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王安石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 。
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
文体介绍

“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属于名词的范畴。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 “ 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 ” 的意思。
解题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解题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当时在朝廷中设立谏官和御史,通称台谏。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王荆公不善缘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弊,亦不浣濯。”
——叶梦得《石林燕话》
王安石其人
据说王安石从来不换洗其长袍,一般是其同僚在一定时间邀他去澡堂偷偷将其旧袍换掉,而他每次洗完澡出来,也不曾注意到自己的衣袍被换了,不管怎样,他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
一次宴会,王安石将摆在其面前的鹿肉丝吃了精光,同僚便告诉其妻王安石爱吃鹿肉丝。王妻甚感意外,便叫同僚们下次宴会时将其鹿肉丝放得离他远点,将其他菜放在他面前,结果王安石又将他面前的菜吃个精光,浑然不觉桌上有鹿肉丝。
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其外在。
----林语堂
写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扣老百姓的钱呀!我不同意。
司马光
王安石
必须变法,理财,整军,是时候正一正风气了!
宋神宗
支持你,干就完了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此文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创作背景
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焉尔。
---王安石《送孙正之序》
王安石的人生信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当下流行什么就认为什么是对的,这种人是普通人;自己认为对的就坚持己见,这种人是君子;坚持自己的见解,并不是自私自负的表现,是因为圣人之道在里面。
---王安石《送孙正之序》
为圣人之道,不顾众议,锐意改革!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 ,不复一一自辨。
启:陈述,禀告;
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操:持;
术:方法,主张,这里指政治主张;
强聒:勉强唠叨,这里指勉强解释;
见察:被理解;
上报:敬辞,给您回信;
辨:同“辩”,分辩,辩白;
译:安石禀告: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意认为跟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
第1段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视遇:看待,对待;反覆:书信往返;
卤莽:“卤”同“鲁”,简慢草率;
具:详细;
见恕:见,代指“我”,原谅我。
译:又想到您一向待我优厚,书信往来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第1段
文化常识
古代常用谦称
鄙人: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
仆: 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
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旧时男子自谦辞。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
在下: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盖:发语词;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尤:特别;
名实: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得:清楚;
所以:......的原因;
见:动词前相当于代词“我”;
以致:因而招致;
怨谤:怨恨毁谤。
译: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现在君实您指教我的原因,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其他官吏的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别人的劝告,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毁谤。
第2段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
项目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之法 改变集贫局面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的局面,增加政府收入
市易法 在开封设“市易务” 限制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 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政府低息贷款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方田均税法 按土地多少收税 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
强兵之法 改变积弱局面 将兵法 在各路段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 提高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 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化训练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青苗法
内容: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作用: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局限:
强制农民借贷,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农田水利法
内容:
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
作用: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 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局限:
兴修水利数量逐渐成为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政府强制百姓修建水利,加重人民负担。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
内容: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作用: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局限:
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司马光 王安石
侵官 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生事 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征利 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拒谏 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对于司马光的指责
王安石如何辩驳?
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则:却;以谓:以为,认为 ;
人主:君主,皇帝;
议:议定; 修:修正;
授:交给;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
举:施行; 以:表目的,来;
辟邪说:批驳不正确的言论;
难壬人:排斥巧言献媚的小人;
前:预先;
译: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不算是侵夺其他官吏的职权。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来兴办有利(事业)除去弊端,(这)不能算是生事扰民;为国家治理整顿财务,(这)不能算是(与民)争夺财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言谄媚的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别人的劝告。至于(社会上对我产生)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预先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焉尔。
---王安石《送孙正之序》
王安石的人生信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名实之辩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
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
司马光的观点 王安石的反驳(第二段) 核心观点
侵官 具体理由
生事 具体理由
征利 具体理由
拒谏 具体理由
怨谤 具体理由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先立后破,
为变法正名
为自己寻找改革势在必行的道义依据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助人主
遵先王
谋天下
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
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
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
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
司马光的言辞攻击、指责非难
王安石完美防守
守中有攻
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恤:忧虑,顾念;
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
乃:才;
量:估量、考虑;
抗:抵抗,斗争;
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念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皇上才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不考虑政敌的多少,想要尽力帮助皇上来抵抗他们,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第3段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非特:不只是;
度:计划;
度义而后动: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
是:认为正确;
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膏泽斯民:施加恩惠给人民;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守:墨守 ;
知:领教。
译:盘庚迁都(的时候),对上位者怨恨的全是老百姓,不仅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罢了;盘庚不因为怨恨的人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缘故。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此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来施加恩惠给人民,那么我自知有罪了;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第3段
王安石的反击(第三段) 反击1
反击2
反击3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保守派的思想根源
举例论证
动之以情,表达刚毅不屈的精神意志。
剖析改革遭遇抵制的深层原因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代书信的套语】
由:机会 会晤:见面 不任:不胜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向往:仰慕
【翻译】没有机会见面,内心不胜仰慕到了极点!
语气由强硬转为缓和
第4段
>>总结作者形象
......
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你认为改革家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深刻地洞察力:习于苟且 不恤国事
坚如磐石的决心:寡不敌众 助上抗之
兼容并包的气度:直面质疑 一一解释
非凡的胆略:迎难而上 负重前行




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江西省),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王安石
北宋救心丸,大宋我抢救过了,可以埋了
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66岁。
补充材料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好友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虽愧多闻,至于直谅,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则固不敢为也。——益友
司马光把自己当作王安石的“益友”,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对方写信,陈述自己对于老友主导的这次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见:“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于私尽朋友之谊,于公推心置腹,可谓光风霁月,贤者情怀。
补充材料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
但是他们两位大贤友情的断绝就始于这两封书信。
《宋史· 王安石传》记载:“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yí)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
“呜呼!二公之贤多同,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
【王安石病逝后】
王安石去世后,有人想趁机诋毁王安石,司马光却说:不可毁之太过。
【君子和而不同】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有着磊落的襟怀,他们虽在政见上有很大分歧,但都是以维护宋王朝统治为出发点。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安石,以为王安石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之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安石作客观评价。用司马光的话说,“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王安石也承认,他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文化常识
古代常用谦称
鄙人: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
仆: 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
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旧时男子自谦辞。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
在下: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他们一个是变法的积极推动者,一个是极力反对者。针锋相对,寸土不让,可是两人的争斗却都是为了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实现富国强兵、百姓安居乐业的治国理想和宏伟抱负,而非为了一己之私。
所以他们的争斗是君子之争,体现出来的是坦荡的胸襟和无私的情怀,而没有见不得阳光的人身诋毁,而且二人在品德学识性格上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个人品质高尚,才华横溢,勤俭节约,不贪财,不好色,不懂得享受,一心为国家,为人民。
从二人的通信,细察便可看出,他们是开诚相见、直抒胸臆的,虽然是论战辩难的书信,却也注入了朋友间的情谊,虽然政见不同,却不妨碍原来的友谊,再如欧阳修、苏轼也曾经不赞成新法的某些措施,但王安石与他们之间的私人感情仍然是很好的,不以私废公、也不因公忘私,这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胸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