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3《我不拖拉》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3《我不拖拉》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我不拖拉》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我不拖拉》本课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拖拉的表现,引导学生正确的改善拖拉的行为。学生在成长中的总是会存在拖拉问题,爱拖拉是天性。特别是在年龄小,神经动作发育不协调,加上缺乏必要的锻炼,做事非常缓慢才能做好,把持的住。我们一定要去理解并接受生活中,学习上儿童较慢的行为。帮助分析判断分析 出具体原因,在此基础上协助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拖拉的不良后果,逐步让学生知道做事需要适当加快节奏,有一定的效率。本课主要采用交流讨论、经验借鉴,小故事等方法。重点在于用实际行动和“拖拉”说再见,养成基本的学习、生活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来说,有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学生常犯做事“拖拉”的毛病。他们年龄均在7岁到9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普遍自我控制力弱,完全不懂自己的生活,更不会进行反思,大多行动是突发的,主观的,需要受到督促,教导行动,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家校要更加紧密联系,及时沟通,共同协助孩子改掉不良的习惯,促进孩子进步。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拖拉”现象。
2.拖拉的定意,认识到拖拉会造成不良后果。
3.告别“小磨蹭”,当个“行动派”。
4.培养时间观念,锻炼做事技巧,养成做事主动的良好习惯。
5.进行各项专注力训练。
6.日常多让孩子尝试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溺爱。
7.培养学生做事细心。
8.懂得“拖拉”是不良的行为,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拖拉”的现象,生活上不找“借口”。
2建立时间观念,告别“拖拉”的不良习惯。
难点:
1坚持做各种专注力训练
2锻炼做事技巧,争当“行动派”,拒绝溺爱。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PPT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拖拉现象
活动1
认识“拖拉”
师:同学们好,老师今天和你们一起学习“我不拖拉”,老师给同学们看看这些生活中的行为,是不是都经常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呢?
师:老师提问一下,还有谁知道其他的“拖拉”行为?
生:上厕所玩手机
生:在公园玩时总是拖延回家时间。
生:一直看动画片不想睡觉。
师:很好!你们说的都是我们生活中“拖拉”的表现。
师: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怎么介绍“拖拉”的?
师:同学们,你们看了课文中拖拉小镇了吗?拖拉可不仅仅藏在拖拉小镇的故事里,生活和学习中到处可以看到。
师:请看课文第10页第一幅图“等一下”(出示图)
师:再看这幅图(PPT等一下)
师:想一想:生活中你做什么事也被别人催过,而你说“等一下”?
小结:同学们,“等一下”可不行呀。如果每件事情总是“等一下”,时间都溜走啦!
师:请听儿歌“等一下”(出示PPT等一下)
师:请看课文第10页第二幅图“还没完”(出示图)
师:再看看这幅图(出示PPT还没完)
师:想一想:生活中你也有这样的情况吗?有什么感受?(很后悔、很难过、很着急)
师:回想一下,你在什么时候说过“还没完”、“在等等”、“一会儿”、“再过一会儿”?(提示:老师安排做值日时,老师收考试卷时,妈妈检查家庭作业时,上床睡觉时......)
小结:同学们,由于拖拉,而完成不了任务时,你总会着急地说:还没完,这可是个坏习惯。(板书:还没完)
师:请听儿歌“还没完”(出示PPT“还没完”)
小结:总是把“等一下”、“还没完”、“不急” 挂在嘴边,也是拖拉的表现。
老师小结:“拖拉”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办事磨磨蹭蹭,做事不干脆,缓慢不抓紧时间完成。
活动2
播放图片
赶走“小磨蹭”的妙计
1训练学生基本的做事技巧。
师:在家可以主动拒绝父母包办,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比如,自己起床,穿衣,整理被子,收拾玩具。有空就要主动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妈妈提包,帮忙洗菜等等。这样经常锻炼,熟练了自己速度也就快了。
2培养学生做事专注力
师:经常玩拼图,迷宫等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专注力。
3奖励制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听力训练法。给学生读一串数字,让学生复述或者倒叙,可以不断地增加数字的数量。把数字换成字母,还能锻炼学生的听力。
5制定时间表
●制定时间表
作息时间表
内容 计划总时间 (时分秒) 开始时间 (时分秒) 完成总时间 (时分秒) 完成情况 全部完成(√) 部分完成(√) 没有完成(√)
生字簿
日记簿
作业簿
算术簿
写字 课堂
活动3
都是“拖拉”惹的祸!
播放PPT
小故事1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故事我非常喜欢:降将孟达深受魏文帝曹丕喜爱,因此遭朝中多人嫉妒。文帝死后,孟达日夜不安,暗中与蜀国多次书信往来,想举城叛魏,回归蜀国。诸葛亮得到魏主诏司马懿复职的消息,特意加急来信劝孟达赶紧加固城池,提前防备。孟达觉得诸葛亮过于谨慎,认为司马懿所在的宛城离皇都洛阳八百里,至自己所在的新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知道他要举事,须表奏魏主曹叡,往返一个多月,到时他的城池早已加固,军队也已整装待命,司马懿那个时候来,还有什么好怕的。但是兵法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司马懿知道孟达造反,不但没有回禀魏主,反而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只用了八天便杀至城下,又十六天后,便把尚未加固的城池攻下,而孟达最终身首异处。
师:我们刚才一起看了《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故事,讲到了孟达因“拖拉”惹的祸是:身首异处。失去宝贵的生命!
小故事2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出!最伟大的作家之,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但是,他也是懒散的人,经常拖延写作或老我借口不写作。他的小说《哈克贝甲·恩历险》在他去世之始没有完成。
故事3
金特·威廉科斯曾经是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但是当他成为费城76 人队的主教练时,他做事“拖延”让他失去了这个职位。他时常迟到、不准备训练计划、对球员因拖延,缺乏关注等等最后失去了工作。
师:可见拖延对我们的影响深远,所以我们要从小养成主动积极做事的优良品德。
活动4
克服拖延的名言鉴赏
师: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大声朗读下面这些名言。让我们时刻督促自己的行为,现在开始拒绝依赖、懒惰、拖延的不良习惯,为自己的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生:学生全班跟读。
1、拖延和等待,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压垮一个人斗志的东西。
2、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3、培养行动的习惯,不需要特殊的聪明智慧或专门的技巧,只需要努力耕耘,让好习惯在生活中开花结果即可。
4、那么毫不拖延取消这样的法律吧,因为不仅它本身是一种罪恶,而且由于冤冤相报它还是进一步的罪恶的源泉。
5、师父对我说:你看,任何事情都要当机立断,不能一再拖延,和很多人有关联的,更加不能一变再变,这样,谁都对你失去信心。今日的决斗本是天下大事,可是民心已失,那结局无论怎样,都在历史上有所遗憾。
6、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当每个人都在拖延,最后又手忙脚乱的时候,你的生活却非常从容。因为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你今天的所有轻松安逸,都可能是未来的成本,所以,你早就把一些轻松安逸安排到未来的某个时段,而心平气和地每天完成相应的工作。于是,你不仅从容,而且快乐。你变成一个守时的人,一个生活规律的人,一个身边的朋友都信赖的人。
7、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8、一位私募股权经理透露:结果是形形色色的收费公路、港口和大楼待售,而卖家仍在拖延时间,待价而沽。
9、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10、今日事须今日毕,切勿拖延到明天。
师: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回家与家人分享的名言,下面这些名言同学们下课后可以自己朗读。
1、成功的秘诀立即行动。不管你现在决定做什么事,不管你设定了多少目标,你一定要立刻行动。现在做,马上做,是一切成功者必备的品格。
2、只有行动赋予生命力量。只有行动,决定你的人生价值。
3、惰性是成功的天敌。惰性是一种精神腐蚀剂,因为惰性,人们不愿意爬过一个小山岗;因为惰性,人们不愿意去战胜那些可以战胜的困难。
4、永远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播下一个行动的种子,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成功。
5、用行动战胜心理的恐惧。行动与其说是一种能力,不如说还是一种心态,行动的障碍只有行动才能解决。
6、用你的行动去推动精神。行动不一定就带来快乐,但没有行动肯定没有快乐。
7、现在就是你行动的时候。不能迟疑,该做的事情现在就去做。
8、在行动中完善。先投入战斗,然后再见分晓。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去学习、去发现、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检验、去完善。
9、毅力要与行动相结合。
10、不管一个人的野心有多大,他至少要先起步,才能到达高峰。一旦起步,继续前进就不太困难了。工作越是困难或不愉快,越要立刻去做。如果他等的时间越久,就变得越困难,可怕。这有点像
是打枪一样,你瞄的时间越长,射中的机会就越渺茫。
课堂练习
选择题
上学路上,看到一群鸭子,我好喜欢,我会 ( )
A、停下和它们玩一会儿
B、不在这里玩儿,直接去上学
2、早上在家吃早餐,我会 ( )
A、细嚼慢咽,但不拖拖拉拉
B 吃一会儿玩一会儿
3、今天天气有点冷,妈妈叫我起床,我会 ( )
A、听到后,立刻起来
B、外面太冷了,在温暖的被子里多躺一会儿
4、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时间 ( )
A.放学回家先玩游戏再做作业
B.每周都做一个时间安排表
六、板书设计
我的好习惯
我不拖拉
认识拖拉
等一下与还没完
赶走“小磨蹭”的妙计
“拖拉”小故事
“拖拉”的恶果
欣赏名言 励志学生
教学反思
1.关注学困生。
2.课堂纪律需要加强。
3.学生的积极性要多加调动。
4.课前准备不足。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提问学生,应多关注学困生。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开阔他们的视野,加强语言表达的准确力。
3.加强纪律管理。
4.提前让学生做好课时内容相关准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