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轮复习第一课(第一课时教案)学科:政治 年级:高二 备课人:政治组[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解释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明确奴隶社会是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正确认识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科学分析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课程标准解读】【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 教学难点:生产关系的特点【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 入 新 课 (3min) 导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 构建知识框架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思考能力、综合思维新 知 探 究 (30min) 第一课知识脉络 名词解释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 ①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是人类社会的童年。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 (2)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 ①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③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3)原始社会的管理方式(政治关系、上层建筑)及其历史必然性 ①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氏族制度: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③部落联盟:原始社会晚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4)私有制的确立及原始社会的解体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产品出现剩余。 ③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 ④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重点考点突破: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同步习题: 2.奴隶社会 (1)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过程 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逐渐形成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②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奴隶制国家产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重难点突破:生产力发展→私有制确立→贫富分化→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对立(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奴隶主阶级建立国家机关→国家产生(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③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迈入文明门槛的标志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知识点对比: 教师展示:关键词汇 PPT展示材料,引导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 教师展示一易混和易错,提醒审题和做题方法 组织引导小组探究活动: 对知识点进行过归纳总结,并组织习题加以巩固 理解重要词汇 阅读材料,认真思考 分析高频考点,并做相关习题 记录并记忆,熟练占我知识点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填好导学案(在对应处打勾)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归纳总结 生补充笔记,自我构建体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增加知识储备,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材料内容,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与运用能力,从而导出知识点的表达 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设计意图:培养独立做题和思考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应试能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掌握知识点,应对题干中的不同情境课 堂 小 结 2min 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实现两次文明的跨越式飞跃,社会演进和飞跃的背后,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因其规律性运动变化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往前发展。 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观看板书,回顾本节课知识要点,并标记重难点知识。 学生通过教师的梳理,构建知识框架图,明确重难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回顾与小结,领会教学思想,及关注学生对课堂的整体感受,使学生学会总结反思。课后作业 完成导学案课后习题、《一轮复习金卷》基础达标习题完成。课 堂 检 测 5min 布置试题,限定时间作答,积极引导,纠正错误选项,精确知识点。 学生阅读试题,给出答案,并逐一分析不选和误选原因。 设计意图:检查学习效果,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对本节课的高效学习。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