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危害中的逃生 (踩踏 地震 火灾 )一、指导思想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五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的要求,高中生必须在掌握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安全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安全意识和能力。如在日常生活中走路、骑车以及特殊气候等条件下注意安全,懂得灾害(如地震等)发生时主动规避危险的知识和方法等,提高初中学生在遇到灾害的情况下,积极应对,维护自身及同伴生命安全的应急生存技术能力。二、教材分析本教材是人教版高一年级《体育与健康》第四部分保健与卫生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危害中的逃生”教学的第1课时,作为实践课教学,教材的处理及教学程序上不同于常规的体育课堂,因为“危害中的逃生”属于紧急情况下的行为。常见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危害种类很多,本课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从最常见的踩踏事故危害入手,帮助学生厘清发生这样危害后的应对之策;另一方面从体育课程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灾害后逃生的跑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逃生时跑、跨、爬、滚、翻的技术能力。学生初步学会遇到灾害事故时的逃生知识和逃生能力,形成较强的逃生意识,同时提高身体的速度和灵敏素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学生沉着冷静,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三、学情分析水平五高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学生通过各种媒体途径,获得了一定的灾害逃生知识,但总体而言,学生在此阶段对常见灾害(如踩踏、地震、火灾等)的知识还比较匮乏,尤其缺少危害中的逃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基本处于“自然”应对的状态。因此,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需要我们创造情境,对学生灾害中的逃生知识、逃生技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力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未来可能遇到的灾害中,有积极的“意识”应对能力。保护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知道踩踏事故中的自救方法;对地震及火灾发生后的逃生方法有初步了解。2.技能目标:学生能做出踩踏事故中的自我保护动作,顺利完成拥挤紧急情况下的疏散。通过危害逃生特定情境中的跑、跨、滚、翻、爬等动作练习,提高学生危害中逃生必须的速度、力量、灵敏等素质。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临危不乱,不怕困难,团结协作,敢于挑战的精神品质。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危害中的逃生知识与方法 教学难点:实践中学生逃生能力的提高六、教学过程(一)开始及准备部分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报告人数2.师生相互问好3.宣布本次课的内容与要求4.安全教育5.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6.导入教师:如果你在拥挤和踩踏的现场,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答: (一般都能想到自救)教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经常会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看到发生踩踏事故的报道,其中有些就是发生在中小学,尤其是集体下楼梯的时候。第一时间进行自救是正确的做法,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自救的基本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导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二)基本部分一1.原地及拥挤情况下的个人自救方法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体验动作。2. 拥挤情况下,集体互助自救的方法学生听老师的口令,逐渐挤在一起,听老师的口令逐步散开。学生听老师的口令,逐渐加大力量拥挤在一起,体验拥挤的危险,由最里层同学开始,相互协助,通过整齐、响亮、有节奏的“后退——后退——后退……” 消除拥挤踩踏风险。3. 挤倒在地情况下的自我救护设法使身体蜷缩成球状,双手紧扣置颈后,保护好头、颈、胸、腹部。设计意图:学生知道并体验在发生拥挤踩踏,甚至是挤倒在地等紧急情况下,如何求生。(三)基本部分二1. 地震情境中的逃或者就地避震的方法演练逃离的速度和秩序要求;就地避震的方法演练。2. 紧急逃生的撤离方法练习,包括跑(高低姿势)、跨越、翻滚、爬等。(1)徒手操准备活动(2)跑(高低姿势)、跨越、翻滚、爬等组合练习3. 火灾紧急逃生的撤离方法练习重点提醒学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安全迅速逃生。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在地震或火灾等灾害情境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不同的逃生方式。(四)结束部分1.集合整队。2.引导学生做深呼吸,放松身心,轻抖双臂,轻敲大小腿。3.师生小结本课,表扬练习中的良好表现。4.布置作业。5. 安排值日生收还器材,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