台湾及澎湖列岛。6月7日,台北沦陷。台北沦陷后,唐景崧私自逃回大陆,刘永福被选为第二任大总统,以台南为基地继续领导抗日。6月17日,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在台北举行“始政”仪式,正式建立起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史称“日据时代”。郑成功收复台湾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第一次分离:荷据时代第一次回归17世纪,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1624-1662)。1661年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从金门出发,越过台湾海峡进攻台湾,1662年2月1日,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签字投降。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台湾。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第二次分离:日据台湾时期(1895-1945)第二次回归抗战胜利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岛、澎湖列岛和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9月9日9时,在南京原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中国战区日本受降签字仪式。自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10月25日,台湾光复,结束了台湾人民蒙受日本奴役的屈辱历史。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解放战争(第二次国共内战)第三次分离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推翻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踞台湾;5月19日,国民党当局颁布《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布告戒字第壹号》(简称台湾省戒严令),宣布台湾处于战时动员状况,实行军事管制,至此台湾再次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机派军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并扶持国民党统治集团,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第三章炎黄子孙,同根同源,海峡两岸,同文同种;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线索四现代史上的台湾——台湾问题的由来(1)内战遗留问题: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推翻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逃台湾;1.台湾问题的由来油画《占领总统府》(又名:蒋家王朝分覆灭),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线索四现代史上的台湾——台湾问题的由来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省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造成台湾同中国大陆分离的状况。(2)美国的阻挠: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和台湾海峡,意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国殇》(也叫望大陆)—于右任(1879-1964)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乡愁——余光中(1928-2017)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回顾旧知·延伸拓展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时间段 提出者 对台政策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 毛泽东 武装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 和平解放台湾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 基本国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叶剑英 叶九条邓小平 一国两制江泽民 江八项胡锦涛 胡四点习近平 习五点线索四角度4:现代史上的台湾创意中国风通用商务模板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1992年1990年1987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停止炮击金、马;台湾建立海基会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胡连会;《反分裂国家法》汪辜会谈1991年达成“九二共识”2015年1993年2022年1995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习马会大陆海协会成立2005年2008年两岸实行“三通”发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延伸拓展·时政链接美国干涉我国台湾漫画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最大的威胁);国际:以美国为代表(美英日等)的国际反华势力台湾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国际法律依据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法律依据 具体《开罗宣言》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国、美国和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史称开罗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并于12月1日公布。《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 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之后又有苏联参加签署的《波茨坦公告》中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日本投降书 《国民政府国防部二厅档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纪实》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地方史线索五:台湾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你了解多少?朝代 姓名及事迹主要明以前 缺明清 时期 颜思齐(“开台王”、“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翁裕、沈光文、郑芝龙、郑成功、郑经、郑克塽、陈永华、林圯、林凤、刘国轩、施琅、吴球、刘却、朱一贵、欧阳凯、蓝廷珍、杨文魁、殷化行、阮蔡文、王郡;林爽文、陈瑸(1656-1718年);陈梦球(开台进士、是台湾的第一个进士)、王璋公(清朝复台,台湾籍第一举人)近代 沈葆桢、刘铭传、刘永福、罗福星、吴彭年、唐景崧、刘永福、丘逢甲、徐骧、吴汤兴、姜绍祖;简大狮、柯铁虎、林少猫(台湾抗日三猛);林朝栋、莫那·鲁道,等等现代 政治:蒋介石、蒋经国、林献堂、辜振甫、连横、连战、宋楚瑜、吴伯雄、洪秀柱、马英九等;文学:琼瑶、琦君、钟理和、林语堂、三毛、古龙、李敖;余光中、郑愁予、许地山、林海音、刘墉、柏杨 、梁实秋 、白先勇、林清玄、杏林子、洛夫、纪弦,席慕蓉、痖弦等;娱乐://。。。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线索六:台湾地区民俗宗教信仰:佛、道、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闽台文化:妈祖、关圣帝君、保生大帝、临水夫人、玉皇大帝、三官大帝、观音菩萨、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伯公)、清水祖师、开台圣王等是台湾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祇。钓鱼岛问题相关拓展钓鱼岛等台湾岛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古代先民在经营海洋和从事海上渔业的实践中,最早发现钓鱼岛并予以命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钓鱼岛又称钓鱼屿、钓鱼台、钓鱼山。钓鱼岛海域是中国的传统渔场,中国渔民世世代代在该海域从事渔业生产活动。钓鱼岛作为航海标志,在历史上被中国东南沿海民众广泛利用。 目前所见最早记载钓鱼岛、赤尾屿等地名的史籍,是成书于1403年(明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这表明,早在十四、十五世纪中国就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明朝时,为防御东南沿海的倭寇,中国政府将钓鱼岛列入防区。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明朝驻防东南沿海的最高将领胡宗宪主持、郑若曾编纂的《筹海图编》一书,明确将钓鱼岛等岛屿编入“沿海山沙图”,纳入明朝的海防范围内。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徐必达等人绘制的《乾坤一统海防全图》及1621年(明天启元年)茅元仪绘制的中国海防图《武备志·海防二·福建沿海山沙图》,也将钓鱼岛等岛屿划入中国海疆之内。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回顾旧知·延伸拓展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 历史依据历史 依据 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黄岩岛海域是中国渔民的传统渔场。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天文学家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量”,南海测量点就是黄岩岛。明清两代称南海诸岛为“万里长沙”“千里石塘”,归属广东省琼州府的万州管辖。对南海问题的认识 中国对黄岩岛在内的整个南海地区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希望有关国家切实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避免采取可能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的行动,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南海问题南海争端九段线南海争端,或南海问题,始于20世纪60-70年代,指中国与东南亚声索国之间存在的岛礁主权争端和海域划界争端。南海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南亚声索国对中国南海诸岛全部或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并非法侵占部分岛礁而产生的领土问题;二是随着现代海洋法发展,产生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问题。前者涉及“五国六方”,即中国(中国台湾作为一方)、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后者涉及“六国七方”即中国(中国台湾作为一方)、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链接:南海仲裁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相关拓展相关拓展南海问题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2016年7月13日,中国政府发布白皮书公开声明:基于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长期历史实践及历届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根据中国国内法以及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包括:中国对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中国南海诸岛拥有内水、领海和毗连区;中国南海诸岛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中国在南海拥有历史性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声明》(2016年)南海九段线专题训练·直击中考1.三国时期成书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这一记述指的是( )A.公元230年,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B.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C.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流求D.清朝升格台湾府为台湾省2.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距今1700多年以前,三国时期吴人沈莹的( )就对此有所著述。A.《东番记》 B.《诸番记》 C.《岛夷志略》 D.《临海水土志》【答案】C【答案】A答案: D。解析:沈莹(三国时代吴国丹阳太守)在其所著的《临海水土志》(约完成于公元268年至280年之间),提到“夷州”,这是世界上记述台湾最早的文字。 故正确答案为D。本题其他知识点:南宋乾道7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曾遣军民屯住澎湖。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赵汝适著《诸番志》记栽:“泉(州)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元代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并课税。汪大渊《岛夷志略》(1349年写成))记载曰,澎湖“地隶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职巡逻,专捕获”,兼办“盐课”。《东番记》著作于1603年,为中国明朝儒生陈第所作。1602年中国将军沈有容根据居住台湾将近一年的经验写成,记述台湾西部沿岸的原住民生活习俗与地理风光,为最早描绘台湾平埔族生活的著作。D专题训练·直击中考3.(2022·烟台)我国历朝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下列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 )A.西藏 B.东北 C.新疆 D.台湾4.我国古代各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列军事斗争得到维吾尔族人民大力支持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5.“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歌颂的是( )A. 李鸿章 B.刘铭传 C.刘锦棠 D.左宗棠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伊犁将军【答案】CDD【课堂拓展】专题训练·直击中考6.“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关天培 D.邓世昌7.“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意。”“还没有咽下去, 饿得厉害!”据此对话推断,中外这两位外交官缔结的不平等条约应该是( )A.《虎门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8.“坐上那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去看看那外婆澎湖湾,还有那脚印两对半……” 朗朗上口的网络歌曲《2035去台湾》得到了网友们的一致喜爱,这表达了我们( )A .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喜悦B.渴望早日实现国家统一C.完全实现了“一国两制"D.渴望早日实现同步富裕和“中国梦”B【答案】CB9.(2023·天津初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美国现在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不采取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措施,也不对在台湾的中国军队提供军事援助或指导。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鉴于共产党军队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因此命令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并且本人已请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海空攻击。台湾未来地位之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和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编自《杜鲁门回忆录》材料二: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27日)专题训练·直击中考(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并简要分析美国对台政策调整的影响。(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表明中美两国外交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中国和国际局势分别产生的影响。【材料解析】(1)变化:由材料“美国政府不采取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措施,也不对在台湾的中国军队提供军事援助或指导……命令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可归纳为由保持中立、不介入台湾事务到插手台湾事务;由材料“台湾未来地位之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和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可归纳为炮制台湾地位未定论。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朝鲜战争爆发、意识形态矛盾日益尖锐、美国遏制中国的需要等角度进行说明。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对美国、对中国、对东亚地区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美国角度看,这一做法扩大了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从中国角度看,这一做法使台湾问题更加复杂;从东亚地区角度看,这一做法改变了东亚的政治形势。(2)变化:由材料“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27日)”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变化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对中国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打破外交僵局、推动台湾问题解决、推动中日建交等角度进行说明。对国际局势影响:结合所学可从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的角度进行说明。【参考答案】(1)变化:由保持中立、不介入台湾事务到插手台湾事务、炮制台湾地位未定论。原因:朝鲜战争爆发,东亚局势发生变化;意识形态矛盾日益尖锐;美国在亚洲遏制中国的需要。影响:扩大了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使台湾问题更加复杂;改变了东亚的政治形势。(2)变化: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对中国影响:打破中国外交僵局,出现外交新局面;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直接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国际局势影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专题训练·直击中考10.(2022·福建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国民党势力以台湾为“反共基地”,积极策划“军事反攻”,妄想“雪耻复国”的图谋,中共准备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美国坚持“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中共基于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除了坚持“解放台湾”的基本方针外,很难有其他选择。——《从解放台湾到一国两制的演变》材料二 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定和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更可见潮流所至,实非任何人所得而阻止。祖国安定团结,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在大陆上的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而同心戮力。……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已经表示决心,……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1979年1月《告台湾同胞书》材料三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布……打开了通过和平协商实现祖国统一的新局面……1983年,(中央)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具体方案。……后来,中共中央台办负责人又提议,中国共产党争中国国民党互派代表进行接触,以便创造条件,就和平统一展开谈判。……在这期间,尽管受到“台独势力”的干预破坏,两岸关系还是不断改善,往来日益频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文化交流日益活跃。 ——谭文瑞《告台湾同胞书起草记》专题训练·直击中考请回答:(1)请根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坚持“解放台湾”这一基本方针的主要原因。(2)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是中共对台政策的转折点。请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份文件是在怎样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发布的 (3)请根据材料三归指出,《告台湾同胞书》发布后,我们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来推动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 (4)你认为中共对台基本方针从“解放”转为“和平统一”有何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1)原因:国民党当局企图以台湾为军事基地,准备反攻大陆、“雪耻复国”;美国坚持“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仇视中共及新生的人民政权。(2分)(2)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分)国际: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1分)(3)1983年中央提出“一国两制”的具体方案;中国共产党建议跟中国国民党互派代表就和平统一展开谈判。(2分)(4)作用:有利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改善,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1分)专题训练·直击中考11.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材料一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1972年上海《中美联合公报》材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材料三 美国要“保证台湾安全”“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阅读材料,请回答:(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美国承认的相同原则是什么 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的立场又有何新的发展?(2分)(2)材料三是否与材料一、二美国所承认的原则相一致 为什么 (2分)(3)2012年2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2分)【参考答案】(1)原则: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答前半句即可)发展:进一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2分)(2)判断:不一致。原因: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干涉中国内政。(2分,答前半句即可得2分)(3)认识:中美之间存在既合作又冲突的关系;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两国有合作基础和共同利益,合作已成为中美关系主旋律;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等。(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专题训练·直击中考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下图是一幅撞墙的漫画。材料二 邓小平在1984年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统一的中国。”材料三 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三项协议12月15日正式实施。历经近30年磋商与努力,大陆与台湾通邮、通商、通航的直接三通构想由此基本实现。(1)材料一图片中正全力撞墙的人代表什么?图片表达了什么样的寓意?(2)材料二中邓小平的话,反映出我国在统一的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已经成功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什么重要意义?(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4)你认为当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1) “台独”分裂势力。《反分裂国家法》是反“台独”的重要手段,“台独”注定失败。(2)一国两制。香港、澳门问题。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3)可通过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两岸人员的友好往来,消除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误解;增加彼此情谊;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4) 主要是“台独”势力,还有试图阻挠中国统一、干涉中国内政的国际势力。专题训练·直击中考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结 束 语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势力干涉。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与台湾地区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和军事联系。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台湾从中国领土分割出去!“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中共十九大课堂总结谢谢欣赏!专题:台湾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