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39张幻灯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中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39张幻灯片)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2023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目录
01 建设美丽中国知识点地位、框架及知识点总结
02 难点:学生思维误区及易错易混知识点再现
03 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在二十大报告中的新阐述
04 2022---2023年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热点新闻及问题预设
05 中考题再现
01 建设美丽中国知识点地位、框架及知识点总结
1.生态建设的愿景
▲美丽中国,山清水秀,天蓝地绿。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知识联想: 其它愿景
▲坚持改革开放,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梦。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梦。
▲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建设新型民主国家梦。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梦。
2.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依据。
(1)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人口现状: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
(3)环境形势: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
(4)资源特点: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这些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是出发点,依据
3.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必须坚持的国策、战略和发展理念,道路,方略。
(1)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4)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发展道路
(5)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4.青少年为美丽中国做贡献
(1)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学习低碳、环保知识,提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3)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4)落实低碳微行动,从点滴小事做起
(5)依法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生活中的低碳微行动
①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 ②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
③节约粮食,践行“光盘行动”。④绿色出行。 ⑤垃圾分类
02 建设美丽中国中学生思维误区
难点:学生思维误区1.
观点: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离不开法治,离不开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如:2022年6月1日,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将为湿地保护修复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标志着我国湿地保护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新阶段。
2023年2月17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召开黄河保护法实施座谈会。栗战书强调,要把生态保护与修复放在首位,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在法治轨道上做好保护治理黄河母亲河这篇文章。
黄河保护法于2022年10月通过,将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
如:林长制、湖长制、河长制
难点:学生思维误区2
观点: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必须重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如:我国为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资源,采取的措施
▲居民用水,实施阶梯水价
▲河长制,湖长制的创新
▲新型净水设施的投产、运营
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难点:学生思维误区3
生态安全角度
1.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2.要在全社会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观点:近几年国家安全是中招考试的热点问题,要求我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考查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如:节约粮食问题,既节约资源问题,又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问题,更应该看到是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难点:学生思维误区4
中华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1.天人合一。(庄子)——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规律的,我们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自然万物应该和谐相处,这就是最大的仁爱和智慧。
4.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易错点拨】
1.我国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点拨】此观点是错误的。
▲我国把保护环境放在突出的位置;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经济建设摆在中心地位;
▲▲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易错点拨】
2.我国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点拨】此观点是错误的。
我国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03 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在二十大报告中的新阐述
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在二十大报告中的新阐述 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在二十大报告中的新阐述 2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在二十大报告中的新阐述 3
例如
1.为什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增)
2023年4月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我国人工造林规模世界第一,而且还在继续造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义务植树。要创新组织方式、丰富尽责形式,为广大公众参与义务植树提供更多便利,实现“全年尽责、多样尽责、方便尽责”。
2.该材料说明了什么: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增)
04 2022---2023年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热点新闻及问题预设

2022年塞罕坝建场60周年
热点新闻播报:
2022年8月7日新闻: 2022年塞罕坝迎来建场60周年,其为世界最大人工林,正全面开展“二次创业”。预计到2030年,林场有林地面积将达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6%,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2023年4月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我国人工造林规模世界第一,而且还在继续造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义务植树。要创新组织方式、丰富尽责形式,为广大公众参与义务植树提供更多便利,实现“全年尽责、多样尽责、方便尽责”。
“2022年是塞罕坝建场60周年”,问题预设
1.塞罕坝为什么实现了从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到林海绿洲的转变?
①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③我国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④塞罕坝人民发扬了中国精神。
“2022年是塞罕坝建场60周年”,问题预设
2.今日,我们仍在讲述塞罕坝的感人故事,传唱塞罕坝的歌,有何意义?(三个方面即可)
①有利于宣传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②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弘扬塞罕坝精神。
③有利于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⑤有利于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022年是塞罕坝迎来建场60周年”,问题预设
3.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谈谈塞罕坝的“变”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2)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3)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4)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2年是塞罕坝建场60周年”,问题预设
4.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传承塞罕坝精神,你能做些什么?
①我们要热爱祖国,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②要努力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掌握现代化建设的本领,
③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从小事做起,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④要发扬艰苦奋斗、无私不献精神,勇担历史使命。
“2022年是塞罕坝建场60周年”,问题预设
5.你起草一份环保倡议书,准备传播你的哪些环保理念?
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②可持续发展理念;
③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④绿色消费,绿色出行。
“2022年是塞罕坝建场60周年”,问题预设
6.党和政府为什么重视植树造林,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1.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我国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国情的必然选择。
3.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5.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6.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
04 中考试题再现
(2021 河南中考)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10.75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B.我国人口质量稳步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
C.我国文盲率明显下降,国民受教育程度与发达国家持平
D.我国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已发生根本改变
B
(2021 河南中考)14.从右图《一碗米饭》可以看出 ( )
A.耗时耗力就能够实现粮食高产
B.浪费的食物会污染土壤和大气
C.“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D.“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D
本题考查节约粮食、节约资源的相关知识。由漫画可知,生产一碗米饭耗时约2 400小时,这可以看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D项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耗时耗力也不一定能实现粮食高产,A项说法绝对,排除;B、C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D。
(2021 河南中考)19.中学生小智在一篇新闻报道中看到如下两幅图表,请你一起观察图表并回答问题。
注: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
(1)这两幅图表反映了哪些现象?(4分)
①近六年,河南省PM2.5浓度值同比下降35.0%,2020年河南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67%,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蓝天保卫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分)
②2020年河南省环境空气质量不良天数占比约33%,河南省大气污染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治理污染任重道远。(2分)
一、设问分析及答题方法
(一) What:是什么
◆说明、表明类
【关键词】说明、表明、反映、体现、诠释等。
【设问特征】现象事实、行为做法说明、表明了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左图中数据变化的原因。(4分)
①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河南省关注民生,重视空气质量的改善;
②河南省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③河南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④河南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⑤河南省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⑥河南企业积极落实环保政策,承担社会责任,减少污染排放;
⑦河南人民积极保护环境,用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环保理念;等等。(4分)
为什么……
1.谁在做?(明确主体)
2.对谁做?
3.做什么事或采取什么措施?[分析属于哪一类哪方面内容?(文化、经济……)]
4.分析对其他主体及所做事项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分析这样做有什么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影响?对谁有影响?对谁哪方面有影响?(直接套作用意义及危害类答题模板)
(2022 河南中考)1. 2021年以来,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密集开展“云外交”,分别同美、俄元首进行了视频会晤,以视频方式出席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金砖峰会、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这表明( )
①中国持续有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中国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③通过“云外交”可同国际社会密切互动
④“云外交”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唯一方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B
(2022 河南中考)4.从4亿人吃不饱到14亿人吃得好,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把“谁来荞活中国”的问号远远抛在身后,百姓餐桌日益丰富,主食、肉蛋奶、水果、蔬菜等不再缺席。这说明( )
A.粮食安全已不再是世界难题
B.中国人民营养均衡、体质良好
C.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D.粮食产量与耕地、淡水等资源占有量无关
C
(2022年江苏苏州)在中国,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这是因为
①我国人口众多,粮食资源消耗量大 ( )
②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与人民幸福
③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转向高速增长阶段
④粮食问题已成为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2022年山东烟台)2022年,中国将“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为六五环境日的主题。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必须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此,每位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做到 ( )
①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选购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制品
②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
③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多骑自行车
④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