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名句分析和专项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名言名句分析和专项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出处:
七年级下册 27页 相关链接
原文: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解释: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例题:
1.“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青春的飞翔也需要坚忍不拔之志,这是因为( B )
①实现青春的梦想需要自强不息
②美好的未来需要有自强的青春态度
③磨砺坚强的意志就能让青春飞扬
④青春的成长需要不懈的坚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下列名言警句中能够体现自强精神的有( D )
①天生我材必有用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人无耻,无以立 ④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出处:
七年级下册 27页 相关链接
原文:
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茅以升
例题:
“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茅以升这句话说明了( C )
A.困难和挫折是难免的
B.茅以升很喜欢困难和挫折
C.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才会取得胜利
D.挫折是懦夫懒汉经常遇到的
2.“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这句话说明( C ) A.只要敢于攀登科学高峰,就不会遇到困难
B.人生免不了要经受挫折,挫折是人生中常有的事
C.只有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采取正确的态度,才会取得胜利
D.懦夫懒汉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哪怕只是一点点
出处:
七年级下册 27页 相关链接
原文: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罗曼·罗兰
例题:
1.“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罗曼·罗兰的这句话表明,要自强必须( A )
A.树立坚定的信念
B.对自己有信心
C.战胜自己
D.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2.罗曼罗兰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这句名言主要告诉我们( D )
A、信念是事业成功的最可怕的敌人
B、没有理想,就没有动力,就会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
C、有了理想,就有了奔头,有了进取的恒久动力
D、真正的强者应不屈不挠地坚持目标,矢志不移地奋斗
出处:
七年级下册 28页 第一段
原文:
“行己有耻”
解释:
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例题:
1.青春的我们,充满活力,乐于实践,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行己有耻”,就应( C )
①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②有知耻之心,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③树立底线意识,只要不违反法律就行
④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控力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七年级学生王某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被老师批评,王某一时冲动顶撞了老师,课后王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认为自己做的很不对,就向老师真诚的道歉。王某能够向老师道歉说明他是一个( A )
A.行己有耻的人,敢于对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承担责任
B.自卑的人,他没本事对付老师,只好道歉
C.自负的人,以为自己了不起,敢顶撞老师
D.自信的人,他相信自己没错,老师会原谅他
3.下列行为符合“行已有耻”要求的是( B )
A.上课迟到后,从后门偷偷溜进教室 B.放学后拒绝同学去游戏厅的邀约
C.考试不理想,生气地将试卷撕碎了 D.偷偷将垃圾倒到其他班的包干区
4.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要有(C )
A. 恻隐之心 B. 是非之心 C. 羞耻之心 D. 敬畏之心
出处:
七年级下册 29页 最后一段
原文: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解释:
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
例题:
1.战国时期思想家苟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硅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下列各句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 B )
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优
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出处:
七年级下册 29页 最后一段
原文:
“止于至善”
解释:
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例题: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者,本也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下列名言警句能体现这一境界的是( D )
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②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A. ①②③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 D )
①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②树立底线意识,遵守道德和法律
③善于寻找好的榜样,汲取榜样力量 ④严于修身,不断提升自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材料分析题
2020年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人们祥和、愉悦的春节氛围,打乱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某校为推动防疫、抗疫活动顺利开展,特举办了“疫情大考,感悟青春”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突发的抗疫阻击战里没有局外人,更没有旁观者。广大医护工作者、人民解放军、人民警察、滴滴司机、快递小哥、社区保安、单位义工、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和捐赠物资的好心人士、诚恳朴实争分夺秒赶制医疗物资的工人、火神山和雷神山不眠不休赶工的建设者……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他们穿上战袍,告别亲人,为我们快速战胜疫情默默付出,他们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自我入院治疗以来,看到医生护士夜以继日,不言弃、不放弃、不畏惧、不退缩,不知疲惫全力救治所有的感染者。作为病人的我,唯有坚强、乐观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才可报答医者的艰辛。他们勇敢不退缩,我们又怎能不努力康复。
——一位新冠患者的住院日记
青春有格,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1)我们为什么要向“战疫”英雄们学习?
(2)这位新冠患者的日记,对我们激扬青春有何启发?
(3)战疫英雄们向我们呈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境界?你打算如何向他们学习?
答案:
(1)①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②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③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会使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2)①青春当自强,自强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信。②自强让我们克服惰性、抵制不良诱惑、战胜自我,让青春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息。③我们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培养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和持久的坚持。
(3)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①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②在生活中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积极调整自己,端正自己的行为;④以修身为本,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出处:
七年级下册 30页 最后一段
原文:
见贤思齐
解释: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和他们一样
例题:
1.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有些名字闪闪发光。逆行武汉、“疫情不结束,我不走”的“雨衣妹妹”刘仙;心怀感恩、多次请战援助湖北的汶川籍护士佘沙;小家大爱、因丈夫一句“平安回来!我包一年家务!”而火遍全网的广元护士赵英明……这些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四川青年,书写了一份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答卷。这启示我们( A )
①做人要有一种“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②要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③要学会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④要有知耻之心,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2020年初,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国,为战胜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医务人员、科学家,企业等承载着榜样的力量,为社会、为行业做出示范。我们向榜样学习( C )
①可以做到无私奉献,并且一定得到他人的尊重 ②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 ③可以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④让我们获得荣誉和满足感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出处:
七年级下册 31页 相关链接
原文:
“慎独”
解释:
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
例题:
1.“慎独”的意思是:谨慎独处,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时,也能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慎独”要求我们( C )
①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②敞开心扉,开放自我,广交朋友
③检视自身不足,积极调整自己 ④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人独处时谨慎不苟。”这句话启示我们要( D )
①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②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④遵守法律,不做违法的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出处:七年级下册第43页
原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解释:我常常长声叹息,还掩面哭泣,哀伤人民生活命运的艰难。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典型例题:
1.自从收看了“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后,小明也爱上了读诗,并且常常因诗歌所表达种种情感而感动。下列诗句中,表达的情感与其他诗句不一致的是( C )
A.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D.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 下列诗句与情感对应不正确的是( A )
A.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忧国忧民的爱国情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依依不舍的朋友惜别情谊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出处:七年级下册第55页
原文: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解释:千人同心同德就能发挥千人力量,万人离心离德则抵不上一个人的作用。
典型例题:
《淮南子·兵略训》有云:“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这告诉我们 (A)
A.任何一个集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形成合力 B.一个优秀的集体需要很多人
C.只要有一千人以上就是一个有力量的集体 D.个人的荣誉要靠优秀的集体
出处: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第二小节“集体中的小群体”(71页)
原文: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解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在于1990年提出的十六字箴言。
简言之,“各美其美”是各个民族都有一套自身评价美的价值标准;“美人之美”是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其他民族“美”的接纳;“美美与共”是对其他民族文化进一步的认同与文化间共同价值的建立;“天下大同”是人们所向往的“美”的最终境界。
典型例题:
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面对小团体主义,正确的做法有( )
①心怀一把尺子②不为成见所扰③不为人言所惑④坚持正确的行为,坚持集体主义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集体中的小群体不能融入集体生活所造成的后果有( )
①小群体成员与小群体之外的其他同学产出矛盾和冲突
②与集体的共同要求产生矛盾和冲突
③必然沾染江湖义气,沦为小团体主义
④只会影响小群体的利益,不会影响整个集体的利益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出处:七年级下册81页
原文: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对于人的责任心在集体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正像用砖瓦建造房屋时水泥浆所起的作用一样:没有水泥浆,就造不了房子,而没有人对人的责任心,也就不存在集体了。”
解释:名言强调了勇于担责对集体建设的重要性。
典型题例:
1.人对于于人的责任心在集体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正像用砖瓦建造房屋时水泥浆所起的作用一样:没有水泥浆,就造不了房子,而没有人对人的责任心,就不存在集体了。”下列对这句名言理解正确的是 (B)
A.个人只有融人集体才能获得成就
B.承相责任是集体发展的必要前提
C.勇于担责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奖赏
D勇于担责的人可以获得发展机会
2、名言: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
出处:七年级下册81页
原文:梁启超说:“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为人之具也。”
解释:如果一个人放弃了他的责任,他也就放弃了成为一个人的基本条件,意在强调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典型例题:()
1.梁启超说:“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为人之具也。”这说明 (C)
A.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也要承担他人的责任
B.可以不承担自己的责任,但一定要承担社会责任
C.承担责任既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也是个人有所成就的基础
D.放弃自己承担的责任,抽出更多的精力去奋斗
出处:七年级下册93页
原文: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
解释: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木料打上墨线就能直,人学习了解法律做事会更加谨慎小心。教材引用此句意在强调法律的作用。
典型例题:(D)
1.俗话说:“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有
①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②法律为我们行事提供了准绳,指引人们向善 ③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生活④法律为我们的成长创造有序的环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4、名言:“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出处:七年级下册88页
原文:“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解释:出自《韩非子·有度》意思是执行法律的人依法行事,国家就会强大,反之,执行法律的人不坚决,国家会衰弱。教材引用此句意在说明法治的重要意义。
典型例题:()
1.“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材,该目标的内容为(D)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①③ B②④ с②③ D①④
5、名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出处:七年级下册90页
原文:无规矩不成方圆
解释:改编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准确地画出圆形和方形。教材引用此句意在说明做任何事都要有 一定的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强调规矩规则规范的重要作用。
典型例题: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知道的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哪些?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
答:(1)法律、道德、纪律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2)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出处:七年级下册79页
原文:陶行知提出学生自治有三个要点:第一,学生指全校的同学,有团体的意思:第二,自治指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立法执法司法的意思;第三、学生自治与别的自治稍有不同,因为学生还在求学时代,就有一种练习自治的意思。把这三点合起来,我们可以下一个定义"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依这个定义来说,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
解释:本栏目介绍了学生“自治”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自治能力,增强我们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认识到自治与规则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澄清我们对学生“自治”的错误认识。
典型题例:
1、 良好的集体需要民主制定规则,维护相对稳定的秩序需要集体成员的 “自治”精神。下列行为中符合这一精神的是 (B)
A.郭奥上课时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安排学习科目
B.张彬积极组织同学劝说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同学
C.石磊代替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并监督同学完成
D.张浩组织一些同学向学校要求取消劳动实践课
出处:七年级下册第97页 相关链接
原文: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认识到儿童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开始关注儿童的权利。
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在日内瓦诞生。
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明确了各国儿童应当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对缔约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1990年8月29日,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91年12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中国加入该公约。
截至2015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已获得包括中国在内的196个国家的批准,是世界上最广为接受的公约之一。
涉及知识点: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的原因
出处:七年级下册第98页 相关链接
原文:宪法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
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民族、种族、性别、户籍、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受到歧视。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第一款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
劳动法第十五条第一款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涉及知识点:我国哪些法律给予了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
出处:七年级下册第99页 相关链接
原文:家庭保护:是指父母、其他监护人和共同生活的其他成年家庭成员对未成年人进行的保护,包括生活上的关心照顾和思想上的教育培养。家庭是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个阵地,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
学校保护:是指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教育机构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中,学校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保护:是指国家、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社会保护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保护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网络保护:是指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网络生活实施的专门保护。网络保护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力图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
政府保护: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政府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承担着主体责任。
司法保护: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在内的广义上的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专门保护,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涉及知识点:我们应当怎样给予未成年人保护
典型例题:
1.学校合理科学安排学生的课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一个小时,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B )
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2.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儿童要用儿童药》,呼吁父母全社会关注儿童用药,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对未成年人的( C )
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3.以下内容分别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D )
①中小学校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
②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
③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④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
A.司法保护社会保护 家庭保护 学校保护
B.学校保护 司法保护 家庭保护 社会保护
C.司法保护 社会保护 学校保护 司法保护
D.社会保护 司法保护 家庭保护 学校保护
4.我国对未成年人实施司法保护的部门有( B )
公安机关 ②人民政府 ③人民法院 ④人民检察院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出处:七年级下册第101页
原文: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
典型例题:
1)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作为现代公民我们应该( A )
①学会依法办事 ②树立法制意识 ③增强立法意识 ④提升道德水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但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龄化趋势。这从法律角度告诫我们,学会依法办事,就要( D )
A.学会互相保护 B.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C.制定科学完备的法律 D.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出处:七年级下册第101页
原文:卢梭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
典型例题:
卢梭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这一名言主要强调的是( B )
A.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比树立法制意识更重要
B.法律的权威源自公民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服从
C.只要加强法治宣传就可以树立法律的权威
D.法律是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保证实施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