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及范文:在疫情面前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及范文:在疫情面前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及范文:在疫情面前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文题
2020年这个春节,一场疫情突然打乱了许多人的假期计划,人们被迫宅在家里,为不断增加的确诊数字感到恐惧,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牵肠挂肚,为饱受病毒侵扰的武汉人民忧心不已。为家人、亲朋及自己的健康惴惴不安……瘟疫面前,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就像这首约翰·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请结合上面所给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写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要求:
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作文写作分析】:
本题属于新材料作文,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文所给材料从2020年春节期间的“新冠肺炎”疫情写起,写疫情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在瘟疫面前没有谁是一座孤岛。让学生结合所给材料写一写自己的体会与感悟。材料《丧钟为谁而鸣》用比喻的形式强调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材料的现实意义较明显,引导考生关注当下、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地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都是全人类的事情,任何个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虽然之前写疫情的作文题目较多,但这个作文题没有让学生局限于“抗疫”题材,如果学生抛开所给材料,只单纯写心系疫情或者讴歌“抗疫”事迹,显然不够切题。
下面具体分析题目的限制性与开放性特点:
1.限制性
①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写作情境是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诗歌《丧钟为谁而鸣》,这一写作情境突出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其中“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丧钟为你而鸣”是题旨所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②典型任务的限制。考生既要读懂诗歌,明确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想与思考;又要结合特殊的疫情和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③价值判断的限制。《丧钟为谁而鸣》阐述了个人与人类整体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人类的公知,考生不能否定甚至割裂这种关系,否则就会偏离题意。
2.开放性
①立意角度是自由的。考生可以从正面阐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还可以阐释局部与局部、个体与个体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从反面强调任何他人的危险都可能危及自身,也可以从反面立意。
②思考与联想是开放的。考生可以结合当下新冠疫情期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去思考诗歌的主旨,可以思考为什么其他个体或局部的危险同样会是自己的危险;既然其他个体或局部的危险也是自己的危险,那么考生就要思考应怎样帮助危险中的他人。也可以联想反面事例,论证在危难目前若每个人都置身事外的严重后果。
③文体是多样的。理解了诗歌内容,把握了诗歌主旨后,考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文体,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或叙述自己的见闻,写成记叙文来表达自己的思考;或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写成议论文来阐述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或以散文的方式来书写理解与感悟。
高分作文及点评
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寄山河(54分)
星夜澜澜,从不会为一颗星而璀璨闪耀;春色满园,也不会因为一枝独秀而锦绣斑斓。人,本就是社会性的生物,本就应该携手共济。新年伊始,当新冠肺炎无情地侵蚀人类的生命时,我们也就应该意识到:谁也不是孤岛。面对病魔,我们应携手共济,共同撑起华夏一片天。
青山一道,共担风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武汉的疫情为全国防疫工作敲下警钟时,一封封战书不请自来,全国人民的心再次是扭成一股绳,共同抗争病毒,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及志愿者们尽己之力,竭尽所能,为武汉防疫工作注射了一支强心剂,更为全国人民的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灾难面前,他们没有退缩,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换回每位中国人的平安,因为疫全国人民联系在了一起,众志成城,以大爱驱散阴云。
山川同域,风月同天。此次疫情一样展示了全世界的共同努力。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其他国家暴发疫情时,中国同样也给予各国友人极大的帮助。当我们支援的物资抵达意大利时,当我们的医疗队伍抵达印度时,我们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我们因人类的共同利益站在一起,践行着维护生命的共同职责。
人类绝对不是一个相互独立的有机体,在疫情爆发时,每位人都是生命的守护者。正如约翰.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中提到:“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在此时,没有人的利益是被割裂的。在疫情里,那些故意将口罩提高价格以谋取不利之财的人们,那些将国难于不顾的“海外巨婴”们,毫无疑问,他们割裂了人与人、人与国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干涉他人的利益,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再多的蝇营狗苟,亦不过是极大的笑柄。人类就是一个共同体,唯有心系他人,才能实现共赢。
习总书记曾这样告诫青年:“要在为祖国,为人民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身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当有进取之锐意,顽强之拼搏,在时代洪流中书写盛世华章,将自己的岁月与青春之心熔于中国事业的炼炉中,去扮靓华夏的山河,才是我们为共同体所应付出的努力。当作为部分的我们真正发挥最大作用时,“整体”才会愈加完美。
冬已近,春将至,疫情的阴云终将散去,愿我将己心寄予华夏,用岁月装点山河,让我们携手,待他日山河重光,去看那鹦鹉洲芳草萋萋,去看那皓月清凉,山河无恙。
阅卷人评语:
文章题目亮眼,用对偶句,点明了自己与国家的关系,紧扣材料,文采斐然。首段援引并分析材料“谁也不是孤岛”,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面对灾难,我们应同舟共济,意识尤佳。中间两段,从国内人民团结抗疫和国与国之面对疫情互相援助的角度,谈个体与家国、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后一段上升立意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引用了领袖告诫青年的话,谈到了发挥青年个体的最大努力去扮靓山河,青年的担当意识、奋斗意识融于对个体与整体关系的思考中,紧密贴合材料、联系现实,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非常值得称赞。结尾延续文章一贯的大气、生动的语言风格,点题并提出希望。文章整体卷面字迹舒展美观,语言大气,思维的深广度都是上乘。偶有个别不太恰切的用词,瑕不掩瑜,是一篇考场作文的佳作。
山无棱,心亦聚(55分)
十二年前的北京奥运会被称为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之一。难道仅仅是因为场馆的华丽吗?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发出的“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得到了世界各国元首的广泛赞誉。难道仅仅是因为语言的打动人心吗?答案是否定的,是因为它们都表达了一种世界上的所有都是一家人的思想。
不管是“同住地球村”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都在告诉这个世界,我们新中国始终都把自己看作中国而并非中国之中国。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在国内疫情最严重时收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日本温暖和巴基斯坦的全国的医疗物资。我们此时收到饥寒时的果实,我们不会忘记;但是我们也要清楚这来自于我们之前与这些国家共同种下的良种。
是的,就像约翰·多恩曾说的,这世上无人是一座孤岛。这世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但不限于人类都是相联系的。就像南美洲的一只蝴蝶扇动了两下翅膀,而太平洋沿岸就可能会出现一次风暴。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共同抗疫、共同奋斗,而不是像这世界是唯一的超级大国那样封闭自己,最终导致了他们国家一百多万人确诊的悲惨场景。让我们回顾历史,以史为鉴。为什么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可以带领全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走向繁荣?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统一战线组织。遭遇民族危机时,我们联合国内的各个阶级共赴国难,遭遇国际世界危机时,我们就联合世界各国共同商议,共谋解决方案,而这才体现了一个大国的担当,这才体现了将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但在世界日益快速发展的今天,即使山无棱,天地合,也不可与君绝。我们要肩并肩,要心连着心,把那无棱山再变为有棱山;将闭合着的天地再给它安置回原处,重新为我们赢来发展的空间。天有不测风云,但吾辈定当携手与共,将这阴云广布再改为万里晴空。
阅卷人评语:
本文称得上是一篇考场佳作。第一,语言纯熟。概述材料时语言凝练而事实清楚,阐述道理时用词准确分析透辟,抒情致意时形象感强富有文采。第二,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从疫情谈开去,揭示世界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道理,突出了中国心怀世界的大格局。第三,思维灵活。文章题目化用了《上邪》名句“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句本意与材料立意本无关,但考生巧妙借用并清楚阐释,其思维的灵活性显而易见。第四,开篇设问,内容广博,引人深思,自然入题。如果今后在思辩性上多下功夫,有望争取更高的成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