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八下历史期末复习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知识脉络】【课标要求】1.(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结合历史资料,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2.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能够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了 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导意义。3.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能够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家乡的巨大变化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考点清单】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两个凡是 ) "方针的普遍宣传,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2.思想基础: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3.时间、地点: (1978年12月)、北京。4.内容: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5.意义:中供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二、拨乱反正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2.表现:(1)“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2)1980年,恢复了(刘少奇)的各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3.胜利完成: 1981年,中供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千历史问题的决议》) ,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时间:(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目的: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典型代表: (安徽)凤阳小岗村。4.式: (包产到户) ,自负盈亏。5.推广:到( 1983年) ,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6.意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7.农村乡镇企业: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 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要求加快以 (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2.主要内容:(1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 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 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注、(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动)。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提出:1992年,(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强调: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3.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第9课对外开放一、 经济特区的建立1.建立: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 厦门) 4个经济特区; 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建立。2.窗口:(深圳)经济特区。3.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 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1. 1984年, 进一步开放大连、 (天津)、岛、(上海)、福州、(广州)等( 14个沿海城市)。2. 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 随后又把经济特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3.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4.1992年,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以及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5.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一一 (沿海开放城市)一 沿海经济开放区一一 (内地) "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加入时间: (2001年) 12月。2.意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就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2.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5.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 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6.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 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此后,我国加快了发展步伐,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7. 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时间:(2002年)。2.主题报告: (江泽民)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的报告。3.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时间:(2007年)。2.主题报告: (胡锦涛)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的报告。3.在中共十七大上, (科学发展观)被写进党章。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时间:(2012年)。2.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凝聚力量) , 攻坚克难,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3.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 (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一、中国梦宏伟蓝图1.2012年11月, (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 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在会上,他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3.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内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主要形成过程:(1)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 (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 (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3.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 结构优化)、( 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的科学判断。2.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四、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提出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确立了新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冲刺试题】一、单选题1.邓小平说:“1977年和1978年,中国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A.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 B.“文革”中冤假错案得到平反C.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被压制 D.“两个凡是”方针仍占主导地位2.2020年全国新高考1卷语文作文要求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文章合为时而著。1977年某市高考作文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但这个“纲”在1978年底被果断结束了。该作文题目中的“纲”是指( )A.以经济建设为纲 B.以阶级斗争为纲C.以文化建设为纲 D.以思想建设为纲3.如图年代尺标注的历史事件共同处于( )A.过渡时期 B.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4.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1990年中国只有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这表明( )A.中国国有资本的迅速壮大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实现5.如图所示信息反映了( )A.农民工群体素质提高 B.农业劳动力迅猛增加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D.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6.对下列数据变化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变化(单位:亿吨)①图一: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有关②图二:与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有关③图三: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④综合因素:农业投资在经济投资总额中占据首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有学者评价:“邓小平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努力从经济上改造这个国家。”“全新的道路”指的是( )A.农村包围城市 B.推行计划经济C.实行改革开放 D.坚持“一国两制”8.20世纪70年代末,深圳民间流传着“十室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小”的民谣;80年代后,深圳仅用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深圳发生巨变是因为( )A.成为自治区 B.成为经济特区C.成为特别行政区 D.加入世贸组织9.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生活中逐渐出现了Internet、High Speed Railway(高速铁路)等新词汇,这些词汇反映的主要时代背景是( )A.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B.体制改革走向深入C.改革开放融入世界 D.多极化局面的形成10. 1992年陪同邓小平视察的陈开枝这样比喻:“南方视察就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有问题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航船摆正了。(陈伟国《中国历史教学设计研究》)“航船摆正了”的含义是( )A.大力推行国有企业改革 B.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C.回归单一计划经济模式 D.广东设立首批经济特区11.流行标语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下列标语流行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③“发展才是硬道理” 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12.下边是八下教材某单元部分课程子目。据此分析,该单元的标题为( )课程子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的建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区的确立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伟大的历史转折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中国梦宏伟蓝图13.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的“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指( )A.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4.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广为流传的口号。下列历史解释准确的是( )时间 口号 时间 口号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1992年 发展才是硬道理1950年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012年 中国梦1963年. 向雷锋同志学习 2018年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1978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A.新中国前期的口号都和革命战争有关B.建国以来口号都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C.不同时期的口号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D.国际环境的变化是影响口号的决定性因素15.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列不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对外开放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二、材料分析题16.根据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将图一课堂笔记中序号所代表的内容补充完整。(2)图二中首先实行分田到户的小岗村属于哪一省?该村实施的改革措施有何意义?(3)图三中的深圳是经济特区的代表,经济特区“特”何处?请你用一句话评价邓小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识。17.改革开放的步子要加快(节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史料根据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依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三的史料类型。(2)从材料三中获取信息,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学习历史不同角度(如:改革必要性、改革方式、改革意义、改革进程)解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示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材料二:材料三:70年来,近8亿中国人脱贫。这个数字比整个欧洲的人口总和还要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中国实现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采访者 采访记录 被采访者 采访记录福建宁德市某村村民 35年前,我们村的人均收入在160多元。随着政府的扶贫力度不断增大,我们村现在的人均收入大概每个人都能达到18000多元 宁夏银川市某村村民 1998年福建省给我们派来了种蘑菇的专家教授。当时我们搭蘑菇棚都不会搭,他们给我们手把手地教山西省水池村“第一书记” 扶贫干部制度把党员派到农村,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我们所有的资源和力量带领群众致富,改变农村面貌 民建贵州省委主委 中国民主建国会确立了以黔西作为重点帮扶贫困县。用这个实际行动践行和宣传了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摘编自新华社《70年脱贫8亿人!美国小哥发现了中国奇迹的关键》(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走的道路。(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年代尺上①②处的理论名称。(3)依据材料三回答,“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指的是什么 并分析中国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的原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解析】【分析】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即指“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使得“1977年和1978年,中国处于徘徊状态”,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两个凡是”方针仍占主导地位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个凡是”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识记、理解“文化大革命”的危害是解题的关键。2.【答案】B【知识点】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5月16日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题目中的“抓纲”是指以阶级斗争为纲,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排除AC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注意”文化大革命“的知识的识记。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3.【答案】C【知识点】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分析】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事件。1958年大跃进属于1956-1966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属于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能够涵盖这三个历史事件的时期应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项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不符合题意;B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指1956-1966年,不符合题意;C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1956年以后,符合题意;D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1978年以后,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分期问题及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4.【答案】A【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解析】【分析】据题干关键信息“1990年中国只有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并结合所学,我国国有资本从199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83家,因此,材料表明中国国有资本的迅速壮大,故A符合题意;从题干“国有企业”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故BC不符合题意;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5.【答案】C【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分析】由题干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我国自1980年以后,外出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人数持续增长,这主要是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可以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6.【答案】A【知识点】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一“1949年-195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促进了农业发展。由图二“1953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农业合作化运动促进了农业发展。由图三“1978年-198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①②③正确;④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④,故BC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都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7.【答案】C【知识点】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革【解析】【分析】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题干中“全新的道路”指的是实行改革开放。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8.【答案】B【知识点】经济特区【解析】【分析】深圳出现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一座繁荣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排除ACD,选项B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深圳出现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设立经济特区。9.【答案】C【知识点】对外开放【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生活中逐渐出现了Kentucky Fried Chicken(肯德基)、Internet ( 因特网)、High-Speed-Railway (高速铁路)等新词汇,出现这些新词汇的背景是改革开放的实行。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C项正确;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多极化局面的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0.【答案】B【知识点】邓小平理论【解析】【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9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干扰,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这便是题干所说的“船的方向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1992年,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统称“南方谈话”。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航船摆正了”。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方谈话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邓小平南方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1.【答案】B【知识点】“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①“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思想路线;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的;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确立为党指导思想。按照时间先后排列是①②③④。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2.【答案】A【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邓小平理论【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故该单元的标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A项正确;伟大的历史转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国梦宏伟蓝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并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意义等知识。13.【答案】B【知识点】“中国梦”【解析】【分析】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故选项B符合题意;A.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不符合题意;C.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不符合题意;D.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14.【答案】C【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国梦”【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反映的是从1949年~ 2018年不同时期的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可知每个阶段的口号都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同时期的口号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C符合题意;A选项只解释了建国初期的特点,不能体现出材料的整体特征,排除A;B选项与题意不符,建国以来口号不仅都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有战争、思想等方面,排除B;国际环境的变化不是影响口号的决定性因素,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变迁。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内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答案】B【知识点】“四个全面”【解析】【分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年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排除ACD;全面对外开放不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选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相关史实。16.【答案】(1)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联产承包;或:包产到户)②:国有企业;③④:深圳、厦门(或:厦门、深圳)⑤海南岛(2)安徽;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后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3)国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吸引外资和先进科技等进行建设;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4)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应符合本国国情。【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理论【解析】【分析】(1)根据图一课堂笔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重点改革国有企业。对外开放,1980年,中央决定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2)根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因此首先实行分田到户的小岗村属于安徽省。从农村开始的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农村开始富裕起来。(3)根据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深圳是经济特区的代表,经济特区“特”在国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吸引外资和先进科技等进行建设;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应符合本国国情等。故答案为:(1)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联产承包;或:包产到户);②:国有企业;③④:深圳、厦门(或:厦门、深圳);⑤海南岛。(2)安徽;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后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3)国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吸引外资和先进科技等进行建设;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4)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应符合本国国情。【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小明同学预习时整理的课堂笔记和收集的部分图片为依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建立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建立的相关知识。17.【答案】(1)第一手史料、 文献史料(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是我国的农业大国,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式是给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是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先示范、后推广、在实践基础上确定方针政策【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分析】(1)史料根据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第一手资料是指自己直接经过搜集整理和直接经验所得,材料摘自《邓小平文选》,属于第一手史料,也属于文献史料。(2)根据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结合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率先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得到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改变了农村面貌。所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是我国的农业大国,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式是给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是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先示范、后推广、在实践基础上确定方针政策【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18.【答案】(1)起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①邓小平理论;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任务:全面脱贫。原因:政府扶持;制度优势;党员奉献;个人努力;等等。(任意回答两点即可)【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解析】【分析】(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最终找到了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正确途径。(2)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7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由“70年来,近8亿中国人脱贫。这个数字比整个欧洲的人口总和还要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可以看出,材料三中“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指的是全面脱贫。从对四个人物的采访,可以看出,中国实现全面脱贫任务的原因包括:政府扶持;制度优势;党员奉献;个人努力等。故答案为:(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任务:全面脱贫;原因:政府扶持;制度优势;党员奉献;个人努力等。【点评】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及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此后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