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原文呈现+思维导图+挖空训练+句式+情景默写+素材运用-(含答案)新高考新教材课内必备文言文全面复习与素材运用(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国论》原文呈现+思维导图+挖空训练+句式+情景默写+素材运用-(含答案)新高考新教材课内必备文言文全面复习与素材运用(统编版)

资源简介

必修下册《六国论》
一、思维导图
二、课文助记及重点注释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向秦国割地求和。贿赂秦国而使自己的
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国力削弱,这是灭亡的原因啊。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难道)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以攻取之外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秦国(除了)用攻战(的方法)获取(土地)之,(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作比较,它的实际数量多到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作比较,它的实际数量也多到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pù)霜露,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不在于战争了。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儿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很不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
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六国送给秦国越多,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秦国侵犯六国就越厉害。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到了灭亡的地步,
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对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肯帮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
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
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使用武力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jì)牧以谗诛,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秦国。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害,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
赵国的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
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假如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良将还活着,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优秀人才,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
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顺利咽下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wéi)国者
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降低身份而跟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三、课文重点实词挖空训练
(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   )曰:六国互(   )丧,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答案 ①有人 ②相继 ③全都,一概 ④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⑤保全
(第二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   )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   )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   )颠覆(   ),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   )之。
答案 ①它的实际数量 ②本来 ③同“餍”,满足 ④更加 ⑤决定,确定 ⑥以至,以至于 ⑦灭亡 ⑧侍奉 ⑨如同,好像 ⑩适宜,得当
(第三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   )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   )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之。洎(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当(   )与秦相较(   ),或未易(   )量。
答案 ①起初 ②坚持正义 ③方,才 ④招致 ⑤使……退却 ⑥及,等到 ⑦智慧和力量 ⑧假使 ⑨天数、命运 ⑩天数、命运  通“倘”,假使,如果  较量  轻易
(第四段)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答案 ①服侍,侍奉 ②礼待
(第五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   )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   )以天下之大,下(   )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答案 ①势力,力量 ②态势 ③如果 ④降低身份 ⑤跟随 ⑥旧事
四、重点知识梳理
1.(1)文言实词“兵”积累识记
①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___
②斯用兵之效也:_________________
③而秦兵又至矣:_________________
④草木皆兵:_________________
⑤左右欲兵之:_________________
⑥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兵器 ②战争,战事 ③军队 ④士兵 ⑤伤害,杀伤 ⑥策
(2)文言实词“得”积累识记
①此言得之: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________________
③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_________________
④吾得兄事之(《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
⑤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_________________
⑥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_________________
⑦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 :_________________
⑧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正确 ②取得,得到 ③能够  ④应该 
⑤收获  ⑥实现  ⑦得意,满足 ⑧同“德”,感恩
(3)文言实词“患”积累识记
①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_________________
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____
③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_________________
④亭长妻患之(《淮阴侯列传》):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忧患,祸害 ②担忧,忧虑 ③毛病,疾病 ④讨厌
(4)文言实词“殆”积累识记
①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_________________
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钟山记》):_________________
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_________________
④思而不学则殆(《论语》):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接近,差不多 ②大概,恐怕 ③危险 ④懈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通假字
①暴霜露:_________________
②暴秦之欲无厌: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同“曝”,暴露 ②同“餍”,满足
3.古今异义词
①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父亲的父亲
②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③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④刺客不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⑤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答案 ①泛指祖辈、父辈 ②智谋和力量 ③它的实际数量 ④不去行刺 ⑤旧事
多义实词“向”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__
③又北向,不能得日(《项脊轩志》):_________________
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_________________
⑤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石钟山记》):_________________
⑥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假设,如果 ②朝某一方向行进 ③朝着,面对 ④往昔,从前 ⑤刚才 ⑥接近
5.词类活用
①义不赂秦: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________________
③不能独完:_________________
④始速祸焉:_________________
⑤李牧连却之: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②名词作动词,礼遇 ③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④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⑤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6.特殊句式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___
②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
③洎牧以谗诛:_________________
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判断句 标志词:非 ②定语后置句 标志词:之 ③被动句 诛:被诛杀 
④被动句 标志词:为……所
五、情景式默写之真题篇
1.(2020年新高考卷Ⅱ)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答案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六、情景式默写之模拟篇
1.《六国论》中苏洵在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时。斩钉截铁地给出了他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国论》中苏洵认为有些国家虽然没有以地赂秦却不免灭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谈及六国先祖创业艰难,苏洵说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有了很少的土地。
4.《六国论》中苏洵运用逻辑推理,分析秦国的欲望无限,而诸侯的土地有限,所以必然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六国论》中引用古人名言论证赂秦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7.《六国论》中对于燕赵在战国初期的表现,作者是认可的,评价燕赵的君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受到颇多赞誉,但苏洵在《六国论》中却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六国论》认为赵国被灭的拐点就在“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充满叹惋“__________________”。
10.《六国论》中认为,燕赵灭亡固然有政策不当,不过时代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其灭亡的原因。
11.《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对待人才足够尊重,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六国与秦国的历史或许会改写。
12.《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将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2.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3.暴霜露 斩荆棘 4.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5.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7.始有远略 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 8.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9.洎牧以谗诛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0.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可谓智力孤危
1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2.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13.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七、文化常识
(1)“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__________的见解和主张;二是史论,通过评价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__________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就属于____________。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__________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3)思厥先祖父: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4)“郡”古代的行政区域,春秋以前比县小,战国以后比县大。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汉代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县之间;隋朝废郡,县直隶于州;唐朝将行政区划分为道、州、县,武则天时曾改“州”为“郡”,不久又改“郡”为“州”;明清称“府”。
(5)“故事”即旧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典章制度”以及“典故”等意思。
答案:(1)时政 ;统治者;史论文。(2)国君
八、作文素材
(一)课文素材一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素材解读】这段文字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指出六国若不震慑于秦的“积威”,戮力同心,则必有另一番结局。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读时心潮澎湃,读后思绪万千。文字精炼整齐,极易记忆,可直接引用或是巧妙化用。适用主题:不震慑于权势,不局限于习惯思维,团结就是力量等。
【运用示例】
1.不震慑于权势
权势者在某个时候是大众的主心骨,常常影响时代的发展和走向,但是,个人在权势而前如果表现出过多的胆怯和退缩,就会失去本身固有的暴发力和创造力,最终碌碌无为,团体在权势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许多难得的机会,从而无法求得发展,更有甚者会被“大鱼”吃掉,正如苏洵在《六国论》里说的“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所以,我们要想干成一番不朽的事业,就要不震慑于权势,擎一把熔铸着正气、胆色、韬略的利剑,勇往直前。
2.团结一心,其利断金
两点构成一根直线,三点构成一个平面,四点构成一个立体。两点少一点,直线不成,三点少一点,平面不见,四点少一点,立体不稳。在一个团体中,每个成员都有他固有的岗位,所有成员坚守岗位,大家共同进退,则这个团体将是牢不可破稳如泰山的团体。相反,如果其中有个别人目光短浅,临阵退缩,放弃了自己的阵地,则很易将团体置于万分危险的境地,战国时六国先后为秦所灭,即是明证。苏洵大声感叹:“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铿锵之声,言犹在耳,我等今日之中国人,而对美国的强权,而对日本的挑衅,如能团结一心,其利必定断金。
(二)课文延伸素材二
苏洵曾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被秦逐个击破,赂秦可谓一大忌。但看古之兴废,我认为六国灭亡恰恰是因为人性的贪欲。
六国联合,其势本大于秦,可人心不齐,加在一起未必强大。更因为各国国君心怀私心,即使联盟也似三杀一盘。因为贪欲,掌权者各处搜刮财物,百姓早已经心怀怨愤;因为贪欲,猜忌在各诸侯国间弥漫,合纵早已深埋隐患;因为贪欲,在秦的离间计前,赵人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因为贪欲,六国破灭势在必然!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贪欲,欲则乱,乱则亡。
【素材解读】这是从苏洵的《六国论》引发出来的一则讨论材料。此文在深研史实、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地思考,得出自己不同于名家名篇的结论,且说理较为透彻圆合。能够对名家之论提出不同的见解,这体现的事一种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的精神。材料就课文展开,理论果断干练,语言精当有力,排比句式也增强了语势,读来让人痛快酣畅,记忆深刻。适合概括运用,也可以和其他材料比较运用。适用主题:戒贪,独立思考,不迷信名家,不盲从权威等。
【运用示例】
1.欲成大业,必戒贪欲,贪欲之害,小则害己,大则误国。
古有秦侩、严嵩、杨国忠,今有成克杰,胡长清,李嘉廷,他们莫不在祸国殃民的同时,最终也让自己身败名裂遗臭万年。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执掌权力的人,一旦贪恋上权力、金钱、美色,就会被其蒙蔽双眼,丧失自己缘由的智慧,最终做出祸国殃民的事。“贪如火,不遏则滔天。”
2.独立思考,不迷信名家。
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名家也是人,也有时代的局限,也有思想的束缚,而对日新月异的新世纪,我们如果还是以名家的观点为唯一的信条,就一定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如对六国灭亡原因的探究;杜牧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苏洵认为“弊在赂秦”;苏辙则道“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上则材料的作者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贪欲”。必修下册《六国论》
一、思维导图
二、课文助记及重点注释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向秦国割地求和。贿赂秦国而使自己的
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国力削弱,这是灭亡的原因啊。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难道)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以攻取之外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秦国(除了)用攻战(的方法)获取(土地)之,(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作比较,它的实际数量多到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作比较,它的实际数量也多到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pù)霜露,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不在于战争了。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儿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很不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
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六国送给秦国越多,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秦国侵犯六国就越厉害。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到了灭亡的地步,
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对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肯帮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
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
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使用武力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jì)牧以谗诛,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秦国。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害,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
赵国的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
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假如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良将还活着,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优秀人才,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
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顺利咽下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wéi)国者
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降低身份而跟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三、课文重点实词挖空训练
(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   )曰:六国互(   )丧,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二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   )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   )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   )颠覆(   ),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   )之。
(第三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   )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   )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之。洎(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当(   )与秦相较(   ),或未易(   )量。
(第四段)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五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   )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   )以天下之大,下(   )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重点知识梳理
1.(1)文言实词“兵”积累识记
①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___
②斯用兵之效也:_________________
③而秦兵又至矣:_________________
④草木皆兵:_________________
⑤左右欲兵之:_________________
⑥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实词“得”积累识记
①此言得之: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________________
③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_________________
④吾得兄事之(《鸿门宴》):_________________
⑤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_________________
⑥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_________________
⑦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 :_________________
⑧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_________________
(3)文言实词“患”积累识记
①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_________________
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____
③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_________________
④亭长妻患之(《淮阴侯列传》):_________________
(4)文言实词“殆”积累识记
①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_________________
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钟山记》):_________________
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_________________
④思而不学则殆(《论语》):_________________
2.通假字
①暴霜露:_________________
②暴秦之欲无厌: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词
①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父亲的父亲
②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③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④刺客不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⑤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多义实词“向”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__
③又北向,不能得日(《项脊轩志》):_________________
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_________________
⑤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石钟山记》):_________________
⑥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
5.词类活用
①义不赂秦: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________________
③不能独完:_________________
④始速祸焉:_________________
⑤李牧连却之:_________________
6.特殊句式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___
②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
③洎牧以谗诛:_________________
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_________
五、情景式默写之真题篇
1.(2020年新高考卷Ⅱ)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六、情景式默写之模拟篇
1.《六国论》中苏洵在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时。斩钉截铁地给出了他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国论》中苏洵认为有些国家虽然没有以地赂秦却不免灭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谈及六国先祖创业艰难,苏洵说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有了很少的土地。
4.《六国论》中苏洵运用逻辑推理,分析秦国的欲望无限,而诸侯的土地有限,所以必然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六国论》中引用古人名言论证赂秦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7.《六国论》中对于燕赵在战国初期的表现,作者是认可的,评价燕赵的君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受到颇多赞誉,但苏洵在《六国论》中却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六国论》认为赵国被灭的拐点就在“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充满叹惋“__________________”。
10.《六国论》中认为,燕赵灭亡固然有政策不当,不过时代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其灭亡的原因。
11.《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对待人才足够尊重,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六国与秦国的历史或许会改写。
12.《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将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文化常识
(1)“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__________的见解和主张;二是史论,通过评价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__________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就属于____________。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__________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3)思厥先祖父: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4)“郡”古代的行政区域,春秋以前比县小,战国以后比县大。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汉代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县之间;隋朝废郡,县直隶于州;唐朝将行政区划分为道、州、县,武则天时曾改“州”为“郡”,不久又改“郡”为“州”;明清称“府”。
(5)“故事”即旧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典章制度”以及“典故”等意思。
八、作文素材
(一)课文素材一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素材解读】这段文字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指出六国若不震慑于秦的“积威”,戮力同心,则必有另一番结局。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读时心潮澎湃,读后思绪万千。文字精炼整齐,极易记忆,可直接引用或是巧妙化用。适用主题:不震慑于权势,不局限于习惯思维,团结就是力量等。
【运用示例】
1.不震慑于权势
权势者在某个时候是大众的主心骨,常常影响时代的发展和走向,但是,个人在权势而前如果表现出过多的胆怯和退缩,就会失去本身固有的暴发力和创造力,最终碌碌无为,团体在权势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许多难得的机会,从而无法求得发展,更有甚者会被“大鱼”吃掉,正如苏洵在《六国论》里说的“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所以,我们要想干成一番不朽的事业,就要不震慑于权势,擎一把熔铸着正气、胆色、韬略的利剑,勇往直前。
2.团结一心,其利断金
两点构成一根直线,三点构成一个平面,四点构成一个立体。两点少一点,直线不成,三点少一点,平面不见,四点少一点,立体不稳。在一个团体中,每个成员都有他固有的岗位,所有成员坚守岗位,大家共同进退,则这个团体将是牢不可破稳如泰山的团体。相反,如果其中有个别人目光短浅,临阵退缩,放弃了自己的阵地,则很易将团体置于万分危险的境地,战国时六国先后为秦所灭,即是明证。苏洵大声感叹:“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铿锵之声,言犹在耳,我等今日之中国人,而对美国的强权,而对日本的挑衅,如能团结一心,其利必定断金。
(二)课文延伸素材二
苏洵曾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被秦逐个击破,赂秦可谓一大忌。但看古之兴废,我认为六国灭亡恰恰是因为人性的贪欲。
六国联合,其势本大于秦,可人心不齐,加在一起未必强大。更因为各国国君心怀私心,即使联盟也似三杀一盘。因为贪欲,掌权者各处搜刮财物,百姓早已经心怀怨愤;因为贪欲,猜忌在各诸侯国间弥漫,合纵早已深埋隐患;因为贪欲,在秦的离间计前,赵人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因为贪欲,六国破灭势在必然!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贪欲,欲则乱,乱则亡。
【素材解读】这是从苏洵的《六国论》引发出来的一则讨论材料。此文在深研史实、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地思考,得出自己不同于名家名篇的结论,且说理较为透彻圆合。能够对名家之论提出不同的见解,这体现的事一种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的精神。材料就课文展开,理论果断干练,语言精当有力,排比句式也增强了语势,读来让人痛快酣畅,记忆深刻。适合概括运用,也可以和其他材料比较运用。适用主题:戒贪,独立思考,不迷信名家,不盲从权威等。
【运用示例】
1.欲成大业,必戒贪欲,贪欲之害,小则害己,大则误国。
古有秦侩、严嵩、杨国忠,今有成克杰,胡长清,李嘉廷,他们莫不在祸国殃民的同时,最终也让自己身败名裂遗臭万年。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执掌权力的人,一旦贪恋上权力、金钱、美色,就会被其蒙蔽双眼,丧失自己缘由的智慧,最终做出祸国殃民的事。“贪如火,不遏则滔天。”
2.独立思考,不迷信名家。
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名家也是人,也有时代的局限,也有思想的束缚,而对日新月异的新世纪,我们如果还是以名家的观点为唯一的信条,就一定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如对六国灭亡原因的探究;杜牧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苏洵认为“弊在赂秦”;苏辙则道“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上则材料的作者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贪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