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学业水平阶段性调研测试九年级化学试题选择题部分40分,非选择题部分60分,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i-28 P-31 S-32 Cl-35.5 K-39 Ca-40 Fe-56 Cu-64 Zn-65 Ag-108 I-127 Ba-137 Au-197选择题部分 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物质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 火箭发射 B. 切割钻石C. 葡萄酿酒 D. 蜡烛燃烧2. 2023年6月5日,我们将迎来第52个“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现代化”。下列行为中,不符合环境保护这一理念的是A. 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B. 垃圾分类回收处理C. 种植花草树木绿化环境 D. 过量使用农药化肥3.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进行科学实验的重要保障。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中、不符合规范的是A.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预先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B. 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C. 测定某溶液的pH,应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再进行测定D. 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4. 如图是甲、乙两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这两种微观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甲粒子化学性质比较稳定B 乙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C. 甲、乙粒子均为金属阳离子D. 甲、乙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5. 从宏观走进微观,探寻变化的奥秘。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合理的是A. 满架蔷薇一院香,说明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B. 水沸腾时能掀开壶盖,说明分子的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 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D.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说明构成物质的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6.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A. 化学与健康: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止食品变质B. 化学与农业: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使用可提高肥效C. 化学与安全:冬天室内用煤炉取暖一定要严防煤气中毒D. 化学与环境:对燃煤进行脱硫处理可减少酸雨的形成7 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A. 分类观:纯碱和烧碱都属于碱类物质B. 元素观:O2和H2O中都含有氧元素C. 变化观:CO2和CO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 微粒观: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8.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必须科学严谨。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A. 燃烧都伴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和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B. 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所以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C.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D. 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9. “水循环”“碳循环”和“氧循环”是自然界中的三大重要循环。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A. 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三态变化实现的,是物理变化B. 碳循环和氧循环都能体现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C. 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元素的种类和化合价都保持不变D.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都是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19. 如图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部分装置。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实验开始时应先加热再通入一氧化碳B. 反应前后玻璃管a中铁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C. 反应过程中可观察到b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 一氧化碳有毒,可在c处将其点燃以防止污染空气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共20分。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两个及以上但不全的得3分,选对一个得2分,有错选的得0分)11.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图中对应的四种物质),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B. 生成的丙、丁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3C. 反应前后共涉及两种氧化物 D. 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4:312. 已知某无色溶液X是KOH溶液和碳酸钠溶液两者之一,又知甲、乙、丙三种试剂分别是BaCl2溶液、CuO固体、酚酞试液三种物质中的各一种,取三等份溶液X,分别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甲、乙、丙三种试剂,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则依据实验现象做出的下列推断中合理的是加入的物质 甲 乙 丙实验现象 溶液变红色 无明显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A. 溶液X一定是KOH溶液 B. 试剂乙是CuO固体C. 上表中白色沉淀是BaCO3 D. 试剂丙是酚酞试液13. 为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采用的相应除杂质方案中,不正确的是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质方案A H2 HCl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NaOH溶液,干燥B 氧化铜 铜粉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C K2SO4溶液 KNO3 加入适量Ba(OH)2溶液D NaCl溶液 Na2CO3 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14. 向一定质量的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ag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滤液M和滤渣N。向滤渣N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A. 滤液M中一定存在Zn2+ B. 滤液M一定是无色的C. 滤渣N中一定含有Fe D. 滤渣N的质量一定小于ag5. Mg和MgCO3的混合粉末中镁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为4:1,现取一定质量的该粉末放入烧杯中,然后加为2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的质量增加了4.4g。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反应中生成气体的总质量为4.4g B. 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C 所取混合物粉末的质量为10.8g D. 反应中生成氯化镁的总质量为19.0g非选择题部分 共60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16.(10分)(1)按要求从氮气、氢氧化钡、二氧化硫、硝酸钾中选取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____________;②一种非金属氧化物_________;③一种可溶于水的碱___________;④一种作复合肥的盐___________。(2)校园足球让飞扬的青春在绿茵场上绽放,化学让足球比赛更加精彩。①绿茵场上,小小足球牵动着球迷的心。有一种由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组成的形似足球的笼状分子,称为“足球烯”(化学式为C60), “足球烯”属于______(填“单质”“化合物”之一)。②氯乙烷(CH3CH2Cl)被称为足球场上的“化学大夫”,当运动员出现软组织挫伤或拉伤时,将其喷在伤处,可以快速有效缓解伤痛。在氯乙烷分子中,碳原子与氯原子的个数之比为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③运动场上,运动员需要饮用生理盐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并添加适量的葡萄糖(化学式为:)来及时补充能量。葡萄糖是由_______种元素组成的,其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_(填最简整数比)。④足球比赛中,运动员为梦想奋力拼搏,赛后可能会感到肌肉酸痛,这是因为剧烈运动中产生了过多的乳酸(化学式为:)。在乳酸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______。45g乳酸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g。17.(12分)(1)优秀传统文化火爆“出圈”,创新传承方式,彰显文化自信。①文创雪糕萌“出圈”。趵突泉雪糕、大明湖的丹坊耀日雪糕、山东博物馆的亚丑钺雪糕......济南文创雪糕纷纷“出圈”。大家常看到从冰箱里取出的雪糕冒“白气”,这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 (填物质化学式)。②文化遗产巧“出圈”。《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文物传播精品创新出彩,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也“火”起来。陶器是我国考古发现最多的一类器物。硅酸钙(CaSiO3)是陶器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在硅酸钙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③汉服体验美“出圈”。汉服将中国衣冠之美发挥传承到了极致。化学实验中的颜色变化,同样也是美不胜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选项序号之一)。A. 汉服做工精美,其中用到的纯棉、羊毛都是天然纤维B. 将CO2通入石蕊试液中,溶液颜色由紫色变为红色C. 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黄色D. 向卤水(MgCl2)中通入石灰乳,可以产生白色沉淀④航天科技火“出圈”。从“神舟”到“嫦娥”“玉兔”再到“天宫”“天问”,中国航天器的命名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与厚重。为了保持太空舱空气新鲜,舱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一种叫“分子筛”的设备分离出来,“分子筛”原理与实验室分离固液混合物的操作原理相似,该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在空间站中,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分离出的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2)1926年,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侯氏制碱法以食盐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碱,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①在t1°C时,Na2CO3的溶解度为___g。②将t2°C时的Na2CO3的饱和溶液及NaCl的饱和溶液均降温至t1°C,此时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填”大于”“等于”小于”之一) 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③在t1°C时,将5g Na2CO3固体加入试管中,加入25g水充分振荡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g,然后将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如图2所示),发现试管内的Na2CO3固体逐渐溶解,请结合溶解度曲线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18.(12分)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制备、净化、干燥、收集和进行实验探究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甲、乙两个化学小组的同学欲利用其进行下列化学实验。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甲组同学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制备并收集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按照要求设计实验装置,连接仪器,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提示:盐酸中挥发出的少量HC1气体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从左到右填写仪器序号字母)。②上述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③实验时,需先检查仪器A的气密性,具体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2)PLA是一种新型可降解塑料,能有效缓解塑料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乙组同学在实验室中用仪器A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制取氧气,并对该塑料的组成元素进行实验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O三种元素),所选仪器按“A-B1→E-B2→C→碱石灰干燥管”的顺序连接(B1、B2为浓硫酸洗气瓶),实验前检验装置气密性。使7.2g该塑料试样碎屑在纯氧气中充分燃烧,观察现象,收集有关实验数据(假设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充分反应)。仪器B1中溶液 仪器B2中溶液 仪器C中溶液反应前质量 160g 160g 150g反应后质量 161.8g 163.6g 163.2g①仪器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②在该装置中,仪器B1作用是___________。③通过分析与计算,7.2g该塑料试样中氧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g(计算结果精确至0.1g)。该塑料试样中碳、氢两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19.(13分)(1)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分别是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中的各一种,小强和小芳同学想用化学方法确定各是哪种溶液,并进行了实验探究。①小强各取两种无色溶液少许,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向其中滴加适量碳酸钠溶液,观察到A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B试管中有白色沉淀出现。则可判断B试管中开始加入的无色溶液是___(填化学式)溶液。②小芳从下列四种物质中选取了一种物质,进行鉴别实验,根据明显现象也成功鉴别了上述两种无色溶液。则小芳所选的这种物质一定不是下列四种中的___(填选项序号之一)。A. 酚酞试液 B. 铁粉 C.BaCl2溶液 D.CO2气体(2)已知某无色溶液A中的溶质可能是NaOH和Ba(NO3)2或两者之一;另有一种无色溶液B,其中的溶质可能是、、三种物质中的两种。按如图所示进行探究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可能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图示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回答下列问题:①常温下,气体C水溶液的pH______7(填“大于”“小于”“等于”之一)。②沉淀F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③写出步骤IV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④在溶液G中,一定大量存在的阳离子是_________(填离子符号)。⑤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在溶液B中可能存在的、、三种物质里,一定不存在的是______,得此结论的理由是________。20.(13分)(1)海洋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资源宝库。我国海岸线长)达3.2万千米,海洋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十分远大。试回答:海水“晒盐”: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为“盐田法”,其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母液”是氯化钠的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②粗盐提纯:由海水蒸发结晶得到的粗盐中含有少量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等可溶性杂质,为除净这些杂质,所加的三种试剂分别是NaOH溶液、溶液和溶液(均过量),合理的顺序是:溶液必须在溶液之___(填“前”或“后”)加入。③海水制“碱”:”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反应生成的达到一定浓度时会从溶液中先结晶出来。下列叙述中,理的是___(填选项序号)。A. 结晶析出后的溶液中一定没有Na+B. 上述六种物质中,可用作培制糕点发酵粉的是C. 配制饱和食盐水时,搅拌可以增大食盐的溶解度二D. 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更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2)现有NaCl和NaNO3的混合物样品20g,将其放入干净的烧杯中,加一定质量的水使其完全溶解,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银溶液,烧杯中所得沉淀的质量与滴入硝酸银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①当滴入硝酸银溶液100g时(即图中A点),烧杯中溶B液里大量存在的酸根阴离子是______(填离子符号)。②当滴入硝酸银溶液170g时(即图中B点),恰好完全 A反应,试通过计算,求此温度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计算结果精确到0.1g)槐荫区2023年学业水平阶段性调研测试(二)化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3.05)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B 2.D 3.C 4.A 5.C 6.B 7.A 8.D 9.C 10.A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共20分。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两个及以上但不全的得3分,选对一个得2分,有错选的得0分)11. ACD 12.BC 13.CD 14.ACD 15.BCD三、非选择题(共60分)16.(10分,每空1分)(1)(4分)①N2;②SO2;③;④(2)(6分)①单质;② 2:1;③3(或三) 6:1; ④氧(或O)1817.(12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1)(6分)①H2O;②+4;③C;④过滤;(2分)(2)(6分)①16;②大于;③29(2分);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的溶解度增大,所以试管内固体逐渐溶解。(2分)18.(12分)(1)(6分,每空2分)①ADBE; ②;③首先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导管末端插入水中,用手捂住锥形瓶,过一会儿看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看到导管口有液柱上升,则说明仪器A气密性良好【得分点,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导管末端插入水中,用手捂住锥形瓶(1分);看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仪器A气密性良好(1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2分)(2)(6分)①(2分);②吸收水分,防止干扰(1分);③3.2(1分);3:4(2分)19.(13分)(1)①(2分);②C(2分)(2)(1)①大于(1分);②BaSO4(1分);③(2分);④Na+、H+(2分);⑤(1分);因为溶液A中一定存在,若溶液B中有,则在过程中会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与题意不符,所以一定不存在(2分)20.(13分)(1)①饱和(1分);②后(1分);③BD(1分)(2)①、C1-(2分);②解:硝酸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170g×20%=34g(1分)设生成NaNO3的质量为x,样品中NaCl的质量为y (2分)NaCl+AgNO3=AgCl+NaNO3 (2分)58.5 170 85y 34g x(1分)x=17g(1分)(1分)y=11.7g (1分)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20g-11.7g+1.7g=25.3g (1分)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5.3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