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6.1《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知识建构与运用:了解艾青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掌握自由体诗的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通过品析词句的方式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大堰河的形象;通过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形象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重点鉴赏艾青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和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段抒发对母亲的怀念、热爱和歌颂之情,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歌颂,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来看一段小视频。这段视频选自美国电影《死亡诗社》,影片中讲述了大量的关于诗歌、自由与生存的意义。今天,给大家看一段节选的关于“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写诗?”的阐释。
其中,关于读诗写诗的意义,影片中有一段话谈到:“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理想,足以支持我们的一生。但是,诗,美,浪漫,音乐,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原因。”读诗和写诗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精神的渴求与追寻,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习《诗经》就无法言说表达自己,读诗让我们获得捕捉爱与美的能力、让我们从历史的模样中找到出路、让我们实现自身内在完整性的达成。为此,我们一生都在进行诗意的探寻。
读诗有无数种意义,那写诗是为了什么呢?仅仅是为了抒发自身的情绪吗?同样,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谈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解释:《诗》可以使人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和鼓舞;可以观察人情风俗的盛衰,认识社会现实;可以通过情感交流,彼此感染,和谐相处;可以抒发心中不平,讽刺不良政治,这是孔子对诗歌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总结。(诗歌有社会功能、诗人承担着社会责任)
别林斯基也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诗人是处于社会前沿的那一群,因此他们更能够体察到世间的任何事物,也因此,他们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诗人蓝蓝曾经说道:“诗人是世界上最敏感的神经”,“诗人的敏感是社会进步的惊觉和抗堕落的疫苗。”就是因为承担着这样的责任,诗人们从不满足于“小我”的天地,而是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心声。读本科二年级时,我的文学创作指导教师,于坚老师曾对我的诗歌创作给予点评,他说道:“诗歌不仅仅是自身情绪的抒发、情感的表达,它更应该和一个国家、民族、命运相联系。”至此,我才明白自己的创作观是狭小的、故步自封的。古往今来,不少诗人以诗反映社会现实、为民请命。 元代张养浩亲睹人民灾难,感慨喟(kui)叹:“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诗圣杜甫的悲叹中,它从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更广阔的人群,于自身痛苦中表现社会的、时代的苦难,他博大的胸怀、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荡着我们的心灵。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艾青又吐露了怎样的心声、承担了怎样的责任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去感受艾青抒发的情感、吐露的心声。
二 、学习目标
1.知识建构与运用:了解艾青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掌握自由体诗的特征。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通过品析词句的方式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大堰河的形象;通过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形象美。
3.审美鉴赏与创造:重点鉴赏艾青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和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段抒发对母亲的怀念、热爱和歌颂之情,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歌颂,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三分诗,七分读”品味诗歌,需要从读开始。首先,我们通过听名家范读,初步感知诗歌。要求:在听的过程中,为每一节标注序号,标注重点字词读音、并勾画出关于“我”、“大堰河”的相关信息,填写下列档案表。
【先解决序号12个段落、解决相关信息】
姓名 我(艾青)
身份 地主的儿子
职业 诗人、画家、革命工作者
与大堰河的关系 乳儿与乳母
【插入作家艾青的相关信息】
(1)写作背景介绍:艾青说,《大堰河——我的保姆》“带有自传性质”,“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写的全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艾青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地主家庭。出生后,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我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爱我,我也爱她。”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花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2)作者介绍: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 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 卓越的民族诗人 ”。主要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
1933年,艾青写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据说署名时,当他将“蒋”字的草字头写下后就停了下来,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自己也身陷牢狱。因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且为避开敌人的注意,便信手在草字头下打了个叉,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澄”字的方言谐音为“青”,就这样“艾青”成了他的笔名。这是关于艾青笔名由来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
点拨:大堰河是谁?她的工作是什么?她的经济情况如何?
【插入大堰河相关信息】
姓名 不详
年龄 四十几岁
职业 保姆、雇工
家庭成员 丈夫、五个遭遇悲惨的儿子
生活状况 艰苦
丧葬情况 凄苦
艾青的保姆大堰河,是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人,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大叶荷”称呼她,浙江金华方言中,“大堰河”与“大叶荷”谐音,因此,把她叫成“大堰河”。大堰河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村招赘,又生了两个孩子。那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除了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的多了,就自然明白了其中的意义、道理。下面,我们通过齐声朗读,整体感知诗歌。要求:在朗读的过程中划分层次,读完后归纳每一层次主要内容。
请同学谈一谈你是如何划分层次的?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第一层(1~3):引起回忆——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
第二层(4~8):生前——大堰河生前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
第三层(9~10):死后——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四层(11~12):直接赞美——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
深入研读
我们说诗词是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那么诗人艾青在叙述与大堰河的这些故事之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要想解答此问题,我们需要知道鉴赏诗歌的几种方法:
诗词阅读十口诀:从题目抓住题材,从关系分析技巧,从褒贬辨别倾向,从辞色把握风格,从冷暖体味悲喜,从细节解读形象,从转换弄清思路,从背景联想意图,从尾句了解主旨,从整体品评意境。——从人称代词的转换把握情感脉络。
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寻找人称代词的方式去把握诗歌中诗人的感情,理清感情脉络。
1.第一节中,有哪些人称代词?这些人称代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我——她,以“她”称呼大堰河,仿佛大堰河和我十分疏远,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在诗歌的开头,诗人用一种旁观者和外人的视角进入,仿佛是一步步走进诗歌,而我们的情感也需要有所铺垫。如果我们用温度来描述,诗歌开头情感的温度大概是多少?情感仿佛是零度的,诗人带有一种冷静的旁观者的距离感,由此点出了大堰河低贱的地位,暗示出当时的社会背景。——语调平缓,但又不失深沉的思念——请同学读
2.第二节中有哪些人称代词?这些人称代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我——你。从她变为你,原来那种冷静的、疏远的距离就有所拉近。我虽然是地主的儿子,你只是一个卑微到连名字都没有的女人,可是你却养育了我,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激之情跃然而生。
3.第三节中有哪些人称代词?这些人称代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我—你,但把描写的重点落在了“你”——大堰河的身上。中间,我们就可以看到其连用了四个排比句,以及一系列冷色调的意象,描绘了一副凄凉、衰败、荒弃的场景,在对这种浓重渲染中,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浓烈、低沉
通过前三节对人称代词的把握,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应该是怀着一种追坏、痛悼的感情在思念着大堰河。
4.第四节有哪些人称代词?这些人称代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依旧是落在“你”上,诗人连用了八个“在你……之后”这样的句式,诗人抓住了大堰河八个辛勤劳动的场景,来突出大堰河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后要突出大堰河工作的繁忙,就应该采用较快的语速,逐步上升的语调,进一步凸显大堰河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在这几个场景之后,诗人提到“大堰河用厚大的手掌抚摸我”,从抚摸我这一个词就可以看到大堰河对我的关心、照料、温暖、爱,抒写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
5.5、6节一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两段的人称代词是落在“我”身上,这个时候,我因为要念书,所以被亲生父母带走了。
这个时候是诗人的心情有些“不舍”。
从哪里能看出这种不舍?——“被”“领回” “自己的家里”;而此时的大堰河却哭了、从这种苦,我们可以看出:她不舍,在这泪水里,包含了贫苦的保姆对乳儿无比真挚深厚的感情。
第6节,诗人连用十个我,突出来到新家后,我的忸怩不安,一种对新家的陌生感。
第6节诗人从哪些方面描写自己陌生的家?有什么作用?本节首尾诗句相同,为何标点符号不同?
①从吃、穿、住、用等方面极力铺叙了地主家富裕奢华的生活。
②与第4 节大堰河家的贫穷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在自己家里的陌生感、拘束感,反衬出在大堰河家中的温暖融洽,表达了“我”对大堰河及其一家真挚的爱与深深的留恋。
③标点符号的变化,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首句用叹号写出诗人回到自己家中后的陌生、新奇、惊讶。结尾用句号,写出诗人不得不承认“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这个事实。
感情:怀念、不舍、不安、失落。——低落的心情
6、第7、8节有哪些人称代词?这些人称代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第七段,转向了她。依旧是旁观者的身份,但是这个旁观者却多了一些共情力。为什么这么说,这里连用了六个排比句,写大堰河劳动的场景。大堰河在地主家劳动要做哪些事?大堰河从事这些劳动时的神情是怎样的?
从劳动的场景,看出大堰河是纯朴宽厚 勤劳善良。
从神态,看出大堰河是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心理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她的麻木与不觉悟。
联系《祝福》: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里的描写使我们联想起鲁迅《祝福》里对祥林嫂的有关描写。鲁迅写祥林嫂逃出婆家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虽然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也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在苦水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心理状态。
感情:渗透着诗人对大堰河的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情
第八段:
第8节有哪些人称代词?这些人称代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他:这里出现的他其实就等同于我,也是诗人自己。诗人把我转化为他,进一步增加了抒情的客观性和故事性。大堰河对他的这种爱是无私的、是显而易见的、是深切且真挚的。
“她”,平静地叙述了大堰河的苦难和她那美好的但永远也不能实现的梦,这使得封藏希望的甜美的梦更加的真实、合理。令人不禁心生同情。
大堰河的“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
这个梦对于大堰河来说是非分的,是一种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执着的期待。身份地位的差异,只能让她把对乳儿的美好愿望埋在心底。
在同情之余,便又会产生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怒和诅咒,这也正是诗人感情的变化过程。
第八节诗人说“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探究大堰河“梦”的深层次内涵。
虽然这个梦是大堰河心灵角落中的最大的秘密,最隐秘的伤痛,虽然她没有说,可我知道大堰河有这样的一个梦,这反映了我和保姆之间心灵的默契,饱含着对保姆的深深理解和同情。表现了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亲情之美、人性之真。
“爱子心无尽”,一个“梦”,封藏希望的甜美,寄托着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拳拳之心。就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所写,母亲面对“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在希望自己的儿子有一天能获得幸福,为了这个梦想,她忍受着心灵上的“痛苦”,慰藉着儿子。
朗读:深情、愤怒。
感情:眷恋感激
第九段:她 —从旁人的角度观叙事大堰河的死:凄惨。升华悲痛、内疚、悔恨,
a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她是在没有弄清自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没有弄清解脱悲剧命运的道路时死去了。
B.诗人强调:“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为什么?
(1)大堰河死时还念着乳儿。
(2)表现作者因未能最后看一眼乳母而内疚悲痛的心情。
这样写加重了悲剧气氛,表达了自己非常遗憾之情。
朗读:悲痛、内疚
阅读第9节思考:第9节写大堰河一生劳苦之重与死时葬殓之薄,这节运用了不少定语来修饰,找出来,说说这些修饰语的作用?
“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表明大堰河一生凄苦之沉重;“四块钱的”“几尺见方的”“一手把的”表明安葬之简陋。其中蕴涵了诗人对不公正的社会的愤慨,也含着对大堰河深深的悼念与歉疚。
情感:愤怒
第十段
这一节描绘大堰河死后她的家人的悲惨境遇。最可悲的是大堰河的悲剧还在他的丈夫和他的儿子身上重复和继续着。只有她的乳儿“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里的咒语”, 表明诗人对大堰河后代悲惨命运的同情、对旧世界的憎恶。
从她转变为我,直接抒发诗人对大堰河后代悲惨命运的同情,对旧世界的憎恶;
“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一句,表明诗人与被压迫遭痛苦的阶级弟兄心连心。
当“我”漂泊回到故土时,和大堰河的儿子们碰见了,诗中把这说成是“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表明诗人与被压迫遭痛苦的阶级兄弟心连心。真实的笔触,包含着控诉的心声。诗人自己,终于彻底背叛了他出生的那个阶级,而与养育他的那个阶级结成了真正的兄弟。而在第6节中写“我”回到自己家中,却说成“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且看着“不熟识的妹妹”,一切都感到“忸怩不安”两相对比,诗人的亲疏爱憎何等鲜明。
感情: 死后——同情憎恶
第11段
我——你,当愤怒在胸中澎湃时,诗人笔下的称呼也改变了,用了第二人称“你”,这种直呼正是胸中感情进发的体现。
1.紫色的灵魂如何理解?
本意:伤疤的颜色:悲哀、伤痛
“紫气东来”“紫禁城”:高贵、神圣的象征
《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丁香:紫色的、神秘的、委婉的感觉;忧愁的、哀怨的
大堰河:苦难、不幸的一生
高贵、圣洁的灵魂
如何理解“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大堰河”和“她的儿子”代表着被剥削的阶级,艾青通过对大堰河凄惨的身世、低微的身份、艰苦忙碌的一生的描写,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正是这些像大堰河一样的人类社会的保姆,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用宽厚、善良的心给人以温暖。但是这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被挤干了乳汁,流尽了血汗,养活了别人,自己却一无所有,过着悲惨的生活。诗人对于他们充满了同情尊敬,所以赞美、讴歌他们,“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是作者对大堰河的爱的升华,使诗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诗人把对大堰河的爱升华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爱。
主题:
深切同情大堰河的悲惨命运
愤怒控诉不公道的黑暗社会
感情:同情、愤怒
语速:快
第13段
第二人称“你” :诗人愤怒、思念的感情交织起来,达到高潮,所以这时采用的仍是能表现昂扬激烈感情的第二人称“你”。
对大堰河的直接赞美,回应开头,重现诗的主旋律。整首诗结构严谨,一气呵成。
是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作者用呼告手法,直接抒发对大堰河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爱戴之情,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潮。
感情:赞颂讴歌
总之,人称的变化使得诗人能够成功地把他感情的起伏变化即由深沉到激动不已,再到平稳,最后进发表达出来。
结构总结
全班朗诵
主旨总结:
这首长篇抒情诗选择了大堰河若干生活片断,一系列细节,多侧面地展示了她丰富的个性。大堰河勤劳纯朴、善良无私,在她身上,概括了千百万劳动妇女的共同品质。 “大堰河” 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她的悲剧命运很有典型性,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作者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与追思,塑造了大堰河勤劳、善良乐观、慈爱的形象,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表现了对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的同情与关注,表达了对黑暗的旧世界的痛恨和诅咒。
人物形象总结:
大堰河人物形象意义
1.大堰河作为“我”的乳母——她慈爱、情感真挚、待我如亲生,向读者展示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2.大堰河作为一个底层劳动人民——她贫穷、勤劳、纯朴善良、任劳任怨、坚强乐观
现实意义:以大堰河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参命运的根源是这不公的世道,所以“我”要揭露这样的世道,控诉和诅咒,为千千万万个底层人民发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