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统编版必修下册必背篇目理解性默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6.《侍坐》中,冉有认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
7.《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从呼应冉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可以看出。
9.《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10.《侍坐》中,当孔子问曾哲志向时,曾皙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1.《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暂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阿房宫赋》
1.《阿房宫赋》中,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一句用数字描述了阿房宫建筑面积之大,接着用““______________” 极言阿房宫楼阁之高。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点明阿房宫占地广阔,而“______________” 则指出阿房宫是依着山势走向修建的。
4.《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有两条河流在宫墙内流淌,借“水"来侧面衬托阿房宫之大。
5.《阿房宫赋》中,作者用夸张手法历数阿房宫楼阁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阿房宫赋》中在写完阿房宫占地面积极大显示秦的“奢”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接着描写阿房宫建筑密度极大,从另一个角度继续强化秦之“奢”。
7.《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高耸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阿房宫赋》中,描写宫殿、楼阁依地形而建,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建筑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手法、反问语气、惊诧口吻描写阿房宫中水上桥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一句形容楼 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______________”一句形容大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
1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歌女袖子生风以致改变了室内气候。
13.《阿房宫赋》中写秦之“贪”掠夺对象,一是六国,二是天下百姓。第二段写秦对六国“人”和“物”的贪奢。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显贵,却被辇来于秦,早晚唱歌拉弦,为秦宫人。 衬秦人之尊,也更见秦人之奢。
14.《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宫人们打开梳妆镜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宫人们梳理发髻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阿房宫赋》中,作者用夸张手法描写宫人们泼洒脂水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阿房宫赋》中从宫内香气缭绕的角度渲染美女之多,生活之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从听觉角度写宫车来时的响动。
19.《阿房宫赋》中,作者用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宫人们不得秦王临幸的落寞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阿房宫嫔妃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2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嫔妃渴望皇帝临幸时楚楚动人的姿态,后句写有人很久不得幸,写秦对“人”之不惜。
22.《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对偶句描写了秦人不珍惜剽掠而来的珍宝,宝物贱用。
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六国对本国民众大肆掠夺“物”,写六国之贪。
24.《阿房宫赋》中,作者用质问语气谴责秦统治者极尽奢靡而不知怜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控诉秦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杜牧在《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一句写秦对从六国掠来的珍宝到处丢弃,尽显其“奢”;“______________”一句则感叹秦对天下人的“贪”,为后文写“族秦者,秦也”蓄起了饱满的文势。
27.《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做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阿房宫赋》中,表现秦王尽失人心、骄横顽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梁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屋椽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钉头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屋瓦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栏杆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农民起义埋葬了秦王朝的统治,阿房宫也随之化为灰烬。
35.《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总结若六国“爱人”则不被秦灭,接着写如秦也“爱人”,便不可能亡国灭族。
36.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那么“_____________” ;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那么“________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37.《阿房宫赋》指出,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_____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 “_______________”,则秦可江山永固。
38.《阿房宫赋》中,杜牧说“_______________” ,认为秦国亡于自身,随后又指出这类历史悲剧一再重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9.古人写文章常常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秦人覆辙。
40.《阿房宫赋》中,作者在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
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他认为六国的最终灭亡,不是通常所认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__________________”,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
6.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_______________,非秦也;_______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7.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8.在《六国论》中,苏洵说明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的灭亡而灭亡,原因是:“____________。”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苏洵对赵国开始的战略是很赞赏的,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战绩是“______________”,但非常可惜的是“______________”。
12.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苏洵用精妙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14.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
16.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_______________”,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________________”,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
17.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_____________”,那么一定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18.苏洵认为,那些没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也跟那些赂秦的国家有关,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灭亡。
19.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
20.苏洵的《六国论》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21.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2.《六国论》中,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23.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
24.苏洵的《六国论》中认为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但齐国因为“____________”而导致灭国;赵国不能始终坚持抗秦,也为秦所灭,作者感慨“____________”。
25.苏洵在《六国论》中对北宋王朝的批评是很尖锐的,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比不上六国国君的智慧。
《登岳阳楼》理解性默写
1.《登岳阳楼》中“ , ” 两句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2.《登岳阳楼》中“ , ”两句自叙如此落寞,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对比鲜明,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3.《登岳阳楼》中采用借代手法,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的句子是“ , ”。
4.《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5.《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
6.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被王士禛赞为“雄跨古今”,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的诗句是:“ , 。”
7.“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登岳阳楼》中“ ”与“ ”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桂枝香·金陵怀古》理解性默写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交待时令地点天气等信息,为全词打下了凄凉感情基调的诗句是:“ , ,
。”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的名句是“ ,
。”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写水,“ ”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5.《桂枝香》一词中,“ , ”两句写远去的征帆像是漂漾在淡淡的白云里,飞舞的白鹭如同从银河上惊起,其旷远、清新的境界,雄健、壮阔的风格,是那些“小园香径”“残月落花”之作所无可比拟的。
6.《桂枝香》一词中,“ , ”,如同电影镜头的进一步推开,随着征帆渐渐远去,词人的视野也随之扩大,竟至把水天上下融为一体,在一个更加广漠的空间写出长江的万千仪态。
7.《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大背景之下的具体景物,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由纯自然的景物写到人的活动,使得画面生动起来的诗句是:“ , , 。”
8.《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9.《桂枝香》一词中,“ , , 。”,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
10.《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一声叹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诗句,再现陈后主亡国悲剧,而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江南各朝覆亡相继的名句是:“ , 。”。
1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的句子是:“ , 。”
1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 , ”两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
1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借古讽今的名句是:“ , , 。”
1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大背景之下的具体景物,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由纯自然的景物写到人的活动,使得画面生动起来的诗句是:“ , , 。”
《念奴娇·过洞庭》理解性默写
1.“ , , 。”三句点地域与节候的特点,说明了这是一个接近仲秋节的、风平浪静的洞庭湖之夜。
2.“ ”一句运用通感修辞,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
3.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极言湖面之广,写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的诗句是“ ”。
4.在明净光洁广阔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
5.《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是:“ , ”。
6.“ , , 。”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会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因此诗人用“ , ”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地引出了下阕。
7.《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海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的句子是: , ,

8.雪的特点是洁白晶莹,南朝诗人江总有“净心抱冰雪”之句,唐王昌龄有“一片冰心在玉壶”之句,南宋张孝祥有“ ”之句,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
9.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写出了屈子自己内美与外美的统一。张孝祥则用“ ,
”两句进一步写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澄澈的相会与相合。
10.“ , ”这两句是写月华星辉,波光水色的景象,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11.“ , ”两句语意双关,既写了月夜泛舟的具体感受,又以“稳泛沧浪”的从容之举,象征着对群小进谗、众口铄金的世俗风气的蔑视,显示了“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气魄。
12.《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万物为友,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 , ,

12.苏轼《前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则是用“ ,
。”两句写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
《游园([皂罗袍])》理解性默写
1.《游园((皂罗袍))》开头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2.《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
3.《游园((皂罗袍))》中以合唱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绚丽而略带迷惘色彩的画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觉醒。这样的呼声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参考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3.浴乎沂,风乎舞雩。
4.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5.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6.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7.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8.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
9.莫春者,春服既成。
10.异乎三子者之撰。
11.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阿房宫赋》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覆压三百余里;骊山北构而西折。
4.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5.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6.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7.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8.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9.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10.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11.春光融融;风雨凄凄。
12.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13.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1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15.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16.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17.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18.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19.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0.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21.缦立远视。
2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3.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2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6.弃掷逦迤;奈何取之尽锱铢。
27.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28.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29.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30.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31.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32.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33.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3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5.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36.则足以拒秦;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7.使六国各爱其人;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38.族秦者秦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国论》
1.非兵不利,战不善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则必有我师;犹抱薪救火。
6.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弊在赂秦。
7.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9.是又在六国下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0.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1.二败而三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2.弊在赂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14.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15.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16.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
17.并力西向,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18.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9.暴霜露,斩荆棘。
2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2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2.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2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登岳阳楼》理解性默写答案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7.乾坤日夜浮”与“老病有孤舟”
《桂枝香·金陵怀古》理解性默写答案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2.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4.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5.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6.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7.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8.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9.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10.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11.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1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13.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4.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念奴娇·过洞庭》理解性默写答案
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2.更无一点风色
3.玉鉴琼田三万顷
4.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5.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6.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 怡然心会,妙处难于君说。
7.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8.肝胆皆冰雪
9.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
10.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11.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12.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游园([皂罗袍])》理解性默写答案
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3.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4.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