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冥有鱼》领略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庄子的文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作《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庄子》外篇的《庄子·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创作于战国年代,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让我们体验一下庄子的机智与幽默。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秋水》学习目标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2、品味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庄子语言的感彩和风格特点。3、学习庄子的机智、风趣、巧妙的辩论技巧,培养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认识作者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曾做过小官漆园吏,但不久辞去。楚威王聘他为相,遭拒绝,“终身不仕”。他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认为万物起源于“道”,而人的生死只不过是“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环节。但由于他只看到事物不断互相转化的相对性,忽视了事物性质的规定性,这就使他的辩证法观点沦为诡辩论。其文章纵横开合,变化无端,并多用寓言故事,想象丰富而奇特,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著作有《庄子》,原书52篇,现存33篇,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被奉为《南华真经》。《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者的著作集,道家经典之一。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之作。《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也评价:“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认识外物。全篇有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主体。后一部分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惠子(约前370—约前310),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庄子的至交好友。惠施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齐和楚国联合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魏惠王在位时,因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公元前319年魏惠王死后,因东方各国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惠子是战国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人物之一,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都享有很高声望,惠施的政治生涯主要在魏。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惠施在魏期间的突出政绩,一是“为魏惠王为法”,二是主谋齐、魏相王,三是主张齐、楚“偃兵”,倡言魏与齐、荆联合抗秦。其时张仪在魏,由此与惠施发生争论,惠施被逐至楚,不久转宋,与庄子相晤论学。惠、庄二人友善,交游甚密,曾发生过著名的“濠梁之辩”。魏惠王死后,张仪被逐,惠施返魏。为魏使楚,与南方奇人黄缭论天地风雨雷霆之故。后又为伐齐存燕使赵。数年后惠施病逝,终年约七十三岁。认识惠子写作背景庄子视富贵荣华如敝屣,其高洁的生活情趣,使他很难找到知己。惠子就是庄子的一个谈得来的朋友。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情。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通常情况下,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的挚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论辩,便是他们散步时引发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疏通文意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悠闲自得一种白色小鱼这固然本来完全,完备翻译: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来游去悠闲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内心);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也是完全可以确定的!”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翻译:庄子说:“请回到我们话题的开始。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却还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本源话题追溯哪里已经2、一词多义a.【固】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b.【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鲦鱼出游从容c.【见】庄子往见之胡不见我于王积累词汇1、古今异义 【鲦鱼出游从容】【安知鱼之乐】古义:悠闲自得今义:镇静沉着古义:疑问代词,怎么。今义:平安,安全。固然,自然本来游玩游水看望,拜见引见3、重点虚词【之】是鱼之乐也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子之不知鱼之乐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其】请循其本【而】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助词,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指鱼快乐代词,代指话题连词,表转折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庄子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 3、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4.、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思考探究5、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②.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6、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 ①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②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一妙在换角度理解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庄子回答“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辞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7、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8、庄子和惠子辩论,谁占据了上风呢?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来反驳了。艺术特色:1、精彩的论辩艺术。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小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论辩过程辩论过程笔调轻松、闲适,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主题归纳及写作特色主题: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论辩,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庄周梦蝶 越俎代庖 螳臂当车 相濡以沫 白驹过隙 庖丁解牛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井底之蛙 呆若木鸡鼓盆而歌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东施效颦 涸辙之鲋邯郸学步 莫逆之交 栩栩如生 学富五车 …… 拓展延伸《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内容已衍化为寓言和成语,你知道保留在现在汉语中的有哪些?①.惠子判断“庄子不知道鱼是快乐的”的依据:②.庄子判断“鱼是快乐的”的依据:③.庄子提出观点的句子:④.惠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驳斥庄子的句子:⑤.庄子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⑥.惠子从认知规律的角度对庄子的话提出了质疑:⑦.体现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⑧.体现出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当堂练习1、理解性默写: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鲦鱼出游从容。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2、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 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 D.吾与徐公孰美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感受到愉悦他认为鱼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B.从文中可以体会出庄子与惠子性格的差异:惠子好辩,重分析,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C.《庄子》一书中不少成语故事,如望洋兴叹、井底之蛙、邯郸学步、愚公移山等。D.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惠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庄子处于被动;庄子偷换概念,将“怎能会知道”,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cB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是采取反问的方法回答。B.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C. 当惠子质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很难正面回答,便以设问暂时化解危机,这表现了庄子的智慧D.庄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5、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风趣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物事之外。B.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C.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D.庄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机敏、诙谐、富有情趣。D c课堂小结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双方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即以对方的逻辑来反驳对方的论点。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完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本文。2、想象二人交流时的动作、神态等,扩写本文。板书设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鱼之乐” ——发出感叹 惠子:“安知鱼之乐” ——首先发难 庄子:“安知我不知” ——反唇相讥 机智巧妙 惠子:“子不知鱼,全矣” ——逻辑判断 庄子:“循其本” ——回转话题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