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保存部门: 教务处 保存期限: 五年 编号:学 科 中国传统道德 第 一 章 规范 审批签字 时 间第 6-10 节 规范6-10授 课 时 数 2 授 课 方 法 讲授,ppt 教 具授 课 时 间 授 课 班 级 19高铁1-3班教 学 目 的 基本道德规范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1.基本道德规范 2.规范6----10复 习 提 问 规范1——5作 业 练 习 随堂练习教 学 内 容 、方 法 和 过 程 方法和指导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是对信守诺言的人的最高评价。 千金一笑(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讲授新课: 主要内容:基本道徳规范: 诚信 公忠是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它是处理个人与整体、个人与国家、天下和人民之间关系的基本规范。这一道德规范,要求每个个人都要把公共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二位;忠诚于公共利益和事业,在必要的时候为之献身。这种“公而忘私”、“临患不忘国”、“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天下为公”的公忠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仁人志士所提倡和实践,从而凝结为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统治阶级也是一直非常重视公忠道德,并把它作为封建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的。统治阶级的某些思想家,一直把“忠于君主”、“忠于社稷国家”作为公忠的根本要求,从而维持君主和整个剥削阶级的统治。公忠的这种局限性,是由私有制社会所决定的。不过,历代都有进步的思想家积极地宣扬民本主义的观点,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公忠首先是忠于人民、忠于道义。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更是把对一家一姓的忠与对天下对人民的忠区分开来,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忠。我们要继承的正是这种有人民性内涵的公忠规范。 释例:课本P19 宽恕 自已要有一个宽大的胸怀,待人要能宽容,不求全责备,不同别人斤斤计较。所谓恕,就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能够推己及人,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所不愿意做的,所厌恶的事,就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古代思想家认为,这是达到仁爱之德的条捷径,是可以终生遵循的做人原则。古人还认为,遵循这一做人原则处事,可以协调好人际关系,可以赢得人们的真正尊敬和爱戴。然而,宽恕并不是无原则的退让,不是无原则的容忍。在大是大 问题上,应该是寸步不让的,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宽恕。对待仇怨,古人主张“以直报怨”;对待恩惠,古人主张“以德报德”。对于宽恕这一传统规范,历史上有些人做了过分庸俗的理解,所谓“百忍成金”、“唾面自干”就是其突出的表现。这种思想,放弃了做人的尊严,放弃了人生的原则,是奴性意识的表现,已不是宽恕这一道德规范的真正内涵,这是我们应该予以注意的。 释例:课本P21 谦敬 谦敬,是传统道德中关于如何处己的道德规范。谦,即自谦,要求 人们为人要谦虚而不自满。敬,即内心庄严专注,它要求人们做事、待人要一心一意,不随便敷衍。敬是与恭相联系的,内心庄敬专注,外在行为上就会礼敬他人。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那里,谦敬这一规范还是与宇宙之道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客观事物中,盈则亏,满则损,事物总是要向其反面转化。伦理思想家们把这一规律用于为人处世上,提出谦受益、敬得人的观点。这是一种合理的思想,值得继承。但是,在传统道德思想中,有着“不争”、“卑己”等内容,这是一种不求进步的消极思想,它也是封建的尊卑贵贱等级观念及明哲保身思想的一种反映,对此应当予以批判。 释例:课本P25 礼让 礼让是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 着十分广泛的含义。在伦理道德方面讲,它指的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以及各种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式。礼让,也就是按照传统的礼节规定对人恭敬、谦让,以求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礼作为一种言行仪表仪式的规范体系,首先要求每个人自己要能自我克制,服从礼的要求,在仪表仪态上合乎规范,而能这样做才是待人礼让的前提。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华民族推崇礼让有关。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在人民内部,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因此,礼让的道德就更应该加以弘扬。值得指出的是,在传统的礼让道德中,有着过分崇尚“卑让”的内涵,这有时会消融人们敢于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释例:课本P27 五、自强 自强,是传统道德中关于如何处己、如何对待人生的道德规范。所谓自强,就是自我奋发,勇敢地不断地进取。自强这一道德规范不只是对个人的,也是对国家和民族以及各种群体的;不仅指道德方面的自强向上,也指事业方面的努力进取。自强,还包含着改革图新、穷则思变的内容,包含着不甘受困、力求转败为胜的精神。有人认为,这种道德规范也是与天道相联系的。《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天处在一种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作为一个有道德心和事业心的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断进取。这种自强思想,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也铸造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释例:课本P30 本课小结: 道德规范6——10 布置作业: 相关内容故事扩展 相关资料 学习课文 解释课文 学习课文 解释课文 学习课文 解释课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