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精品学案--考点0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另配针对性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精品学案--考点0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另配针对性训练)

资源简介

考点0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
【课标导航】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高考考向分析】
1、联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民族交融的具体史实,从历史理解角度考查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文化交流。
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特别是商鞅变法等典型历史现象,创设学习情境,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3、结合各学派代表人物的典型观点,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考查百家争鸣,理解先秦时期中华文化奠基的特征。
【知识梳理】
春秋战国时期的整体特征
1、时间界定: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前256年,周王室被灭)
2、春秋战国时期概况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建立霸权,春秋五霸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卿大夫掌握实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逐渐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称为战国七雄。
3、阶段特征
整体:A、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大分化的时期;
B、社会转型的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具体:(1)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工商食官被打破,私商、私营手工业兴起,出现家庭手工业。
(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过渡
(3)思想:礼崩乐坏;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士阶层的崛起;百家争鸣;
4、唯物史观下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唯物史观的理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铁犁牛耕出现
(3)生产关系的变化: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4)上层建筑的变化:
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转变【政治上层建筑】;百家争鸣【思想上层建筑】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诸侯争霸
1、东周开始: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历史阶段。
2、“春秋五霸”
(1)目的: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
(2)“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先后建立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3、“战国七雄”
(1)卿大夫掌实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2)“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3)分封制崩溃:周朝传统的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二)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1)耕作方式: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2)水利工程: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如:都江堰(李冰)--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郑国渠---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芍陂---淮河流域
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河(春秋晚期)
2、工商业
(1)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2)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私营手工业产生;货币流通广泛;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齐—临淄 赵国—邯郸 楚国—郢 );“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
3、劳作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2----22)
(1)含义: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条件:铁犁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经营
②稳定性(保守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封闭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生产力: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⑤脆弱性:受天灾人祸易破产
⑥落后性:小农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工具更新换代慢
(4)地位和作用
①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②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③其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
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变法运动
1、背景
(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2、成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3、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内容
经济: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C.“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D.统一度量衡
----认识: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富国的目的
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认识: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实现强兵目的。
政治: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认识: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制形成及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为秦统一奠基。
思想: 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
(1)积极:①是一次彻底的变法运动,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③许多制度对以后中国历史发展影响重大。
(2)局限: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
②重农抑商,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③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开文化专制之先河。
5、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潮流
(2)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3)措施全面彻底、行之有效。
(4)有利的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
(5)改革态度坚定,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6、商鞅之死原因:(1)新法触犯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
(2)商鞅刻薄寡恩,树敌太多。
(3)秦孝公去世,失去靠山。
7 、启示:(1)改革需政治力量强有力支持/统治者大力支持。
(2)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
(3)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三、思想---百家争鸣
(一)背景:
1、经济:铁器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发展
2、政治: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各国争霸需要,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3、阶级关系新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壮大;士阶层崛起,
4、教育: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术环境宽松。
(二)实质:反映的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三)表现:
学派 思想家 时代 阶级利益 主张
儒家 孔子 春秋后期 没落贵族 核心观念:“仁”,仁者爱人,忠恕 政治:为政以德,顺民心,爱民力----民本思想 “礼”:克己复礼;正名,恢复等级秩序 制度要顺应时代有所改良 处世观:中庸 义利观:重义轻利 人性论:性相近 人文精神:敬鬼神而远之,关注社会和人事 天命观:五十知天命 教育: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因材施教 整理典籍,传承文化。《诗》《书》《礼》《易》《春秋》 “中庸” 君臣关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 战国 新兴地主 “仁政”思想 (2)民贵君轻 (3)人性善 (4)四德说:仁义礼智(5)人格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6)臣对君效忠是有条件的。
荀子 战国 新兴地主 隆礼重法,礼法并用 (2)人性恶 (3)君舟民水 (4)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春秋 没落贵族 万物本源是“道” (2)朴素的唯物论,顺应自然 (3)朴素的辩证法 (4)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5) 民本思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庄子 战国 (1)崇尚逍遥自由 (2)因循自然 (3)齐物(4)
墨家 墨子 战国 下层平民 (1)兼爱:不分等级亲疏 (2)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各国和平共处 (3)尚贤:尊重有才德的人,反对任人唯亲 (4)节用:提倡节俭 (5)尚同、节葬、非乐、非命
法家 韩非 战国 新兴地主 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事异则备变) 以法治国,例行赏罚 (3)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5)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阴阳 邹衍 战国 五行相生相胜
(四)、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2、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3、为新兴地主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4、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补充说明】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价值(3---6)
A.内涵:
B.特点:
C.价值:(1)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推动社会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二)、先秦时期的德治和法治(1---44)
1、夏商:君王及奴隶制贵族可以任意残害奴隶
2、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
3、早期国家的法律:夏--《禹刑》;商--《汤刑》;周--《九刑》
4、春秋:郑国子产“铸刑书”---中国最早成文法,引发了德治与法治的辩论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文化
1、天文学
春秋时期,我国就有对彗星和拉雷彗星的记录
战国时期,《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书中《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2、数学
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发明了用竹棍做算筹的筹算计算法。
3、医学
编撰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4、文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开创了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