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0张PPT)第3课时基因分离定律拓展题型突破课标要求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题型一 显性的相对性基本模型显性的表现,是等位基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等位基因各自合成基因产物(一般是酶)控制着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表现,由于等位基因的突变,使突变基因与野生型基因产生各种互作形式,因而有不同的显隐性关系。比较项目 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 共显性杂合子表型 显性性状 中间性状 显性+隐性杂合子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 显性∶隐性=3∶1 显性∶中间性状∶隐性=1∶2∶1 显性∶(显性+隐性)∶隐性=1∶2∶1典例突破1镶嵌显性是我国遗传学家谈家桢在研究异色瓢虫斑纹遗传特征时发现的一种遗传现象,即双亲的性状在F1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右图是异色瓢虫两种纯合子杂交实验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瓢虫鞘翅斑纹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B.F2中的黑缘型与均色型均为纯合子C.除去F2中的黑缘型,其他个体间随机交配,F3中新类型占2/9D.新类型个体中,SA在鞘翅前缘为显性,SE在鞘翅后缘为显性√典例突破1瓢虫鞘翅斑纹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F1个体间自由交配,F2中应出现三种基因型,SASA∶SASE∶SESE=1∶2∶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黑缘型与均色型均为纯合子,B正确;典例突破1除去F2中的黑缘型,新类型和均色型个体比例为2∶1,个体间随机交配,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为SA∶SE=1∶2,F3中新类型占2×2/3×1/3=4/9,C错误;F1表现为鞘翅的前缘和后缘均有黑色斑,说明SA在鞘翅前缘为显性,SE在鞘翅后缘为显性,D正确。题型二 从性遗传基本模型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通过性激素起作用。如男性秃顶的基因型为Bb、bb,女性秃顶的基因型只有bb。但注意: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表型虽然都与性别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传方式——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而从性遗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后者基因在传递时并不与性别相联系,这与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有本质区别。从性遗传的本质为:表型=基因型+环境条件(性激素种类及含量差异)。基因型 HH Hh hh公羊的表型 有角 有角 无角母羊的表型 有角 无角 无角已知绵羊角的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公羊有角对母羊有角是一对相对性状B.无角公羊与无角母羊的后代同时出现有角和无角后代的现象叫性状分离C.绵羊角的性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绵羊群体中,产生的含H的精子数与含H的卵细胞数之比为1∶1典例突破2√典例突破2公羊有角对无角是一对相对性状,A错误;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个体的现象,无角公羊为隐性纯合子,B错误;绵羊角的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正确;绵羊群体中,由于精子数远多于卵细胞数,故产生的含H的精子数与含H的卵细胞数之比不为1∶1,D错误。题型三 复等位基因遗传基本模型复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等位基因有多个。复等位基因尽管有多个,但其在每个个体的体细胞中仍然是成对存在的,遗传时仍遵循分离定律,彼此之间有显隐性关系,表现特定的性状。最常见的如人类ABO血型的遗传,涉及三个基因——IA、IB、i,组成六种基因型:IAIA、IAi、IBIB、IBi、IAIB、ii。因为IA对i是显性,IB对i是显性,IA和IB是共显性,所以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如表:表型 A型 B型 AB型 O型基因型 IAIA、IAi IBIB、IBi IAIB ii典例突破3已知某种老鼠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和a决定,A+(纯合会导致胚胎致死)决定黄色,A决定灰色,a决定黑色,且A+对A显性,A对a显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种老鼠的成年个体最多有6种基因型B.基因型均为A+a的一对老鼠产下了3只小鼠,一定是2只黄色,1只黑色C.A+、A和a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一只黄色雌鼠和一只黑色纯合雄鼠杂交,后代可能出现3种表型√表型 A型 B型 AB型 O型基因型 IAIA、IAi IBIB、IBi IAIB ii典例突破3由于基因A+纯合时会导致小鼠在胚胎时期死亡,所以该鼠种群中存活小鼠毛色的基因型有A+A、A+a、AA、Aa、aa共5种,A错误;基因型均为A+a的一对老鼠交配,后代可能有A+A+(死亡)、A+a(黄色)、aa(黑色),所以产下的3只小鼠可能全表现为黄色(A+a)或可能全表现为黑色(aa)或可能表现为2只黄色(A+a)、1只黑色(aa)或可能表现为1只黄色(A+a)、2只黑色(aa),B错误;典例突破3A+、A和a属于复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正确;一只黄色雌鼠(A+A或A+a)和一只黑色雄鼠(aa)杂交,后代可能出现黄色(A+a)、灰色(Aa)或黄色(A+a)、黑色(aa)2种表型,D错误。题型四 分离定律中的致死问题基本模型现以亲本基因型均为Aa为例进行分析:典例突破4凤仙花的花锤有单瓣和重瓣两种,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单瓣对重瓣为显性,在开花时含有显性基因的精子半数不育而含隐性基因的精子均可育,卵细胞不论含显性还是隐性基因都可育。现取自然情况下多株杂合单瓣凤仙花自交得F1,F1中单瓣与重瓣的比值正确的是A.单瓣与重瓣的比值为3∶1B.单瓣与重瓣的比值为1∶1C.单瓣与重瓣的比值为2∶1D.单瓣与重瓣的比值无规律√若这对等位基因用A和a表示,依题意可推知,自然情况下杂合单瓣凤仙花的基因型为Aa,由于含有显性基因的精子半数不育而含隐性基因的精子均可育,故产生的精子类型及其比例为A∶a=1∶2,产生的卵细胞的类型及其比例为A∶a=1∶1,因此杂合单瓣凤仙花自交所得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3×1/2)∶(1/3×1/2+2/3×1/2)∶(2/3×1/2)=1∶3∶2,由于单瓣对重瓣为显性,故F1表型为单瓣与重瓣的比值为2∶1,C正确。典例突破4典例突破5自然界配子的发生、个体的发育受多种因素制约,存在致死现象。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子代基因型AA∶Aa∶aa的比例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若含有a的花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2∶3∶1B.若aa个体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2∶4∶1C.若含有a的配子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4∶2∶1D.若花粉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1∶2∶1√典例突破5若含有a的配子有50%死亡,雌配子和雄配子中都是A占2/3,a占1/3,自交后代AA占2/3×2/3=4/9,Aa占2/3×1/3+2/3×1/3=4/9,aa占1/3×1/3=1/9,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4∶4∶1,C错误。题型五 表型模拟问题基本模型表型模拟是指生物的表型不仅仅取决于基因型,还受所处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表型有差异。(1)生物的表型=基因型+环境,由于受环境影响,导致表型与基因型不符合的现象,叫表型模拟。基本模型(2)设计实验确认隐性个体是“vv”的纯合子还是“V_”表型模拟的。果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将孵化后4~7 d的长翅果蝇幼虫,放在35~37 ℃(正常培养温度为25 ℃)环境中处理一定时间后,表现出残翅性状。现有一只残翅雄果蝇,让该果蝇与多只正常发育的残翅雌果蝇交配,孵化的幼虫在正常的温度环境中培养,观察后代的表现。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残翅性状可能受基因组成和环境条件的影响B.若后代出现长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C.若后代表现均为残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D.基因A、a一般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典例突破6√典例突破6基因A控制果蝇的长翅性状,但将孵化后4~7 d的长翅果蝇幼虫放在35~37 ℃环境中处理一定时间后,却表现出残翅性状,这说明残翅性状可能受基因组成和环境条件的影响,A正确;现有一只残翅雄果蝇(aa或A_),让该果蝇与多只正常发育的残翅雌果蝇(aa)交配,孵化的幼虫在正常的温度环境中培养,若后代出现长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或Aa,若后代表现均为残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B错误,C正确;基因A、a为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一般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D正确。题型六 母性效应问题基本模型母性效应是指子代的某一表型受到母本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本的基因型所控制的表型一样。因此正反交结果不同,但这种遗传不是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而是由核基因的表达并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决定的。(不定项)“母性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椎实螺是一种雌雄同体的软体动物,一般通过异体受精繁殖,但若单独饲养,也可以进行自体受精,其螺壳的旋转方向有左旋和右旋的区分。旋转方向符合“母性效应”,遗传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典例突破7A.与螺壳旋转方向有关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螺壳表现为左旋的个体和表现为右旋的个体的基因型都有3种C.让图示中F2个体进行自交,其后代螺壳都将表现为右旋D.欲判断某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可用任意的右旋椎实螺作为父本进行交配典例突破7√典例突破7与螺壳旋转方向有关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且F1自交后代出现三种基因型,其比例是1∶2∶1,说明与螺壳旋转方向有关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典例突破7螺壳表现为左旋,说明母本的基因型为dd,故螺壳表现为左旋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d或Dd(2种),螺壳表现为右旋,说明母本的基因型为DD或Dd,故螺壳表现为右旋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D、dd或Dd(3种),B错误;典例突破7“母性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因此,让图示中F2个体进行自交,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的子代螺壳都将表现为右旋,而基因型为dd的个体的子代螺壳将表现为左旋,C错误;典例突破7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是Dd或dd,欲判断某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可用任意的右旋椎实螺作父本进行交配,若左旋椎实螺基因型为dd,则子代螺壳均为左旋,若左旋椎实螺基因型为Dd,则子代螺壳均为右旋,D正确。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1.(2020·浙江1月选考,18)若马的毛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F1均为淡棕色马,F1随机交配,F2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马的毛色性状中,棕色对白色为完全显性B.F2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8D.F2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与表型的比例相同1234√5由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F1均为淡棕色马可知,马的毛色控制属于不完全显性,A错误;F2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1/4+2/4×1/4=3/8,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16,C错误;F2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为1∶1,表型为淡棕色马与棕色马,比例为1∶1,D正确。123452.(2021·湖北,18)人类的ABO血型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IA、IB和i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决定的。IA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A抗原,IB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B抗原。IAIB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和B抗原,ii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无A抗原和B抗原。现有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对家系中各成员的血型进行检测,结果如表,其中“+”表示阳性反应,“-”表示阴性反应。个体 1 2 3 4 5 6 7A抗原抗体 + + - + + - -B抗原抗体 + - + + - + -1234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个体5基因型为IAi,个体6基因型为IBiB.个体1基因型为IAIB,个体2基因型为IAIA或IAiC.个体3基因型为IBIB或IBi,个体4基因型为IAIBD.若个体5与个体6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的基因型一定是ii个体 1 2 3 4 5 6 7A抗原抗体 + + - + + - -B抗原抗体 + - + + - + -√12345个体5只含A抗原,个体6只含B抗原,而个体7既不含A抗原也不含B抗原,故个体5的基因型只能是IAi,个体6的基因型只能是IBi,A正确;个体1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说明其基因型为IAIB。个体2只含A抗原,但个体5的基因型为IAi,所以个体2的基因型只能是IAi,B错误;由表格分析可知,个体3只含B抗原,个体4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个体6的基因型是IBi,故个体3的基因型只能是IBi,个体4的基因型是IAIB,C错误;个体5的基因型为IAi,个体6的基因型为IBi,故二者生的孩子基因型可能是IAi、IBi、IAIB、ii,D错误。123453.(2020·江苏,7)有一观赏鱼品系体色为桔红带黑斑,野生型为橄榄绿带黄斑,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养殖者在繁殖桔红带黑斑品系时发现,后代中2/3为桔红带黑斑,1/3为野生型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桔红带黑斑品系的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该品系为杂合子B.突变形成的桔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C.自然繁育条件下,桔红带黑斑性状容易被淘汰D.通过多次回交,可获得性状不再分离的桔红带黑斑品系1234√5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A正确;由于后代桔红带黑斑∶野生型=2∶1,不符合分离定律中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桔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B正确;由于桔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自然繁育条件下,该显性基因的频率会逐渐下降,则桔红带黑斑性状容易被淘汰,C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桔红带黑斑为显性性状,桔红带黑斑个体的基因型显性纯合时致死,因此通过多次回交,得不到性状不再分离的纯合子,D错误。123454.(经典高考题)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雌株。G对g、g-是显性,g对g-是显性,如:Gg是雄株,gg-是两性植株,g-g-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Gg和Gg-能杂交并产生雄株B.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C.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D.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1234√5Gg和Gg-均为雄株,不能杂交,A项错误;两性植株喷瓜的基因型是gg或gg-,所以一株两性植株最多可产生2种雌配子和2种雄配子,B项错误;基因型为gg-的两性植株自交可产生雌株g-g-,C项错误;两性植株的基因型有两种:一种是纯合子gg,另一种是杂合子gg-,所以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D项正确。123455.(经典高考题)食指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TS表示短食指基因,TL表示长食指基因)。此等位基因表达受性激素影响,TS在男性为显性,TL在女性为显性。若一对夫妇均为短食指,所生孩子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1234√5已知控制食指长短的基因(TS表示短食指基因,TL表示长食指基因)表达受性激素影响,TS在男性为显性,TL在女性为显性,一对夫妇均为短食指,则妻子的基因型是TSTS,丈夫的基因型是TSTS或TSTL,所生孩子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所以丈夫的基因型是TSTL,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的基因型及概率是 前者在男女性中都是短食指,后者在男性中是短食指,在女性中是长食指,所以该12345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2023·辽宁铁岭高三检测)萝卜的花有白、红、紫三种颜色,该性状由基因R、r控制。下表为三组不同类型植株之间的杂交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123456789101112组别 亲本 子代性状表现及数量一 紫花×白花 紫花428,白花415二 紫花×红花 紫花413,红花406三 紫花×紫花 红花198,紫花396,白花202A.白花、紫花、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rr、Rr、RRB.白花植株自交的后代均开白花,红花植株自交的后代均开红花C.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所得的子代中,既不开红花也不开白花D.可用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或红花植株杂交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123456789101112组别 亲本 子代性状表现及数量一 紫花×白花 紫花428,白花415二 紫花×红花 紫花413,红花406三 紫花×紫花 红花198,紫花396,白花202该对基因控制的性状有三种,说明R对r为不完全显性。由组别三可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Rr,但根据三组杂交实验的结果不能判断出白花植株和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rr、RR,还是RR、rr,A错误;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均为纯合子,二者分别自交,其子代都不会出现性状分离,二者杂交,则其子代都开紫花,B、C正确;因为RR、Rr的性状表现不同,所以,无论杂交组合是Rr×rr,还是Rr×RR,子代都会出现1∶1的测交分离比,即都可用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1234567891011122.某种开紫花的植物有雌株、雄株和两性植株三种性别类型,受一组复等位基因A、A+、a控制,其中A基因存在时表现为雌株,不含A基因但含有A+基因时表现为两性植株,只含a基因时表现为雄株。下列相关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该植物中的雌株与雄株杂交,子代雌株所占比例等于50%B.控制该植物性别的一组复等位基因可组成5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有2种C.该植物体内,原生质层无色的细胞不是花瓣细胞,而是根尖等处的无色细胞D.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两代,理论上F2中雄株所占比例为1/6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原生质层是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其因不含色素而呈无色,该植物开紫花,是因液泡内含有色素,所以原生质层无色的细胞也可能是花瓣细胞,C错误;基因型为A+a的植株连续自交1代,F1中A+A+∶A+a∶aa=1∶2∶1,其中aa不能自交而被淘汰,F1再自交1代,F2中雄株均来自A+a植株,故F2中雄株所占比例为2/3×1/4=1/6,D正确。雌雄基因型均为EE∶Ee=1∶2的植株自由交配,雌雄配子均为2/3E、1/3e,花粉e有50%不育,因此雄配子为4/5E、1/5e,则子代心形叶(ee)的比例为1/15,近圆形叶为14/15,近圆形叶与心形叶比值为14∶1。3.栝楼是雌雄异株植物,叶形有近圆形叶(E)和心形叶(e),花粉e有50%不育。现有雌雄基因型均为EE∶Ee=1∶2的植株自由交配,子代中的近圆形叶与心形叶比值为A.14∶1 B.19∶1 C.8∶1 D.24∶1√1234567891011124.(2023·湖南岳阳高三模拟)科研人员将某二倍体纯合野生稻甲中的冷敏型基因r改造成耐冷型基因R,筛选得到纯合耐冷突变体乙,甲和乙杂交,F1表现为耐冷型,F1自由交配得F2,F2耐冷型280株,冷敏型200株,比例为7∶5。科研人员提出一种假设:F1产生的雌配子育性正常,但某种花粉成活率较低。假设花粉成活率保持不变,则下列分析中支持上述假设的是A.F2中冷敏型个体占5/12,耐冷型个体中杂合子占1/2B.F1产生的精子中R基因与r基因的比例为1∶5C.F1作父本与甲正交,后代耐冷型∶冷敏型为1∶1D.F1作母本与甲反交,后代耐冷型∶冷敏型为1∶5√123456789101112纯合耐冷突变体乙的基因型为RR,甲(rr)和乙杂交,F1表现为耐冷型,其基因型为Rr,F1产生的雌配子育性正常,产生的卵细胞中R∶r为1∶1,基因型为r的卵细胞占1/2,F2中冷敏型个体(rr)占5/12,说明雄配子中r占5/6,因此F1产生的精子中R基因与r基因的比例为1∶5,耐冷型个体中基因型RR∶Rr=(1/2×1/6)∶(1/2×5/6+1/2×1/6)=1∶6,因此耐冷型中杂合子占6/7,A不支持,B支持;123456789101112雌配子育性正常,F1作父本(Rr)与甲(rr)正交,精子R∶r为1∶5,卵细胞均为r,后代耐冷型(Rr)∶冷敏型(rr)=1∶5,C不支持;F1作母本(Rr)与甲(rr)反交,精子均为r,卵细胞R∶r为1∶1,后代耐冷型(Rr)∶冷敏型(rr)=1∶1,D不支持。1234567891011125.某种鸟尾部羽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A1、A2和A3控制,且相互之间共显性(杂合子个体的一对等位基因都能表达)。下图表示相关基因与羽毛颜色的关系(X、Y、W、Z是决定羽毛颜色的相关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白色个体的体细胞中不含基因A1B.体细胞含有基因A2,则该个体羽毛颜色为棕色C.黑色个体与棕色个体杂交,羽毛颜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D.复等位基因A1、A2、A3的存在说明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123456789101112分析题意可知,褐色的基因型是A1A1,黑色的基因型为A1A3,棕色是A1A2,白色的基因型为A2A3、A2A2、A3A3,白色个体的体细胞中不含基因A1,A正确;由于控制毛色的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体细胞含有基因A2,其基因型可以是A1A2、A2A3、A2A2,只有基因型为A1A2的个体才是棕色,B错误;123456789101112由于控制毛色的一组基因互为复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黑色个体与棕色个体杂交,羽毛颜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C正确;复等位基因A1、A2、A3的存在说明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正确。1234567891011126.某种兔的毛色黑色(W)和白色(w)是一对相对性状。两只黑色兔交配得到的子代,放在-15 ℃环境中成长,表现为黑色;若放在30 ℃环境中成长,则表现为白色。这样的白色兔产生的子代再放在-15 ℃环境中,依然表现为黑色。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中称为“表型模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表型模拟”中,兔子毛色的相关基因并没有发生变异B.子代白色兔的出现,可能是在色素形成的过程中某些酶的活性受到影响C.在30 ℃环境中成长的白色兔都是纯合子D.生物的性状会受到基因控制,而性状形成的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123456789101112两只黑色兔交配得到的子代,放在-15 ℃环境中成长,表现为黑色,基因型可能为WW或Ww,在30 ℃环境中成长则为白色兔,故在30 ℃环境中成长的白色兔可能为杂合子Ww,C错误。123456789101112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7.黄花三叶草(2n=24)为两性花植物,绿色叶片上白色斑纹Ⅰ、Ⅱ、Ⅲ、Ⅳ、Ⅴ(如图)分别由复等位基因B1、B2、B3、B4、B5控制,显隐性关系为B1>B2>B3>B4>B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1与B5的本质区别在于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B.B1、B2、B3、B4、B5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B1B2B3的三体黄花三叶草,产生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为13D.黄花三叶草种群中,控制白色斑纹的基因型有15种123456789101112√B1与B5是等位基因的关系,等位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A错误;B1、B2、B3、B4、B5是等位基因的关系,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B1B2B3的三体黄花三叶草在形成配子时,其中两条染色体配对,正常分离,另外一条随机移向一极,产生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为13或12,C错误;123456789101112黄花三叶草种群中,控制白色斑纹的基因型有15种,分别为:B1B1、B1B2、B1B3、B1B4、B1B5、B2B2、B2B3、B2B4、B2B5、B3B3、B3B4、B3B5、B4B4、B4B5、B5B5,D正确。1234567891011128.某种牛,基因型为AA的体色是红褐色,aa是红色,基因型为Aa的雄性为红褐色,雌性为红色。现有多只红褐色雄牛和多只红色雌牛进行随机交配,子代雄性中红褐色∶红色=19∶5,雌性中红褐色∶红色=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亲本红褐色雄牛只有一种基因型AaB.亲本红褐色雄牛有两种基因型,AA∶Aa=1∶2C.亲本红色雌牛只有一种基因型aaD.亲本红色雌牛有两种基因型,Aa∶aa=3∶1√√123456789101112根据题意可知,对于子代雄性:(AA+Aa)∶aa=19∶5,对于子代雌性:AA∶(Aa+aa)=1∶3,亲本雄性中可能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亲本雌性中可能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设亲本雄性中AA为x,Aa占比为(1-x),亲本雌性中Aa占比为y,aa为(1-y),因为子代雄性中红褐色∶红色=19∶5,子代雌性中红褐色∶红色=1∶3,得到(1-x)/2×[y/2+(1-y)]=5/24,[x+(1-x)/2]×y/2=1/4,解得x=1/3,y=3/4,所以亲本雄牛基因型为1/3AA、2/3Aa,雌牛基因型为3/4Aa、1/4aa。亲本红褐色雄牛有两种基因型,AA∶Aa=1∶2,A错误,B正确;亲本红色雌牛有两种基因型,Aa∶aa=3∶1,C错误,D正确。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9.(2023·山东日照高三模拟)水稻的雄性不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MsA、MsN和Msch控制,其中MsA和Msch控制可育,MsN控制不育。现有雄性不育植株甲和基因型为MsAMsA的植株乙杂交,F1植株全部表现为雄性可育,F1自交后代中雄性不育植株占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三个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MsA>MsN>MschB.甲的基因型为MsNMsN,F1植株均为杂合子C.F1自交后代雄性可育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3D.若让F1中不同基因型的植株杂交,则子代中雄性不育植株占1/4√√123456789101112雄性不育植株甲(MsN_)和基因型为MsAMsA的植株乙杂交,F1植株全部表现为雄性可育(1/2MsAMsN、1/2MsA_),F1自交后代中雄性不育(MsN_)植株占1/8=1/2×1/4,说明雄性不育植株甲为MsNMsch,且显隐性的关系为MsA>MsN>Msch,A正确;基因型为MsNMsch的植株甲和基因型为MsAMsA的植株乙杂交,F1植株(MsAMsN、MsAMsch)均为杂合子,B错误;123456789101112F1(1/2MsAMsN和1/2MsAMsch)自交后代雄性不育MsNMsN=1/2×1/4=1/8,因此雄性可育植株占7/8,可育纯合子为MsAMsA=1/2×1/4×2=2/8、MschMsch=1/2×1/4=1/8,即雄性可育纯合子植株占后代的3/8,因此雄性可育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3/7,C错误;若让F1不同基因型的植株(MsAMsN、MsAMsch)杂交,则子代为1MsAMsA、1MsAMsN、1MsAMsch、1MsNMsch,其中雄性不育植株(MsNMsch)占1/4,D正确。123456789101112请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由甲组分析可知:_______是隐性性状,产生子代(F1)数量比偏离3∶1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非选择题10.某种小动物的毛色可以是棕色、银灰色和黑色(相关基因依次用A1、A2和A3表示)。如表为研究人员进行的有关杂交实验。组别 亲本 子代(F1)甲 棕色×棕色 2/3棕色、1/3银灰色乙 棕色×银灰色 1/2棕色、1/2银灰色丙 棕色×黑色 1/2棕色、1/2黑色丁 银灰色×黑色 全是银灰色银灰色棕色基因(A1基因)纯合致死123456789101112甲组中棕色个体杂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棕色为显性性状,银灰色为隐性性状。子代(F1)数量比偏离3∶1的原因最可能是棕色基因(A1基因)纯合致死。123456789101112(2)让甲组的子代(F1)自由交配,得到的后代表型及比例为棕色∶银灰色=1∶1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别 亲本 子代(F1)甲 棕色×棕色 2/3棕色、1/3银灰色乙 棕色×银灰色 1/2棕色、1/2银灰色丙 棕色×黑色 1/2棕色、1/2黑色丁 银灰色×黑色 全是银灰色棕色∶银灰色∶黑色=4∶3∶1123456789101112甲组中亲代组合有两种可能性,即A1A2×A1A2或A1A2×A1A3;若为前者,子代(F1)的基因型为2/3A1A2(棕色)、1/3A2A2(银灰色),让其自由交配,子一代群体中A1的基因频率为1/3,A2的基因频率为2/3,则自由交配得到的后代的基因型为A1A1(棕色)的比例为1/3×1/3=1/9(致死),A2A2(银灰色)的比例为2/3×2/3=4/9,A1A2(棕色)的比例为2×1/3×2/3=4/9,此时表型及比例为棕色∶银灰色=1∶1;若亲本组合为A1A2×A1A3,则甲组的子一代的基因型为1/3A1A2(棕色)、1/3A1A3(棕色)、1/3A2A3(银灰色),子一代群体中A1的基因频率为1/3,123456789101112A2的基因频率为1/3,A3的基因频率为1/3,则子一代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9A1A1(致死)、2/9A1A2(棕色)、2/9A1A3(棕色)、1/9A2A2(银灰色)、2/9A2A3(银灰色)、1/9A3A3(黑色),即表型及比例为棕色∶银灰色∶黑色=4∶3∶1。123456789101112(3)选取____组的F1______个体与丁组的F1银灰色个体杂交,后代一定会出现三种不同表型的个体。组别 亲本 子代(F1)甲 棕色×棕色 2/3棕色、1/3银灰色乙 棕色×银灰色 1/2棕色、1/2银灰色丙 棕色×黑色 1/2棕色、1/2黑色丁 银灰色×黑色 全是银灰色丙 棕色123456789101112要保证子代得到三种毛色的个体,其杂交双亲必须含A1、A2和A3三种基因,故杂交双亲之一必须为棕色,且一定为杂合子,又根据表中杂交实验可推知,棕色对银灰色为显性,银灰色对黑色为显性,据此可知丁组的F1银灰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2A3,根据以上分析,需要选取的F1棕色个体基因型为A1A3,只有丙组的F1棕色个体符合条件。12345678910111211.为研究水稻D基因的功能,研究者将T-DNA插入到D基因中,致使该基因失活,失活后的基因记为d。现以野生植株和突变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统计母本植株的结实率,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杂交编号 亲本组合 结实数/授粉的小花数 结实率① ♀DD×♂dd 16/158 10%② ♀dd×♂DD 77/154 50%③ ♀DD×♂DD 71/141 50%123456789101112(1)表中数据表明,D基因失活使_____配子育性降低。为确定配子育性降低是由于D基因失活造成的,可将________作为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后,导入到______(填“野生”或“突变“)植株的幼芽经脱分化形成的愈伤组织中。观察转基因水稻配子育性是否得到恢复。杂交编号 亲本组合 结实数/授粉的小花数 结实率① ♀DD×♂dd 16/158 10%② ♀dd×♂DD 77/154 50%③ ♀DD×♂DD 71/141 50%雄D基因突变123456789101112(2)进一步研究表明,配子育性降低是因D基因失活直接导致配子本身受精能力下降,若让杂交①的F1给杂交②的F1授粉。预期结实率为_____,所获得的F2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杂交编号 亲本组合 结实数/授粉的小花数 结实率① ♀DD×♂dd 16/158 10%② ♀dd×♂DD 77/154 50%③ ♀DD×♂DD 71/141 50%30%DD∶Dd∶dd=5∶6∶1123456789101112分析表格,②③组都是DD做父本,结实率都为50%,①组是dd做父本,结实率为10%,所以可以猜测D基因失活后会使雄配子的育性降低。且DD做父本,结实率都为50%,可以得出D的雄配子中可育的占1/2;dd做父本,结实率为10%,可以得出d的雄配子中可育的占1/10。(1)②③两组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均为DD,不论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是什么,后代结实率均为50%,说明D基因失活与雌配子的育性无关;又已知①组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dd(D基因失活),后代结实率只有10%,说明D基因失活使雄配子育性降低。愈伤组织是外植体脱分化形成的。为确定配子育性降低是由于D基因失活造成的,可将D基因作为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后,导入到突变植株的愈伤组织中,最后观察转基因水稻配子育性是否得到恢复。123456789101112在(1)中:DD做父本,结实率都为50%,可以得出D的雄配子中可育的占1/2;dd做父本,结实率为10%,可以得出d的雄配子中可育的占1/10,若让杂交①的F1(Dd)给杂交②的F1(Dd)授粉,则结实率为(10%+50%)÷2=30%,若让杂交①的F1(Dd)给杂交②的F1(Dd)授粉,两者基因型都为Dd,产生的配子都为D∶d=1∶1,但是雄配子的可育性D是d的5倍,所以可育的雄配子D∶d=5∶1,可育的雌配子D∶d=1∶1,则杂交结果如右:123456789101112亲本都为母羽,子代中出现雄羽,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说明母羽对雄羽是显性,亲本都是杂合子,即Hh。12.通常母鸡的羽毛宽、短、钝且直,叫母羽;雄鸡的羽毛细、长、尖且弯曲,叫雄羽。所有的母鸡都只具有母羽,而雄鸡可以是母羽也可以是雄羽。鸡的这种羽毛性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H、h表示)。现用一对母羽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子代中的母鸡都为母羽,而雄鸡中母羽∶雄羽=3∶1,请回答下列问题:(1)亲本都为母羽,子代中出现雄羽,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母羽和雄羽中显性性状是______。性状分离母羽123456789101112在子代中,由于所有的母鸡都为母羽,所以母羽鸡的基因型为HH、Hh、hh。由于雄羽为隐性性状,所以雄羽鸡的基因型为hh。母鸡的基因型有HH、Hh、hh,比例为1∶2∶1,将子代的所有母鸡分别和雄羽鸡hh杂交,理论上后代雄鸡的基因型有Hh和hh,比例为1∶1,所以表型及比例是母羽∶雄羽=1∶1。(2)在子代中,母羽鸡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将子代的所有母鸡分别和雄羽鸡杂交,理论上后代雄鸡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HH、Hh、hh母羽∶雄羽=1∶1123456789101112(3)现有各种表型鸡的品种,为进一步验证亲本中的母鸡是杂合子,请另行设计一杂交实验,用遗传图解表示(需写出配子)。答案 如图所示123456789101112为进一步验证亲本中的母鸡是杂合子,可用母羽母鸡(Hh)与雄羽雄鸡(hh)杂交,遗传图解见答案。第3课时 基因分离定律拓展题型突破课标要求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题型一 显性的相对性基本模型 显性的表现,是等位基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等位基因各自合成基因产物(一般是酶)控制着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表现,由于等位基因的突变,使突变基因与野生型基因产生各种互作形式,因而有不同的显隐性关系。比较项目 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 共显性杂合子表型 显性性状 中间性状 显性+隐性杂合子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 显性∶隐性=3∶1 显性∶中间性状∶隐性=1∶2∶1 显性∶(显性+隐性)∶隐性=1∶2∶1典例突破1 镶嵌显性是我国遗传学家谈家桢在研究异色瓢虫斑纹遗传特征时发现的一种遗传现象,即双亲的性状在F1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下图是异色瓢虫两种纯合子杂交实验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瓢虫鞘翅斑纹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B.F2中的黑缘型与均色型均为纯合子C.除去F2中的黑缘型,其他个体间随机交配,F3中新类型占2/9D.新类型个体中,SA在鞘翅前缘为显性,SE在鞘翅后缘为显性答案 C解析 瓢虫鞘翅斑纹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F1个体间自由交配,F2中应出现三种基因型,SASA∶SASE∶SESE=1∶2∶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黑缘型与均色型均为纯合子,B正确;除去F2中的黑缘型,新类型和均色型个体比例为2∶1,个体间随机交配,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为SA∶SE=1∶2,F3中新类型占2×2/3×1/3=4/9,C错误;F1表现为鞘翅的前缘和后缘均有黑色斑,说明SA在鞘翅前缘为显性,SE在鞘翅后缘为显性,D正确。题型二 从性遗传基本模型 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通过性激素起作用。如男性秃顶的基因型为Bb、bb,女性秃顶的基因型只有bb。但注意: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表型虽然都与性别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传方式——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而从性遗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后者基因在传递时并不与性别相联系,这与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有本质区别。从性遗传的本质为:表型=基因型+环境条件(性激素种类及含量差异)。典例突破2 已知绵羊角的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基因型 HH Hh hh公羊的表型 有角 有角 无角母羊的表型 有角 无角 无角A.公羊有角对母羊有角是一对相对性状B.无角公羊与无角母羊的后代同时出现有角和无角后代的现象叫性状分离C.绵羊角的性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绵羊群体中,产生的含H的精子数与含H的卵细胞数之比为1∶1答案 C解析 公羊有角对无角是一对相对性状,A错误;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个体的现象,无角公羊为隐性纯合子,B错误;绵羊角的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正确;绵羊群体中,由于精子数远多于卵细胞数,故产生的含H的精子数与含H的卵细胞数之比不为1∶1,D错误。题型三 复等位基因遗传基本模型 复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等位基因有多个。复等位基因尽管有多个,但其在每个个体的体细胞中仍然是成对存在的,遗传时仍遵循分离定律,彼此之间有显隐性关系,表现特定的性状。最常见的如人类ABO血型的遗传,涉及三个基因——IA、IB、i,组成六种基因型:IAIA、IAi、IBIB、IBi、IAIB、ii。因为IA对i是显性,IB对i是显性,IA和IB是共显性,所以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如下表:表型 A型 B型 AB型 O型基因型 IAIA、IAi IBIB、IBi IAIB ii典例突破3 已知某种老鼠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和a决定,A+(纯合会导致胚胎致死)决定黄色,A决定灰色,a决定黑色,且A+对A显性,A对a显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种老鼠的成年个体最多有6种基因型B.基因型均为A+a的一对老鼠产下了3只小鼠,一定是2只黄色,1只黑色C.A+、A和a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一只黄色雌鼠和一只黑色纯合雄鼠杂交,后代可能出现3种表型答案 C解析 由于基因A+纯合时会导致小鼠在胚胎时期死亡,所以该鼠种群中存活小鼠毛色的基因型有A+A、A+a、AA、Aa、aa共5种,A错误;基因型均为A+a的一对老鼠交配,后代可能有A+A+(死亡)、A+a(黄色)、aa(黑色),所以产下的3只小鼠可能全表现为黄色(A+a)或可能全表现为黑色(aa)或可能表现为2只黄色(A+a)、1只黑色(aa)或可能表现为1只黄色(A+a)、2只黑色(aa),B错误;A+、A和a属于复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正确;一只黄色雌鼠(A+A或A+a)和一只黑色雄鼠(aa)杂交,后代可能出现黄色(A+a)、灰色(Aa)或黄色(A+a)、黑色(aa)2种表型,D错误。题型四 分离定律中的致死问题基本模型现以亲本基因型均为Aa为例进行分析:典例突破4 凤仙花的花锤有单瓣和重瓣两种,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单瓣对重瓣为显性,在开花时含有显性基因的精子半数不育而含隐性基因的精子均可育,卵细胞不论含显性还是隐性基因都可育。现取自然情况下多株杂合单瓣凤仙花自交得F1,F1中单瓣与重瓣的比值正确的是( )A.单瓣与重瓣的比值为3∶1B.单瓣与重瓣的比值为1∶1C.单瓣与重瓣的比值为2∶1D.单瓣与重瓣的比值无规律答案 C解析 若这对等位基因用A和a表示,依题意可推知,自然情况下杂合单瓣凤仙花的基因型为Aa,由于含有显性基因的精子半数不育而含隐性基因的精子均可育,故产生的精子类型及其比例为A∶a=1∶2,产生的卵细胞的类型及其比例为A∶a=1∶1,因此杂合单瓣凤仙花自交所得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3×1/2)∶(1/3×1/2+2/3×1/2)∶(2/3×1/2)=1∶3∶2,由于单瓣对重瓣为显性,故F1表型为单瓣与重瓣的比值为2∶1,C正确。典例突破5 自然界配子的发生、个体的发育受多种因素制约,存在致死现象。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子代基因型AA∶Aa∶aa的比例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若含有a的花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2∶3∶1B.若aa个体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2∶4∶1C.若含有a的配子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4∶2∶1D.若花粉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1∶2∶1答案 C解析 若含有a的配子有50%死亡,雌配子和雄配子中都是A占2/3,a占1/3,自交后代AA占2/3×2/3=4/9,Aa占2/3×1/3+2/3×1/3=4/9,aa占1/3×1/3=1/9,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4∶4∶1,C错误。题型五 表型模拟问题基本模型 表型模拟是指生物的表型不仅仅取决于基因型,还受所处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表型有差异。(1)生物的表型=基因型+环境,由于受环境影响,导致表型与基因型不符合的现象,叫表型模拟。(2)设计实验确认隐性个体是“vv”的纯合子还是“V_”表型模拟的。典例突破6 果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将孵化后4~7 d的长翅果蝇幼虫,放在35~37 ℃(正常培养温度为25 ℃)环境中处理一定时间后,表现出残翅性状。现有一只残翅雄果蝇,让该果蝇与多只正常发育的残翅雌果蝇交配,孵化的幼虫在正常的温度环境中培养,观察后代的表现。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残翅性状可能受基因组成和环境条件的影响B.若后代出现长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C.若后代表现均为残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D.基因A、a一般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答案 B解析 基因A控制果蝇的长翅性状,但将孵化后4~7 d的长翅果蝇幼虫放在35~37 ℃环境中处理一定时间后,却表现出残翅性状,这说明残翅性状可能受基因组成和环境条件的影响,A正确;现有一只残翅雄果蝇(aa或A_),让该果蝇与多只正常发育的残翅雌果蝇(aa)交配,孵化的幼虫在正常的温度环境中培养,若后代出现长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或Aa,若后代表现均为残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B错误,C正确;基因A、a为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一般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D正确。题型六 母性效应问题基本模型 母性效应是指子代的某一表型受到母本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本的基因型所控制的表型一样。因此正反交结果不同,但这种遗传不是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而是由核基因的表达并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决定的。典例突破7 (不定项)“母性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椎实螺是一种雌雄同体的软体动物,一般通过异体受精繁殖,但若单独饲养,也可以进行自体受精,其螺壳的旋转方向有左旋和右旋的区分。旋转方向符合“母性效应”,遗传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螺壳旋转方向有关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螺壳表现为左旋的个体和表现为右旋的个体的基因型都有3种C.让图示中F2个体进行自交,其后代螺壳都将表现为右旋D.欲判断某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可用任意的右旋椎实螺作为父本进行交配答案 D解析 与螺壳旋转方向有关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且F1自交后代出现三种基因型,其比例是1∶2∶1,说明与螺壳旋转方向有关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螺壳表现为左旋,说明母本的基因型为dd,故螺壳表现为左旋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d或Dd(2种),螺壳表现为右旋,说明母本的基因型为DD或Dd,故螺壳表现为右旋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D、dd或Dd(3种),B错误;“母性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因此,让图示中F2个体进行自交,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的子代螺壳都将表现为右旋,而基因型为dd的个体的子代螺壳将表现为左旋,C错误;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是Dd或dd,欲判断某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可用任意的右旋椎实螺作父本进行交配,若左旋椎实螺基因型为dd,则子代螺壳均为左旋,若左旋椎实螺基因型为Dd,则子代螺壳均为右旋,D正确。1.(2020·浙江1月选考,18)若马的毛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F1均为淡棕色马,F1随机交配,F2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马的毛色性状中,棕色对白色为完全显性B.F2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8D.F2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与表型的比例相同答案 D解析 由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F1均为淡棕色马可知,马的毛色控制属于不完全显性,A错误;F2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1/4+2/4×1/4=3/8,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16,C错误;F2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为1∶1,表型为淡棕色马与棕色马,比例为1∶1,D正确。2.(2021·湖北,18)人类的ABO血型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IA、IB和i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决定的。IA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A抗原,IB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B抗原。IAIB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和B抗原,ii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无A抗原和B抗原。现有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对家系中各成员的血型进行检测,结果如表,其中“+”表示阳性反应,“-”表示阴性反应。个体 1 2 3 4 5 6 7A抗原抗体 + + - + + - -B抗原抗体 + - + +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个体5基因型为IAi,个体6基因型为IBiB.个体1基因型为IAIB,个体2基因型为IAIA或IAiC.个体3基因型为IBIB或IBi,个体4基因型为IAIBD.若个体5与个体6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的基因型一定是ii答案 A解析 个体5只含A抗原,个体6只含B抗原,而个体7既不含A抗原也不含B抗原,故个体5的基因型只能是IAi,个体6的基因型只能是IBi,A正确;个体1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说明其基因型为IAIB。个体2只含A抗原,但个体5的基因型为IAi,所以个体2的基因型只能是IAi,B错误;由表格分析可知,个体3只含B抗原,个体4既含A抗原又含B抗原,个体6的基因型是IBi,故个体3的基因型只能是IBi,个体4的基因型是IAIB,C错误;个体5的基因型为IAi,个体6的基因型为IBi,故二者生的孩子基因型可能是IAi、IBi、IAIB、ii,D错误。3.(2020·江苏,7)有一观赏鱼品系体色为桔红带黑斑,野生型为橄榄绿带黄斑,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养殖者在繁殖桔红带黑斑品系时发现,后代中2/3为桔红带黑斑,1/3为野生型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桔红带黑斑品系的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该品系为杂合子B.突变形成的桔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C.自然繁育条件下,桔红带黑斑性状容易被淘汰D.通过多次回交,可获得性状不再分离的桔红带黑斑品系答案 D解析 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A正确;由于后代桔红带黑斑∶野生型=2∶1,不符合分离定律中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桔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B正确;由于桔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自然繁育条件下,该显性基因的频率会逐渐下降,则桔红带黑斑性状容易被淘汰,C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桔红带黑斑为显性性状,桔红带黑斑个体的基因型显性纯合时致死,因此通过多次回交,得不到性状不再分离的纯合子,D错误。4.(经典高考题)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雌株。G对g、g-是显性,g对g-是显性,如:Gg是雄株,gg-是两性植株,g-g-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Gg和Gg-能杂交并产生雄株B.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C.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D.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答案 D解析 Gg和Gg-均为雄株,不能杂交,A项错误;两性植株喷瓜的基因型是gg或gg-,所以一株两性植株最多可产生2种雌配子和2种雄配子,B项错误;基因型为gg-的两性植株自交可产生雌株g-g-,C项错误;两性植株的基因型有两种:一种是纯合子gg,另一种是杂合子gg-,所以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D项正确。5.(经典高考题)食指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TS表示短食指基因,TL表示长食指基因)。此等位基因表达受性激素影响,TS在男性为显性,TL在女性为显性。若一对夫妇均为短食指,所生孩子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 )A. B. C. D.答案 D解析 已知控制食指长短的基因(TS表示短食指基因,TL表示长食指基因)表达受性激素影响,TS在男性为显性,TL在女性为显性,一对夫妇均为短食指,则妻子的基因型是TSTS,丈夫的基因型是TSTS或TSTL,所生孩子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所以丈夫的基因型是TSTL,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的基因型及概率是TSTS或TSTL,前者在男女性中都是短食指,后者在男性中是短食指,在女性中是长食指,所以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2023·辽宁铁岭高三检测)萝卜的花有白、红、紫三种颜色,该性状由基因R、r控制。下表为三组不同类型植株之间的杂交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组别 亲本 子代性状表现及数量一 紫花×白花 紫花428,白花415二 紫花×红花 紫花413,红花406三 紫花×紫花 红花198,紫花396,白花202A.白花、紫花、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rr、Rr、RRB.白花植株自交的后代均开白花,红花植株自交的后代均开红花C.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所得的子代中,既不开红花也不开白花D.可用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或红花植株杂交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答案 A解析 该对基因控制的性状有三种,说明R对r为不完全显性。由组别三可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Rr,但根据三组杂交实验的结果不能判断出白花植株和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rr、RR,还是RR、rr,A错误;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均为纯合子,二者分别自交,其子代都不会出现性状分离,二者杂交,则其子代都开紫花,B、C正确;因为RR、Rr的性状表现不同,所以,无论杂交组合是Rr×rr,还是Rr×RR,子代都会出现1∶1的测交分离比,即都可用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2.某种开紫花的植物有雌株、雄株和两性植株三种性别类型,受一组复等位基因A、A+、a控制,其中A基因存在时表现为雌株,不含A基因但含有A+基因时表现为两性植株,只含a基因时表现为雄株。下列相关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植物中的雌株与雄株杂交,子代雌株所占比例等于50%B.控制该植物性别的一组复等位基因可组成5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有2种C.该植物体内,原生质层无色的细胞不是花瓣细胞,而是根尖等处的无色细胞D.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两代,理论上F2中雄株所占比例为1/6答案 C解析 原生质层是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其因不含色素而呈无色,该植物开紫花,是因液泡内含有色素,所以原生质层无色的细胞也可能是花瓣细胞,C错误;基因型为A+a的植株连续自交1代,F1中A+A+∶A+a∶aa=1∶2∶1,其中aa不能自交而被淘汰,F1再自交1代,F2中雄株均来自A+a植株,故F2中雄株所占比例为2/3×1/4=1/6,D正确。3.栝楼是雌雄异株植物,叶形有近圆形叶(E)和心形叶(e),花粉e有50%不育。现有雌雄基因型均为EE∶Ee=1∶2的植株自由交配,子代中的近圆形叶与心形叶比值为( )A.14∶1 B.19∶1C.8∶1 D.24∶1答案 A解析 雌雄基因型均为EE∶Ee=1∶2的植株自由交配,雌雄配子均为2/3E、1/3e,花粉e有50%不育,因此雄配子为4/5E、1/5e,则子代心形叶(ee)的比例为1/15,近圆形叶为14/15,近圆形叶与心形叶比值为14∶1。4.(2023·湖南岳阳高三模拟)科研人员将某二倍体纯合野生稻甲中的冷敏型基因r改造成耐冷型基因R,筛选得到纯合耐冷突变体乙,甲和乙杂交,F1表现为耐冷型,F1自由交配得F2,F2耐冷型280株,冷敏型200株,比例为7∶5。科研人员提出一种假设:F1产生的雌配子育性正常,但某种花粉成活率较低。假设花粉成活率保持不变,则下列分析中支持上述假设的是( )A.F2中冷敏型个体占5/12,耐冷型个体中杂合子占1/2B.F1产生的精子中R基因与r基因的比例为1∶5C.F1作父本与甲正交,后代耐冷型∶冷敏型为1∶1D.F1作母本与甲反交,后代耐冷型∶冷敏型为1∶5答案 B解析 纯合耐冷突变体乙的基因型为RR,甲(rr)和乙杂交,F1表现为耐冷型,其基因型为Rr,F1产生的雌配子育性正常,产生的卵细胞中R∶r为1∶1,基因型为r的卵细胞占1/2,F2中冷敏型个体(rr)占5/12,说明雄配子中r占5/6,因此F1产生的精子中R基因与r基因的比例为1∶5,耐冷型个体中基因型RR∶Rr=(1/2×1/6)∶(1/2×5/6+1/2×1/6)=1∶6,因此耐冷型中杂合子占6/7,A不支持,B支持;雌配子育性正常,F1作父本(Rr)与甲(rr)正交,精子R∶r为1∶5,卵细胞均为r,后代耐冷型(Rr)∶冷敏型(rr)=1∶5,C不支持;F1作母本(Rr)与甲(rr)反交,精子均为r,卵细胞R∶r为1∶1,后代耐冷型(Rr)∶冷敏型(rr)=1∶1,D不支持。5.某种鸟尾部羽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A1、A2和A3控制,且相互之间共显性(杂合子个体的一对等位基因都能表达)。下图表示相关基因与羽毛颜色的关系(X、Y、W、Z是决定羽毛颜色的相关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白色个体的体细胞中不含基因A1B.体细胞含有基因A2,则该个体羽毛颜色为棕色C.黑色个体与棕色个体杂交,羽毛颜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D.复等位基因A1、A2、A3的存在说明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答案 B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褐色的基因型是A1A1,黑色的基因型为A1A3,棕色是A1A2,白色的基因型为A2A3、A2A2、A3A3,白色个体的体细胞中不含基因A1,A正确;由于控制毛色的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体细胞含有基因A2,其基因型可以是A1A2、A2A3、A2A2,只有基因型为A1A2的个体才是棕色,B错误;由于控制毛色的一组基因互为复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黑色个体与棕色个体杂交,羽毛颜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C正确;复等位基因A1、A2、A3的存在说明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正确。6.某种兔的毛色黑色(W)和白色(w)是一对相对性状。两只黑色兔交配得到的子代,放在-15 ℃环境中成长,表现为黑色;若放在30 ℃环境中成长,则表现为白色。这样的白色兔产生的子代再放在-15 ℃环境中,依然表现为黑色。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中称为“表型模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表型模拟”中,兔子毛色的相关基因并没有发生变异B.子代白色兔的出现,可能是在色素形成的过程中某些酶的活性受到影响C.在30 ℃环境中成长的白色兔都是纯合子D.生物的性状会受到基因控制,而性状形成的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答案 C解析 两只黑色兔交配得到的子代,放在-15 ℃环境中成长,表现为黑色,基因型可能为WW或Ww,在30 ℃环境中成长则为白色兔,故在30 ℃环境中成长的白色兔可能为杂合子Ww,C错误。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7.黄花三叶草(2n=24)为两性花植物,绿色叶片上白色斑纹Ⅰ、Ⅱ、Ⅲ、Ⅳ、Ⅴ(如图)分别由复等位基因B1、B2、B3、B4、B5控制,显隐性关系为B1>B2>B3>B4>B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1与B5的本质区别在于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B.B1、B2、B3、B4、B5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B1B2B3的三体黄花三叶草,产生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为13D.黄花三叶草种群中,控制白色斑纹的基因型有15种答案 D解析 B1与B5是等位基因的关系,等位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A错误;B1、B2、B3、B4、B5是等位基因的关系,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B1B2B3的三体黄花三叶草在形成配子时,其中两条染色体配对,正常分离,另外一条随机移向一极,产生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为13或12,C错误;黄花三叶草种群中,控制白色斑纹的基因型有15种,分别为:B1B1、B1B2、B1B3、B1B4、B1B5、B2B2、B2B3、B2B4、B2B5、B3B3、B3B4、B3B5、B4B4、B4B5、B5B5,D正确。8.某种牛,基因型为AA的体色是红褐色,aa是红色,基因型为Aa的雄性为红褐色,雌性为红色。现有多只红褐色雄牛和多只红色雌牛进行随机交配,子代雄性中红褐色∶红色=19∶5,雌性中红褐色∶红色=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亲本红褐色雄牛只有一种基因型AaB.亲本红褐色雄牛有两种基因型,AA∶Aa=1∶2C.亲本红色雌牛只有一种基因型aaD.亲本红色雌牛有两种基因型,Aa∶aa=3∶1答案 BD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对于子代雄性:(AA+Aa)∶aa=19∶5,对于子代雌性:AA∶(Aa+aa)=1∶3,亲本雄性中可能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亲本雌性中可能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设亲本雄性中AA为x,Aa占比为(1-x),亲本雌性中Aa占比为y,aa为(1-y),因为子代雄性中红褐色∶红色=19∶5,子代雌性中红褐色∶红色=1∶3,得到(1-x)/2×[y/2+(1-y)]=5/24,[x+(1-x)/2]×y/2=1/4,解得x=1/3,y=3/4,所以亲本雄牛基因型为1/3AA、2/3Aa,雌牛基因型为3/4Aa、1/4aa。亲本红褐色雄牛有两种基因型,AA∶Aa=1∶2,A错误,B正确;亲本红色雌牛有两种基因型,Aa∶aa=3∶1,C错误,D正确。9.(2023·山东日照高三模拟)水稻的雄性不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MsA、MsN和Msch控制,其中MsA和Msch控制可育,MsN控制不育。现有雄性不育植株甲和基因型为MsAMsA的植株乙杂交,F1植株全部表现为雄性可育,F1自交后代中雄性不育植株占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三个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MsA>MsN>MschB.甲的基因型为MsNMsN,F1植株均为杂合子C.F1自交后代雄性可育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3D.若让F1中不同基因型的植株杂交,则子代中雄性不育植株占1/4答案 AD解析 雄性不育植株甲(MsN_)和基因型为MsAMsA的植株乙杂交,F1植株全部表现为雄性可育(1/2MsAMsN、1/2MsA_),F1自交后代中雄性不育(MsN_)植株占1/8=1/2×1/4,说明雄性不育植株甲为MsNMsch,且显隐性的关系为MsA>MsN>Msch,A正确;基因型为MsNMsch的植株甲和基因型为MsAMsA的植株乙杂交,F1植株(MsAMsN、MsAMsch)均为杂合子,B错误;F1(1/2MsAMsN和1/2MsAMsch)自交后代雄性不育MsNMsN=1/2×1/4=1/8,因此雄性可育植株占7/8,可育纯合子为MsAMsA=1/2×1/4×2=2/8、MschMsch=1/2×1/4=1/8,即雄性可育纯合子植株占后代的3/8,因此雄性可育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3/7,C错误;若让F1不同基因型的植株(MsAMsN、MsAMsch)杂交,则子代为1MsAMsA、1MsAMsN、1MsAMsch、1MsNMsch,其中雄性不育植株(MsNMsch)占1/4,D正确。三、非选择题10.某种小动物的毛色可以是棕色、银灰色和黑色(相关基因依次用A1、A2和A3表示)。如表为研究人员进行的有关杂交实验。组别 亲本 子代(F1)甲 棕色×棕色 2/3棕色、1/3银灰色乙 棕色×银灰色 1/2棕色、1/2银灰色丙 棕色×黑色 1/2棕色、1/2黑色丁 银灰色×黑色 全是银灰色请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由甲组分析可知:__________是隐性性状,产生子代(F1)数量比偏离3∶1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2)让甲组的子代(F1)自由交配,得到的后代表型及比例为棕色∶银灰色=1∶1或_________。(3)选取________组的F1________个体与丁组的F1银灰色个体杂交,后代一定会出现三种不同表型的个体。答案 (1)银灰色 棕色基因(A1基因)纯合致死(2)棕色∶银灰色∶黑色=4∶3∶1 (3)丙 棕色解析 (1)甲组中棕色个体杂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棕色为显性性状,银灰色为隐性性状。子代(F1)数量比偏离3∶1的原因最可能是棕色基因(A1基因)纯合致死。(2)甲组中亲代组合有两种可能性,即A1A2×A1A2或A1A2×A1A3;若为前者,子代(F1)的基因型为2/3A1A2(棕色)、1/3A2A2(银灰色),让其自由交配,子一代群体中A1的基因频率为1/3,A2的基因频率为2/3,则自由交配得到的后代的基因型为A1A1(棕色)的比例为1/3×1/3=1/9(致死),A2A2(银灰色)的比例为2/3×2/3=4/9,A1A2(棕色)的比例为2×1/3×2/3=4/9,此时表型及比例为棕色∶银灰色=1∶1;若亲本组合为A1A2×A1A3,则甲组的子一代的基因型为1/3A1A2(棕色)、1/3A1A3(棕色)、1/3A2A3(银灰色),子一代群体中A1的基因频率为1/3,A2的基因频率为1/3,A3的基因频率为1/3,则子一代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9A1A1(致死)、2/9A1A2(棕色)、2/9A1A3(棕色)、1/9A2A2(银灰色)、2/9A2A3(银灰色)、1/9A3A3(黑色),即表型及比例为棕色∶银灰色∶黑色=4∶3∶1。(3)要保证子代得到三种毛色的个体,其杂交双亲必须含A1、A2和A3三种基因,故杂交双亲之一必须为棕色,且一定为杂合子,又根据表中杂交实验可推知,棕色对银灰色为显性,银灰色对黑色为显性,据此可知丁组的F1银灰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2A3,根据以上分析,需要选取的F1棕色个体基因型为A1A3,只有丙组的F1棕色个体符合条件。11.为研究水稻D基因的功能,研究者将T-DNA插入到D基因中,致使该基因失活,失活后的基因记为d。现以野生植株和突变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统计母本植株的结实率,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杂交编号 亲本组合 结实数/授粉的小花数 结实率① ♀DD×♂dd 16/158 10%② ♀dd×♂DD 77/154 50%③ ♀DD×♂DD 71/141 50%(1)表中数据表明,D基因失活使________配子育性降低。为确定配子育性降低是由于D基因失活造成的,可将________作为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后,导入到________(填“野生”或“突变“)植株的幼芽经脱分化形成的愈伤组织中。观察转基因水稻配子育性是否得到恢复。(2)进一步研究表明,配子育性降低是因D基因失活直接导致配子本身受精能力下降,若让杂交①的F1给杂交②的F1授粉。预期结实率为________,所获得的F2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雄 D基因 突变 (2)30% DD∶Dd∶dd=5∶6∶1解析 分析表格,②③组都是DD做父本,结实率都为50%,①组是dd做父本,结实率为10%,所以可以猜测D基因失活后会使雄配子的育性降低。且DD做父本,结实率都为50%,可以得出D的雄配子中可育的占1/2;dd做父本,结实率为10%,可以得出d的雄配子中可育的占1/10。(1)②③两组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均为DD,不论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是什么,后代结实率均为50%,说明D基因失活与雌配子的育性无关;又已知①组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dd(D基因失活),后代结实率只有10%,说明D基因失活使雄配子育性降低。愈伤组织是外植体脱分化形成的。为确定配子育性降低是由于D基因失活造成的,可将D基因作为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后,导入到突变植株的愈伤组织中,最后观察转基因水稻配子育性是否得到恢复。(2)在(1)中:DD做父本,结实率都为50%,可以得出D的雄配子中可育的占1/2;dd做父本,结实率为10%,可以得出d的雄配子中可育的占1/10,若让杂交①的F1(Dd)给杂交②的F1(Dd)授粉,则结实率为(10%+50%)÷2=30%,若让杂交①的F1(Dd)给杂交②的F1(Dd)授粉,两者基因型都为Dd,产生的配子都为D∶d=1∶1,但是雄配子的可育性D是d的5倍,所以可育的雄配子D∶d=5∶1,可育的雌配子D∶d=1∶1,则杂交结果如下:12.通常母鸡的羽毛宽、短、钝且直,叫母羽;雄鸡的羽毛细、长、尖且弯曲,叫雄羽。所有的母鸡都只具有母羽,而雄鸡可以是母羽也可以是雄羽。鸡的这种羽毛性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H、h表示)。现用一对母羽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子代中的母鸡都为母羽,而雄鸡中母羽∶雄羽=3∶1,请回答下列问题:(1)亲本都为母羽,子代中出现雄羽,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母羽和雄羽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2)在子代中,母羽鸡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子代的所有母鸡分别和雄羽鸡杂交,理论上后代雄鸡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现有各种表型鸡的品种,为进一步验证亲本中的母鸡是杂合子,请另行设计一杂交实验,用遗传图解表示(需写出配子)。答案 (1)性状分离 母羽 (2)HH、Hh、hh 母羽∶雄羽=1∶1 (3)如图所示解析 (1)亲本都为母羽,子代中出现雄羽,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说明母羽对雄羽是显性,亲本都是杂合子,即Hh。(2)在子代中,由于所有的母鸡都为母羽,所以母羽鸡的基因型为HH、Hh、hh。由于雄羽为隐性性状,所以雄羽鸡的基因型为hh。母鸡的基因型有HH、Hh、hh,比例为1∶2∶1,将子代的所有母鸡分别和雄羽鸡hh杂交,理论上后代雄鸡的基因型有Hh和hh,比例为1∶1,所以表型及比例是母羽∶雄羽=1∶1。(3)为进一步验证亲本中的母鸡是杂合子,可用母羽母鸡(Hh)与雄羽雄鸡(hh)杂交,遗传图解见答案。第3课时 基因分离定律拓展题型突破课标要求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题型一 显性的相对性基本模型 显性的表现,是等位基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等位基因各自合成基因产物(一般是酶)控制着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表现,由于等位基因的突变,使突变基因与野生型基因产生各种互作形式,因而有不同的显隐性关系。比较项目 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 共显性杂合子表型 显性性状 中间性状 显性+隐性杂合子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 显性∶隐性=3∶1 显性∶中间性状∶隐性=1∶2∶1 显性∶(显性+隐性)∶隐性=1∶2∶1典例突破1 镶嵌显性是我国遗传学家谈家桢在研究异色瓢虫斑纹遗传特征时发现的一种遗传现象,即双亲的性状在F1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如图是异色瓢虫两种纯合子杂交实验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瓢虫鞘翅斑纹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B.F2中的黑缘型与均色型均为纯合子C.除去F2中的黑缘型,其他个体间随机交配,F3中新类型占2/9D.新类型个体中,SA在鞘翅前缘为显性,SE在鞘翅后缘为显性题型二 从性遗传基本模型 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通过性激素起作用。如男性秃顶的基因型为 Bb、bb,女性秃顶的基因型只有bb。但注意: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表型虽然都与性别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传方式——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而从性遗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后者基因在传递时并不与性别相联系,这与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有本质区别。从性遗传的本质为:表型=基因型+环境条件(性激素种类及含量差异)。典例突破2 已知绵羊角的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基因型 HH Hh hh公羊的表型 有角 有角 无角母羊的表型 有角 无角 无角A.公羊有角对母羊有角是一对相对性状B.无角公羊与无角母羊的后代同时出现有角和无角后代的现象叫性状分离C.绵羊角的性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绵羊群体中,产生的含H的精子数与含H的卵细胞数之比为1∶1题型三 复等位基因遗传基本模型 复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等位基因有多个。复等位基因尽管有多个,但其在每个个体的体细胞中仍然是成对存在的,遗传时仍遵循分离定律,彼此之间有显隐性关系,表现特定的性状。最常见的如人类ABO血型的遗传,涉及三个基因——IA、IB、i,组成六种基因型:IAIA、IAi、IBIB、IBi、IAIB、ii。因为IA对i是显性,IB对i是显性,IA和IB是共显性,所以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如下表:表型 A型 B型 AB型 O型基因型 IAIA、IAi IBIB、IBi IAIB ii典例突破3 已知某种老鼠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和a决定,A+(纯合会导致胚胎致死)决定黄色,A决定灰色,a决定黑色,且A+对A显性,A对a显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种老鼠的成年个体最多有6种基因型B.基因型均为A+a的一对老鼠产下了3只小鼠,一定是2只黄色,1只黑色C.A+、A和a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一只黄色雌鼠和一只黑色纯合雄鼠杂交,后代可能出现3种表型题型四 分离定律中的致死问题基本模型现以亲本基因型均为Aa为例进行分析:典例突破4 凤仙花的花锤有单瓣和重瓣两种,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单瓣对重瓣为显性,在开花时含有显性基因的精子半数不育而含隐性基因的精子均可育,卵细胞不论含显性还是隐性基因都可育。现取自然情况下多株杂合单瓣凤仙花自交得F1,F1中单瓣与重瓣的比值正确的是( )A.单瓣与重瓣的比值为3∶1B.单瓣与重瓣的比值为1∶1C.单瓣与重瓣的比值为2∶1D.单瓣与重瓣的比值无规律典例突破5 自然界配子的发生、个体的发育受多种因素制约,存在致死现象。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子代基因型AA∶Aa∶aa的比例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若含有a的花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2∶3∶1B.若aa个体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2∶4∶1C.若含有a的配子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4∶2∶1D.若花粉有50%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1∶2∶1题型五 表型模拟问题基本模型 表型模拟是指生物的表型不仅仅取决于基因型,还受所处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表型有差异。(1)生物的表型=基因型+环境,由于受环境影响,导致表型与基因型不符合的现象,叫表型模拟。(2)设计实验确认隐性个体是“vv”的纯合子还是“V_”表型模拟的。典例突破6 果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将孵化后4~7 d的长翅果蝇幼虫,放在35~37 ℃(正常培养温度为25 ℃)环境中处理一定时间后,表现出残翅性状。现有一只残翅雄果蝇,让该果蝇与多只正常发育的残翅雌果蝇交配,孵化的幼虫在正常的温度环境中培养,观察后代的表现。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残翅性状可能受基因组成和环境条件的影响B.若后代出现长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C.若后代表现均为残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D.基因A、a一般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题型六 母性效应问题基本模型 母性效应是指子代的某一表型受到母本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本的基因型所控制的表型一样。因此正反交结果不同,但这种遗传不是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而是由核基因的表达并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决定的。典例突破7 (不定项)“母性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椎实螺是一种雌雄同体的软体动物,一般通过异体受精繁殖,但若单独饲养,也可以进行自体受精,其螺壳的旋转方向有左旋和右旋的区分。旋转方向符合“母性效应”,遗传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螺壳旋转方向有关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螺壳表现为左旋的个体和表现为右旋的个体的基因型都有3种C.让图示中F2个体进行自交,其后代螺壳都将表现为右旋D.欲判断某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可用任意的右旋椎实螺作为父本进行交配1.(2020·浙江1月选考,18)若马的毛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F1均为淡棕色马,F1随机交配,F2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马的毛色性状中,棕色对白色为完全显性B.F2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8D.F2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与表型的比例相同2.(2021·湖北,18)人类的ABO血型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IA、IB和i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决定的。IA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A抗原,IB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B抗原。IAIB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和B抗原,ii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无A抗原和B抗原。现有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对家系中各成员的血型进行检测,结果如表,其中“+”表示阳性反应,“-”表示阴性反应。个体 1 2 3 4 5 6 7A抗原抗体 + + - + + - -B抗原抗体 + - + +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个体5基因型为IAi,个体6基因型为IBiB.个体1基因型为IAIB,个体2基因型为IAIA或IAiC.个体3基因型为IBIB或IBi,个体4基因型为IAIBD.若个体5与个体6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的基因型一定是ii3.(2020·江苏,7)有一观赏鱼品系体色为桔红带黑斑,野生型为橄榄绿带黄斑,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养殖者在繁殖桔红带黑斑品系时发现,后代中2/3为桔红带黑斑,1/3为野生型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桔红带黑斑品系的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该品系为杂合子B.突变形成的桔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C.自然繁育条件下,桔红带黑斑性状容易被淘汰D.通过多次回交,可获得性状不再分离的桔红带黑斑品系4.(经典高考题)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雌株。G对g、g-是显性,g对g-是显性,如:Gg是雄株,gg-是两性植株,g-g-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Gg和Gg-能杂交并产生雄株B.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C.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D.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5.(经典高考题)食指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TS表示短食指基因,TL表示长食指基因)。此等位基因表达受性激素影响,TS在男性为显性,TL在女性为显性。若一对夫妇均为短食指,所生孩子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 )A. B. C.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新人教版鲁湘辽)第五单元 第3课时 基因分离定律拓展题型突破 学案(含答案).docx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新人教版鲁湘辽)第五单元 第3课时 基因分离定律拓展题型突破 学案(无答案).docx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新人教版鲁湘辽)第五单元 第3课时 基因分离定律拓展题型突破 课件(80张PPT).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