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新人教版鲁湘辽)第九单元 第9课时 人与环境((共125张PPT、另含1份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新人教版鲁湘辽)第九单元 第9课时 人与环境((共125张PPT、另含1份学案)

资源简介

(共125张PPT)
第9课时
人与环境
课标要求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
课标要求
4.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5.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考点三 生态工程
内容索引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课时精练
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
归纳 夯实必备知识
生活方式
生态占用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


(2)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
①人口增长必定会加大对生存空间、食物及衣物等日常用品的需求,排放的垃圾增多,因此生态足迹总量增大。
②人口增长过快会压缩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生态承载力总量)降低,最终使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速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速,出现 ,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赤字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
①原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 以及 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②危害: 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 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2)水资源短缺
原因: 以及 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大量燃烧
水泥的生产
温室效应
海平面
人口剧增
人类的活动
(3)臭氧层破坏
①原因:由于人类对 (CFCs)、 等化合物的使用,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持续下降,在南北极附近,甚至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②危害:臭氧层变薄意味着到达地面的太阳 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4)土地荒漠化
原因: 会导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现象。
氟氯烃
紫外线
人类活动
哈龙
(5)环境污染
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是大气污染、 和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会导致 、 频发。
(6)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物多样性在急剧 。目前,物种灭绝的速率是自然灭绝速度的
1 000倍!
水体污染
雾霾
酸雨
下降
3.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应对措施
(1)特点: 。
(2)影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 的稳态造成威胁,并影响到人类的 。
(3)措施:正确处理 与 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具有全球性
生物圈
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4)我国应对措施:我国政府倡导 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①建设 ,要求每一个 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_________
建设中。
②对于 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公民
生态文明
节能环保
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试探讨:
(1)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为什么会增大生态足迹?
提示 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
(2)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
提示 牛所处的营养级比蔬菜高,牛生存所需的资源占有一定的草地面积,吸收牛生命活动产生的CO2也占有一定的森林、草地或农田面积,所以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拓展 提升科学思维
(3)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水节能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试举例说出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提示 住房面积适宜,不住过大的房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浪费食物;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
(4)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提示 协调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不能与保护环境对立起来,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1.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就是扩大人类的生态足迹和加大对资源的利用
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C.提高能量利用率、调整能量流动关系等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D.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

突破 强化关键能力
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A错误;
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D正确。
2.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臭氧层能够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因此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A正确;
人类活动可能会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B错误。
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
(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
,以及各种各样的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内容(三个层次)
①遗传(基因)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 的总和。
②物种多样性:自然界中每个 都具有独特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指地球上的 的多样化,还包括生态系统的 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
归纳 夯实必备知识
基因
生态系统
遗传信息
物种
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组成、结构、功能
提醒 分析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在关系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
①对人类有食用、 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
②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 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间接价值
①主要体现在 等方面。
②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 等方面。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太清楚的价值。
药用
文学艺术创作
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协同进化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____
等。
①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 。
②掠夺式利用包括 ,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2) 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破坏
和掠夺式利用
丧失和碎片化
过度采伐、滥捕乱猎
环境污染
(3)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会导致 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
(4) 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遗传多样性
外来物种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措施
①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 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 的保护。
②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 进行专门保护。
a.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 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b.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 进行保护,等等,也是保护濒危物种的重要措施。
自然保护区
最有效
异地
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
基因
(2)关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①控制人口增长、 以及废物的重复利用等。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能树立
的意识,自觉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和习惯。
(3)利用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 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②大力实施 等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生物多样性
盲目地、掠夺式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提醒 (1)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2)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1.归纳总结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拓展 提升科学思维
提示 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环境污染;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外来物种盲目引入等。
2.有些威胁生物多样性的生产建设活动,不一定都是人类主观上要对野生物种赶尽杀绝。例如,修建高速公路、铁路造成某些野生物种栖息地的碎片化。这给你什么启示?
提示 有些人类活动不是主观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但也会造成野生物种栖息地的碎片化。所以人类进行生产建设活动时,要有意识地考虑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保护,可以通过建立专用通道,也可以通过建立研究中心等措施防止野生物种栖息地的碎片化。
3.(2020·山东,10)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突破 强化关键能力

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相当于消除了地理隔离,有利于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
提高绿孔雀的出生率,有利于增加其种群数量,B正确;
绿孔雀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
4.(不定项)(2023·山东济南高三调研)白鲟、白鳍豚、长江鲥鱼等长江特有鱼类已宣布功能性灭绝(数量非常少,自然情况下难以维持繁殖),为保护和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相关部门制定了10年内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的方案。下列关于长江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江鱼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鱼种与非生物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B.长江鱼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水域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
C.长江禁渔方案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D.单纯禁渔难以避免长江某些特有物种彻底灭绝的风险


长江鱼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A错误;
长江长期以来受过度捕捞、水域污染等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B正确;
单纯禁渔难以避免长江某些特有物种彻底灭绝的风险,还应积极对濒危鱼类进行人工繁育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D正确。
考点三
生态工程
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1)生态工程概念
①原理和方法:应用 和 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②任务: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 ,或对______________
进行修复、重建。
③结果:提高生态系统的 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______________
和谐发展。
④技术手段: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归纳 夯实必备知识
生态学
系统学
分析、设计和调控
已被破坏的生态
环境
生产力
人类社会与自然
环境
(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
遵循 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 ,达到经济效益和 的同步发展。
(3)生态工程的特点
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 的工程体系。
生态学
环境污染
生态效益
可持续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1)自生
①概念: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___________
就是系统的自生。
②依据:一方面是缘于其中的“生物”,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_____
等;另一方面是这些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 )
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 ,形成有序的整体。
③措施: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 并合理布设。要维持系统的自生,就需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 、 、
,以及它们形成 关系的条件。
自我更新和
维持
再生
更新
种间关系
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生物组分
生长
发育
繁殖
互利共存
(2)循环
①概念: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 ,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②措施: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 ,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3)协调
①概念:指 、生物与生物的 。
②措施: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_____

迁移与转化
利用
生物与环境
协调与适应
环境
容纳量
(4)整体
①概念:自然生态系统是通过生物与环境、 之间的________
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②依据
a.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 ,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b.人类处在一个 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 等系统的影响力。
生物与生物
协同进化
有序的结构
社会—经济—自然
经济和社会
3.生态工程的实例
(1)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①问题:农村人口多, 是突出的矛盾。
②对策: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物质的 。
③案例:北京郊区某村以 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
人多地少
多级循环利用
沼气工程
(2)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①湿地的作用
a.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具有 , ,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为迁飞的鸟类和其他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功能。
b.具有为人们提供 的环境等功能。
②问题:人们对湿地进行 ,已经破坏了地球上80%的湿地资源。
蓄洪防旱
调节区域气候
休闲娱乐
排水和围垦
③对策
a.采用 和 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
b.在湿地周围建立 ,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_____
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④案例:厦门筼筜湖生态恢复工程。
工程学
生态学
缓冲带
自然
演替
(3)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①问题:矿藏开采后会造成山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_________
的破坏。
②对策: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其中,关键在于 ,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________
群落的重建。
③案例: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生态系统
植被恢复
土壤微
生物
4.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缺乏 的指导,难以像“精确农业”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②有些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尚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2)原因剖析
我国面临的生态危机已经不单是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与 、环境与资源破坏、 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
定量化模型
人口激增
能源短缺
(3)解决思路
不但要重视对 的保护,更要注重与 效益的结合,需要生态工程发挥作用。
(4)发展前景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
生态环境
经济、社会
美丽中国
源于选择性必修2 P101“旁栏思考”:从协调原理出发,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应选择哪些树种?如果在该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 我国西部地区缺雨干旱,土壤较为贫瘠,应该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树种,如沙棘、山杏、刺槐、小叶锦鸡儿等。在西北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应该注意牲畜数量不能超过草地的承载力。
归纳
总结
(1)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
①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
②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涉及结构、功能、系统组分的比例关系→自生原理。
③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
④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
归纳
总结
(2)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食物链(网)的“相接”与“加环”
①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一是食物链(网)的“相接”。例如,鱼与水稻属于不同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但在稻田养鱼的农业生态工程中,人为地将一些草食性鱼、滤食性鱼和杂食性鱼的鱼苗放养在稻田中,使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有所改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更为合理。
归纳
总结
②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二是食物链(网)的“加环”。“加环”可为未被利用的能量部分找到出路。例如,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等,其残余物用来培养食用菌,栽培食用菌后的残余物再用来养殖蛆蛹,蛆蛹粪再作为优良有机肥还田等。
1.分析下列实例所体现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如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什么?是怎样实现的?
拓展 提升科学思维
提示 循环原理。该生态系统的人粪尿、牲畜粪便、作物残留物都能返回到农田土壤里,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再供生产者利用。
(2)有同学认为如图设计方案能大大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这种认识对吗?
提示 不对。该设计通过“沼气池”这一环节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2.以下几种情况分别能体现哪种生态工程原理?
(1)单一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稳定性低,易爆发
虫害。
(2)草原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
(3)引种考虑适应环境。
(4)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既考虑种树又考虑当地
经济发展。
提示 (1)自生原理;(2)协调原理;(3)协调原理;(4)整体原理。
5.(不定项)(2023·山东聊城高三期末)“张家港湾”是长江江海交汇的第一道湾,该生态提升工程致力于勾勒港城最美江滩。通过生态修复滩涂湿地,彻底改变过去化工围江、砂石围江、码头围江的乱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建立该生态工程需要遵循协调、自生、整体等生态学原理
B.该生态工程能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取得的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大
于间接价值
C.改造过程中该区域的生物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物种的丰富度有所增加
D.“张家港湾”生态修复后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显著增强
突破 强化关键能力

该生态工程能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取得的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B错误;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该地原有生物定居,因此为次生演替,且物种的丰富度有所增加,C正确;
“张家港湾”生态修复后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显著增强,D正确。
6.(2023·湖南张家界高三期末)为推动洪湖水环境治理,近年来对洪湖实施湖区拆除养殖围网的措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从围网养殖到拆除围网,洪湖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围网养殖增加了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含量,加速了水体的富营
养化进程
C.富营养化的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藻的种类和数量增加
D.拆除养殖围网后鼓励渔民发展生态养殖,符合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原理

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含量增加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但种类不一定增加,C错误;
整体性原理是指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拆除养殖围网后鼓励渔民发展生态养殖,符合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原理,D正确。

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
1.(2022·辽宁,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下列选项中都能减少生态足迹的是
①光盘行动 ②自驾旅游 ③高效农业 ④桑基鱼塘 ⑤一次性餐具使用 ⑥秸秆焚烧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光盘行动可以避免食物浪费,能够减少生态足迹,①正确;
自驾旅游会增大生态足迹,②错误;
高效农业、桑基鱼塘,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生态足迹,③④正确;
一次性餐具使用,会造成木材浪费,增大生态足迹,⑤错误;
秸秆焚烧,使秸秆中的能量不能合理利用,造成浪费且污染空气,会增大生态足迹,⑥错误。综上可知,①③④正确。
2.(不定项)(2021·湖南,16)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80.9%。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
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
2
3
4
5
6

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动物栖息地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错误;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而不是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C错误。
1
2
3
4
5
6
3.(不定项)(2021·河北,18)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 000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
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竞争最小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1
2
3
4

5
6

由于麋鹿数量较少,个体较大,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A正确;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B正确;
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少时,种内竞争最小,C错误;
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
1
2
3
4
5
6
4.(2022·辽宁,13)采用样线法(以一定的速度沿样线前进,同时记录样线两侧一定距离内鸟类的种类及数量)对某地城市公园中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1
2
3
4
5
6
城市公园类型 植物园 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 山体公园
物种数量 41 52 63 38
A.植物园为鸟类提供易地保护的生存空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鸟类物种多样性
B.森林公园群落结构复杂,能够满足多种鸟类对栖息地的要求,鸟类种类较多
C.湿地公园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及相对隐蔽的栖息场所,鸟类种类最多
D.山体公园由于生境碎片化及人类活动频繁的干扰,鸟类物种数量最少

植物园为鸟类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其中的鸟类不是易地保护迁来的,A错误;
森林公园植物种类多样,群落结构复杂,能够满足多种鸟类对栖息地的要求,鸟类种类较多,B正确;
湿地公园芦苇、水草繁茂,有机质丰富,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隐蔽的栖息场所,鸟类种类最多,C正确;
山体公园由于生境碎片化及人类活动频繁的干扰,鸟类物种数量最少,D正确。
1
2
3
4
5
6
5.(不定项)(2021·江苏,15)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江苏科技人员在某村引进赤松茸,推广“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
是该系统中的生产者之一
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
传统,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
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
2
3
4
5
6


由图观察可知,赤松茸接种在以秸秆发酵的栽培基料上,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错误;
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
1
2
3
4
5
6
传统,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
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在确保土地肥力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D正确。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6.(2022·河北,22)中国丹顶鹤的主要繁殖地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其主要越冬栖息地为苏北地区。人类在丹顶鹤栖息地分布点及周围的活动使其栖息地面积减小、生境破碎化。调查结果显示,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1991~1999年均值为873只,2000~2015年均值为642只;丹顶鹤主要越冬栖息地中的沼泽地和盐田相关指标的变化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栖息地类型 栖息地面积(km2) 斑块数(个) 斑块平均面积(km2)
1995 年 2005 年 2015 年 1995 年 2005 年 2015 年 1995 年 2005 年 2015

沼泽地 1 502 916 752 427 426 389 3.51 2.15 1.93
盐田 1 155 1 105 1 026 98 214 287 11.79 5.17 3.57
1
2
3
4
5
6
栖息地类型 栖息地面积(km2) 斑块数(个) 斑块平均面积(km2)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沼泽地 1 502 916 752 427 426 389 3.51 2.15 1.93
盐田 1 155 1 105 1 026 98 214 287 11.79 5.17 3.57
(1)斑块平均面积减小是生境破碎化的重要体现。据表分析,沼泽地生境破碎化是_________导致的,而盐田生境破碎化则是____________导致的。
人类活动
盐田的开采
1
2
3
4
5
6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从1995~2015年,沼泽地栖息面积逐渐减小,斑块数下降,斑块平均面积下降,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的;而盐田的栖息地面积无明显差异,斑块数上升,斑块平均面积下降,很有可能是因为盐田的开采导致盐田生境破碎化。
1
2
3
4
5
6
栖息地类型 栖息地面积(km2) 斑块数(个) 斑块平均面积(km2)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沼泽地 1 502 916 752 427 426 389 3.51 2.15 1.93
盐田 1 155 1 105 1 026 98 214 287 11.79 5.17 3.57
(2)在苏北地区,决定丹顶鹤越冬种群大小的三个种群数量特征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死亡率、迁入率
出生率、
1
2
3
4
5
6
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根据题干信息“丹顶鹤的主要繁殖地在扎龙自然保护区,主要越冬栖息地为苏北地区”可推知,在苏北地区决定丹顶鹤越冬种群大小的三个种群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
1
2
3
4
5
6
栖息地类型 栖息地面积(km2) 斑块数(个) 斑块平均面积(km2)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沼泽地 1 502 916 752 427 426 389 3.51 2.15 1.93
盐田 1 155 1 105 1 026 98 214 287 11.79 5.17 3.57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___________机制为基础,该机制的作用是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_________。沼泽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物种数量减少,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_____。
负反馈调节
相对稳定
下降
1
2
3
4
5
6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该调节机制能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沼泽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物种数量减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下降。
1
2
3
4
5
6
栖息地类型 栖息地面积(km2) 斑块数(个) 斑块平均面积(km2)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沼泽地 1 502 916 752 427 426 389 3.51 2.15 1.93
盐田 1 155 1 105 1 026 98 214 287 11.79 5.17 3.57
(4)丹顶鹤的食性特征、种群数量及动态等领域尚有很多未知的生态学问题,可供科研工作者研究。丹顶鹤的这种价值属于__________。
直接价值
1
2
3
4
5
6
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丹顶鹤的食性特征、种群数量及动态等领域尚有很多未知的生态学问题,属于间接价值;但是用于科学研究的属于直接价值。
1.判断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
(1)控制人口的增长就要控制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
(2)碳足迹是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面积(  )
(3)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
(4)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
(5)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
五分钟 查落实
×
×
×
×
×
2.判断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
(1)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
(2)盲鱼作为研究进化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3)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
(4)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
(5)人类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生态平衡基础上健康的经济发展(  )

×

×

3.判断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
(1)生态工程解决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  )
(2)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也是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  )
(3)能量分层次多级循环利用是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之一(  )
(4)荒漠中种植植物时需要考虑干旱环境,这是利用的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
(5)“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是协调原理(  )
(6)在建设高新农业时,沼气池的建立遵循了循环原理(  )

×

×
×

(7)根据协调原理,一个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不应超过其环境容纳量
(  )
(8)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是由环境污染造成的(  )
(9)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

×

4.填空默写
(1)(选择性必修2 P82)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性必修2 P83)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 ,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 。
(3)(选择性必修2 P83) ,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4)(选择性必修2 P85)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现有技术条件
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生活方式不同
全球气候变化、水资
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
(5)(选择性必修2 P90)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择性必修2 P9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
(7)(选择性必修2 P9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
等方面。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8)(选择性必修2 P93)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___________
等。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
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

调节生态系统的
功能
对野生物种
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
(9)(选择性必修2 P99)自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择性必修2 P101)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 。
(11)(选择性必修2 P101)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 的规律,更要考虑 等系统的影响力。
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
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环境容纳量
自然生态系统
经济和社会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生态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B.可持续发展观念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C.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D.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虽未产生沉重的压力,但不合理地开发
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C正确;
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沉重的压力,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此全国各地不断形成各式的立体农业(如果树—草菇立体农业)和发展各种模式的生态农业(如蔗基鱼塘)以及系列的生态工程建设,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果树—草菇立体农业运用种群的空间结构原理,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B.蔗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中的食物链只是物质传递链,而不作为能量传
递链
C.蔗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在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的同时,又减轻了环境污染
D.系列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草菇是喜温喜湿喜半阴的食用真菌,与喜阳的果树套种形成的立体农业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能充分利用空间及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和光照等资源,A错误;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B错误;
蔗基鱼塘等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在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同时,又减轻了环境污染,C错误;
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体中放射性物质属于水体污染物
B.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我国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
C.人类活动可能会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
D.氟氯烃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酸雨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造成水体水质、水中生物群落以及水体底泥质量恶化的各种有害物质(或能量)都可叫做水体污染物,A正确;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因副热带高压增强,可能降水减少,干旱加重,因此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我国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B正确;
氟氯烃会使大气圈上层的臭氧含量减少,使臭氧层遭到破坏,C正确;
酸雨的形成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氮、硫氧化物有关,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温室效应是CO2分子将地球反射热释放出来,使地球升温
B.温室效应会影响地球上的一些物种的生长、繁殖和分布
C.温室效应会导致地球温度升高,使极地的冰盖开始融化
D.温室效应会使全球的气候发生大规模变化,影响农业生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CO2分子能吸收地球的反射热,减少热逸散,使地球升温,A错误;
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候异常,灾难性气候增加,影响地球上的一些物种的生长、繁殖和分布,B正确;
地球变暖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2023·河北保定高三质检)2016年藏羚羊由濒危降为近危,大熊猫由濒危降为易危;2018年朱鹮由极危降为濒危。多年的生态治理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使很多动物的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濒危动物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记重捕法
B.对大熊猫的最佳保护为易地保护
C.藏羚羊的空间特征为均匀分布
D.保护濒危动物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濒危动物的数量比较少,一般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
对濒危物种最佳的保护方式是就地保护,B错误;
保护濒危动物可以提高物种丰富度,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2023·湖南怀化高三模拟)人工林若为单一树种,抗病虫害能力和生物多样性通常会下降;若为多树种混交林,则可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也能涵养水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工林群落发生次生演替的过程中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
B.对人工林群落喷洒害虫的性外激素是一种化学防治措施
C.单一树种人工林木通常高低整齐,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
D.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属于其间接价值,此价值大于其直接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由题干信息可知,若人工林为单一树种,抗病虫害能力和生物多样性通常会下降,其群落次生演替过程中自我调节能力可能会逐渐减弱,A错误;
对人工林群落喷洒害虫的性外激素是一种生物防治措施,B错误;
单一树种人工林木通常高低整齐,但是由于存在其他种类的植物,群落也有垂直结构,C错误;
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此价值大于其直接价值,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2023·辽宁本溪高三质检)近年来,再次出现的漫天黄沙给世人敲响了环境治理的警钟。为了控制和治理沙尘暴,可大力种草、植树改善生态环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的“牧童经济”模式可能是形成沙尘暴的原因
之一
B.因盲目毁林开垦造成高原山区出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可使该地发生群落
演替
C.栽种单一经济林木,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又可显著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
定性
D.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的建设和提高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防沙的有效
途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栽种单一经济林木,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会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
8.若核电站将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核污水放入大海,某研究机构计算结果显示,从排放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个区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核污染将会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
B.核污染产生废水无法彻底净化达标,说明人类海水净化处理技术有限
C.核污染将会使海洋生物产生变异,不食用海产品就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
D.核不扩散条约各个国家都应遵守,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核污染不仅是涉及元素本身,重要的是这些元素产生的核辐射可能会使海洋生物产生变异,因为这种核辐射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在不食用海产品的情况下也是如此,C错误;
核不扩散条约各个国家都应遵守且都有责任遵守,因为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地球人都应该做到的,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
9.(2023·江苏徐州高三期末)国际学术期刊中的一篇论文介绍,中国最大淡水鱼长江白鲟被科学家证实已灭绝。我国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禁渔可显著改善长江中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增加它们的环境容纳量
B.十年禁渔有利于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也就是利于保护长江的物种多样性
C.长江白鲟灭绝与过度捕捞及人类拦河筑坝等导致种群规模减小、繁殖困难有关
D.在禁渔的同时,还可以把一些濒危动物集中到与长江相连的湖泊中进行易地
保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禁渔可显著改善长江中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增加它们的环境容纳量,有利于濒危物种的恢复,A正确;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保护物种多样性,B错误;
把濒危动物集中到与长江相连的湖泊中进行易地保护,不仅需要考虑生存环境是否适宜其生长繁殖,还要考虑种间关系是否能让其生长繁殖,因此不能随便将一些濒危动物集中到与长江相连的湖泊中进行易地保护,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2023·山东青岛高三模拟)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湿地建设和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是海绵城市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湿地具有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等生态功能,
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湿地生态系统中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同
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D.曝气孔提高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同时吸附基质可增加微生物
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湿地中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通过吸附、分解等作用,可以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
湿地生态系统是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
系统之间的过渡带,生物迁移和群落演替比较活跃,既存在开始于水生环境的水生演替,也存在开始于陆生环境的陆生演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同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B正确;
曝气孔增加了溶解氧的含量,会使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降低,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2023·湖南岳阳高三模拟)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某地积极推广“温室鱼菜共生种养殖模式”,其主要结构和原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设计该系统时遵循循环、协调等生态工程基本原理
B.蓄水池适当光照可增加水中藻类数量,
既能降低水中无机盐浓度,又能为鱼
类提供丰富食物
C.适当增加养殖鱼的种类,丰富群落的
垂直结构,有利于空间和营养等资源的充分利用
D.栽培基质和砾石层中的微生物有利于分解鱼粪,为果蔬生长提供物质和
能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蓄水池适当光照促进池内藻类的生长,可增加水中藻类数量,既能降低水中无机盐浓度,又能为鱼类提供丰富食物,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由于不同鱼种的生活习性有一定差异,适当增加养殖鱼的种类,丰富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空间和营养等资源的充分利用,C正确;
栽培基质和砾石层中的微生物有利于分解鱼粪,为果蔬生长提供物质,根据能量单向流动的特点可知,其不能为果蔬生长提供能量,D错误。
12.(2023·山东烟台高三模拟)近年来,长江白鲟、白鳍豚等生物的灭绝,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教训。“十年禁渔”计划给长江整体环境的修复提供了契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白鲟、白鳍豚等生物灭绝的原因主要是生境破坏和掠夺式利用
B.“十年禁渔”计划的实施关键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C.“十年禁渔”措施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
D.“十年禁渔”计划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十年禁渔”计划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同时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且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三、非选择题
13.(2022·辽宁,23)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增加碳存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被海洋捕获的碳称为蓝碳,滨海湿地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主体。回答下列问题:
(1)碳存储离不开碳循环。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_________和___________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
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
(2)滨海湿地单位面积的碳埋藏速率是陆地生态系统的15倍,主要原因是湿地中饱和水环境使土壤微生物处于____________条件,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无氧(或缺氧)

由于湿地大部分时间处于静水水淹状态,即湿地中饱和水环境使土壤微生物处于无氧条件,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慢,所以滨海湿地单位面积的碳埋藏速率是陆地生态系统的15倍。
(3)为促进受损湿地的次生演替,提高湿地蓝碳储量,辽宁省实施“退养还湿”生态修复工程(如图1)。该工程应遵循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生态学基本原理,根据物种在湿地群落中的________差异,适时补种适宜的物种,以加快群落演替速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自生、整体
生态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遵循自生、循环、整体、协调等生态学基本原理,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适时补种适宜的物种,以加快群落演替速度。
(4)测定盐沼湿地不同植物群落的碳储量,发现翅碱蓬阶段为180.5 kg·hm-2、芦苇阶段为3 367.2 kg·hm-2,说明在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阶段,盐沼湿地植被的碳储量差异很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群落演替(次生演替)
湿地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测定盐沼湿地不同植物群落的碳储量,发现翅碱蓬阶段为180.5 kg·hm-2、芦苇阶段为3 367.2 kg·hm-2,说明在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盐沼湿地植被的碳储量差异很大。
(5)图2是盐沼湿地中两种主要植物翅碱蓬、芦苇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可知,对促进海岸滩涂淤积,增加盐沼湿地面积贡献度高的植物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芦苇
与翅碱蓬相比,芦苇的根系发达,利于在滩涂环境下立地扎根,快
速蔓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分析图2可知,与翅碱蓬相比,芦苇的根系发达,利于在滩涂环境下立地扎根,快速蔓延,所以是增加盐沼湿地面积贡献度高的植物。
14.(2023·山东德州高三质检)“七河八岛”区域是扬州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地。生态工作者为分析水质净化的作用,将人工构建的生态浮岛放置在模拟河道中进行分析研究。
(1)受到轻微污染时,河水能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很快消除污染而保持水质稳定,这说明河流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稳定性,监测数据表明部分河流自净能力弱,急需修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生物降解)
一定的抵抗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受到轻微污染时,河水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生物降解)等作用,很快消除污染,这说明河流生态系统能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
(2)图1表示模拟河道中生态浮岛和水样采集点的位置。图2表示该模拟装置中不同采样点的河水中有机物含量的测量结果(有机物的含量用COD表示,COD越高表示有机物含量越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①图1中水样采集点位置的设置均采用了__________法。生态浮岛上部为土壤层,种植香蒲、美人蕉等植物,可通过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水体的无机污染物;浮岛底部由对污染物具有很强吸附效应的火山石构成,能作为微生物的栖息场所,这些微生物发挥的作用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等距取样
根系对水体中含N、P等元素无机盐的吸收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
分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图1表示的模拟河道是长条形,因此水样采集点位置的设置均采用了等距取样法。生态浮岛上部为土壤层,种植香蒲、美人蕉等植物,植物根系能吸收水体中含N、P等元素的无机盐,从而降低水体的无机污染物。底部由对
污染物具有很强吸附效果的火山岩构成,微生物能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底部的火山岩能为这些微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②图2结果显示,装置运行____天后基本进入稳定状态。水中的有机物在到达采样点_____时已被去除大部分,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6
2
相同运行时间内河水到达采样点2时COD值已经远低于进水,继续流经采样点3、4时,虽然COD值继续下降,但幅度很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据图2曲线分析可知,采样点2、3、4、5的COD在装置运行16天后达到稳定,说明装置运行16天后基本进入稳定状态。分析曲线可知,相同运行时间内河水到达采样点2时COD值已经远低于进水,继续流经采样点3、4时,虽
然COD值继续下降,但幅度很小,说明水中的有机物在到达采样点2时已被去除大部分。
(3)根据以上研究,工作人员确认在河道中构建生态浮岛可用于河流的生态修复,在选择生态浮岛上植物品种时需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协调与自生原理
在选择生态浮岛上植物品种时,需要考虑该种植物是否适应环境,要考虑不同植物间合适的比例等,因此需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是协调与自生原理。
(4)除构建生态浮岛外,还可以采取的修复措施包括_______。
A.疏通河道,清理河面和河底垃圾
B.底泥清淤,避免河流内污染源的释放
C.修建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后才能排放
D.在河道中大规模养殖各种经济鱼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疏通河道,清理河面和河底垃圾,可减少水中的污染物,有利于该地的生态修复,A正确;
底泥清淤,避免河流内污染源的释放,可净化水质,有利于该地的生态修复,B正确;
修建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后才能排放,可减少进入河流的污染物,净化水质,有利于该地的生态修复,C正确;
在河道中大规模养殖各种经济鱼类,鱼类的遗体、粪便等会加剧水体污染,不利于该地的生态修复,D错误。第9课时 人与环境
课标要求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3.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4.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5.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
(2)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
①人口增长必定会加大对生存空间、食物及衣物等日常用品的需求,排放的垃圾增多,因此生态足迹总量增大。
②人口增长过快会压缩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生态承载力总量)降低,最终使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速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速,出现生态赤字,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
①原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②危害: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2)水资源短缺
原因: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3)臭氧层破坏
①原因:由于人类对氟氯烃(CFCs)、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持续下降,在南北极附近,甚至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②危害:臭氧层变薄意味着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4)土地荒漠化
原因:人类活动会导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现象。
(5)环境污染
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酸雨频发。
(6)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物多样性在急剧下降。目前,物种灭绝的速率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 000倍!
3.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应对措施
(1)特点:具有全球性。
(2)影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3)措施: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4)我国应对措施: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①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②对于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试探讨:
(1)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为什么会增大生态足迹?
提示 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
(2)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
提示 牛所处的营养级比蔬菜高,牛生存所需的资源占有一定的草地面积,吸收牛生命活动产生的CO2也占有一定的森林、草地或农田面积,所以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3)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水节能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试举例说出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提示 住房面积适宜,不住过大的房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浪费食物;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
(4)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提示 协调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不能与保护环境对立起来,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1.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就是扩大人类的生态足迹和加大对资源的利用
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C.提高能量利用率、调整能量流动关系等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D.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
答案 A
解析 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A错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D正确。
2.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答案 B
解析 臭氧层能够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因此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A正确;人类活动可能会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B错误。
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
(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内容(三个层次)
①遗传(基因)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②物种多样性: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指地球上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还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
提醒 分析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在关系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
①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
②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间接价值
①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
②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太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
①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②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2)环境污染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3)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会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
(4)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措施
①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②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a.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b.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等,也是保护濒危物种的重要措施。
(2)关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①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废物的重复利用等。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能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自觉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和习惯。
(3)利用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②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
提醒 (1)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2)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1.归纳总结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提示 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环境污染;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外来物种盲目引入等。
2.有些威胁生物多样性的生产建设活动,不一定都是人类主观上要对野生物种赶尽杀绝。例如,修建高速公路、铁路造成某些野生物种栖息地的碎片化。这给你什么启示?
提示 有些人类活动不是主观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但也会造成野生物种栖息地的碎片化。所以人类进行生产建设活动时,要有意识地考虑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保护,可以通过建立专用通道,也可以通过建立研究中心等措施防止野生物种栖息地的碎片化。
3.(2020·山东,10)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答案 D
解析 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相当于消除了地理隔离,有利于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提高绿孔雀的出生率,有利于增加其种群数量,B正确;绿孔雀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
4.(不定项)(2023·山东济南高三调研)白鲟、白鳍豚、长江鲥鱼等长江特有鱼类已宣布功能性灭绝(数量非常少,自然情况下难以维持繁殖),为保护和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相关部门制定了10年内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的方案。下列关于长江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鱼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鱼种与非生物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B.长江鱼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水域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
C.长江禁渔方案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D.单纯禁渔难以避免长江某些特有物种彻底灭绝的风险
答案 AC
解析 长江鱼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A错误;长江长期以来受过度捕捞、水域污染等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B正确;单纯禁渔难以避免长江某些特有物种彻底灭绝的风险,还应积极对濒危鱼类进行人工繁育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D正确。
考点三 生态工程
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1)生态工程概念
①原理和方法: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②任务: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
③结果: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④技术手段: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
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3)生态工程的特点
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1)自生
①概念: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
②依据:一方面是缘于其中的“生物”,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再生更新等;另一方面是这些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
③措施: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要维持系统的自生,就需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
(2)循环
①概念: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②措施: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3)协调
①概念: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
②措施: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4)整体
①概念:自然生态系统是通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②依据
a.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b.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3.生态工程的实例
(1)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①问题:农村人口多,人多地少是突出的矛盾。
②对策: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
③案例:北京郊区某村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
(2)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①湿地的作用
a.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为迁飞的鸟类和其他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功能。
b.具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环境等功能。
②问题:人们对湿地进行排水和围垦,已经破坏了地球上80%的湿地资源。
③对策
a.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
b.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④案例:厦门筼筜湖生态恢复工程。
(3)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①问题:矿藏开采后会造成山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
②对策: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其中,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③案例: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4.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像“精确农业”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②有些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尚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2)原因剖析
我国面临的生态危机已经不单是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与人口激增、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
(3)解决思路
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需要生态工程发挥作用。
(4)发展前景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
源于选择性必修2 P101“旁栏思考”:从协调原理出发,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应选择哪些树种?如果在该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 我国西部地区缺雨干旱,土壤较为贫瘠,应该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树种,如沙棘、山杏、刺槐、小叶锦鸡儿等。在西北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应该注意牲畜数量不能超过草地的承载力。
归纳总结 (1)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
①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
②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涉及结构、功能、系统组分的比例关系→自生原理。
③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
④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
(2)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食物链(网)的“相接”与“加环”
①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一是食物链(网)的“相接”。例如,鱼与水稻属于不同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但在稻田养鱼的农业生态工程中,人为地将一些草食性鱼、滤食性鱼和杂食性鱼的鱼苗放养在稻田中,使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有所改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更为合理。
②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二是食物链(网)的“加环”。“加环”可为未被利用的能量部分找到出路。例如,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等,其残余物用来培养食用菌,栽培食用菌后的残余物再用来养殖蛆蛹,蛆蛹粪再作为优良有机肥还田等。
1.分析下列实例所体现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如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什么?是怎样实现的?
提示 循环原理。该生态系统的人粪尿、牲畜粪便、作物残留物都能返回到农田土壤里,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再供生产者利用。
(2)有同学认为如图设计方案能大大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这种认识对吗?
提示 不对。该设计通过“沼气池”这一环节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2.以下几种情况分别能体现哪种生态工程原理?
(1)单一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稳定性低,易爆发虫害。
(2)草原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
(3)引种考虑适应环境。
(4)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既考虑种树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
提示 (1)自生原理;(2)协调原理;(3)协调原理;(4)整体原理。
5.(不定项)(2023·山东聊城高三期末)“张家港湾”是长江江海交汇的第一道湾,该生态提升工程致力于勾勒港城最美江滩。通过生态修复滩涂湿地,彻底改变过去化工围江、砂石围江、码头围江的乱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建立该生态工程需要遵循协调、自生、整体等生态学原理
B.该生态工程能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取得的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C.改造过程中该区域的生物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物种的丰富度有所增加
D.“张家港湾”生态修复后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显著增强
答案 B
解析 该生态工程能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取得的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该地原有生物定居,因此为次生演替,且物种的丰富度有所增加,C正确;“张家港湾”生态修复后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显著增强,D正确。
6.(2023·湖南张家界高三期末)为推动洪湖水环境治理,近年来对洪湖实施湖区拆除养殖围网的措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围网养殖到拆除围网,洪湖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围网养殖增加了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含量,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
C.富营养化的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藻的种类和数量增加
D.拆除养殖围网后鼓励渔民发展生态养殖,符合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原理
答案 C
解析 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含量增加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但种类不一定增加,C错误;整体性原理是指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拆除养殖围网后鼓励渔民发展生态养殖,符合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原理,D正确。
1.(2022·辽宁,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下列选项中都能减少生态足迹的是(  )
①光盘行动 ②自驾旅游 ③高效农业 ④桑基鱼塘 ⑤一次性餐具使用 ⑥秸秆焚烧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答案 A
解析 光盘行动可以避免食物浪费,能够减少生态足迹,①正确;自驾旅游会增大生态足迹,②错误;高效农业、桑基鱼塘,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生态足迹,③④正确;一次性餐具使用,会造成木材浪费,增大生态足迹,⑤错误;秸秆焚烧,使秸秆中的能量不能合理利用,造成浪费且污染空气,会增大生态足迹,⑥错误。综上可知,①③④正确。
2.(不定项)(2021·湖南,16)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80.9%。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
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答案 AD
解析 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动物栖息地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而不是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C错误。
3.(不定项)(2021·河北,18)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 000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
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竞争最小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答案 AB
解析 由于麋鹿数量较少,个体较大,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A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B正确;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少时,种内竞争最小,C错误;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
4.(2022·辽宁,13)采用样线法(以一定的速度沿样线前进,同时记录样线两侧一定距离内鸟类的种类及数量)对某地城市公园中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城市公园类型 植物园 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 山体公园
物种数量 41 52 63 38
A.植物园为鸟类提供易地保护的生存空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鸟类物种多样性
B.森林公园群落结构复杂,能够满足多种鸟类对栖息地的要求,鸟类种类较多
C.湿地公园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及相对隐蔽的栖息场所,鸟类种类最多
D.山体公园由于生境碎片化及人类活动频繁的干扰,鸟类物种数量最少
答案 A
解析 植物园为鸟类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其中的鸟类不是易地保护迁来的,A错误;森林公园植物种类多样,群落结构复杂,能够满足多种鸟类对栖息地的要求,鸟类种类较多,B正确;湿地公园芦苇、水草繁茂,有机质丰富,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隐蔽的栖息场所,鸟类种类最多,C正确;山体公园由于生境碎片化及人类活动频繁的干扰,鸟类物种数量最少,D正确。
5.(不定项)(2021·江苏,15)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江苏科技人员在某村引进赤松茸,推广“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是该系统中的生产者之一
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
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答案 BD
解析 由图观察可知,赤松茸接种在以秸秆发酵的栽培基料上,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错误;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在确保土地肥力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D正确。
6.(2022·河北,22)中国丹顶鹤的主要繁殖地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其主要越冬栖息地为苏北地区。人类在丹顶鹤栖息地分布点及周围的活动使其栖息地面积减小、生境破碎化。调查结果显示,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1991~1999年均值为873只,2000~2015年均值为642只;丹顶鹤主要越冬栖息地中的沼泽地和盐田相关指标的变化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栖息地类型 栖息地面积(km2) 斑块数(个) 斑块平均面积(km2)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沼泽地 1 502 916 752 427 426 389 3.51 2.15 1.93
盐田 1 155 1 105 1 026 98 214 287 11.79 5.17 3.57
(1)斑块平均面积减小是生境破碎化的重要体现。据表分析,沼泽地生境破碎化是__________导致的,而盐田生境破碎化则是______________导致的。
(2)在苏北地区,决定丹顶鹤越冬种群大小的三个种群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______________机制为基础,该机制的作用是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______________。沼泽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物种数量减少,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
(4)丹顶鹤的食性特征、种群数量及动态等领域尚有很多未知的生态学问题,可供科研工作者研究。丹顶鹤的这种价值属于__________。
答案 (1)人类活动 盐田的开采 (2)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 (3)负反馈调节 相对稳定 下降 (4)直接价值
解析 (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从1995~2015年,沼泽地栖息面积逐渐减小,斑块数下降,斑块平均面积下降,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的;而盐田的栖息地面积无明显差异,斑块数上升,斑块平均面积下降,很有可能是因为盐田的开采导致盐田生境破碎化。(2)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根据题干信息“丹顶鹤的主要繁殖地在扎龙自然保护区,主要越冬栖息地为苏北地区”可推知,在苏北地区决定丹顶鹤越冬种群大小的三个种群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该调节机制能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沼泽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物种数量减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下降。(4)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丹顶鹤的食性特征、种群数量及动态等领域尚有很多未知的生态学问题,属于间接价值;但是用于科学研究的属于直接价值。
1.判断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
(1)控制人口的增长就要控制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 )
(2)碳足迹是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面积( × )
(3)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 )
(4)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 )
(5)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 )
2.判断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
(1)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 )
(2)盲鱼作为研究进化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
(3)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 )
(4)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 )
(5)人类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生态平衡基础上健康的经济发展( √ )
3.判断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
(1)生态工程解决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 √ )
(2)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也是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 )
(3)能量分层次多级循环利用是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之一( × )
(4)荒漠中种植植物时需要考虑干旱环境,这是利用的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 )
(5)“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是协调原理( × )
(6)在建设高新农业时,沼气池的建立遵循了循环原理( √ )
(7)根据协调原理,一个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不应超过其环境容纳量( √ )
(8)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是由环境污染造成的( × )
(9)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 √ )
4.填空默写
(1)(选择性必修2 P82)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选择性必修2 P83)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3)(选择性必修2 P83)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4)(选择性必修2 P85)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
(5)(选择性必修2 P90)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是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6)(选择性必修2 P9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三个方面。
(7)(选择性必修2 P9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8)(选择性必修2 P93)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
(9)(选择性必修2 P99)自生是指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10)(选择性必修2 P101)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11)(选择性必修2 P101)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生态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B.可持续发展观念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C.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D.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虽未产生沉重的压力,但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答案 D
解析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C正确;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沉重的压力,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D错误。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此全国各地不断形成各式的立体农业(如果树—草菇立体农业)和发展各种模式的生态农业(如蔗基鱼塘)以及系列的生态工程建设,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果树—草菇立体农业运用种群的空间结构原理,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B.蔗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中的食物链只是物质传递链,而不作为能量传递链
C.蔗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在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的同时,又减轻了环境污染
D.系列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 D
解析 草菇是喜温喜湿喜半阴的食用真菌,与喜阳的果树套种形成的立体农业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能充分利用空间及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和光照等资源,A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B错误;蔗基鱼塘等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在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同时,又减轻了环境污染,C错误;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D正确。
3.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体中放射性物质属于水体污染物
B.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我国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
C.人类活动可能会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
D.氟氯烃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酸雨形成
答案 D
解析 造成水体水质、水中生物群落以及水体底泥质量恶化的各种有害物质(或能量)都可叫做水体污染物,A正确;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因副热带高压增强,可能降水减少,干旱加重,因此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我国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B正确;氟氯烃会使大气圈上层的臭氧含量减少,使臭氧层遭到破坏,C正确;酸雨的形成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氮、硫氧化物有关,D错误。
4.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温室效应是CO2分子将地球反射热释放出来,使地球升温
B.温室效应会影响地球上的一些物种的生长、繁殖和分布
C.温室效应会导致地球温度升高,使极地的冰盖开始融化
D.温室效应会使全球的气候发生大规模变化,影响农业生产
答案 A
解析 CO2分子能吸收地球的反射热,减少热逸散,使地球升温,A错误;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候异常,灾难性气候增加,影响地球上的一些物种的生长、繁殖和分布,B正确;地球变暖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D正确。
5.(2023·河北保定高三质检)2016年藏羚羊由濒危降为近危,大熊猫由濒危降为易危;2018年朱鹮由极危降为濒危。多年的生态治理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使很多动物的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濒危动物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记重捕法
B.对大熊猫的最佳保护为易地保护
C.藏羚羊的空间特征为均匀分布
D.保护濒危动物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
答案 D
解析 濒危动物的数量比较少,一般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对濒危物种最佳的保护方式是就地保护,B错误;保护濒危动物可以提高物种丰富度,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D正确。
6.(2023·湖南怀化高三模拟)人工林若为单一树种,抗病虫害能力和生物多样性通常会下降;若为多树种混交林,则可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也能涵养水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林群落发生次生演替的过程中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
B.对人工林群落喷洒害虫的性外激素是一种化学防治措施
C.单一树种人工林木通常高低整齐,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
D.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属于其间接价值,此价值大于其直接价值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若人工林为单一树种,抗病虫害能力和生物多样性通常会下降,其群落次生演替过程中自我调节能力可能会逐渐减弱,A错误;对人工林群落喷洒害虫的性外激素是一种生物防治措施,B错误;单一树种人工林木通常高低整齐,但是由于存在其他种类的植物,群落也有垂直结构,C错误;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此价值大于其直接价值,D正确。
7.(2023·辽宁本溪高三质检)近年来,再次出现的漫天黄沙给世人敲响了环境治理的警钟。为了控制和治理沙尘暴,可大力种草、植树改善生态环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的“牧童经济”模式可能是形成沙尘暴的原因之一
B.因盲目毁林开垦造成高原山区出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可使该地发生群落演替
C.栽种单一经济林木,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又可显著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的建设和提高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防沙的有效途径
答案 C
解析 栽种单一经济林木,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会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
8.若核电站将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核污水放入大海,某研究机构计算结果显示,从排放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个区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核污染将会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
B.核污染产生废水无法彻底净化达标,说明人类海水净化处理技术有限
C.核污染将会使海洋生物产生变异,不食用海产品就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
D.核不扩散条约各个国家都应遵守,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答案 C
解析 核污染不仅是涉及元素本身,重要的是这些元素产生的核辐射可能会使海洋生物产生变异,因为这种核辐射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在不食用海产品的情况下也是如此,C错误;核不扩散条约各个国家都应遵守且都有责任遵守,因为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地球人都应该做到的,D正确。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
9.(2023·江苏徐州高三期末)国际学术期刊中的一篇论文介绍,中国最大淡水鱼长江白鲟被科学家证实已灭绝。我国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禁渔可显著改善长江中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增加它们的环境容纳量
B.十年禁渔有利于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也就是利于保护长江的物种多样性
C.长江白鲟灭绝与过度捕捞及人类拦河筑坝等导致种群规模减小、繁殖困难有关
D.在禁渔的同时,还可以把一些濒危动物集中到与长江相连的湖泊中进行易地保护
答案 AC
解析 禁渔可显著改善长江中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增加它们的环境容纳量,有利于濒危物种的恢复,A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保护物种多样性,B错误;把濒危动物集中到与长江相连的湖泊中进行易地保护,不仅需要考虑生存环境是否适宜其生长繁殖,还要考虑种间关系是否能让其生长繁殖,因此不能随便将一些濒危动物集中到与长江相连的湖泊中进行易地保护,D错误。
10.(2023·山东青岛高三模拟)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湿地建设和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是海绵城市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具有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等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湿地生态系统中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同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D.曝气孔提高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同时吸附基质可增加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
答案 BC
解析 湿地中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通过吸附、分解等作用,可以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湿地生态系统是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生物迁移和群落演替比较活跃,既存在开始于水生环境的水生演替,也存在开始于陆生环境的陆生演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同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B正确;曝气孔增加了溶解氧的含量,会使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降低,D错误。
11.(2023·湖南岳阳高三模拟)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某地积极推广“温室鱼菜共生种养殖模式”,其主要结构和原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设计该系统时遵循循环、协调等生态工程基本原理
B.蓄水池适当光照可增加水中藻类数量,既能降低水中无机盐浓度,又能为鱼类提供丰富食物
C.适当增加养殖鱼的种类,丰富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空间和营养等资源的充分利用
D.栽培基质和砾石层中的微生物有利于分解鱼粪,为果蔬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答案 ABC
解析 蓄水池适当光照促进池内藻类的生长,可增加水中藻类数量,既能降低水中无机盐浓度,又能为鱼类提供丰富食物,B正确;由于不同鱼种的生活习性有一定差异,适当增加养殖鱼的种类,丰富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空间和营养等资源的充分利用,C正确;栽培基质和砾石层中的微生物有利于分解鱼粪,为果蔬生长提供物质,根据能量单向流动的特点可知,其不能为果蔬生长提供能量,D错误。
12.(2023·山东烟台第一中学高三模拟)近年来,长江白鲟、白鳍豚等生物的灭绝,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教训。“十年禁渔”计划给长江整体环境的修复提供了契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白鲟、白鳍豚等生物灭绝的原因主要是生境破坏和掠夺式利用
B.“十年禁渔”计划的实施关键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C.“十年禁渔”措施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
D.“十年禁渔”计划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答案 ABC
解析 “十年禁渔”计划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同时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且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错误。
三、非选择题
13.(2022·辽宁,23)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增加碳存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被海洋捕获的碳称为蓝碳,滨海湿地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主体。回答下列问题:
(1)碳存储离不开碳循环。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
(2)滨海湿地单位面积的碳埋藏速率是陆地生态系统的15倍,主要原因是湿地中饱和水环境使土壤微生物处于__________条件,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__________。
(3)为促进受损湿地的次生演替,提高湿地蓝碳储量,辽宁省实施“退养还湿”生态修复工程(如图1)。该工程应遵循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生态学基本原理,根据物种在湿地群落中的____________差异,适时补种适宜的物种,以加快群落演替速度。
(4)测定盐沼湿地不同植物群落的碳储量,发现翅碱蓬阶段为180.5 kg·hm-2、芦苇阶段为3 367.2 kg·hm-2,说明在__________的不同阶段,盐沼湿地植被的碳储量差异很大。
(5)图2是盐沼湿地中两种主要植物翅碱蓬、芦苇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可知,对促进海岸滩涂淤积,增加盐沼湿地面积贡献度高的植物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 (2)无氧(或缺氧) 低 (3)自生、整体 生态位 (4)群落演替(次生演替) (5)芦苇 与翅碱蓬相比,芦苇的根系发达,利于在滩涂环境下立地扎根,快速蔓延
解析 (1)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2)由于湿地大部分时间处于静水水淹状态,即湿地中饱和水环境使土壤微生物处于无氧条件,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慢,所以滨海湿地单位面积的碳埋藏速率是陆地生态系统的15倍。(3)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遵循自生、循环、整体、协调等生态学基本原理,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适时补种适宜的物种,以加快群落演替速度。(4)湿地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测定盐沼湿地不同植物群落的碳储量,发现翅碱蓬阶段为180.5 kg·hm-2、芦苇阶段为3 367.2 kg·hm-2,说明在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盐沼湿地植被的碳储量差异很大。(5)分析图2可知,与翅碱蓬相比,芦苇的根系发达,利于在滩涂环境下立地扎根,快速蔓延,所以是增加盐沼湿地面积贡献度高的植物。
14.(2023·山东德州高三质检)“七河八岛”区域是扬州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地。生态工作者为分析水质净化的作用,将人工构建的生态浮岛放置在模拟河道中进行分析研究。
(1)受到轻微污染时,河水能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很快消除污染而保持水质稳定,这说明河流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稳定性,监测数据表明部分河流自净能力弱,急需修复。
(2)图1表示模拟河道中生态浮岛和水样采集点的位置。图2表示该模拟装置中不同采样点的河水中有机物含量的测量结果(有机物的含量用COD表示,COD越高表示有机物含量越高)。
①图1中水样采集点位置的设置均采用了______________法。生态浮岛上部为土壤层,种植香蒲、美人蕉等植物,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水体的无机污染物;浮岛底部由对污染物具有很强吸附效应的火山石构成,能作为微生物的栖息场所,这些微生物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2结果显示,装置运行______天后基本进入稳定状态。水中的有机物在到达采样点______时已被去除大部分,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研究,工作人员确认在河道中构建生态浮岛可用于河流的生态修复,在选择生态浮岛上植物品种时需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构建生态浮岛外,还可以采取的修复措施包括______________。
A.疏通河道,清理河面和河底垃圾
B.底泥清淤,避免河流内污染源的释放
C.修建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后才能排放
D.在河道中大规模养殖各种经济鱼类
答案 (1)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生物降解) 一定的抵抗力 (2)①等距取样 根系对水体中含N、P等元素无机盐的吸收 分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 ②16 2 相同运行时间内河水到达采样点2时COD值已经远低于进水,继续流经采样点3、4时,虽然COD值继续下降,但幅度很小 (3)协调与自生原理 (4)ABC
解析 (1)受到轻微污染时,河水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生物降解)等作用,很快消除污染,这说明河流生态系统能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2)①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图1表示的模拟河道是长条形,因此水样采集点位置的设置均采用了等距取样法。生态浮岛上部为土壤层,种植香蒲、美人蕉等植物,植物根系能吸收水体中含N、P等元素的无机盐,从而降低水体的无机污染物。底部由对污染物具有很强吸附效果的火山岩构成,微生物能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底部的火山岩能为这些微生物提供栖息场所。②据图2曲线分析可知,采样点2、3、4、5的COD在装置运行16天后达到稳定,说明装置运行16天后基本进入稳定状态。分析曲线可知,相同运行时间内河水到达采样点2时COD值已经远低于进水,继续流经采样点3、4时,虽然COD值继续下降,但幅度很小,说明水中的有机物在到达采样点2时已被去除大部分。(3)在选择生态浮岛上植物品种时,需要考虑该种植物是否适应环境,要考虑不同植物间合适的比例等,因此需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是协调与自生原理。(4)疏通河道,清理河面和河底垃圾,可减少水中的污染物,有利于该地的生态修复,A正确;底泥清淤,避免河流内污染源的释放,可净化水质,有利于该地的生态修复,B正确;修建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后才能排放,可减少进入河流的污染物,净化水质,有利于该地的生态修复,C正确;在河道中大规模养殖各种经济鱼类,鱼类的遗体、粪便等会加剧水体污染,不利于该地的生态修复,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