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2.1 透视课题 透视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阐述了透视的几种方法。对于学生进行多个对象的创作时有重要的作用。学情分析 学生为中职学校幼师专业一年级学生,绘画基础比较薄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对于线条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透视的认识很薄弱。重点 了解透视基本原理及透视名词以及几个重点透视及图形演示。难点 成角透视和平型透视的绘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一、看一看我们周围的世界高楼、铁轨、树林、中国画这些图片有什么样的客观规律(近大远小、远处的对象消失了、对象存在于同一副画面中) 回答老师问题 激发兴趣讲授新课 二、透视的基础知识1. 透视的概念一个假设的透明平面置于眼睛的正前方,透过这个平面去看景物就叫透视。把看到的物象毫不错位地描画在这个平面上所得的图形,就是该物体的透视形。2. 透视的术语 画面:在物体与视点之间假设的一个透明平面,这个面与地面垂直,与画者平行。视点:人眼所在的位置。基面:地面或地平面。基线:也称地平线,即画面与基面的交界线。视线:视点至物体任意一点的连线。视域:所有视线集中在视点上形成的一个锥形,夹角为60度。视心线:即主视线,从视点向画面作的垂线。心点:视心线与画面的交点。视中线:在画面上通过心点引出的垂线。视平线:在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消失点:也叫灭点。指物体的边线,在透视图中向远方延伸,最后汇集的点。如:心点、余点、距点等。视距:视点到心点的距离。3.透视的基本规律对于同样大小的物体,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粗远细、近厚远薄。视平线以上的物体越远越低;视平线一下的物体越远越高;距离相等的物体则近疏远密。三、平行透视1.平行透视的概念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如果所研究的立方体有一个面与透明的画面平行,即与画面平行,立方体和画面所构成的透视关系透视就叫“平行透视”。(它只有一个消失点) 正六面体的平行透视最少看见一个面,最多看见三个面。正六面体作图的线段有水平线、垂直线和消失线,三组边线的透视方向是:两组各四条边线与画面平行,不消失,有四条边线与画面垂直,这四条边线向主点消失。消失点在视平线上,凡是物体居于视平线上方的任何一点,都比人的眼睛高,反之比眼睛低。如图所示的水平粗线即为视平线。 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视觉敏锐性和识图能力课堂练习 2.【画一画】学生以六面体为对象,绘制六个面的平行透视。参考课本29页教师示范:1)定视点S,视平线HL,消失点P。 2)画出与画面平行的正方形。 3)以ABCD各端点引消失线至心点P。 4)最后在消失线上画缩窄线既成。 完成课堂作业 让学生感知并实践透视,在实际练习中解决问题新知探索 四、成角透视1. 成角透视的概念成角透视就是景物纵深与视中线成一定角度的透视,凡是与画面既不平行又不垂直的水平直线,都消失于视平线上的一点,叫余点,余点在视平线上,景物的纵深因为与视中线不平行而向主点两侧的余点消失。凡是平行的直线都消失于同一个余点,例如楼房的每层分界线都消失于同一个余点。所以,对于立方体景物,在成角透视中都有两个余点,这两个余点在主点两侧,2. 【画一画】学生绘制成角透视。一个六面体的成角透视。参考课本30页教师示范:1)定视点S到P,视平线HL,消失点或余点C、C1。 2)定出六面体最近的一条垂直棱线AB,并以AB两端画变线消失线于余点C、 C1既成。五、倾斜透视与圆形透视(欣赏) 展示学生作业,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现代绘画所着重研究的是线性透视,而线性透视重点是焦点透视,它描绘一只眼固定一个方向所见的景物。它具有较完整较系统的理论和不同的作图方法。另外还有焦点为多个的散点透视,在中国画中有特殊的名称,纵向升降展开的称高远法;横向高低展开的称平远法;远近距离展开的画法,称深远法。透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名词很多,有视点、足点、画面、基面、基线、视角、视圈、点心、视心、视平线、消灭点、消灭线、心点、距点、余点、天点、地点、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仰视透视、俯视透视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