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法治社会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法治社会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8.3法治社会
基本信息
课程模块 政治与法治 对应章节 第八课第三框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 40分钟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题目 法治社会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下册“走进法治天地”、八年级上册“做守法的公民”、八年级下册“坚持宪法至上、崇尚法治精神”的学习,高一学生对我国法治建设、法治社会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加之本课的知识与第七课、第八课前两框题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既是前面知识继续,也是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所以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更深入的理解,为本框题议题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辩证法思想分析问题,也能够通过教材获取一定的信息,但是缺乏系统的整合、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设计教学时以议题式教学为引领,以学生讨论、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知识,并进行系统整合。
二、教材地位
本框题“法治社会”是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中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的第三框题,在整个单元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建设法治社会要求做到“全民守法”(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三、课程标准依据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对本框题的表述:3.3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四、教学思路
本框题主要内容包括两目,围绕三个问题开展。 一、是什么——法治社会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二、为什么——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三、怎么做——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
五、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增强建设法治社会、促进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信心。 科学精神:通过案例和老师讲授、学习,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和特征;建设法治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 法治意识: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建设法治社会。 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为落实良法善治、建设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法治社会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 【难点】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
七、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和探究法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3分钟) 对比照片—遛狗是否需要拴绳 《动物防疫法》专门法的出台,对饲养动物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这体现了我国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法治社会 设计意图:用养犬这一贴近学生的生活事件,通过视觉直观刺激,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与积极性。
讲授新课 (25分钟) 【议题情境一】(一)打探郑州市民遛狗现状 2021年5月1日起,遛狗不拴绳违法。文明养狗、依法养狗即将成为人们的普遍认同。那么,新规即将实施前,郑州市民遛狗现状如何 2021年3月28日、29日、30日,连续三天,记者在市区街头巷尾及公园、廊道走访时发现,遛狗不拴绳现象相比以前明显减少,一些不文明养犬情况也有所好转。养狗市民表示:“养狗是我们的自由,但文明养狗是我们的义务。” 网友表示:以后人的过错再也无法怪罪于无辜的狗狗,因宠物发生的矛盾我们有法可走。” 结合教材p93的探究与分享,思考:以上材料体现了法治社会的哪些特征?(是什么?) 一、法治社会的含义 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二、法治社会的特征 1、信法: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在法制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2、守法: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要求:无论是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3、用法: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节、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拓展:区分和解、调解、仲裁、诉讼 【议题情境一】 (二)中国小女孩被造谣为日本萌娃 2021年7月7日,杜某通过新浪微博发布一条微博,内容为“日本地铁上的小乘客,一个人上学,那眼神里充满自信和勇气,太可爱了”,并附有楼某乘坐杭州地铁时的照片,引起网友热议。 次日,楼某的母亲在新浪微博发布辟谣帖:“我是地铁小女孩的妈妈,网传我家孩子是日本小孩!在此特此申明:我家孩子是我大中华儿女,并深深热爱着我们的国!……”广大网友也纷纷指出其错误。 杜某对此仍不删除案涉微博,反而继续留言说:“只有在世界上最安全最文明的国度里,才有这可爱幸福的镜头,感谢摄影师。”等一系列贬低祖国和祖国文化的言论。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怎么做?) 1. 如果你是该女孩的家人,你会怎么做? 2. 没钱,请不起律师!怎么办? 3. 请不请得起律师是一回事,不是迫于无奈,小女孩家人也不想打官司。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这场纠纷么? 4.建设法治社会,我们不仅要预防纠纷发生, 还得会化解纠纷。化解纠纷有哪些具体途径呢? 三、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①原因: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②要求: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要求: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①法治: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②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四、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 1、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情感升华 (3分钟)
课堂测试 (5分钟) 本课堂设计“连连看”、“易错易混”、典型选择题和主观题当堂训练等多种检测方式,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
课堂总结 (2分钟) 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教学思路布局,思路清晰,一路了然,易于学生掌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与总结,深化认知。
课后作业 (2分钟) 针对中国小女孩被造谣为日本萌娃事件, 请同学们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最后杭州互联网法院作出了什么样判决。
九、教学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