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说课稿教材分析说课内容说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学法教法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学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学习其它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说教材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过程与方法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教学目标情感与价值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圆柱、圆锥若干个、沙子学具学生自制的圆柱及圆锥等。二、说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三、说学法1、实验转化法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2、尝试练习本节课在教学三道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布置作业,形成技能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归纳总结,促进发展达标检测,落实新知四、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什么是体积?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2)、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圆锥锥,它有什么特点呢?它的各个部分都用哪些字母来表示。(一)前置作业展示2分米3分米2分米3分米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圆锥的体积怎么求呢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合理猜想,指引方向选择哪种立体图形研究圆锥的体积更合适?为什么?我们用实验法来探索圆锥体积的 计算方法。2、教师指导,探索实验(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实验一 用空圆锥向等底等高的空圆柱中倒沙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1)用空圆锥装满沙,倒进空圆柱中,可以倒几次?(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实验二 用空圆锥向不等底或者是不等高的空圆柱中倒沙子。你发现了什么?3.全班交流,汇报结果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V柱=3V锥=3Sh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1.2米4米(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解决实际问题把一个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加工成一个最大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四)达标检测,落实新知(五)总结归纳,促进发展1、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互说中系统整理)2、用什么方法获取的?你认为哪组表现最棒?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1、必做题:这个陀螺的体积是多少?(单位:分米)336(六)布置作业、形成技能2、选做题:在课外选一个实物圆锥体,自己测量、 算出它的体积。五、板书设计沙堆的面积:3.14 × ﹙ 4/2﹚ =3.14x4=12.56(平方米)沙堆的体积:12.56 ×1.2 ×1/3=12.56 ×0.4≈5.02(立方米)答:本节课始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猜想、操作的机会,并遵循了“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