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一、思维导图二、课文助记及重要注释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水道;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得到治理,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深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有好的开端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为什么呢?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因为处在深深的忧虑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地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看不起别人。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内心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其可忽乎!这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做国君的人,如果真能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害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要有江海容纳众水的度量,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田猎为乐,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yōng)蔽就想到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施加恩泽,就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不恰当地奖赏;动用刑罚,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仁爱的人就能广泛散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国君没有大事烦忧,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皇上)弹奏琴瑟或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多说什么,百姓就已经得到教化了。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为什么一定要(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掌管职事,劳损自己的聪耳明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损害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三、课文重点实词挖空训练第1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乎!人君当( )神器( )之重,居域中( )之大,将崇( )极天( )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 )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第2段凡百( )元首,承天景( )命,莫不殷忧( )而道( )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 )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 )可忽( )乎!第3段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 )而自牧( ),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 )百川,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 )职,役( )聪明之耳目,亏( )无为之大道哉!四、重点知识梳理1.文言实词积累识记(1)本①必固其根本:_________________②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_________________③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④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⑤抑本其成败之迹(《五代史伶官传序》):_________________(2)克①能克终者盖寡:_________________②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十二章》):_________________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_________________④以此图功,何攻不克:_________________(3)诚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_________________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___③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词①必固其根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本来,从来;从头到尾,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彻底②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尽情③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走路3.词类活用①则思江海下百川:_________________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___③貌恭而不心服:_________________④居安思危:_________________⑤则思正身以黜恶:_________________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⑦源不深而望流之远:_________________⑧能克终者盖寡:_________________⑨必固其根本:_________________⑩则思正身以黜恶:_________________ 则思知止以安人:_________________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_________________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_________________4.特殊句式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_________________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___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_________________5.文化常识(1)谏太宗十思疏“谏”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____________也可以称为“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谏”在古代专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疏”,原本是“____________”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2)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帝王的印玺,借指________________。(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_______________。五、情景默写之真题篇1.(2005福建卷)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情景默写之模拟篇1.【2021年辽宁鞍山高三下学期校级模拟】《谏太宗十思疏》中,从反面设喻,阐述“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21年辽宁大连高三下学期模拟】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推理打开话题,然后引出正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巧妙地构成三个排比句,浅显易懂,不容置疑。3.【2021年广州市第17中学高一下期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大与小的关系,阐述了失掉人心的危害性。4.【2021年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一下期中】《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021年广州市第75中学高一下期中】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戒骄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021年广州市第86中学高一下期中】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2021年江苏南京高三下学期校级调研】《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述了相似的观点。8.【2021年江苏南京金陵中学高三上月考】《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9.【2021年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模拟】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引起民怨不在事情的大小,君主应该认识到“_________________”;同时用水与船的关系提醒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应该深切戒慎。10.【2020山东日照高三下学期校际联考】《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现象。七、作文素材积累(一)课文素材的迁移应用【应用片段一】针,它锐利至极,轻轻一扎就能“入肉三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几乎离不开它:衣服破了,它可以为我们缝补;生病了,它能把治病的药输入体内;手上扎了刺,它能把嵌在肉中的刺剔出。社会中也有一些“治病救人”的“针”,那就是他人正确的批评和建议。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批评和建议往往不中听,常常使人不快,但正确的意见却能够帮助人改正错误,避免走弯路,所以不要听到批评就动怒,看见意见就皱眉。唐太宗是个善于纳谏的帝王,魏征屡次“犯龙颜”进谏,这对唐太宗来说无疑是非常“扎手”的,可是他思之良久,终于明白谏言的可贵、魏征的忠心,于是便“从谏如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号是便成就了魏征光照手古的《谏太宗十思疏》。【品评】运用类比手法,用“针”类比批评与建议,引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观点,接着赞美唐太宗善于纳谏、从谏如流的高贵品质,结尾收束在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上,有例有析,论证有力。【应用片段二】人才是民族的脊梁,没有人才,社会就不能快速正常地发展。要善于尊重人才,更要善于发现人才,方能成就宏图大业。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最终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三分天下得其一。宦者令缪贤举荐门客蔺相如,给他以施展才华的机会,蔺相如才在“完璧归赵”“渑池会”等重大历史关头立下奇功。魏征提出治国要唯才是举,“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唐太宗虚心纳之,唐朝才会出现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贞观之治”。楚顷襄王任人唯亲,加速了楚国的灭亡,为后人不耻。【品评】语段中心话题是尊重人才,首句开宗明义,指出人才的重要性。接着点明核心观点:“要善于尊重人才,更要善于发现人才,方能成就宏图大业。”然后列举刘备三顾茅庐、战国时举荐门客蔺相如、魏征进谏、楚顷襄王任人唯亲等事例,三正面一反面,论述全面严密。(二)美文品读鉴赏居安思危则存 贪图安逸则亡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自然界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海尔张瑞敏常说:“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微软比尔·盖茨也常常提醒自己:“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这警示人们,居安思危则存,贪图安逸则亡。居安思危是保证个人成才的前提,是实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条件。②“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是一种超前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者,则昌则盛;反之,则衰则亡。翻开历史长卷,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夫差之于勾践、项羽之于刘邦……国家如此,个人成长何尝不是这样?唐朝有位才华出众的宰相魏征,他为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魏征政治管理的核心就是“居安思危,善始克终”。他常常以隋朝灭亡作为教训,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克终”。唐太宗接受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建议,励精图治,从而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历史证明,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条件。③为什么要居安思危?由于事物的发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有一些突发的偶然事件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意外的突发事件,往往会使人陷入困境,甚至会改变人的命运。所以作为商人,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还懂得留一半清醒,来观望竞争对手;作为农夫,在春播秋收时分,也要抬头看一看老天的脸色,以备不测;作为学生,在生活无忧的时候,也不忘记考虑一下未来人生的艰难考验。每一个人的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坦途与荆棘,顺境与逆境,常常交替出现。所以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在事业成功的时候,要想到失败和挫折;在生活富裕的时候,要想到贫穷和困苦;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要想到疾病和伤亡;在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时候,要想到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辛酸。居安思危永远是我们人生的格言。④“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提醒,使张瑞敏率领海尔走向世界;“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的告诫,使比尔·盖茨率领微软席卷全球。“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样丰富的哲理,不仅对国家、对企业具有警示和指导意义,对于个人亦然,能居安而思危的人,必然是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成为生活的强者,是对生活有着深刻认识的智者。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人生的辉煌。【品评】文章引用名言、列举事例反复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虽然处在安全的环境里,也要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要有随时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文章内容引人思考,极富感染力。(三)《谏太宗十思疏》的当代启示唐太宗经过即位初期的励精图治后,生活逐渐奢靡。魏征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的第二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这篇奏疏,后朝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这篇奏疏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结合今天的现实情况和问题,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和汲取些积极的观点,作为借鉴和参考。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奏疏开篇直接将德比喻为木之根本、流之泉源,充分肯定德对政权稳定的重要作用。经过探索和改革,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魏征说的“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更多地是指皇帝个人的德行修养。我们今天强调的“德”,不仅是全体人民的道德素质,更包括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的“德”。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使法治和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奏疏中说“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确,人民就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值得深切谨慎的道理。封建社会的朝代更替已经让大臣和皇帝充分认识到民心所向的重要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这已经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真理。只有牢牢树立这样的人民观,我们党才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创业后如何守成。奏疏中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的确,从历史上看,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真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魏征的答案是,因为守成者出现松懈和骄傲的情绪。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如何继续走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是共产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领袖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指出,共产党实现奋斗目标就要保持冷静头脑不断前进。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今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同时,始终坚定信念,保持斗志,毫不松懈,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为政者如何自警。在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后,魏征为唐太宗提出个人生活、思想修养、为政之道等方面的建议,主要包括:生活上戒除奢靡,思想上戒骄戒躁,政务上勒勉谨慎,纳谏上兼听则明,赏罚上分明有度。魏征提出的这些建议,有些具体含义和做法可能因时代变化而变化,但基本原则和精神是不变的。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才能经得起风浪考验;心中有民,才能做到不谋私利、克己奉公,做王作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心中有责,才能尽心尽责干事,主动解决而不是回避问题;心中有戒,才能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重读《谏太宗十思疏》,不仅为魏征“盛世”提“危言”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也深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巨大价值,更加深刻体会到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四)佳文赏析魏征进谏有一套马少华提起古代的“谏臣”,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魏征。这位贞观名臣在跟唐太宗共事的17年中,共提了264条建议,被唐太宗全部采纳,魏征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然而,像魏征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硬骨头,虽说历朝历代都有,但几千年下来没有一个人能像魏征这样受到推崇重用,这除了唐太宗“善纳雅言”外,还得力于魏征独特的进谏之道。第一,奠定理论基础,即让唐太宗明白什么是明君和昏君,什么是良臣和忠臣。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又是昏君?魏征回答:“明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广开言路,听取不同的意见;而昏君的共同特点则是闭塞言路,偏听偏信。即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后来,魏征又提出了良臣和忠臣的区别:“良臣既能使君主赢得明君的美名,又能使自己获益,福禄双全而忠臣却只能以忠君为名,让君主背负昏君的恶名,自己也身首异处。所以,陛下一定要让我成为良臣,而不是忠臣。”只要让唐太宗明白了这些理论,也就为以后的进谏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即使双方出现了一些矛盾,唐太宗也不至于跟魏征完全闹翻。第二,给唐太宗树立一个目标和榜样。唐太宗是一代明君,是无数人的偶像,但他心里也有自己的偶像。他曾多次说过:“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有了这句话就好办了,聪明的魏征在日后的进谏中就经常拿尧、舜来作比较,自然屡试不爽。比如,有一次唐太宗实在被魏征惹烦了,就指责他说:“以后我说话的时候你能不能别老插嘴?有问题不能下来再说吗?我好歹也是个皇帝,当着大家的面你就不能给我点面子吗?”魏征眨了眨眼,说:“当年圣君大舜曾对群臣说:‘你们有什么意见要当面说,不要开会的时候都不说,下来又乱说。’陛下您想做尧、舜那样的圣君,却不让我们做尧、舜的臣子,这也太自私了吧!”听了这一番话,唐太宗的气自然也就消了。这就是魏征的主要进谏方法之一。在古代,皇帝毕竟是皇帝,聪明的大臣绝不会跟皇帝针锋相对,让皇帝下不来台,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让皇帝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进谏。第三,给唐太宗讲明利害。贞观六年,大唐已开始步入盛世,唐太宗一膨胀,就想去泰山封禅。消息一出,群臣纷纷表示祝贺,头脑灵活的已经开始准备行装。当然也有几个头脑清醒的,想反对却又想不出合适的理由,于是,就把目光转向了魏征。这时,魏征咳嗽了一声,说:“陛下,先别这么兴奋,我觉得还不到封禅的时候。”唐太宗早就料到魏征会反对,所以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你觉得还没到封禅的时候,是认为我功劳不够高、德行不够尊、中国还未安、四夷还未服、年谷还未丰、祥瑞还未至吗?”这就是所谓的“六德”。这时,魏征不慌不忙地说:“陛下有这‘六德’是天下共知的,去封禅完全没问题。不过,去泰山的沿途,因隋炀帝无道,连年兵火不断,千里无人烟,虽然这几年陛下治国有方,民生逐渐恢复,但仍然很萧条。陛下如果去封禅,周围很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者也都要跟随,要是让他们看到这沿途的萧条景象,他们会怎么想?我大唐的国际形象还怎么维持?”这就是魏征的进谏智慧。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用“劳民伤财”这样的陈词滥调去劝唐太宗,作用几乎等千零,那就讲讲其中的关键利害,最急于展示的东西恰恰会成为最怕暴露的东西。别说是英明的唐太宗,就是一个昏君,也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进谏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有改动)【美文评点】作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魏征能够十数年深得唐太宗信任,一定有其独特的进谏之道。这篇文章从奠定进谏的理论基础、给唐太宗树立目标和榜样、给唐太宗讲明利害等三个角度具体阐述魏征的进谏智慧。语言平实自然,思路清晰流畅,内容主富完整,值得一读。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一、思维导图二、课文助记及重要注释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水道;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得到治理,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深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有好的开端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为什么呢?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因为处在深深的忧虑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地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看不起别人。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内心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其可忽乎!这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做国君的人,如果真能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害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要有江海容纳众水的度量,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田猎为乐,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yōng)蔽就想到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施加恩泽,就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不恰当地奖赏;动用刑罚,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仁爱的人就能广泛散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国君没有大事烦忧,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皇上)弹奏琴瑟或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多说什么,百姓就已经得到教化了。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为什么一定要(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掌管职事,劳损自己的聪耳明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损害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三、课文重点实词挖空训练第1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乎!人君当( )神器( )之重,居域中( )之大,将崇( )极天( )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 )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答案 ①治理得好,太平 ②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 ③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④主持,掌握 ⑤帝位 ⑥天地间 ⑦推崇 ⑧天之极处,指至高无上的皇权 ⑨喜庆,福禄 ⑩克服第2段凡百( )元首,承天景( )命,莫不殷忧( )而道( )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 )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 )可忽( )乎!答案 ①所有的 ②大 ③深深忧虑 ④治国之道 ⑤开头做得好的 ⑥臣民 ⑦放纵情感 ⑧看不起别人 ⑨路人 ⑩难道 轻视,怠慢第3段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 )而自牧( ),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 )百川,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 )职,役( )聪明之耳目,亏( )无为之大道哉!答案 ①贪图的东西 ②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③谦虚 ④养⑤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 ⑥居于……之下 ⑦游乐。这里指田猎⑧慎 ⑨被堵塞蒙蔽 ⑩采纳臣下的意见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斥退奸恶的人 不恰当地奖赏 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百姓)得到教化 管理 役使,劳损 毁坏,减损四、重点知识梳理1.文言实词积累识记(1)本①必固其根本:_________________②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_________________③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④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⑤抑本其成败之迹(《五代史伶官传序》):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根本,基础 ②草木的根 ③本来的,原来的 ④原来,本来 ⑤推究(2)克①能克终者盖寡:_________________②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十二章》):_________________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_________________④以此图功,何攻不克: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能够,胜任 ②克制,约束 ③战胜,攻下④成功,完成(3)诚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_________________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___③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真诚,真心 ②如果,果真 ③确实,的确2.古今异义词①必固其根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本来,从来;从头到尾,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彻底②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尽情③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走路答案 ①树木的根 ②放纵情感 ③路人3.词类活用①则思江海下百川:_________________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___③貌恭而不心服:_________________④居安思危:_________________⑤则思正身以黜恶:_________________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⑦源不深而望流之远:_________________⑧能克终者盖寡:_________________⑨必固其根本:_________________⑩则思正身以黜恶:_________________ 则思知止以安人:_________________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_________________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②名词作动词,统治 ③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心: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④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难的情况 ⑤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⑥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⑦形容词作动词,达到远方⑧形容词作动词,保持到底 ⑨使动用法,使……牢固 ⑩使动用法,使……端正 使动用法,使……安宁 意动用法,以……为乐 意动用法,以……为忧4.特殊句式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_________________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___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判断句 标志词:也 ②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以 ③被动句 壅蔽:被堵塞蒙蔽5.文化常识(1)谏太宗十思疏“谏”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____________也可以称为“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谏”在古代专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疏”,原本是“____________”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2)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帝王的印玺,借指________________。(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_______________。答案 (1)规过、劝善 规劝的言论 疏通 (2)帝位 (3)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五、情景默写之真题篇1.(2005福建卷)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六、情景默写之模拟篇1.【2021年辽宁鞍山高三下学期校级模拟】《谏太宗十思疏》中,从反面设喻,阐述“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21年辽宁大连高三下学期模拟】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推理打开话题,然后引出正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巧妙地构成三个排比句,浅显易懂,不容置疑。3.【2021年广州市第17中学高一下期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大与小的关系,阐述了失掉人心的危害性。4.【2021年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一下期中】《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021年广州市第75中学高一下期中】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戒骄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021年广州市第86中学高一下期中】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2021年江苏南京高三下学期校级调研】《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述了相似的观点。8.【2021年江苏南京金陵中学高三上月考】《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9.【2021年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模拟】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引起民怨不在事情的大小,君主应该认识到“_________________”;同时用水与船的关系提醒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应该深切戒慎。10.【2020山东日照高三下学期校际联考】《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现象。答案: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5.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6.鸣琴垂拱,不言而化7.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9.可畏惟人;载舟覆舟10.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七、作文素材积累(一)课文素材的迁移应用【应用片段一】针,它锐利至极,轻轻一扎就能“入肉三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几乎离不开它:衣服破了,它可以为我们缝补;生病了,它能把治病的药输入体内;手上扎了刺,它能把嵌在肉中的刺剔出。社会中也有一些“治病救人”的“针”,那就是他人正确的批评和建议。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批评和建议往往不中听,常常使人不快,但正确的意见却能够帮助人改正错误,避免走弯路,所以不要听到批评就动怒,看见意见就皱眉。唐太宗是个善于纳谏的帝王,魏征屡次“犯龙颜”进谏,这对唐太宗来说无疑是非常“扎手”的,可是他思之良久,终于明白谏言的可贵、魏征的忠心,于是便“从谏如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号是便成就了魏征光照手古的《谏太宗十思疏》。【品评】运用类比手法,用“针”类比批评与建议,引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观点,接着赞美唐太宗善于纳谏、从谏如流的高贵品质,结尾收束在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上,有例有析,论证有力。【应用片段二】人才是民族的脊梁,没有人才,社会就不能快速正常地发展。要善于尊重人才,更要善于发现人才,方能成就宏图大业。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最终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三分天下得其一。宦者令缪贤举荐门客蔺相如,给他以施展才华的机会,蔺相如才在“完璧归赵”“渑池会”等重大历史关头立下奇功。魏征提出治国要唯才是举,“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唐太宗虚心纳之,唐朝才会出现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贞观之治”。楚顷襄王任人唯亲,加速了楚国的灭亡,为后人不耻。【品评】语段中心话题是尊重人才,首句开宗明义,指出人才的重要性。接着点明核心观点:“要善于尊重人才,更要善于发现人才,方能成就宏图大业。”然后列举刘备三顾茅庐、战国时举荐门客蔺相如、魏征进谏、楚顷襄王任人唯亲等事例,三正面一反面,论述全面严密。(二)美文品读鉴赏居安思危则存 贪图安逸则亡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自然界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海尔张瑞敏常说:“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微软比尔·盖茨也常常提醒自己:“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这警示人们,居安思危则存,贪图安逸则亡。居安思危是保证个人成才的前提,是实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条件。②“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是一种超前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者,则昌则盛;反之,则衰则亡。翻开历史长卷,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夫差之于勾践、项羽之于刘邦……国家如此,个人成长何尝不是这样?唐朝有位才华出众的宰相魏征,他为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魏征政治管理的核心就是“居安思危,善始克终”。他常常以隋朝灭亡作为教训,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克终”。唐太宗接受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建议,励精图治,从而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历史证明,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条件。③为什么要居安思危?由于事物的发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有一些突发的偶然事件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意外的突发事件,往往会使人陷入困境,甚至会改变人的命运。所以作为商人,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还懂得留一半清醒,来观望竞争对手;作为农夫,在春播秋收时分,也要抬头看一看老天的脸色,以备不测;作为学生,在生活无忧的时候,也不忘记考虑一下未来人生的艰难考验。每一个人的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坦途与荆棘,顺境与逆境,常常交替出现。所以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在事业成功的时候,要想到失败和挫折;在生活富裕的时候,要想到贫穷和困苦;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要想到疾病和伤亡;在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时候,要想到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辛酸。居安思危永远是我们人生的格言。④“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提醒,使张瑞敏率领海尔走向世界;“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的告诫,使比尔·盖茨率领微软席卷全球。“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样丰富的哲理,不仅对国家、对企业具有警示和指导意义,对于个人亦然,能居安而思危的人,必然是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成为生活的强者,是对生活有着深刻认识的智者。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人生的辉煌。【品评】文章引用名言、列举事例反复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虽然处在安全的环境里,也要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要有随时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文章内容引人思考,极富感染力。(三)《谏太宗十思疏》的当代启示唐太宗经过即位初期的励精图治后,生活逐渐奢靡。魏征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的第二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这篇奏疏,后朝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这篇奏疏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结合今天的现实情况和问题,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和汲取些积极的观点,作为借鉴和参考。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奏疏开篇直接将德比喻为木之根本、流之泉源,充分肯定德对政权稳定的重要作用。经过探索和改革,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魏征说的“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更多地是指皇帝个人的德行修养。我们今天强调的“德”,不仅是全体人民的道德素质,更包括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的“德”。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使法治和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奏疏中说“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确,人民就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值得深切谨慎的道理。封建社会的朝代更替已经让大臣和皇帝充分认识到民心所向的重要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这已经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真理。只有牢牢树立这样的人民观,我们党才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创业后如何守成。奏疏中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的确,从历史上看,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真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魏征的答案是,因为守成者出现松懈和骄傲的情绪。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如何继续走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是共产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领袖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指出,共产党实现奋斗目标就要保持冷静头脑不断前进。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今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同时,始终坚定信念,保持斗志,毫不松懈,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为政者如何自警。在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后,魏征为唐太宗提出个人生活、思想修养、为政之道等方面的建议,主要包括:生活上戒除奢靡,思想上戒骄戒躁,政务上勒勉谨慎,纳谏上兼听则明,赏罚上分明有度。魏征提出的这些建议,有些具体含义和做法可能因时代变化而变化,但基本原则和精神是不变的。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才能经得起风浪考验;心中有民,才能做到不谋私利、克己奉公,做王作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心中有责,才能尽心尽责干事,主动解决而不是回避问题;心中有戒,才能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重读《谏太宗十思疏》,不仅为魏征“盛世”提“危言”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也深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巨大价值,更加深刻体会到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四)佳文赏析魏征进谏有一套马少华提起古代的“谏臣”,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魏征。这位贞观名臣在跟唐太宗共事的17年中,共提了264条建议,被唐太宗全部采纳,魏征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然而,像魏征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硬骨头,虽说历朝历代都有,但几千年下来没有一个人能像魏征这样受到推崇重用,这除了唐太宗“善纳雅言”外,还得力于魏征独特的进谏之道。第一,奠定理论基础,即让唐太宗明白什么是明君和昏君,什么是良臣和忠臣。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又是昏君?魏征回答:“明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广开言路,听取不同的意见;而昏君的共同特点则是闭塞言路,偏听偏信。即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后来,魏征又提出了良臣和忠臣的区别:“良臣既能使君主赢得明君的美名,又能使自己获益,福禄双全而忠臣却只能以忠君为名,让君主背负昏君的恶名,自己也身首异处。所以,陛下一定要让我成为良臣,而不是忠臣。”只要让唐太宗明白了这些理论,也就为以后的进谏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即使双方出现了一些矛盾,唐太宗也不至于跟魏征完全闹翻。第二,给唐太宗树立一个目标和榜样。唐太宗是一代明君,是无数人的偶像,但他心里也有自己的偶像。他曾多次说过:“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有了这句话就好办了,聪明的魏征在日后的进谏中就经常拿尧、舜来作比较,自然屡试不爽。比如,有一次唐太宗实在被魏征惹烦了,就指责他说:“以后我说话的时候你能不能别老插嘴?有问题不能下来再说吗?我好歹也是个皇帝,当着大家的面你就不能给我点面子吗?”魏征眨了眨眼,说:“当年圣君大舜曾对群臣说:‘你们有什么意见要当面说,不要开会的时候都不说,下来又乱说。’陛下您想做尧、舜那样的圣君,却不让我们做尧、舜的臣子,这也太自私了吧!”听了这一番话,唐太宗的气自然也就消了。这就是魏征的主要进谏方法之一。在古代,皇帝毕竟是皇帝,聪明的大臣绝不会跟皇帝针锋相对,让皇帝下不来台,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让皇帝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进谏。第三,给唐太宗讲明利害。贞观六年,大唐已开始步入盛世,唐太宗一膨胀,就想去泰山封禅。消息一出,群臣纷纷表示祝贺,头脑灵活的已经开始准备行装。当然也有几个头脑清醒的,想反对却又想不出合适的理由,于是,就把目光转向了魏征。这时,魏征咳嗽了一声,说:“陛下,先别这么兴奋,我觉得还不到封禅的时候。”唐太宗早就料到魏征会反对,所以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你觉得还没到封禅的时候,是认为我功劳不够高、德行不够尊、中国还未安、四夷还未服、年谷还未丰、祥瑞还未至吗?”这就是所谓的“六德”。这时,魏征不慌不忙地说:“陛下有这‘六德’是天下共知的,去封禅完全没问题。不过,去泰山的沿途,因隋炀帝无道,连年兵火不断,千里无人烟,虽然这几年陛下治国有方,民生逐渐恢复,但仍然很萧条。陛下如果去封禅,周围很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者也都要跟随,要是让他们看到这沿途的萧条景象,他们会怎么想?我大唐的国际形象还怎么维持?”这就是魏征的进谏智慧。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用“劳民伤财”这样的陈词滥调去劝唐太宗,作用几乎等千零,那就讲讲其中的关键利害,最急于展示的东西恰恰会成为最怕暴露的东西。别说是英明的唐太宗,就是一个昏君,也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进谏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有改动)【美文评点】作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魏征能够十数年深得唐太宗信任,一定有其独特的进谏之道。这篇文章从奠定进谏的理论基础、给唐太宗树立目标和榜样、给唐太宗讲明利害等三个角度具体阐述魏征的进谏智慧。语言平实自然,思路清晰流畅,内容主富完整,值得一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呈现+思维导图+挖空训练+句式+情景默写+素材运用(学生版)-新高考新教材课内必备文言文全面复习与素材运用(统编版).docx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呈现+思维导图+挖空训练+句式+情景默写+素材运用(教师版)-新高考新教材课内必备文言文全面复习与素材运用(统编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