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二年级下册3.10《清新空气是个宝》教学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二年级下册3.10《清新空气是个宝》教学反思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清新空气是个宝》教学反思
课标要求:
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来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内容之一。《课程标准》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列为本课程培养的“行为与习惯”目标之一。内容标准中“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第8条,要求低年级学生“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保护空气质量、学会应对空气污染天气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提高自觉维护空气质量的环保意识,懂得在空气污染的环境里自我保护的简单措施。
穹顶之下同呼吸,空气治理需要万众一心。保护空气质量,预防空气污染是所有公民的共同责任与基本义务。清新的空气是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需要所有公民共同爱护。但在现实生活中,当空气污染严重,政府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时,一些人并不愿意做出暂时的牺牲,把防治污染的希望寄托于他人,而自己不愿行动。因此,提高公民对空气污染的主动防范意识刻不容缓。
“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是“健康、安全地生活”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在空气污染的天气里的自我保护,减少空气污染对学生健康带来的危害,以帮助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地生活。
教学反思:
在生活情境中有机渗透法治教育
道德写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法治教育内容,一直是我最大的困感。今天执教《清新空气是个宝》一课,教材中第三个栏目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相关法律条文。可是,法律条文内容抽象,如何让学生理解呢 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首先,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法律法规。在课程学习中, 如果直接将律法规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既无趣也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法治学习会变成生硬滥输,很难达到让学生学法、守法、改善现实生活的目的。在木课学习中, 我先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的形式,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在学生交流汇报“是什么污染了空气呢 ”之后,引发学生思考:“工厂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有害气体会污染空气,怎样才能防止人们不自觉地恶意污染空气的行为呢 我国还颁布了和空气保护相关的法律呢!(出示法律条文)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这样,将相关的法律条文呈现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使法律条文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其内容及法律条文颁布的意义,为自觉守法奠定社会生活的情境基础。
其次,在问题解决中使用法律法规。指导学生学习法律法规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知法、守法、用法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生活智慧之一。 因此,在学生了解了空气污染的原因及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我通过小明去乡下外婆家玩,看到隔壁叔叔正在地里焚烧秸秆的视频,提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尝试说服叔叔。学生在模拟劝说的过程中,引用了相关法律规定,知道叔叔的这种行为是违法的。这时,我继续追问:“如果叔叔说焚烧秸秆的又不是我一家,你小孩子家懂什么 别管闲事!叔叔就是不听你的,甚至还骂你,怎么办呢 ”此时,学生们似乎陷人了不知所措的境地。这时,我相机引导:“当我们正当的劝说不被采纳,周围的人还在继续污染空气的违法行为时,我们可以向相关部门]举报。”(出示报警电话:110;环保监督热线:12369) 这样,通过法治学习,给学生指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习因此才有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保持法治教育的敏感性。作为名道 德与法治课教师,我觉得应该多结合课程学习主题,多途径地了解相关主题的法律法规。只有对相关法律法规有了充分了解,才能在教学中保持法治教育的敏感性,根据教学活动灵活、恰当地渗透法治教育,使法治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满足他们生活中学法、知法、用法的需要,提升法治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