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红色教材,也是一篇回忆录。通过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在父亲被害十六年后回忆其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与敌人坚决斗争的情景及被害后一家人的悲痛之情,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敬仰与深切怀念。本文作为单元第一篇现代文阅读,需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对于帮助学生学习习作要求“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有良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设计理念本文是读写结合单元的精读课文,在单元人文主题“理想与信念”的牵引下,本文教学要引领学生感受李大钊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紧扣“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训练点。在分析人物形象上,则正好以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为抓手,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二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本文突出的表达特点,主要引导学生感受在叙述过程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形象,其次是前后照应,强化中心,突出感情。从而为学生还原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敬佩,以及对父亲深切的怀念。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生字词,会写“阀、避”等15个生字。辨析形近字“避”和“僻”,重点指导书写“靴”“魔”,正确读写“埋头”、“整理”等20个词语。2.初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出文章的四件事。3.结合搜集资料和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李大钊的英雄形象。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出文章的四件事。2.初步感受李大钊的英雄形象。教学过程节点 时间1234导入创设情境:结合时间,了解背景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作者(李星华)于(1943)年所写下的对自己父亲(李大钊)的回忆,而文中的“十六年前”指的正是历史上的(1927)年。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请你说一件1927年的中国发生的大事。总结:1927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年。《十六年前的回忆》所写的,就是这样一个血雨腥风的历史背景。2.齐读课题,走进文本,共同在本课的学习当中,体会李大钊的精神品质。学习任务一:切入回忆,梳理节点活动1:借助表格,梳理时间预设:(1)那年春天(第2自然段)(2)4月6日早晨(第8自然段)(3)十几天过去了(第19自然段)(4)28日黄昏(第30自然段)学习任务二:扫描回忆,梳理事件活动1:借助表格,归纳事件节点 时间 事件1 那年春天 李大钊( )2 4月6日 李大钊( )3 十几天过去了 李大钊( )4 28日 李大钊( )预设:(1)那年春天——李大钊坚守(2)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3)十几天过去了——李大钊被审(4)28日黄昏——李大钊被害学习任务三:初识大钊,说说印象活动1:结合文本,说说印象。同桌讨论,结合文本说说李大钊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英勇无畏,对党忠诚,视死如归······)自主阅读几代共产党领导人对李大钊的评价。同桌四人讨论:读了领导人对李大钊的评价,你对李大钊有怎样新的认识。4.全班交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感悟李大钊对工作高度负责、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形象。2.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教学重难点1.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并借助资料,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2.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教学过程回顾上节所学:自主读文回顾。 2.全班集体交流。(预设:本文按照李大钊坚守、被捕、被审、被害的顺序,写了作者李星华对父亲李大钊的回忆。)学习任务一:聚焦人物,体会品格活动1:寻找动神心语,初步分享交流。自主阅读文章,圈点勾画。 2.采用关键词标注出描写外貌、神态、言行的部分。活动2:聚焦动神心语,体会人物品质。继续自主阅读,对文中描写李大钊动神心语的地方进行批注式阅读。 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师生交流。 4.多形式的朗读、想象。活动3:结合相关资料,增强情感认知。阅读补充资料和《狱中自述》。 交流阅读感受。 3.重点说一说从李大钊的狱中表现和他写的《狱中自述》中能体会到他身上怎样的品格。活动4:阅读创意表达,落实读写结合。阅读引文。 展开想象,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口头练说。 自主创作。 同桌交流。 6.全班交流,互评互改。学习任务二:首尾照应,体会好处活动1:小组讨论交流,首尾照应好处。自主阅读文章开头段落和最后两个自然段,通过反复阅读,思考其内在联系。 小组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提出疑惑。活动2:聚焦首尾呼应,进行写作借鉴。认真阅读文版,圈划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自主分析文中前后照应部分的好处。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说一说如何将此种写作方法运用在习作中。预设PPT出示:(1)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学习任务三:传承文脉,缅怀先烈活动1:分享交流资料,拓展阅读积累。预设:(1)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原子弹。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科研工作者,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2)1998年,举世罕见的洪灾肆虐全国。人民子弟兵在最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众志成城,创造了抗洪救灾、保卫家园的伟大奇迹。(3)2020年,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医护工作者,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舍生忘死,逆行而上,奋斗在抗疫的最前线。任务延伸:1.完善课堂练笔。 2.继续为绘制红色手抄报搜集资料。 3.继续阅读《红岩》等革命题材小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