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 5.1判断的概述 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阿Q正转》是鲁迅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这个判断是( )A.单称肯定判断 B.特称肯定判断 C.全称肯定判断 D.单称否定判断2.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可以划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是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下列语句属于简单判断的是( )①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 ②李白和杜甫都是伟大的诗人。③中国是非洲人民的好朋友。 ④文化创作,只有破旧才能立新。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3.以下命题属于恰当判断的是( )A.这是新职工宿舍B.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C.来到海边,小张尽情地呼吸着空气、阳光和海水D.一旦吸烟,就会患肺癌4.中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新时代,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属于( )。①真判断 ②假判断 ③肯定判断 ④否定判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以下判断分析正确的是( )A.“自私不是美德”是一个肯定判断,判断的主项是“美德B.“所有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这是一个特称判断C.“有些同志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全称判断D.“白求恩是伟大的国际主义者”是一个单称判断6.“所有股票都是有价格的。”“所有生物都是进化的。”“所有法律都是具有强制性的。”这三个判断( )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相同的②在结构上是不同的③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④在结构上是相同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反映事物的性质判断也应该是“质”与“量”的统一。下列关于性质判断的“质”与性质判断的“量”认识正确的( )①性质判断的质是指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②性质判断的量是指判断所断定对象的性质③性质判断的量通过性质判断的量项体现,有全称、特称和单称④“质”与“量”相互制约,“质”和“量”是一样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习近平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是一个( )①单称判断②全称判断③肯定判断④否定判断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9.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作出肯定的思维形式。“判断”的这一定义( )A.错误,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B.错误,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C.正确,符合定义的“种差加属概念”的原则D.正确,符合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的规则10.“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这类包含多个判断的判断是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包括( )①性质判断 ②关系判断 ③选言判断 ④假言判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下列对这一判断分析正确的是( )A.缺少主项和谓项,判断不完整 B.没有准确地使用量项C.是一个关系判断 D.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12.事物除了有某些性质外,还与其他事物有多种关系。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就是关系判断。下列对关系判断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小王和小张是三好学生”不是关系判断②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是关系判断③小王比小张高,小张比小红高,存在着传递关系④小刘认识小孙,小孙认识小赵,存在着对称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按照判断的性质进行分类,判断可以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两大类。肯定判断是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否定判断就是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否定判断的是( )A.没有学生英语考试不及格B.英语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是不存在的C.有的学生英语考试不及格D.并非有的学生英语考试不及格14.关于判断与语句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有的语句表达判断,有的语句不表达判断B.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C.同一语句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判断D.询问句也可以表达判断15.简单判断分为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下列判断中属于性质判断的是( )①中国位于亚洲东部②小明的爸爸是一名警察③高二(1)班的有些同学不是团员④张三比李四大五岁,李四比王五大五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来到海边,小张尽情地呼吸着空气、阳光和海水。对这一表述,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这一判断是通过语句来表达的B.这一判断概念搭配不当C.这一判断表达准确、恰当、明确D.这一判断表达不明确,造成判断不当二、材料分析题17.一位读者致函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臭又长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这位读者的话合乎逻辑吗?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评析。18.议题 判断及其基本特征情境分析材料一 有一天,老师领着两个高中生来到了教室里,这两个女孩长得特别相似。甲同学心里想:“他们肯定是新转来的同学,不是来听课的老师!”乙同学心里想:“她们不仅是同学,而且是双胞胎姐妹!”材料二 齐国有一个姓黄的老相公,很讲究并且为人谦逊。他有两个女儿,长得国色天香。有人赞赏他的女儿,但他却常常说:“小女相貌丑陋,不足挂齿。”长此以往,众人都信以为真。因此,黄公二女丑恶之名远播,到了婚嫁年龄,没有一个人来上门求亲。卫国有个人死了老婆,无钱再娶,便跑到黄家求婚。等到婚礼完毕,他揭开头巾一看,竟然是个绝代佳人。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才知道黄公过于谦虚,存心把自己的女儿说丑。于是,二女儿便有许多名门望族来争相提亲了。思维碰撞(1)结合材料一,说明什么是判断,并简析下列三个语句是否属于判断。①她们是双胞胎姐妹吗?②她们是新转来的同学。③她们不是来听课的老师。(2)谈谈你对判断的基本特征的理解,材料二中的人物对老相公“两个女儿”美丑的判断是如何体现判断的基本特征的。参考答案:1.A【详解】A:单称肯定判断是断定某一特定的个别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阿Q正转》是鲁迅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符合单称肯定判断,故A正确。B:特称肯定判断指断定一类对象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阿Q正转》不是某一类而是特定个别,故B排除。C:“全称肯定判断,就是断定一类事物的全部都具有某性质的判断,阿Q正转》不是某一类而是特定个别,故C排除。D:单称否定判断,也叫单称否定命题,是断定某一特定的个别事物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题干显然是肯定判断,故D排除。故本题选A。2.A【详解】①③:这两项都是直接由概念构成且不包含其他判断的简单判断,①③符合题意;②④:这两项属于复合判断,②④不符合题意。古本题选A。3.B【详解】A:该选项表达什么判断,并不明确,排除A。C:该选项中这个判断的搭配不对,排除C。D:该选项对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断定不准确,排除D。B:该选项属于恰当判断,B正确。故本题选B。4.B【详解】①③: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中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新时代,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符合实际情况,是真判断,是肯定判断,①③符合题意。②④:选项不符合题意,②④排除。故本题选B。5.D【详解】A:“自私不是美德”是一个否定判断,主项是“自私”,谓项是“美德”;A错误。B:“所有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一个全称判断,量项“所有”体现了全称;B错误。C:“有些同志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特称判断,“有些”体现了特称。C错误。D:“白求恩是伟大的国际主义者”是一个单称判断,这里的“白求恩”是单称,D正确。故本题选D。6.D【详解】①:材料中三个判断内容不同,故①说法错误。②④:材料中三个判断的结构是相同的,故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③:材料中三个判断的逻辑形式都是所有S是P,是相同的,故③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7.A【详解】①③:本题考查对判断的“质”、判断的“量”认识正确的说法,①③正确。②:判断的量是指判断所断定对象的范围,不是对断定对象性质的断定,②错误。④:“质”即判断所用的判断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量”即判定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质”和“量”是不一样的。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8.C【详解】②④:依据判断的质,即以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划分,性质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依据判断的量,即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性质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这个判断从判断的质(不是)划分,属于否定判断;从判断的量(伟大梦想)划分,属于全称判断,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是一个全称否定判断,排除①③。故本题选C。9.A【详解】A: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对认识对象既可以作出肯定的断定也可以作出否定的断定,因此,题干中的定义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A符合题意。B:定义过宽是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的逻辑错误,题干没有犯“定义过宽”的错误,B排除。C、D:题干对“判断”的这一定义是错误的,C、D错误。故本题选A。【点睛】10.D【详解】①②: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属于简单判断,①②不符合题意。③④: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1.D【详解】ABC:题中判断属于性质判断,不是关系判断,主项和谓项齐全,量项使用得当,ABC不选。D:该判断中“中学生”和“重要阶段”两个概念搭配不当,不能如实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可将“中学生”改成“中学阶段”,可见题中判断犯了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的错误,D正确。故本题选D。12.B【详解】①:“小王和小张是三好学生”属于性质判断,而不是关系判断,故①入选。②:“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属于性质判断,而不是关系判断,故②不选。③:传递关系指的是对任意的元素A、B、C来说, 若元素A与元素B有某关系并且元素B与元素C有该关系,则元素A与元素C也有该关系,因此,小王比小张高,小张比小红高,属于传递关系,故③入选。④:“小刘认识小孙”与“小孙认识小赵”没有必然关系,不存在对称关系,故④不选。故本题选B。13.C【详解】否定判断的定义要点为: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ABD:三项表达的意思都是所有学生都及格,是肯定判断,ABD观点不符合题意。C:断定有的学生不具有考试及格这种属性,属于否定判断,C观点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4.D【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D:判断要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询问句不能表达出肯定或否定的断定,D错误但符合题意。ABC:有的语句表达判断,有的语句不表达判断;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同一语句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判断。这三种判断表述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ABC排除。故本题选D。15.C【详解】①④“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和“张三比李四大五岁,李四比王五大五岁”这两项是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是关系判断,故①④入选。②③:简单判断分为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性质判断, “小明的爸爸是一名警察”和“高二(1)班的有些同学不是团员”都是对事物某种性质的判断,属于性质判断,故②③入选。故本题选C。16.C【详解】C:“来到海边,小张尽情地呼吸着空气、阳光和海水。”在这一判断中,很明显“呼吸”和“阳光”“海水”之间的搭配是不恰当的,C认识不正确,符合题意。ABD:“来到海边,小张尽情地呼吸着空气、阳光和海水。”这一判断是通过语句来表达的,“呼吸”和“阳光”“海水”之间的搭配是不恰当的,造成判断不当,AB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项。17.(1)这位读者的话不合乎逻辑。(2)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3)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使性质判断符合实际,应该注意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4)上述材料就是没有准确地使用量项,使人容易误解为“有些又臭又长的文章应该在报上发表”。【分析】本题考查性质判断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所学的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评析。解答本题,可首先回答可从什么是性质判断,即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然后回答怎样运用性质判断,即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使性质判断符合实际,应该注意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最后,根据材料“有些又臭又长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可指出其没有准确地使用量项,使人容易误解为“有些又臭又长的文章应该在报上发表”的角度分析。【点睛】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18.(1)①我们认识事物,必然会对事物作出判断,或者肯定它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者否定它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认识活动中,就使用了判断。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②语句①没有对认识对象进行断定,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故不属于判断;语句②表达了一种肯定,语句③表达了一种否定,都属于判断。(2)①判断有两个基本特征。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有肯定和否定有两种。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②题中人物对老相公“两个女儿”的美丑都形成了自己的判断。这些判断都是就其女是否漂亮而进行的性质判断,有肯定或否定之分;认为其女丑陋的是假判断,赞赏的、争相提亲的都对之有了真判断。【分析】背景素材:判断运用的相关材料信息考点考查:判断及其基本特征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核心素养:科学精神【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考生阐述判断的含义、简析题干中的判断语句,设问较为基础,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第二步:审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有效信息①:对于新同学,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判断,这个推断过程即是判断;有效信息②:根据材料信息“甲同学心里想:“他们肯定是新转来的同学,不是来听课的老师!”乙同学心里想:“她们不仅是同学,而且是双胞胎姐妹!”,结合判读的定义可知”语句①没有对认识对象进行断定,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故不属于判断;语句②表达了一种肯定,语句③表达了一种否定,都属于判断,故②③属于判断。(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对美丑的判断”, 需要调用“判断的基本特征”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信息是如何体现判断的基本特征的。第二步:审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的特征包括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判断有真假之分,结合材料信息“两个女儿长得国色天香,有人赞赏他的女儿,但他却常常说:“小女相貌丑陋,不足挂齿。”长此以往,众人都信以为真”来看,大家对黄公女儿相貌都有了自己的判断,这体现了判断“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特征;对其女儿的判断经历之前错误、之后正确的变化,这体现了判断“有真假之分”的特征,考生可依据此组织答案。【点睛】提高主观题答题能力“四要素”。第一要素:审清主观题的设问,明确试题设问的限制性和规定性,确定答题范围,这是答题的关键。即通过阅读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确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错。第二要素:学会分析材料、围绕材料提示搜索相关知识点是答题的依据。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层次,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搜索相关知识点组织答案。第三要素: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是解答主观题的基础。需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确保自己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点。第四要素:规范答题。要正确运用政治术语答题;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确保答案的完整性。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防止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即“两张皮”现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