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宁德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满分:100分:答卷时间:60分钟)注意: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图1、图2所示的是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使用的生活器具。由此可知,当时人们( )A.开始采集生活 B.懂得饲养家畜 C.掌握制陶技术 D.学会冶炼青铜2.史载,周初分封了53个姬姓诸侯国。这些受封的诸侯都属于( )A.部落首领 B.先代贵族 C.王室宗亲 D.有功之臣3.表中所示的观点都主张( )人物 观点孔子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孟子 独乐(yuè)乐(1è),不如众乐乐荀子 故乐者,天下之大齐(大同)也A.爱惜民力 B.音乐教化 C.依法治国 D.中央集权4.图3至图5所示内容共同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A.书法艺术的发展 B.雕刻技艺的流传 C.数学知识的拓展 D.科技文化的璀璨5.日本以唐制为蓝本,推行大化改新;越南、新罗也仿照唐制,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这反映了( )A.中华文化的辐射与传播 B.隋唐的统治基础扩大C.陆上丝绸之路交流频繁 D.亚洲国家发展较均衡6.史载,宋代帝王“日阅三卷”,以至乡童“朝诵暮弦”,时人甚至说:“人生至乐无如读书”。由此可见,宋代( )A.崇文风气成为社会时尚 B.儒家思想开始受到推崇C.地方治理重在文化教育 D.国家教育体制十分完备7.结合所学知识,对图所示内容进行解读,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整体变化不大 B.自然条件催生人口迁移C.北方经济重心地位稳固 D.人口增长助力南方发展8.阅读材料提取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大都”“澎湖巡检司”“关汉卿”,这些关键词所对应的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9.有些人给孩子取名,喜欢用远志、紫苏等药材名。若要了解这些药材的形态和疗效,可查阅书籍(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10.清初,政府规定,凡流民垦荒而无力者,由国家贷给牛种;州县广招流民,准予开垦耕种,“永准为业”。据此可知,当时( )A.朝廷重视农业生产 B.人地矛盾日益尖锐C.农作物品种多样化 D.生产技术水平提高11.福建土布原畅销上海、辽东及台湾等地。厦门开市后,布贩们放弃土布而运销洋布,导致土布滞销。这表明《南京条约》签订后( )A.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 B.我国自然经济已解体C.民族工业发展较缓慢 D.清朝丧失了贸易主权12.1878年开平煤矿建成投产,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再向洋人购买;1891年汉阳铁厂开始兴建,以满足军工和修筑铁路的需求。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A.以民用工业辅助军事工业 B.收回铁路修筑权C.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D.优先发展轻工业13.据统计,民国初期以“民主”“国民”等命名的政党达200多个,报纸达500余家。这一现象说明( )A.封建制度完全废除 B.中国社会性质改变 C.文学革命蓬勃发展 D.民主思想得到传播14.“李大钊、瞿秋白等20多名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李大钊被孙中山指派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以上史实体现了( )A.中华民国诞生 B.国共实现合作 C.北洋军阀倒台 D.“双十协定”签署15.图所示的内容反映了( )A.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C.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完善 D.中共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16.某同学用图8、图9两张老照片来探究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其探究角度应是( )A.战术指挥 B.军队士气 C.兵力对比 D.民心所向17.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这句话叙述的是“两弹一星”研制的( )A.背景 B.条件 C.性质 D.意义18.“您勇挑重担奔赴穷县兰考。黄河故道,风沙弥漫……(您)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找到了全县治理的良策。”以上歌词中的“您”应是(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邓稼先 D.钱学森19.2008年夏季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2022年冬季奥运会等国际盛会在我国成功举办。这主要得益于我国( )A.体育竞技水平提升 B.互联网普及率提高 C.综合国力持续增强 D.统一进程不断推进20.图所示的是某古文明代表性遗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该遗址位于今天的( )A.埃及 B.印度 C.希腊 D.中国21.公元前4世纪后期,希腊大量的手工匠师、学者、医生等涌入东方。8-13世纪期间,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以上史实体现了( )A.民主政治源远流长 B.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C.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D.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22.17世纪,从美洲引进的蔬菜使欧洲减少了对香料的依赖,促进了法式菜肴的兴起。此外,大量蔗糖输入欧洲,引发了一场“甜味革命”。以上现象说明新航路开辟后( )A.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C.欧洲人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D.“三角贸易”开始兴盛23.“(英国)这场革命从表面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这场革命”建立了( )A.贵族共和制 B.封君封臣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24.造成表中人口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 )年份 农业人口占比 制造业人口占比1820年 78.8% 2.7%1860年 52.9% 13.8%A.民族的独立 B.宪法的制定 C.农奴的解放 D.工业化的推进25.图11、图12所示分别是穿着朝服和西服的明治天皇。其服饰的变化旨在( )A.推翻幕府统治 B.取消武士特权 C.引导文明开化 D.推进殖产兴业26.图所示的是一本历史书籍的部分目录。据此推知,这部分内容主要阐述的是( )第十五章 实证主义的法国(1850-1900) 第十六章 科学文明的黎明(1895-1914) 第十七章 科学、艺术和技术(1919-1939)A.法国的社会矛盾与大革命 B.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前期的法国社会C.强盛一时的拿破仑帝国 D.30年代经济大危机困扰下的法国27.某影业公司拟拍摄一部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录片,下列可选取的题材是( )A.玻利瓦尔领导拉美独立运动 B.中国劳工抵达欧洲援助协约国C.欧洲和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D.日本偷袭美国军事基地珍珠港28.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它们共同反映了( )A.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觉醒 B.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C.“求同存异”方针的落实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崩溃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1)根据材料,指出开凿灵渠的朝代。(2分)(2)小历同学认为,以上两项工程的建设都有利于新王朝的统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材料二 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川西彝族聚居区。经过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彝族人民的认可。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在彝海边上按照彝族风俗与彝族沽鸡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成兄弟,实现了民族团结佳话的“彝海结盟”。之后,中央红军在小叶丹的带领下顺利通过了彝区,为抢渡大渡河赢得了时间。同时,彝族人民在中央红军的指导下,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支队。——摘编自任大跃《红军长征在四川》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写出其反映的清廷管辖的地方。(2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彝族人民为我国革命做出的贡献。(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2-2008年我国民族地区GDP总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以上材料反映的主题。(2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材料二 在历时三个半月的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共进行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摘编自戴逸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抗日战争》材料三 毛泽东在我访问时说道:“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国的敌人,而且也是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敌人。……我们希望友好国至少不要帮助日本帝国主义,而采取中立的立场、我们希望他们能够积极帮助中国抵抗侵略和征服。”——摘编自[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注:《西行没记》(原名《红心照耀中国》)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1937年10月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首次出版,不到一年就发行了五版,轰动海内外。(1)史料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类型。据此,判断图所示“守土券”的史料类型。(2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军队守卫国土的表现。(4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6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20世纪世界历史大事年表(部分)年份 历史事件1919年 巴黎和会召开1928年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1933年 罗斯福实行“新政”1942年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1961年 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1972年 尼克松访华1992年 中共十四大召开——摘编自李楠《世界通史》从表3中选取两个历史事件,围绕所选事件确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选事件和世界现代史的另一个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选填事件,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1.C 2.C 3.B 4.D 5.A 6.A 7.D 8.C 9.B 10.A 11.A 12.A 13.D 14.B 15.D 16.D 17.D 18.B 19.C 20.A 21.B 22.C 23.C 24.D 25.C 26.B 27.B 28.A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29.(1)秦朝(或秦)。(2分。若答“秦国”不给分)(2)以下两种答案中,任选一种作答即可。【答案一】判断:同意。(2分)理由: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江(离水),为统一岭南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治。隋朝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4分)【答案二】判断:不同意。(2分)理由:灵渠的开凿和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水系,便利了交通,有利于新王朝统治,但它们也是帝王役使民力的历史见证,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因此,对这两个工程的作用要辩证看待。(4分30.(1)西藏。(2分)(2)帮助红军顺利通过彝区,为抢渡大渡河赢得了时间;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扩大了革命队伍(发展了革命力量)。(4分,每点2分,共中史实1分,结论1分)(3)变化趋势:不断上升(增长)。(2分)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制定适宜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民族地区人民的辛勤劳动。(2分,答对两点即可)(4)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2分,答对一点即可)31.(1)实物史料。(2分)(2)国民党爱国将领率军英勇抗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发动百团大战。(4分。每点2分)(3)开辟并领导敌后战场的抗战,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牵制大量日军,有力支持正面战场作战;建立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舆论宣传,争取全国人民对抗战的支持和国际社会的帮助等。(6分,答对三点即可,若答“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给2分)32.[评分说明]【示例一】历史事件:《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尼克松访华。(2分)观点: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和确立对外政策的出发点。(2分)论述:二战中,面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不断扩大,反法西斯国家走向联合。1942年,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二战后,美国为谋求世界霸权,出台了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开始。为应对不利的国际局势,美国积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由此可见,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和确立对外政策及其目标的基本依据,是一个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8分)【示例二】历史事件: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中共十四大召开。(2分)观点: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2分)论述:1921年,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928年,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苏联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促进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迈进。1992年,为了进一步推进改革,中共召开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必须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20世纪(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中不断完善。(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