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第八单元 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各种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重点知识:1.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艰难曲折的改革;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生命力。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491985197819681960195719561954||1989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波兰“一五”计划苏联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共二十大戈尔巴乔夫改革“布拉格之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19901991立陶宛独立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中国GDP稳居世界第二|||19922018苏联模式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政治上:高度集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个人崇拜严重。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战后初期的恢复和发展(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2)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3)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2.经济体制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内容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②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③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评价 进步性 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局限性 ①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②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所作《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是非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引发严重的信仰危机)。【拓展】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这时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低于沙皇统治时期,仅及其它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的提高。【拓展】在苏联,1928年,1公担(1百公斤)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对比】评价: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②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思考】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①没有结合国情,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急于求成;③缺乏正确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④没有从根上破除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代表了他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一生 。赫鲁晓夫 (1894—1971)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理由。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的斯大林模式,开启了苏联改革之路;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勃列日涅夫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 1964--1982年内容 ①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②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军事工业,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评价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修修补补,效果有限;③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时间 1985--1991年内容 ①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②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③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评价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最终造成苏联的分裂3.苏联解体: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它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提醒】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发生了方向性错误,即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思考】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②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农轻重的协调发展问题,不断提高综合国力;③不断深化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④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问题。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补充】评价:②前期取得一些成效,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但改革重点依然集中于重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思考】失败原因:①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框架。②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③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④改革重点依然集中于重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4)导火线:八一九事件。比较对象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同点 (1)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内容:在政治、农业和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结果:效果有限,以失败告终 (4)指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不 同 点 时间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1重点 农业 重工业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败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系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背离社会主义【讨论探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拓展】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方面 存在弊端 改革措施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劳动者的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拓展】二战后苏联针对苏联模式弊端的改革不足之处 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面否定,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②勃列日涅夫忽视了对经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③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验教训 ①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②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③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年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联模式1936年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战争困苦;直接过渡脱离生产力水平,违背经济规律,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经济迅速恢复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过渡的正确道路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现实需要;理论指导迅速工业化;为反法西斯奠定基础;严重弊端苏联模式弊端显露冲击了斯模式;缺乏科学认识失败赫鲁晓夫改失败;苏联模式弊端军事与美匹敌,经济负担增长,1975年后进入停滞经济改革突破斯模式;政治改革突破社会主义导致苏联解体苏联模式弊端、社会动荡、经济增速下降、生活下降的危机局面↓↓↓↓↓↓↓↓↓↓↓↓↓↓↓↓↓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背景(1)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2)战后,东欧各国着手恢复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3)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2.南斯拉夫改革(1)改革及成就:南斯拉夫最早进行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2)存在问题: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分裂埋下了隐患。3.东欧其他国家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1)成就波兰 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匈牙利 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也以5%--6%的速度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民主德国 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人均国民收入8500美元,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之首【拓展】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这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苏联对此不能容忍,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4.东欧剧变(1)原因: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②在苏联鼓励东欧国家改革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下,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2)时间:1989年--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3)概况:国家 变化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 变化相对稳定罗马尼亚 发生流血冲突民主德国 并入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 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南斯拉夫 经过激烈内战,一分为五,最终解体【提醒】东欧剧变不是简单的国家国家名称发生变化或国家分裂,其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剧变后的东欧各国,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代表了社会主义运动失败吗?材料: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明确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部分;(3)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且看中国方案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1949年--1978年社会主建设道路的探索(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①概况: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②意义: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2.改革开放时期---伟大的转折(1)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综合国力的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21年,学习拓展:阅读并思考这些论述,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理解。(127页)【参考答案】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④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同步同等富裕,不同于平均主义。课后作业(4)进入新时代: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共十九大激励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4.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14万亿,稳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探究:从苏联解体中看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苏联解体的认识:1、 苏联解体从根本上说是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2 、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如中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从建立到完善,都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4 、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对中国经济改革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1.赫鲁晓夫认识到了“经济管理方面过分集中”的弊端,但他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是计划经济”坚信不疑。勃列日涅夫则重申“计划工作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经济领导的中心环节和核心”。据此可知,苏联的改革( )A.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B.打破原本的个人崇拜C.受到传统模式的束缚 D.激化国内的社会矛盾C?【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认为社会主义需要计划的方式进行调节,结合所学苏联经济建设的史实可知,这种观点不能打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故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主要在于僵化经济理论的束缚,C项正确;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不是材料的主旨,且材料中勃列日涅夫的观点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者只是批判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并未对领导人进行怀疑指责,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断定苏联的改革激化了国内的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工作重点转移问题。会议提出:“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决议的意义在于( )A.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B.建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C.解决了政企不分的间题 D.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转型D?【详解】根据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这一决议的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转型,D项正确;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对外开放,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1963年,31个非洲独立国家成立非洲统一组织,非洲统一组织对殖民统治下的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大力支持;2002年,非洲统一组织发展为非洲联盟,大力推动非洲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的一体化,以实现非洲大陆的复兴。这一演变反映了非洲( )A.追求全面现代化的努力 B.清除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C.实现了非洲一体化目标 D.成为当代区域集团化的典范A?【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从非洲统一组织大力支持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到非洲联盟大力推动非洲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的一体化,这一演变反映了非洲国家从摆脱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到实现国家富强、追求全面现代化的努力,A项正确;“清除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而且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在非洲依然存在,排除B项;推动非洲国家的一体化,不等于实现了非洲一体化目标,非洲一体化仍然任重而道远,排除C项;当代区域集团化的典范是欧盟等区域集团或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4.1959-1960年,西方石油公司两次降低中东和其他地区的石油标价。对此,1960年9月,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宣布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随后,阿尔及利亚等九国也加入该组织。这一组织的成立和发展( )A.主导了世界多极化进程B.推动亚非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C.冲击了国际经济旧秩序D.体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C?【详解】依据材料“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可知面对西方国家的掠夺,产油国加强合作,共同维护正当利益,进而冲击了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旧秩序,C项正确;这一组织的影响力不足以主导多极化的进程,排除A项;万隆会议以及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排除B项;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来自于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属于世界性经济合作组织,不能体现“区域集团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5.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指出: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和西欧开始时,最不发达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之间的最大差距不过是1:2,200年后,这种差距变成了1:60。这反映出,作者强调( )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迫切性B.反对西方霸权成为时代主题C.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独立D.推翻世界殖民体系的必然性A?【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工业革命以来,最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改变题干中现象就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反对西方霸权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二战后,绝大多数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排除C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具有必然性,但其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