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习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2、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3、认识塬、梁、峁、川等黄土地貌,解释黄土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4、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了解水土保持的措施。准备工作:了解黄土高原位置、范围读课本P24页图6.25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及中国政区图,完成下列问题。黄土高原主要位于我国地势中的第几级阶梯? 。2、黄土高原所跨哪几个省级行政区?。3. 黄土高原的范围东起 ,西至 ,北连 (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 。(在课本中用彩笔画出)3、黄土高原经纬度位置大致为多少? 。揭秘黄土奥秘活动一:黄土来源与黄土地貌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假说一:德国作家李希霍芬“风成假说”——远方的尘土在西北风的作用下被吹到了这里,再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最终堆积成一派壮阔恢弘的景象”。假说二:苏联科学家帕夫林诺夫“水成假说”——远古时期大面积洪水泛滥裹挟了巨量泥沙沉积经过水和风的共同作用后逐渐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黄土地貌。中国地质学家刘东生“风成说”——证据一: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证据二: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证据三: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根据材料以及课堂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言之有理即可)5、你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来源是什么?说说你的看法。。6、解释三条证据各说明什么问题?。7、说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8、黄土地貌演变过程依次为 — — 。活动二: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指在山丘区和风沙区,由于水力或风力的作用,冲刷土壤,使水分和土壤流失的现象。材料:①黄河每年输送的泥沙达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②据不完全统计,仅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黄土高原即发生较大滑坡千余次,造成数千人死亡。③黄土具有多孔性、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较强、沉陷性、层理不明显的特点。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39.08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面积33.41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5.62万平方千米,冻融侵蚀面积0.05万平方千米,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多年平均入黄泥沙达14亿吨。⑤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明显,从东南到西北 降雨、土壤、植被等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总面积64万 km2,总人口8 742万,其中农业人口6 908万。 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虽然是几百万年来的地质现象,但1万年以来剧烈的沟谷切割情况表明,人类活动是引起这个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8、结合课堂实验视频以及材料,小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都有哪些?(言之有理即可)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地表 ,破坏 和 ,使得 加剧, 恶化。(2)泥沙下泻导致河流 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及 造成了巨大的困难。活动三:水土保持措施黄土高原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有大小沟道27万多条,沟壑密度3~5km/km ,沟壑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0%~40%。坡面是小流域内径流和泥沙的重要发源地。由于影响坡面水土流失的因素较多,在治理时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坡耕地内配置的治理措施必须起到以下作用:①尽量减少雨滴的击溅作用对地表物质的打击,增加地表覆盖物。②建立坡面径流的拦蓄工程,尽可能做到降雨的就地拦蓄,就地入渗。③改变地表微地形,截短坡长或减缓坡度,增加降雨的入渗时间。④改良土壤,尽量提高土壤的抗蚀性与抗击打性。⑤改变坡面土地的利用方式与生产经营方式,减少人为的破坏。10、结合材料以及课堂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说说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都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言之有理即可)(1)采取 、 等生物措施与建 、修 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农业技术措施 。(3)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单位,按照水土流失的规律,采取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充分发挥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防治措施。)综合治理,①坡脚建 、护坡等,②陡坡地 、灌木和山杏,③缓坡地 、种山杏和优质牧草。课后思考:1、黄土高原窑洞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2、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量下降,黄河侵蚀力会加强,在下游的山东东营出现海水倒灌的情况,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课堂资料补充: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二、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小流域是指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自然集水单元,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三、黄土高原成因的科学探讨水成假说:由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在地学的研究上面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因此帕夫林诺夫的“水成说”就成为了那时解释黄土成因的重要假说之一, 根据假设,如果黄土是由洪水冲积而成,那么冲击下来的洪积物就应该主要局限在山前地带,且分布较厚,随着水的流速减弱,距离山前越远,厚度就会逐渐变薄,洪积物的成分和地层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然而刘东生在黄土高原考察时发现,无论地形高低,这里黄土覆盖的厚度,都基本一致。并无薄厚变化之分, 其次,这里的黄土物质成分是以单一的灰黄色粉砂成分组成,质地均匀有序排布,并有垂直节理(几乎在所有的岩石中都可以看到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的裂隙,它的专门术语叫做节理.节理一般是由于外力作用如风化、山崩、地滑、岩溶塌陷、冰川活动以及人工爆破等作用所产生的,如果节理的延伸方向与地面大体垂直,就叫做垂直节理)这个显著特点,而如果是洪水冲击而成的黄土,那么土层中的石砂和泥土,就应该是大小不一混合无序的,并且它的节理呈水平状态。种种证据都表明:帕夫林诺夫用故乡伏尔加河的洪水经验来推导中国黄土高原的形成并不相符并且需要面对一个极为不利且有为逻辑的现象,并且在2000多米高的太行山脉上也有黄土出现,流水需要多大的力量、流速和频次才能冲上这高高的山顶,并最终留下痕迹呢?显然,裹挟着厚重黄沙向前奔走的河流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风成假说:用“风成假说”来解释也不完全充分。因为狂暴的西北风 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能最终堆积出如此庞大的黄土区域?李希霍芬只解释了黄土的原始物质,是由风力搬运而来,并没有对搬运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难以成为一种理论。风成说:由于刘东生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黄土风成理论,因此国际地学届为了区别于李希霍芬的早期学说,把刘东生的“风成理论”称为新风成说,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黄土高原成因之谜终于得以平息。远古地质时期,强劲的西北季风将中亚和蒙古高原地区的黄色粉尘源源不断地吹向东部,颗粒较大的粗砂留在了新疆和内蒙古,并在那里形成了大片沙漠和戈壁,其余的粉尘物质随风继续南下,却被青藏高原和秦岭挡住了去路,向东则受制于太行山脉,最终只能在甘肃、陕西、山西一带沉降下来,同时随着风力的减弱粗的粉尘颗粒先被抛洒下来,然后是中等颗粒,最后是细小的颗粒。由于这片区域降雨少,属于半干旱地区,利于以粉砂为主体的沉积物的保留,因此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经过漫长的地质雕琢,终于形成了如今波澜壮阔的黄土高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