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孔雀东南飞》 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对《孔雀东南飞》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贱妾,旧时女子自称的谦辞,文中是刘兰芝的自称。“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中的“卿”,是古代表示亲热的称呼,文中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B.古人成婚有许多习俗,如新婚当夜,男左女右共髻束发,称为结发。C.“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四个词均为古代表示夜晚时段的名称,若按顺序排,应为“黄昏”“夜半”“人定”“鸡鸣”。D.初七及下九,指七月七日和每月的十九日。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古代每月十九日,妇女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俜萦苦辛 伶俜:孤单的样子。B.感君区区怀 区区:情意真挚。C.叶叶相交通 交通:交接,触连。D.多谢后世人 多谢:多多致谢。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徒留无所施(用) 大人故嫌迟(起得晚)B.何意致(招来)不厚 卿但(只是)暂还家C.红罗复(又,加上)斗帐 事事四五通(遍)D.却(但是)与小姑别 逆(预想)以煎我怀4.下列各句中有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①其日马牛嘶,新妇入青庐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③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④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⑤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⑥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②③④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是古代美女的通称。B.《孔雀东南飞》中有诗句“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下九”指农历的每月二十九,在汉代,每月的这一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C.《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中的“公姥”在古代指公公和婆婆,句中专指“婆婆”;古代的“舅姑”也是指公婆。D.“乐府”本指古代音乐机关,汉武帝时设立,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官署,除将文人诗章制成乐曲演唱外,兼采集民间诗歌乐曲。后来把乐府官署的诗(包括民间采集的和文人创作的)称为“乐府”,于是它又演变为一种诗体名称。6.“相”可以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根据语境可译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下面句子中的“相”的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及时相遣归 ②会不相从许 ③还必相迎取 ④好自相扶将 ⑤嬉戏莫相忘 ⑥誓不相隔卿⑦誓天不相负 ⑧蹑履相逢迎 ⑨怅然遥相望A.①⑤/②③⑥⑦/④⑧⑨ B.①③⑤/②④⑦/⑥⑧⑨C.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 D.①②⑥/③⑦⑨/④⑤⑧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与府吏要(约定) ②可怜体无比(可爱)③再拜还入户(又拜一次) ④谢家来贵门(辞别)⑤多谢后世人(感谢) ⑥便言多令才(美好)⑦始适还家门(适逢) ⑧留待作遗施(赠送)A.①③④⑤⑧ B.②④⑤⑥⑧ C.①②④⑦⑧ D.①②④⑥⑧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可白公姥 白:告诉、禀告 B.君既若见录 见:看见C.汝岂得自由 自由:自作主张 D.感君区区怀 区区:情谊真挚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同枕席”“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意为男女结为夫妇。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和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C.“伏惟启阿母”,“伏惟”是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话表示谦虚的习惯用语。D.“初七及下九”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下九也是妇女欢聚的日子。10.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阁”,尚书省的别称,东汉以尚书直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乃有此称。B.“城郭”,古代“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城叫“城”,外城叫“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再”,第二次;“拜”,见面时的礼节。D.“黄昏”,傍晚时分,一般指18点左右;“人定”,夜深人静的时候,指21点至23点。1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初七及下九”中的“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是妇女们结伴嬉游的日子。B.“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指表示月建的地支与表示日辰的地支相合。C.“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平明”五个词均为古代表示时间段的名称,若按时间先后为序,可排列为: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明。D.“往昔初阳岁”中的“初阳岁”指冬至以后,立春以前。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三日断五匹 自可断来信B.谢家来贵门 多谢后世人C.幸复得此妇 幸可广问讯D.便言多令才 有此令郎君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府吏见丁宁 ②渐见愁煎迫B.①君尔妾亦然 ②作计乃尔立C.①会不相从许 ②叶叶相交通D.①故作不良计 ②知是故人来14.下列有关《孔雀东南飞(并序)》一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并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B.“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其中的“鸡鸣”是古代时辰的名称。C.“何乃太区区”和“感君区区怀”中的“区区”二字意义不同,前者为“见识狭隘、浅薄,没出息”之意,后者应理解为“真情挚意”。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这句中的“便利”是一个古今义不同的词语。1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赍钱(赠送) 不堪(承受住) 徘徊(流连往复)B.城郭(墙) 遗施(赠送) 槌床(敲)C.令才(美好) 便言(言辞敏捷) 伶俜(孤单的样子)D.否泰(坏运气) 白公姥(告诉) 踯躅(缓慢不进)1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B.《孔雀东南飞》选自《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C.《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作者是南朝陈的徐陵。D.《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节选自《孔雀东南飞》)材料二:人不是生活在一个被设定好的、道德理想化的“目的王国”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现实的、具有特定伦理规范约束的社会之中,即所谓的“伦理环境”。一个人所处的伦理环境至少涵摄两个方面:外部的社会伦理环境和内部的家庭伦理环境。社会伦理环境是人们在生活中由社会实践所塑造、形成的一系列后果性的社会事实和精神事实,但它一经形成便又反身嵌入到人们的道德世界中,从而制约着人们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动和评价。在这样的伦理环境之下,社会伦理规范影响、控制着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对待不同历史时代作品中的人物,应该回到历史的伦理环境中进行解读。因此,从伦理学的意义上来解读《孔雀东南飞》,首先应该回到属于它的伦理环境中去。《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诗前序言所说的“汉末建安中”,此时的社会伦理环境处在经由董仲舒发展,已经为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儒家正统礼教思想的统治下,形成了稳定规范的等级秩序和道德思维结构以及阶级森严的伦理纲常网络,即三纲五常。因此,处于伦理关系网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在其位,谋其政”,以其特定的伦理身份承担着与之相适应的义务和责任,女性更是如此,她们只能被要求将自己置于整体伦理秩序之下,“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如果她们只能被动地服从社会整体的安排,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丧失人之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只能沦为被男权制度物化的附属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兰芝,以男权思想为主的僵化的封建礼教作为诗中无处不在的外部社会伦理环境,使得置身于其中的刘兰芝难以自拔,不得自由。刘兰芝的伦理悲剧并不仅仅是社会伦理环境的结果,其中还有着家庭伦理环境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刘兰芝在家庭伦理环境中具有复杂的伦理身份。而伦理个体的伦理身份不是由人物自身所决定的,而是由其所居的家庭伦理环境和家庭伦理关系所决定的。伦理身份鲜明地体现伦理个体在家庭伦理环境中的身份定位,是复杂伦理关系的集中体现。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便处在复杂的家庭伦理环境中,在家庭关系中是以子女、妹妹的身份出现的,在夫妻关系中是以妻子的身份出现的,在婆媳关系中是以儿媳的身份出现的。然而,以上种种身份无论如何转换,终究难以改变其在整个家庭伦理环境的身份:被支配的身份。因此,刘兰芝的伦理身份也就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 (甲) 。这种种的不如意因其命中注定的附属身份而使刘兰芝在家庭伦理秩序的强大桎梏下饱受压迫。但刘兰芝的可贵之处在于:当伦理身份被普遍地当作不可改变的人生定位时,她在尝试有意识地建构自我的主体性身份,希望在家庭伦理环境中获得长辈对自身主体身份的认同。例如, (乙) 。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尽管这属于男性视角的审美需求,并以失败结局告终,但仍隐喻出刘兰芝试图通过身体的外在物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内心对自身主体性意识的追求和对身份认同的渴望。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伦理关系之中,面临着种种的伦理选择,进而有意识地作出为之生或为之死的选择。一般而言,选择理所当然应该是意志自由的,不自由的选择只能算是妥协、服从、胁迫。在此意义上,自由应该是以主观性和超越性为特征的自我意志活动,选择则是意志自由的现实展开。伦理个体通过自由的伦理选择创造并确证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然而,人既是意志自由之存在物,又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存在物。伦理个体的每一次伦理选择都必须基于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面对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受到现存的社会伦理规范的限制。因此,伦理选择具有双重规定性:伦理意志自由和伦理规范限制。伦理选择即是在伦理意志自由和伦理规范限制之间权衡二者在心中的比重,以定位内心的价值诉求,做出愿为之负责的选择。正是由于伦理选择的双重规定性,使人们在复杂的伦理环境中,在多重的伦理身份定位中,经常于自由和规范、感性和理性之间踌躇徘徊,深陷伦理困境之中而不能自拔。所以,伦理个体的伦理选择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这样的伦理选择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必然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刘兰芝 (丙) ,其伦理选择就是在伦理环境的影响下所做出的不自由的选择。而她的伦理困境则鲜明体现在伦理个体在顺从传统伦理规范与追求个人自由幸福之间的两难抉择。正是这种两难的伦理选择,促使刘兰芝最终不得不走向死亡的伦理悲剧。诗中的多处诗句展现出刘兰芝在幸福生活和社会伦理规范之间难以兼得的伦理选择。一方面,刘兰芝一直努力追求与焦仲卿的“坚如磐石,纫如蒲苇”的幸福夫妻生活;另一方面,彼时的封建礼教要求子女必须服从尊长的一切安排,必须以夫为纲,强调对“三从四德”的遵守。所以,当焦仲卿受母逼迫告知刘兰芝暂且还家时,形单影只的刘兰芝便无力反抗充斥于整个社会伦理秩序的道德律令,只得被迫选择服从安排。但她仍 (丁) ,表达对焦仲卿的安慰,又以“磐石”“蒲苇”为喻,做出绝不负君的承诺。归还娘家后,果然如分离前与焦仲卿所言的“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刘兰芝在拒绝母亲的改嫁提议后,又遭兄长逼迫,要求改嫁他人。刘兰芝在反抗不得的情况下,毅然决然与焦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选择以死来挣脱种种加之于身的礼教桎梏。通过刘兰芝一次又一次的伦理选择历程,我们会发现,在《孔雀东南飞》这篇诗歌中,表现出了一种伦理选择的困境——个人意志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冲突。卢梭认为,每个人生而自由,却又无不在枷锁之中。这恰恰体现出在个人自由意志和集体无意识的伦理规范之间,存在着一个伦理选择的张力空间,或是服从整体的伦理规范,或是张扬个人的自由意志。这样一个两相权衡选其一的伦理困境,一直困扰在刘兰芝的内心深处,使其挣扎徘徊于二者之间。当刘兰芝的理智胜过情感,倾向于服从集体无意识时,便如她初始表现的那般,臣服于封建礼教的种种伦理规范。但是,在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无情剥削和压制下,刘兰芝成为“公众”的一部分意味着一种抽象,因为她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公众,而只能成为一个封建礼教专制下的无自由的附庸物。因此,刘兰芝在面临伦理选择时一次次地丧失自我意志,先是选择妥协于丈夫的遣归安排,后又选择妥协于兄长的改嫁要求。在封建伦理规范的重重束缚下,在外部伦理环境的重重逼迫下,人很容易变得进退维谷,要么麻木地服从封建礼教的命运安排,要么走向癫狂。正如伊格尔顿所指出的:“最常见的悲剧历史背景是某个重要文化全面崩溃和转型之前的那个时期。它的条件是新旧事物之间的真实冲突及体现在制度和人们对事物的反应之中的传统信仰与人们最近所生动体验的矛盾和可能性之间的张力。”在这种封建伦理束缚和个人自我实现的矛盾冲突之间,刘兰芝毅然选择了后者,她在伦理诉求彻底无望后选择走向癫狂,突破伦理禁忌——死亡。所有强权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都在刘兰芝决定以死明志的那一刻黯然失色,显露出人自我的价值和人本性的光辉。刘兰芝的伦理选择正是她反抗封建伦理教条、追求个人自由幸福的体现。(节选自《伦理环境与伦理个体——以《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伦理悲剧为视点》)17.关于材料一中的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鸣”相当于凌晨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也称“四更”;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鸡鸣桑树颠”的“鸡鸣”意思相同。B.“可怜”在文中指可爱、令人喜欢、讨人喜欢的意思。这与白居易《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意思相同。C.“作息”指起居、劳作与歇息,在文中只取“作”的意思,表现了刘兰芝的勤劳,文中的偏义复词还有“公姥”“父兄”等。D.“不足”意为不值得,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不足”意思不同,与成语“不足为训”中的“不足”意思相同。18.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兰芝不能忍受婚后孤苦的处境,无法承受家庭繁重的操劳,深知自己与婆婆的矛盾不可能得到调和,愤然提出愿意被休回家。B.诗歌使用“赋”的手法,通过刘兰芝自述成长历程,向读者呈现一位多才多艺、知书识礼的女性形象,这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C.“隐隐何甸甸”一句以拟声词来描写离别时车轮辗过路面的声响,通过声音细节表现刘兰芝离开焦仲卿时的沉重心情,极具感染力。D.诗歌通过描写人物对话及对话时的动作神态,直接刻画焦母、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形象,也从侧面表现了兰芝兄长和小姑的性格特点。19.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伦理环境中,一言一行都受其控制,人们无法挣脱外部的社会伦理环境和内部的家庭伦理环境的制约。B.社会伦理环境制约着人们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动和评价,但人们的社会实践也会塑造、形成一定的社会伦理环境。C.回到作品所在时代的社会伦理环境中解读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命运,进而理解其家庭伦理环境。D.面对社会现实,人们需要权衡伦理意志自由和伦理规范限制的比重,做出选择,无论选择是否是主动的,都带有一定的悲剧性。20.把材料一的诗句填入材料二相应的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A.甲处:“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B.乙处:“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C.丙处:“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D.丁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21.请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三、选择题22.下列各句中,不含有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昼夜勤作息 B.逼迫兼弟兄C.否泰如天地 D.勤心养公姥23.下列关于课内文意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秀才,是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李密是优秀人才,但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B.《陈情表》中“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写作者“退”的艰难,“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写出作者“进”的困难。C.《孔雀东南飞》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此文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烘托了全篇的气氛。D.“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四个词均为古代表示夜晚时段的名称,若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应为“黄昏”“人定”“夜半”“鸡鸣”。24.下列各句中有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③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④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⑤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⑥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②③④四、小阅读-课内25.下列关于《孔雀东南飞》的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在文学史上因其文学价值而被合称为“乐府双璧”。B.《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也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选自南朝宋人徐陵编的《玉台新咏》。C.《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使全诗产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D.《孔雀东南飞》采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借飞禽的离散相依,暗示了焦、刘两人婚姻的破裂,给全诗奠定了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26.对《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通过大量的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人物性格,一些段落浓墨重彩,如刘焦话别、兰芝辞母等,使人物形象更鲜明。B.最后一段中松柏梧桐覆盖相交,鸳鸯双双和鸣,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既象征了刘、焦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的悲愤和控诉。C.这首诗既写了刘兰芝、焦仲卿两人的感情纠葛,也写了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感情纠葛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展开的。D.《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和北朝民歌《陌上桑》并称为“乐府双璧”。27.《孔雀东南飞 并序》和《离骚》在写作风格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简要分析。28.诗歌开头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有什么作用?结尾写二人化为鸳鸯有何作用?29.“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贵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是《孔雀东南飞》中对太守家筹办婚事迎娶刘兰芝的铺陈叙写,其用意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30.《氓》和《孔雀东南飞》中都塑造了坚强不屈的女子形象,请对比分析《氓》中的女主人公和刘兰芝形象的异同。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节选自《孔雀东南飞》)3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夜不得息 息:歇止,休息B.何意致不厚 致:招致,招来C.谢家来贵门 谢:告别,辞别D.昼夜勤作息 作息:工作和休息3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焦母驱遣刘兰芝的理由的一项是( )①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②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④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⑤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 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33.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无能、兰芝的软弱。B.第2段写兰芝诉苦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反映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故事的悲剧性蓄势,有利于激起读者对兰芝的同情。C.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装”,又用铺陈手法表现了兰芝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突出以兰芝的“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铺垫。D.刘兰芝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面对封建家庭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3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2)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六、语言表达35.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寒冷、干旱是中国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但科学研究表明,西北正出现变暖变湿的新趋势。2018年甘肃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摄氏度,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7.7%。兰州市区和机场间,荒山变绿了;敦煌石窟周围的戈壁,竟然长了草。中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全球变暖驱动水循环加剧,可能是西北气候暖湿化的根本原因。来自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在气流作用下集中到西北,导致西北降水增多。在暖湿的气候里,荒山将更容易变绿,甚至都不需要人为去种树种草;庄稼收成将明显增加,极大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到那时,西北还是原来的西北吗?还会有“孔雀东南飞”吗?想一想,未来的大西北,如果都是青山绿水,那将是怎样的场景!36.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同学们把它改编成了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其中兰芝“举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情节以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因舞台的限制,学生不能进行惟妙惟肖的表演,而这部分又是戏剧冲突的高潮部分。于是由一位同学在二胡演奏《化蝶》的背景音乐中用低缓、沉抑的语调来朗诵这一部分,另外两位同学采用虚拟的表演来象征刘、焦二人的殉情。“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朗诵结束后,接着出现画外音。(1)请你以“五字句”拟写一个对刘、焦爱情美好祝愿的画外音结束剧情。(2)请点评以上对课本剧结尾的处理方法。七、情景默写3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刘兰芝美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2)《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表现出刘兰芝辞别婆婆前内心杂乱情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3)《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用对比兼比喻的手法写刘兰芝对焦仲卿诉说自己忠于爱情、绝不背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经 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所写婚俗与《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________,_______”所写的做法相似。(5)《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_______,________”等诗句是从头到脚,从装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表现刘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忍刚强、从容自如的性格。八、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最长的我国古代汉民族叙事诗,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首先,他们为爱情而献身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追求爱情是人的一种生命本能,但真正为追求爱情而献出生命的人却________,特别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渴望爱情,但往往面对困难和阻碍就会_____。而刘兰芝和焦仲卿却用他们的生命、热血和义无反顾的执着,谱写了一曲爱情壮歌。其次,主人公反抗礼教的巨大勇气和行为极具意义。虽然他们夫妻恩爱,但是焦母偏要以一己之好恶拆散二人,礼教的荒谬性、片面性可见一斑。夫妇二人一开始并没有萌生反抗之念,而是试图________妥协。但礼教并不体恤他们,刘兰芝被遣回家后,其兄长逼迫她另嫁他人。二人的爱情无处可托,最终他们走向了死亡。他们用生命进行的反抗实现了对爱情的生死不渝,令礼教的荒谬性、残酷性、非人性得以________。再次,《孔雀东南飞》所揭示的生存世界的深度,不亚于哲学对人类的存在的沉思。它形象地描绘了焦、刘殉情的悲剧,而悲剧的成因并非简单地指向某些人的人性之恶,而是直指人背后的历史文化弊病,展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噬人的本质。3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是最长的我国古代汉民族叙事诗,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B.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C.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D.《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3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曲有关爱情、婚姻、生存的悲歌。B.他们的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典型的现实意义。C.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D.后人因为他们的勇敢反抗而赞叹不已,并深受鼓舞。40.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寥寥无几 束手束脚 谋求 流露B.微乎其微 束手束脚 追求 流露C.微乎其微 畏葸不前 追求 暴露D.寥寥无几 畏葸不前 谋求 暴露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若按顺序排,应为‘黄昏’‘夜半’‘人定’‘鸡鸣’”错误,正确的排序应为“黄昏”“人定”“夜半”“鸡鸣”。故选C。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多多致谢”错误,应该译为多多告诉。句意:多多劝告以后的人们。故选D。3.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起得晚”错误,应该译为慢。C.“又,加上”错误,应该译为双层。D.“但是”错误,应该译为退出来。故选B。4.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马牛”偏“马”;③“父母”偏“母”,“弟兄”偏“兄”;⑤“作息”偏“作”。其他各句中没有偏义复词。故选A。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下九’指农历的每月二十九” 错,“下九”应指“农历的每月十九”。故选B。6.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①⑤都是第一人称,我;②③⑥⑦都是第二人称,你;④⑧⑨是第三人称,他,他们。故正确分类为①⑤/②③⑥⑦/④⑧⑨。故选A。7.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③“再拜还入户”意思是“拜两次之后辞别阿母回到自己的房里”,“再拜”意为“拜两次”。⑤“多谢后世人”意思是“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谢”意为“告诉,告知”。⑦“始适还家门”意思是“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适”指出嫁。①②④⑥⑧解释正确。故选D。8.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句意:既然如此记念我。故选B。9.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伏惟:是指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时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故选C。10.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 “黄昏,傍晚时分,一般指18点左右”解释不准确。“黄昏”,应为日落以后至天还没有完全黑的时间,一般指19点至21点,也就是戌时。故选D。1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可排列为: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明”错误,排列顺序应为:夜半、鸡鸣、平明、黄昏、人定。故选C。1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织成一匹后截下来/回绝。B.辞别/告诫。C.有幸/希望。D.美好。故选D。13.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见”,①第一人称代词,我;②表被动。B.“尔”,都是代词,这样。C.“相”,①副词,偏指一方;②副词,互相。D.“故”,①副词,故意;②形容词,旧。故选B。14.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化常识以及实词用法的能力。A.“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错误,《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故选A。1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的能力。B.槌床(敲)错误,“槌床”译为“用拳头敲着坐具”,故“槌”译为“用拳头敲”。故选B。16.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它的作者是南朝陈的徐陵”错误,徐陵是南朝梁人。故选C。17.A 18.C 19.C 20.B 21.材料二先总说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家庭伦理环境之中,再结合《孔雀东南飞》分说社会伦理环境和家庭伦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和控制,进而以刘兰芝为对象,指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所做出的选择必然体现自由意志与伦理环境的矛盾,从而揭示出刘兰芝所做选择的悲剧性及其体现的人性光辉。【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A.陶潜《归园田居》中“鸡鸣桑树颠”就是描写景物,鸡在桑树枝上啼鸣,不表示时辰。B.“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C.正确D.“最爱湖东行不足”的“不足”意为“不满足”。句意: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不足为训”意思:不值得作为典范或法则。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的能力。A.“无法承受家庭繁重的操劳”错误。材料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可知,刘兰芝任劳任怨。B.“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错误。材料一“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可知,通过刘兰芝铺陈直叙,体现了兰芝知书达理、勤劳干练、贤惠刚强,表现了兰芝的优秀,并非为故事埋下伏笔。D.“侧面表现了小姑的性格特点”错误。依据材料一“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可知,是用小姑的成长侧面表达了兰芝在婆家的时间长度,暗示兰芝的辛苦付出。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进而理解其家庭伦理环境”强加关系,原文“对待不同历史时代作品中的人物,应该回到历史的伦理环境中进行解读。因此,从伦理学的意义上来解读《孔雀东南飞》,首先应该回到属于它的伦理环境中去”可知,社会伦理环境和家庭伦理环境前后不存在递进关系。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及情境补写的能力。A.选项意为: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白白地留着也没有什么用。你这就禀告公公婆婆,及时遣返我送我回娘家去。叙述了刘兰芝对在婆家生活的反抗之声。依据原文“这种种的不如意……”推断前文应为诗歌中描述不如意的方面,选项诗句不符合原文的语境。B.选项意为:她穿上昔日绣花的夹裙,梳妆打扮时每件事都做了四五遍才算妥当。脚下她穿着丝鞋,头上的玳瑁簪闪闪发光。腰间束着流光的白绸带,耳边挂着明月珠装饰的耳珰。描绘了刘兰芝精心的穿着打扮。依据原文“尽管这属于男性视角的审美需求”“试图通过身体的外在物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内心对自身主体性意识的追求和对身份认同的渴望”推断前文应为刘兰芝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外在穿着等来表达对自我的追求和得到他人的认可,选项诗句符合原文的语境。C.选项意为:你留着等待以后有机会施舍给别人吧,走到今天这一步今后不可能再相会相亲。希望你时时安慰自己,长久记住我不要忘记我这苦命的人。叙述了刘兰芝对自己走后的事物的安排,体现了她既无奈又清醒的意识到分离的事实。依据原文“做出的不自由的选择”推断前文应为主人公做出的选择,选项诗句不符合原文的语境。D.选项意为:你应当像一块大石,我必定会像一株蒲苇。蒲苇像丝一样柔软但坚韧结实,大石也不会转移。叙述了刘兰芝对感情的坚定不移的信念。依据原文“表达对焦仲卿的安慰”推断应填入的诗文是“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选项诗句不符合原文的语境。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由原文“人不是生活在一个被设定好的、道德理想化的‘目的王国’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现实的、具有特定伦理规范约束的社会之中,即所谓的‘伦理环境’”“社会伦理环境是人们在生活中由社会实践所塑造、……社会伦理规范影响、控制着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可知,材料二先总说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家庭伦理环境之中;由原文“从伦理学的意义上来解读《孔雀东南飞》,首先应该回到属于它的伦理环境中去。……以男权思想为主的僵化的封建礼教作为诗中无处不在的外部社会伦理环境,使得置身于其中的刘兰芝难以自拔,不得自由”可知,再结合《孔雀东南飞》分说社会伦理环境和家庭伦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和控制;由原文“刘兰芝的伦理悲剧并不仅仅是社会伦理环境的结果,其中还有着家庭伦理环境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刘兰芝在家庭伦理环境中具有复杂的伦理身份”“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尽管这属于男性视角的审美需求,并以失败结局告终,但仍隐喻出刘兰芝试图通过身体的外在物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内心对自身主体性意识的追求和对身份认同的渴望”“在这种封建伦理束缚和个人自我实现的矛盾冲突之间,刘兰芝毅然选择了后者,她在伦理诉求彻底无望后选择走向癫狂,突破伦理禁忌——死亡。所有强权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都在刘兰芝决定以死明志的那一刻黯然失色,显露出人自我的价值和人本性的光辉。刘兰芝的伦理选择正是她反抗封建伦理教条、追求个人自由幸福的体现”可知,进而以刘兰芝为对象,指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所做出的选择必然体现自由意志与伦理环境的矛盾,从而揭示出刘兰芝所做选择的悲剧性及其体现的人性光辉。22.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否泰”运气的好坏;句意:运气的好坏,相差像天上地下一样。故选C。23.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写作者‘退’的艰难,‘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写出作者‘进’的困难””说法错误,应该是“‘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写作者‘进’的艰难,‘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写出作者‘退’的困难”。故选 B。24.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偏义复词的能力。①“公姥”偏“姥”;③“父母”偏“母”,“弟兄”偏“兄”;⑤“作息”偏“作”。其他各句中没有偏义复词。故选A。25.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乐府诗歌是现实主义的,《孔雀东南飞》浪漫主义的结尾并没有改变全诗的现实主义风格。故选C。26.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应是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故选D。27.这两篇诗歌作品在写作风格上都具备浪漫主义的特色。《孔雀东南飞 并序》开头用孔雀徘徊起兴,结尾以鸳鸯和鸣作结,使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文学色彩。《离骚》创造性地运用比兴手法,是构成《离骚》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因素。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写他对种种香草幽花的癖爱,用来比喻人的志洁行芳,诗中“芰荷”“芙蓉”等幽花香草,把读者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质,写出了诗人的高洁形象。【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这是一道比较鉴赏的题目。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这两首诗歌,在整体了解两首诗的基础上比较异同,注意从诗歌写作风格方面结合诗歌内容做分析。《孔雀东南飞 并序》是叙事诗,基本上可以认为它有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整体上属于现实主义风格,但在开头和结尾均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写凤鸟恋伴用起兴句,给全篇笼罩上悲剧气氛。前面以孔雀失偶兴起,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由美禽恋偶想到夫妻分离的艺术手法,源自民歌,极富表现力。结尾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节选部分大量使用美人香草做喻,大量引用上古神话传说,辅以夸张、象征等手法,极富浪漫主义气息,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兴手法,体现诗人高洁的品质。28.(1)借鸟起兴,以孔雀失偶比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的顾恋之情,这是我国古代民歌的传统手法。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2)结尾写二人化为鸳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用鸳鸯飞鸣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以鸳鸯照应开头的孔雀,以一鸟独飞开始,以双鸟和鸣结束,使首尾呼应,结构更加严谨,诗意更加浓郁。【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作用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要求,如本题“诗歌开头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有什么作用?结尾写二人化为鸳鸯有何作用”,然后找到设题的内容,理解其意思,再结合所在的位置分析其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在诗歌开头,意思是“孔雀朝着东南方向飞去,每飞五里便流连一阵”,这里孔雀的“徘徊”是因失偶导致,而汉代的诗歌中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妇离别,诗歌开头用这两句诗属于起兴手法,用以引起下边的故事,同时起到烘托、渲染气氛的功用,且具有象征的意蕴,它既象征了刘兰芝甚至包括焦仲卿的生命结局,也烘托、渲染了刘兰芝生命不断远去的悲凉气氛,它有一种忧伤、不忍、怜悯、不安、留恋的音乐节奏在“飞去”的动作和场景里,而这种氛围笼罩全篇,奠定了全篇的情感基调,且暗示了结局。结尾“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意思是“中间又有一对双飞鸟,鸟名本是叫鸳鸯,它们抬起头来相对鸣叫,每晚都要鸣叫一直叫到五更”,诗歌结尾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29.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不慕富贵的品格。同时,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这样一个被焦仲卿母亲看不起的女子,在别人家却极受重视,说明兰芝的身价,衬托出兰芝不慕名利的品格(她并不愿意出嫁)。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却无辜被休,也说明她在与焦仲卿这段婚姻中的遭遇令人叹息、哀伤。【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内文章的理解鉴赏能力,要重视教材的典范作用,通过课内阅读、分析、理解,获得一定的阅读技能技巧。本题:对太守家的迎娶用了铺陈描写。丰厚的聘礼、隆重的仪式,渲染太守家煊赫的财势,表现兰芝的身价之高,从侧面烘托出刘兰芝的美丽、贤良,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也反讽了焦母的蛮横,焦仲卿的软弱。这种喜庆欢乐的场面和后文悲剧的情节也形成了对照,从而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了悲剧气氛30.(1)同:两人都是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她们勤劳善良、忠于爱情。(2)异:①《氓》中的女主人公出身平凡,坚强清醒,遭弃后不自怨自艾,而是坚决与氓决裂。②刘兰芝出身较好,不为焦母所容而自请“还家”,之后拒婚并以身殉情,性情刚烈,且具有反抗精神。【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的能力。《氓》和《孔雀东南飞》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弃妇,她们既是受害者,也是抗争者。《氓》中女子是被丈夫抛弃的。她的恋爱似乎是美好的,氓以“贸丝”为借口来找其商量婚事,两人商定“秋以为期”。女子在家中急切地盼望氓来迎娶自己,“乘彼桅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见,她对两人的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但氓并不是一个好丈夫,妻子“夙兴夜寐”,勤恳持家,自己却“二三其德”“至于暴矣”,对妻子拳脚相加。对这样的结果,弃妇心中凄苦,她最后的反抗手段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与这种无情无义的丈夫划清界限,不再来往。《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是被婆婆所遣。她勤劳贤淑,知书达理,每天“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虽“三日断五匹”,但“大人故嫌迟”婆婆找茬逼其离开。丈夫焦仲卿面对母亲的强大压力,只能委曲求全,让刘兰芝暂且回娘家,这让刘兰芝非常失望。但在丈夫情真意切的劝说之下,她仍对未来抱有幻想。然而回到娘家后,刘兰芝又受到来自兄弟的压力。最后她见与丈夫重圆无望,毅然诀然地选择投水自杀,向那个社会展现了永不屈服的反抗精神和不可亵渎的人格尊严。《氓》中的女子要对抗的是来自夫权的压力,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面对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从两人的反抗方法和反抗力度看,刘兰芝似乎更加坚决和彻底。答案可依据此内容概括总结。31.D 32.A 33.A 34.(1)我既然不能供你家使唤,白白地留着也没有什么用处,你就立即禀告婆婆,趁早送我回娘家去。(注意:“堪”“徒”“施”“相”,整体通顺) (2)人卑贱东西也轻薄,不配送给后来的人,留着作纪念吧,(我们)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注意:“贱”“足”“遗施”“因”,整体通顺。)【分析】6.作息:偏义复词,工作。7.②是结果,不是原因;⑤是焦母对焦仲卿的训斥,不是驱使的原因;⑥是兰芝的诉说。8.应该是“反映了仲卿的不舍、兰芝的温情。3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句子带入原文中翻译,D项“昼夜勤作息”,意思是“早晚辛勤地劳作”,所以“作息”,偏义复词,工作。3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并翻译原文,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选出“全都属于焦母驱遣刘兰芝的理由的一项,认真分析可知:②是结果,不是原因;⑤是焦母对焦仲卿的训斥,不是驱使的原因;⑥是兰芝的诉说。3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反映了仲卿的无能、兰芝的软弱”说法错误,应该是“反映了仲卿的不舍、兰芝的温情。3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驱使”、“施”、“白”、“相”;第二句得分点:“鄙”、“遗施”、“会因”及句子大意。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我)十三岁到十六岁能织精美的白绢学会了裁剪衣裳会弹箜篌 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伤。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鸡鸣啼了,我就上机织绸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三天就织成五匹绸子,婆婆仍然嫌我织得慢。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我既然担当不了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焦仲卿听了这般诉说后,到堂上去禀告母亲:“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貌相,幸亏还能娶到这个(贤慧能干)的妻子,结婚后相亲相爱地生活,(并约定)死后在地下也要相依为伴侣。相处在一起不到二三年,(生活)才开始,还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料到会招致母亲不满意呢?”焦母对仲卿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这个女子不讲礼节,一举一动全凭自己的意思。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你怎么可以自作主张!邻居有个贤慧的女子,名字叫罗敷,姿态可爱无比,母亲替你去提亲。(你)就赶快休掉刘兰芝,打发她走,千万不要挽留(兰芝)。“焦仲卿直身而跪禀告:“孩儿恭敬发禀告母亲,现在假如休掉这个女子,我一辈子就不再娶妻子了!”焦母听了儿子的话,(用拳头)敲着坐具大发脾气(骂道):“你这小子没有什么害怕的了,怎么敢帮你媳妇说话!我对她已经没有什么恩情了,当然不能答应你的(要求)。”焦仲卿默默不敢作声,对母亲拜了两拜,回到自己房里,张嘴对妻子说话,却哭得连话也说不成句:“本来我不愿赶你走,但有母亲逼迫着。你只好暂时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回太守府里办事,不久我一定回来,回来后必定去迎接你回我家来。为此,你就受点委屈吧,千万不要违背我说的。”刘兰芝对焦仲卿说:“不要再白费口舌了!记得那一年冬末,我辞别娘家嫁到你府上,侍奉时总是顺从婆婆的意旨,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呢?白天黑夜勤恳地操作,我孤孤单单地受尽辛苦折磨,总以为没有过错,终身侍奉婆婆。(我)到底还是被赶走了,哪里还说得上再回到你家来?我有绣花的齐腰短袄,上面美丽的刺绣发出光彩,红色罗纱做的双层斗帐,四角挂着香袋,盛衣物的箱子六七十个,箱子上都用碧绿色的丝绳捆扎着。样样东西各自不相同,种种器皿都在那箱匣里面。我人低贱,东西也不值钱,不配拿去迎接你日后再娶的妻子,留着作为我赠送(给你)的纪念品吧,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时时把这些东西作个安慰吧,(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我。”鸡鸣啼了,外面天将亮了,刘兰芝起床打扮得整整齐齐。穿上绣花夹裙,每穿戴一件衣饰,都要更换好几遍。脚下穿着丝鞋,头上戴(插)着闪闪发光的玳瑁首饰,腰上束着白绢子,光彩象水波一样流动,耳朵戴着用明月珠做的耳坠,手指纤细白嫩象削尖的葱根,嘴唇红润,像含着红色朱砂,轻盈地踏着细步,精巧美丽,真是世上没有第二个。35.中国西北出现变暖变湿趋势,可能是因为全球变暖驱动水循环加剧,这一改变将给西北带来积极影响。【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宜采用分层归纳法。第一层由材料“寒冷、干旱是中国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但科学研究表明,西北正出现变暖变湿的新趋势。2018年甘肃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摄氏度,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7.7%。兰州市区和机场间,荒山变绿了;敦煌石窟周围的戈壁,竟然长了草”可知,中国西北出现变暖变湿趋势。第二层由材料“中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全球变暖驱动水循环加剧,可能是西北气候暖湿化的根本原因”可知,变暖变湿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全球变暖驱动水循环加剧。第三层由材料“来自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如果生态得到彻底改善和保护,那将是怎样的场景”可知,这一改变将给西北带来积极影响。最后把这三层意思组织到一起得出答案。36.(1)孔雀东南飞,一去不复回,诚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2)①用《化蝶》乐曲来移花接木,使这首诗很难在舞台上表现的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结尾得到了很好的处理。②放慢节奏,配乐朗诵如泣如诉,自然地将剧情推向高潮,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在音乐里,忘情于故事中,达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艺术效果。【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生动的能力。答题必须紧扣题干要求。回答第一问时,应先明确什么是画外音。“画外音”是影视等指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思考时注意题干中“对刘、焦爱情美好祝愿的画外音”和“五字句”这两点要求。回答第二问时,要抓住关键词“二胡演奏”“化蝶”“虚拟的表演”,二胡演奏本身就具有哀婉的特点,契合诗歌的情感基调;《化蝶》的情境与《孔雀东南飞》类似﹔虚拟的表演让抽象的情感直观化。37.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 著我绣夹裙 事事四五通 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 磐石无转移 便利此月内 六合正相应 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珰【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易错词语有:(1)削、朱丹(2)著、夹、通(3)磐、蒲苇、纫(4)便利(5)流纨、著、珰。38.C 39.B 40.D【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作为最长的我国古代汉民族叙事诗”语序不当,应将“最长的”放到“叙事诗”之前;二是“讲述了焦仲卿……”成分残缺,可在“讲述”前加“《孔雀东南飞》”。A.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B.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D.“《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结构混乱,前一句还没有表述完,后一句就另起话头。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故选C。3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首先看语境,前面概述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故事,由后文“首先”“其次”“再次”后面的内容可知,这三部分主要讲的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反抗行为的现实意义。括号里的句子应该起到过渡作用,由二人的故事过渡到二人行为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四个选项。A.“这是一曲有关爱情、婚姻、生存的悲歌”仅是对前面故事的概括,与下文的现实意义不衔接。C.“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也是对前面的概括,与后文不衔接。D.“后人……”和上文二人的内容不衔接。B.“他们的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典型的现实意义”这一表述更能承上启下。故选B。4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寥寥无几”,形容为数很少,没有几个。“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这里说的是为爱情献出生命的人很少,应选“寥寥无几”。第二处,“束手束脚”,形容做事顾虑多,不敢放手去干。“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这里说的是人们不敢追求爱情,应选“畏葸不前”。第三处,“谋求”,设法寻求。“追求”,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也特指向异性求爱。这里说的是想方设法妥协,应用“谋求”。第四处,“流露”,(意思、感情)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暴露”,(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根据语境“令礼教的荒谬性、残酷性、非人性”得以显露出来,应选“暴露”。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