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语文园地 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 第7单元 第1课时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学习目标 1.能够交流、总结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达效果的体会。 2.能够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 3.能够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 4.朗读、背诵古诗《乡村四月》。学习 重难点 1.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 2.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基本阅读和写作能力已经较为成熟,具备初步的语文素养。学生普遍对课文内容表现出兴趣,愿意参与课堂互动。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可以在课堂上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同步导学案教学过程任务一:交流平台(一)复习导入,点明语文要素教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经历了一次环球之旅,坐着小艇穿梭于古老的水城威尼斯,到荷兰的田间地头去感受恬静的牧场生活,还在神奇的金字塔下领略了人类的古代文明。课文对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让学生回顾已学课文的内容。例如:“同学们,请回顾一下《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等课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谁能给我举一个例子?”(二)交流感悟,体会动、静之美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哪些语句是静态描写,哪些语句是动态描写?这些描写分别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篇课文,找出其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然后,每组挑选一名代表,分享他们找到的例子,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出了怎样的景物美。交流预设:(1)《威尼斯的小艇》第4自然段描写小艇在水面上灵活穿梭的样子,体现景物的动态美。第6自然段描写夜晚戏院散场后的静寂,体现了威尼斯的静态美。(2)《牧场之国》中,从动物们悠然自得的生活,以及夜间牧场的静谧之景,都能体会到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2.总结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景物进行描写,同时融入人的活动,能赋予景物生命力和变化感,增强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现景物独特的魅力。教师在黑板上总结学生们分享的内容,归纳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之处。3.组织学生交流积累表现景物静态美和动态美的语句。(1)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平日阅读中积累的表现景物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句段,说一说:这些句子表现出景物的什么特点?这样的描写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2)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从实际生活中找寻描绘景物的例子。教师还可以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及其表现手法。任务二:词句段运用(一)学写情景,表现动、静之美1.让学生自由读“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例句,说一说:这两个例子中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分别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的?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教师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中的例句,并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预设:第一个例子通过描写乘坐小艇时所见的景致,表现出景物的动态美。第二个例子通过描写动物安静下来的样子,表现出夜晚荷兰牧场的静态美。2.让学生自由从三个情景中选择一个仿写情景,教师指导仿写的重点,写出景物的动、静之美。(1)引导学生选取情景,确定仿写的方向。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个情景,想一想:可以描写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①放学后的校园 ②群鸟飞过湖面 ③火车进站(2)引导学生确定仿写重点:这三个情景,分别应该侧重哪一方面来写呢?为什么要这样写?教师根据学生选择的情景,给出相应的建议,提示他们应该着重描绘哪些方面的景物,以表现出动态美或静态美。预设:第个种情景“放学后的校园”,先描写出学生放学时喧闹的情景表现出校园的动态美,再描写出放学后校园的安静来表现校园的静态美。第二种情景“群鸟飞过湖面”,先描写出群鸟飞过湖面时,水面上的各种变化来表现出湖面的动态美,再描写出群鸟飞过湖面后,水面慢慢恢复平静来表现湖面的静态美。第三种情景“火车进站”,先描写出火车进站后,人们嘈杂的喧闹声来表现火车站的动态美,再描写出火车站的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来表现火车站的静态美。预设:从喧闹到平静,这是放学后的校园和白天校园的不同之处。而另外两个情景中,“热闹”的过程是其特点,应该重点写。3.学生仿写,教师相机指导。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勇敢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仿写完成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写的句子,互相评一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阅读和点评同伴的作品,学习借鉴对方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5.在学生写的句子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全班交流、点评,看是否表现出了景物的动态美或静态美。教师挑选几个优秀的作品,让作者朗读给全班同学听,并邀请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互相学习,提高写作水平。示例:放学后的校园——刚放学的热闹情景早已消失不见,仿佛还能听到楼道里的说话声、笑声和各种各样的声音,不一会儿,整个校园是寂静无声,连被秋风吹起的杨树叶的沙沙声都能听见,操场上杳无人迹。群鸟飞过湖面——千百只鸟儿不知从哪儿飞来,一群接着一群地掠过湖面,“呼啦啦”地向南边的树丛飞去。平静的湖面溅起层层涟漪,许久过后,湖面才停止舞动。火车进站——“轰——”火车进站了,站台上熙熙攘攘,下车的人拉着行李箱往出站的方向走去,有的孩子吵闹着让家长抱;上车的人拉着行李箱,拿着车票,沿着站台寻找自己的车厢;还有那些最后进站的人,生怕赶不上火车,迈开大步往车厢附近跑去……(二)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例句,了解其内容和表达特点1.让学生自读教材中的两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站在白色大理石铺的地上,眼里看到的是纯白的大理石,脚下踩的是纯白的大理石。你被裹在一片纯白的光辉中,仿佛给这个白色的奇迹压住了,给这纯白的光辉网牢了。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并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句子的理解。预设:第一组句子描写的是埃及金字塔,第二组句子描写了一个被白色大理石包裹的建筑。2.教师简要介绍第二组句子的出处:这组句子出自季羡林先生的《泰姬陵》一文,描写的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印度泰姬陵。教师通过简要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句子的背景知识,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3.引导学生交流:这两组句子都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组织全班进行讨论。预设:都突出了景物的颜色特点。预设:第一组句子中,景物都沐浴在金色的光辉里;第二组句子中,景物都闪耀着纯白的光辉。4.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两组句子在表达上有怎样的共同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句子的表达特点以及自己的感受。预设:两组句子都突出地强调了某一种颜色。读完句子后,我对这两处景物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5.让学生朗读两组句子,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效果。教师让学生朗读句子,引导他们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在表达效果上的优势。任务三:日积月累1.揭示诗题:常有人说,最美的是人间四月天。农历四月,一般已经到了初夏时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教师向学生介绍诗题和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教师可相机提示“了”的读音。教师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读出字音,并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停顿,以提高朗读的质量。3.组织学生交流对古诗的理解。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意义。对于学生可能不懂的语句,鼓励他们尝试自己解释,教师也可以适当给出提示,例如:山原,山坡田野。川,平地。子规,鸟名,杜鹃鸟。预设:山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互辉映。烟雨蒙蒙中,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去插秧了。4.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读出乡村四月的明丽和生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让他们在朗读过程中尽量体现出古诗所描述的乡村四月的美好与生机,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5.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教师鼓励学生多次朗读古诗,让他们逐渐熟悉诗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可以通过朗读比赛、分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和能力。课堂小结教师可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回顾,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作业设计1.背诵、默写《乡村四月》。2.完成分层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