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古诗词赏析精选题(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古诗词赏析精选题(有答案)

资源简介

小升初古诗词赏析精选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古诗词赏析(共10小题)
1.课外阅读。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
(1)将古诗内容补充完整。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元日指    ,这首诗主要写了    ,   、   等过年的传统习俗。
(4)我积累的春联有:   ,   
(5)对《元日》这首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主要写了人们想忘却过去一年的不愉快。
B、这首诗表现了人们欢天喜地迎接新年的热烈气氛。
2.【材料一】
寒食
韩翊
春城无处不飞花,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材料二】
寒食①
孟云卿
二月②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③,不独明朝④为子推。
(注释)①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因介子推是被火烧死的,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②二月:案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来年二月间有闰月,则寒食就在二月。③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④明朝(zhāo):明天。
(1)补充【材料一】中空白处的诗句。
(2)【材料一】中《寒食》一诗中的“   ,   。”表明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点。
(3)【材料二】结合注释写出“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的意思。
   
(4)传统节日寄托着人们的感情,请写出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并标明出处。
诗句:   
诗题:   
诗句:   
诗题:   
(5)试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课文在线。(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词语解释。
朝雨:    浥:    故人:   
(2)诗歌的前两句两句用   、   点明离别的时间是   ,离别的地点是   ,作者短短两句就把平常景物点染的风景如画了。
(3)写出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其中“劝君更尽一杯酒”,充分表达了   
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1)、少府:官名。 (2)蜀州:现在四川 崇州。也作蜀川。 (3)城阙(què ):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这里指唐朝都城 长安。(4)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5)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6)五津:指 岷江的五个渡口。(7)宦(huàn)游:出外做官。
(1)小小释义员。
①之:    ①若:    ③沾:   
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⑤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诗中表达送别的千古名句是:   ,   。其中的含义是什么?
(3)颈联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理解本诗与普通的送别诗的不同?
5.课外阅读。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董大:董庭兰,大意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黄云:白云。 白日熏:太阳黯淡无光。 知己:知心朋友。 识:认识,赏识。 君:你。
(1)从诗的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   诗,是诗人   为送别友人   所作。
(2)前两句中,诗人写到了   、   、   、   、   等景物,用以衬托诗人   。
(3)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试着写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说一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先把词的内容补充完整,再完成后面的练习。
如梦令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这首词是围绕“醉”来写的,既写出了作者对   的“沉醉”,又表现了她对生活的   。
(2)“争”的意思是   ,你从两个“争渡”中体会到了作者   的心情。整句话的意思是   。
(3)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一道残阳铺水中,   ”的黄昏景色;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的夏季胜景。
7.课内语段阅读。
墨 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1)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   的高尚情操。
(2)诗的前两句写   ,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句   ,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   ,只是要让   。
(3)从作者描写梅花的诗句中,你感悟到梅的哪些品格精神?从梅的品格精神联想到哪些人呢?
   
(4)你还知道哪些写梅的诗句?写一两句。
   
(5)梅花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动手画一画梅花吧。
8.课内语段阅读。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用“/”给词画出朗读节奏。
(2)说说词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3)这首词只是在写景吗?为什么?
   
(4)请你找出词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象的画面。
   
(5)渔翁为什么“不须归”?   
A.因为雨很小,是“斜风细雨”。
B.因为“鳜鱼肥”。
C.因为景很美,“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
(6)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①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②飞。
【注释】①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春秋皆可种植的农作物。②蛱蝶:蝴蝶。
(1)诗的一、二句中,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初夏农村特有的景象?   
(2)诗的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肥﹣﹣    稀﹣﹣    长﹣﹣    无﹣﹣   
10.阅读理解。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2)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   ,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分析。
(3)你是如何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色的?
(4)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 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以有名,只是因为用了照流两个动词。
C.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D.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欢声笑语。
(5)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升初古诗词赏析精选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古诗词赏析(共10小题)
1.【解答】(1)考查了对是诗歌内容的背诵。《元日》这首诗的原文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据此将古诗内容补充完整即可。
(2)考查了朗读节奏。“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意思是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故划分节奏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故选A。
(3)考查了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元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这首诗大意: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故这首诗描写的春节习俗有放鞭炮、畅饮屠苏、更换桃符等。
(4)考查了对联的积累。写出一幅有关春节的对联,如:春风入喜财入户,岁月更新福满门。
(5)考查了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判断。诗中写了燃放爆竹、喝屠苏酒、开门迎日、更换桃符等一系列的仪式,加之太阳灿烂,春风送暖,渲染了一种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故选B。
故答案为:
(1)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A;
(3)春节 放鞭炮 畅饮屠苏 更换桃符;
(4)春风入喜财入户 岁月更新福满门;
(5)B。
2.【解答】(1)考查古诗文默写。出自韩翃的《寒食》,全诗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考查诗句的理解。“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形容统治者可以为所欲为、胡作非为,而人民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故这两句表明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点。
(3)考查诗歌翻译。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明朝:明天。子推:指介子推,春秋时人。故“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的意思是: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为了明天祭奠介子推。
(4)考查积累拓展。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是重阳节,全诗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安石的《元日》描写的是春节,全诗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林杰的《乞巧》描写的是七夕节,全诗为: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5)考查诗词歌句理解。材料一“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和材料二“二月江南花满枝”都写了寒食节繁花绽放的春意。材料一诗的后两句写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蜡烛给王侯贵族。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材料二“他乡寒食远堪悲”写出了异乡人寒食的辛酸,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故答案为:
(1)寒食东风御柳斜;
(2)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3)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为了明天祭奠介子推。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
(5)相同点:都写了寒食节繁花绽放的春意。不同点:孟云卿的诗写出了异乡人寒食的辛酸,表达了对贫民的同情;韩翃的诗突出了皇族和宠臣的特权。
3.【解答】(1)考查了诗句中字词意思的理解。“渭城朝雨浥轻尘”意思是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朝雨”早晨的雨;“浥”湿;“故人”老朋友。
(2)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意思是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用“朝雨”“柳色新”点明离别的时间是春天的早晨。离别的地点是渭城的客舍。作者短短两句就把平常景物点染的风景如画了。
(3)考查了诗句意思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意思是劝元二再喝一杯酒,你走出了阳关去安西就没有知己了。其中“劝君更尽一杯酒”,充分表达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
(1)早晨的雨。 湿。 老朋友。
(2)朝雨、柳色新;春天的早晨;渭城的客舍。
(3)劝元二再喝一杯酒,你走出了阳关去安西就没有知己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4.【解答】(1)考查了古诗句字词以及句子意思的理解。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别杜少府到蜀州上任。之:去,到。
②“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若:好像。
③“儿女共沾巾”意思是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沾:沾湿。
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⑤“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2)考查了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这首诗中表达送别的千古名句。这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3)考查了修辞手法的判断。此诗的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用“海内”与“天涯”,“存知己”与“若比邻”进行对比,突出了友谊的无价。这句话说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4)考查了诗歌写法的特点。理解诗意可知,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故答案为:
(1)①之:去,到。②若:好像。③沾:沾湿。④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⑤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含义是: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3)对比和夸张;
(4)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5.【解答】(1)送别 高适 董大
(2)黄云 白日 北风 大雁 雪 送别友人时的伤感、悲壮之情。
(3)不要担心前面的路上没有知己,天下的人有谁不知道您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宽慰和劝勉之意,体现了诗人的豪迈气势。
6.【解答】李清照的《如梦令》诗词内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考查了诗词内容的理解。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意思是依旧经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围绕“醉”来写的,既写出了作者对喝醉酒之后,回家途中的美丽景色的“沉醉”,又表现了她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2)考查了诗词内容的理解。“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意思是大家争着划呀,抢着渡呀,不想,惊起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争”的意思是争着。从两个“争渡”中体会到了作者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的心情。
(3)考查了对古诗的积累。这首词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白居易的《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黄昏景色; 联想到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季胜景。
故答案为:
常记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
(1)喝醉酒之后,回家途中的美丽景色; 赞美和热爱。
(2)争着; 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 大家争着划呀,抢着渡呀,不想,惊起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3)半江瑟瑟半江红; 映日荷花别样红。
7.【解答】(1)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2)前两句写所看到的景物,后两句抒发内心感想,所以填“实”“抒情言志”;
(3)梅不怕寒冷,不畏艰难,迎雪而开,显示自己强悍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从这些可联想到坚贞不屈的文天祥,宁可饿死,不吃救济粮的朱自清;
(4)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其一》
(5)画一幅梅花的速写能表现梅花不畏严寒的风骨即可;
故答案为:
(1)鄙视流俗、贞节自守;
(2)实 抒情言志 让人夸赞颜色好 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3)鄙视流俗、贞节自守。文天祥、朱自清等;
(4)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其一》
(5)画一幅梅花的速写能表现梅花不畏严寒的风骨即可,

8.【解答】(1)考查了诗歌的朗读节奏。根据诗词意思“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可断句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考查了诗词内容的理解。熟悉诗词内容,词中描写了的自然景物有: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风、雨。
(3)考查了诗词内容的理解。不是。还有人的活动,从“箬笠”和“蓑衣”可知都是人穿戴的物品。
(4)考查了诗词内容的理解。熟读诗词可知表示颜色的词语有:白、青、绿,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5)考查了诗词内容的理解。这首词写了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所以可以知道渔翁“不须归”的原因有:雨很小,是“斜风细雨”;“鳜鱼肥”;景很美,“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故选ABC。
(6)考查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熟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可知,《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故答案为:
(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风、雨。
(3)不是。还有人的活动,因为“箬笠”和“蓑衣”都是人穿戴的物品。
(4)白、青、绿;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5)ABC
(6)《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9.【解答】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简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1)第一二句描写的景物有:梅子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2)三四句抒情,描写了田园闲适的生活,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3)考查了学生写反义词的能力,结合对于词语的理解完成。
肥:指身体肥胖,反义词可为:瘦。
稀:疏,不密,反义词可为:密或稠。
长:本文指时间跨度大,反义词为:短。
无:没有,反义词为:有。
故答案为:
(1)梅子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2)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3)瘦 稠 短 有。
10.【解答】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赏析: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1)结合对诗歌大意的理解完成.本诗描写了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动写静,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3)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的赏析能力,“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4)四项说法中,B项说法不准确,并不是因为用了“照、流”二字,而是因为以动写静,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5)本题结合对诗歌内容及主题的理解完成.
故答案为:
(1)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3)前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4)B
(5)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 居山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