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同步检测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同步检测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同步检测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次飞行乘组的选拔除了考评个人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知识技能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出舱活动对航天员的要求,航天员的飞行经验、年龄、与任务的匹配性,还有彼此之间的心理相容性,和乘组之间的搭配等。从辩证思维角度看,本次飞行乘组的选拔( )
①尊重了质量互变规律,加强日常训练以适应飞行要求
②采用了分析方法,对航天员的各方面素质分别进行考察
③借助了选言推理,考虑航天员是否具有完成航天任务的能力
④运用了综合方法,全面考虑航天员各方面素质对执行任务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恐怖谷理论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如图1所示)。比如,机器人的仿真度越高人们越有好感,但在相似度临近100%前,这种好感度会突然降低,越像人反而越反感、恐惧,好感度降至谷底。可是,当机器人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相当于普通人之间的相似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会再度回到正面,贴近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移情作用。由此可见( )
①“好感”与“反感”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过渡
②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动与静有序交织在恐怖谷效应中
③通过类比推理,我们认识了恐怖谷理论的本质属性
④制造机器人需要把握好仿真度的“分寸”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相会。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彰显中国人筑梦太空达到一个新高度。我国的太空探索体现了( )
①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③科学实验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活动
④事物发展的趋势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胜利“会师”。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来经过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攻坚克难后首次实现的两艘载人飞船停靠及乘组轮换。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鼓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而展可看出( )
①空间站的建成将为新的质变开辟道路
②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③只要有量变的积累就会有质变的发生
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在云南,生活着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等由原始社会跨越式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上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针对这些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状况,采取一系列特殊政策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当地经济和文化,使“直过民族”奇迹般地实现“日月换新天,一步跨千年”。对此,下 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针对实际状况采取特殊政策是创造“直过民族”发展奇迹的关键
②帮助“直过民族”一步跨千年,突破了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制约
③由原始社会直过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实践中创造的人为事物的联系
④社会形态的跨越式过渡体现了当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飞跃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毛泽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A.要把握适度原则 B.办事情要抓重点
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7.(2017·温州中学10月卷)唐代诗人元稹在《蚁》中写道:“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因蛟鲸。”与该诗句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D.言之非难,行之为难
8.关于创新有这样两种观点:一是创新不是从1到N,而是从0到1;二是从0到1是创新,从1到N也是创新。观点二的合理性在于它认识到(  )
①事物的变化发展存在量变与质变两种状态 
②仅仅依靠“从有到多”的量变也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③只有“从无到有”的质变才对新事物的发展有意义 
④事物的发展会经历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的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这说明
A.坚强的意志可以战胜一切困难险阻
B.新事物总是在迂回曲折中向前发展
C.在认识和解决矛盾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0.有的人做事情往往急于求成,总是企图“立竿见影”。这样的做法违背了(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B.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D.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11.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没有量的增长,就不能为经济运行提供托底,没有质的提升,就不能让经济作用发挥更有效率。要坚持不懈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正确处理“量与质”的关系。这是因为(  )
①质变实质就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量变
②事物的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③新质的变化必须要建立在新的量变基础上
④量与质有机结合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下图表示的是压力与绩效的倒U关系。当人们面临的压力过小时,会觉得工作乏味,注意力很难集中到工作,工作绩效很低;随着工作压力逐渐增大,人们受到刺激,绩效会得到提高。在压力达到最佳点之前,人们的工作压力越大,绩效越高;而工作压力超过最佳点后,随着压力增加,人们会面临急躁、焦虑、崩溃等状态,压力越大,绩效越低。这表明( )
①压力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②进行压力管理、提高工作绩效需要坚持适度原则
③面对工作压力,要注重量的积累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④通过压力管理,可以形成适合自己的压力与绩效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在《黄帝内经》中的“五劳所伤”中有这样的记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说明(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③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④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4.经过持续奋斗,2020年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主要告诉我们( )
①量变和质变是两种不同的状态
②质变比量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④要在新质基础上开启新的量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孩子抱着手机刷个不停像是中了毒”“刷抖音、看快手成了留守儿童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原本能够提供多样化精神食粮的手机APP,让人有一种“我才夹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的尴尬,在不知不觉中受困于“信息茧房”。这启示我们( )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积极促成质的飞跃
16.2020年11月23日,贵州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经过长期努力,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顺利实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不懈努力。材料体现了(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
②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从新质开始新的量变
③任何时候都要注重量的积累,促成事物的质变
④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比量变更能推动事物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饮茶对健康有益,但茶叶中含有相当量的氟元素,氟元素超过安全量,就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等。这说明( )
①认识事物的度,能更准确把握事物的质
②只要把握事物的度,就能对事物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③把握事物的度,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④认识事物的度,就不会犯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荀子·儒效》中的名句“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向我们指出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这体现了( )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根据需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
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要保持事物的特定的质稳定不变
D.量变在前,质变在后
19.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完美收官,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为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下列同学观点合理的是( )
①甲:嫦娥五号完全可以独立自主地认识和探索月球
②乙:探月实践促进了人类对月球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③丙:“三步走”完美收官体现了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④丁:嫦娥五号的成功说明量变为质变开辟新的道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0.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思维状况既有上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影子”,又向下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趋近。例如:学前儿童的思维继承着婴儿动作思维的特点,但形象思维也开始发展起来。这表明( )
①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一个突变的过程
③事物的量变最终必然引起质变 ④事物的发展存在前后相继的联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探月工程从2004年正式启动,至今已有18年。18年风雨兼程、步履不停,留下了曲折却饱满的历史印迹。这印迹记录的不只是一项浩大繁复的超级工程,更是对中国航天快速成长以及中华民族共同砥砺前行的见证。
2007年,嫦娥一号实现了我国首次月球环绕探测。2010年,嫦娥二号创造了中国航天器最远飞行记录,不断刷新宇宙深空的“中国高度”。2013年,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把“玉兔号”的足迹刻在了月球上。2018年,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2020年,嫦娥五号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规划。
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一个个辉煌成就的取得,无不凝聚着一代代航天人的顽强拼搏,不懈努力。每个阶段、每个时期的计划和任务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为下一步发展积累宝贵经验。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刷新了中国科技创新新高度,激发了中国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揽月而归,踏梦而行,探月没有终点,中国人的足迹必将抵达更加浩瀚深远的星辰大海。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中质量互变规律的知识谈谈对“揽月而归,踏梦而行,探月没有终点”的理解。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悬崖村”的344名村民,走下了新修的2556级钢梯,翻过了那座压在头上的贫困大山;宁夏国原市黄河水调蓄工程建成通水,曾经“苦瘠甲于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告别了水资源短缺;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族人有了公路、住进了安居房,实现了“一步千年”的跨越。一个个山乡巨变,一幅幅锦绣画卷,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不变追求。历史性的抵达,往往也意味着开创性的进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今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依然需要焕发“过了一山再登一峰”的干劲。
“历史性的抵达,往往也意味着开创性的进发。”结合材料,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广大青年要牢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从质和量的角度,谈谈日积月累地践行正确的价值观与成就人生精彩之间的关系?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航天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1992年,国家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至今已走过30年的历程。逐梦的30年间,我国造就了筑梦太空的坚实底座和底气。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再到神舟十四号,从无人到一人一天进入太空再到多人多天进入太空,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再到驻留太空3个月、6个月,中国空间站蓝图绘就,中国人建立了自己的太空之家,迈向了全面认识和开发太空的时代。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奋力拼搏、接续奋斗,以“满格的信心、满血的状态、满分的表现”,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创造中国奇迹,中国航天科技不断攀登,助推飞天梦伸向更远的天际。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说明“我国航天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参考答案
1.C
【详解】①:材料未涉及尊重质量互变规律,加强日常训练以适应飞行要求,①不符合题意。
②:本次飞行乘组的选拔对航天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素质分别进行考察,采用了分析方法,②正确。
③:此次选拔还需要综合考虑出舱活动对航天员的要求,还有彼此之间的心理相容性,和乘组之间的搭配,这是联言推理,不是选言推理,③错误。
④:此次选拔除了考评个人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知识技能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出舱活动对航天员的要求,航天员的飞行经验、年龄、与任务的匹配性,运用了综合的方法,④正确。
故本题选C。
2.B
【详解】①:整体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好感”与“反感”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对立双方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过渡,①正确。
②:人类对机器人、非人类物体的动与静有序交织在恐怖效应中,②错误。
③: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运用类比推理认识恐怖谷理论的本质属性时,应该注意提高其可靠程度,③错误。
④:机器人的仿真度越高人们越有好感,但在相似度临近100%前,这种好感度会突然降低,这告诉我们要把握适度的原则,制造机器人需要把握好仿真度的“分寸”,④正确。
故本题选B。
3.A
【详解】①②: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相会。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彰显中国人筑梦太空达到一个新高度。我国的太空探索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①②符合题意。
③: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科学实验是探索世界规律的实践活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错误。
④: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④错误。
故本题选A。
4.C
【详解】①:空间站的建成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①说法不准确,排除。
③: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③排除。
②④: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鼓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体现了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具有社会历史性,②④正确。
故选C。
5.A
【详解】①③:上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针对这些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状况,采取一系列特殊政策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当地经济和文化,使“直过民族”奇迹般地实现“日月换新天,一步跨千年”,这表明针对实际状况采取特殊政策是创造“直过民族”发展奇迹的关键,由原始社会直过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实践中创造的人为事物的联系,①③入选。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帮助“直过民族”一步跨千年,并没有突破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②不选。
④:社会形态的跨越式过渡,主要体现了了当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性,④不选。
故本题选A。
6.C
【详解】C:毛泽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条件成熟时,要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C项符合题意。
A:该选项强调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材料不涉及,排除A。
B: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其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办事情要抓重点。该选项材料没体现,排除B。
D: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该选项材料没体现,D项均与题意不符。
故正确选项为C。
7.B
【详解】B∶“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这是强调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要重视量的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了量变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变的道理,B项正确。
A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体现了联系的观点,AC与题意无关。
D∶言之非难,行之为难,强调实践,D与题意无关。
故本题答案应为B。
【点睛】
8.B
【详解】①符合题意,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从0到1是创新,从1到N也是创新。”,说明事物的发展要经过量变与质变的两种状态。
②观点错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但并不是“从有到多”的量变也能实现事物的发展,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且质变也并等于发展,只有前进、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
③观点错误,发展是通过质变的实现的,但质变并不等于发展,所以“从无到有”的质变并不一定对新事物的发展有意义,而且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对事物的发展也有意义。
④符合题意,“从0到1是创新,从1到N也是创新。”,说明事物的发展会经历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的过程,循环反复,不断前进。
故选B。
【点睛】正确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并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看,质变更为重要。只有质变,才完成了量变,才肯定和巩固了量变所获得的成果;只有质变才能完成新质的事物;只有质变才能引起新的 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但并不是说量变就不重要了,没有量的长期积累,是不会有质变的产生的,所以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9.D
【详解】D: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这说明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D正确且符合题意。
A:“坚强的意志可以战胜一切困难险阻”说法绝对化,A排除。
BC:材料反映的思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而没有体现“新事物总是在迂回曲折中向前发展”、“在认识和解决矛盾时要坚持适度原则”,BC排除。
故本题选D。
10.A
【详解】A:做事情往往急于求成,总是企图“立竿见影”。这样的做法违背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A项正确。
BD:材料强调的是要重视量的积累,没体现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和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排除B、D两项。
C:量变与质变都重要,C项错误。
故本题选A。
11.D
【详解】①:该选项混淆了量变和质变的概念,没有看到二者的区别,①说法错误。
②④:由题干可知,没有量的增长,就不能为经济运行提供托底,没有质的提升,就不能让经济作用发挥更有效率,表明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而量与质有机结合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②④符合题意。
③: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而不是新质的变化必须要建立在新的量变基础上,③排除。
故本题选D。
12.A
【详解】①:随着工作压力的逐渐增大,人们受到激发,绩效会得到提高,在压力达到最佳点之前,人们的工作压力越大,绩效越高,说明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①符合题意。
②:工作压力超过最佳点后,压力越大,绩效越低,说明提高工作绩效要坚持适度原则,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不能反映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主要强调的是坚持适度原则,把量变控制在合理范围内,③不合题意。
④: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形成适合自己的压力与绩效规律"的说法错误,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3.B
【详解】①②③④:“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既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也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并不提出体现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和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的内容,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4.D
【详解】③:经过持续奋斗,2020年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主要告诉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③正确。
④:2021年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主要告诉我们为实现持续发展,要在新质基础上开启新的量变,④正确。
①:该选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①排除。
②:量变和质变对推动事物发展都很重要,②错误。
故本题选D。
15.C
【详解】C:手机APP应该是为我们提供多样化的精神食粮,而不是让我们受困与“信息茧房”,对我们来说就要坚持适度原则,C应选。
ABD:ABD均不是题干给我们的启示,不选。
故本题选C。
16.A
【详解】①:材料中贵州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经过长期努力,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顺利实现,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①符合题意。
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不懈努力。说明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从新质开始新的量变,②符合题意。
③: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可见,该选项的说法太绝对,③错误。
④: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是通过质变实现的,量变和质变对推动事物发展都非常重要,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
17.A
【详解】①③:饮茶对健康有益,但茶叶中含有相当量的氟元素,氟元素超过安全量,就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等。这是强调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度,更准确把握事物的质,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①③符合题意。
②:要对事物有清晰准确的认识,不仅要从度上把握,还要从质上握,②错误。
④:认识事物的度,就不会犯错说法太绝对,排除④。
故本题选A。
18.A
【详解】A:“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但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要抓住机会积极促成质变,A符合题意。
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B说法错误。
C:材料中无法体现保持事物的特定的质稳定不变,排除C。
D:量变和质变不分先后,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9.B
【详解】①:嫦娥五号的成功是人类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嫦娥五号本身不能独立自主地认识和探索月球,①错误。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探月实践促进了人类对月球认识的深化和发展,②正确。
③: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完美收官。“三步走”收官体现了量变基础上的质变,③正确。
④:嫦娥五号的成功说明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④错误。
故本题选B。
20.B
【详解】①④:题干强调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思维之间存在纵向联系,①④符合题意。
②:事物发展要经过量的积累,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选项否认量的积累的必要性,②错误。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1.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要以统一性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②探月工程任务连续成功,凝结了几代航天人的坚守探索与协同攻坚,每一次探月成果为后续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基础,也激发了航天人以探月精神逐梦星空,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新梦想。
【分析】背景素材:中国探月工程
考点考查:《逻辑与思维》中质量互变规律的知识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中质量互变规律的知识谈谈对“揽月而归,踏梦而行,探月没有终点”的理解。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一个个辉煌成就的取得,无不凝聚着一代代航天人的顽强拼搏,不懈努力。每个阶段、每个时期的计划和任务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为下一步发展积累宝贵经验。”→可以联系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和方法论要求。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和方法论要求+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要以统一性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得分点②:材料分析+探月工程任务连续成功,凝结了几代航天人的坚守探索与协同攻坚,每一次探月成果为后续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基础,每一次探月成果为后续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基础。
【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
(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
(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22.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历史性的抵达” 表明,经过持续性的扶贫攻坚,我国已经达到了全面小康,进入乡村振兴的新阶段。
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往往 也意味着开创性的进发”表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依然需要焕发“过了一山再登-峰”的干劲。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因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果。
【分析】背景素材: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考点考查:质量互变规律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谈谈你对“历史性的抵达,往往也意味着开创性的进发”这句话的理解。本题属于说明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首先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历史性的抵达→可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有效信息②:往往也意味着开创性的进发→可联系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历史性的抵达。
得分点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往往也意味着开创性的进发。
【点睛】说明类主观题解法
1.题型特点
说明类主观题一般来说,其设问形式主要有两种:
(1)运用某原理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
(2)说明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做法的正确性或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2.解题方法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意,弄清命题者的意图。
要做到“两审”:审材料和审问题。一般先审问题后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审问题,就是要弄清问题的中心,看清问题的特殊要求(如要求说明原因、意义或做法的正确性),从而弄准答题应当运用的课本知识。审材料,先粗读再细读,尽快抓住它的关键词句、主要观点和中心思想。
第二步:根据材料内容对接教材知识,落实知识点内容。
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出问题、材料、教材三者之间的相关点,这是答题的关键。
第三步:理清思路,组织答案。
答案应具有针对性,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涉及多个知识点,要考虑其主次与先后,用序号标明,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规范。切不可答非所问,偏离题意。
对于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的题目,要从是什么、为什么、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做法(错误的危害)角度进行分析。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题目(如要求说明产生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应采取的措施),还要在答案组织中使用凸显特殊要求的词语,可以参见原因类、意义类、措施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23.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 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说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问题。同样地,人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养成也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只有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有正确的行为,进而造就精彩的人生。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正是因为有了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的量的积累,人生之路才可能发生质的变化,成就精彩人生。
【分析】本题以我青年的价值取向为话题设置情景,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问题,考查量变与质变关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要求考生从质和量的角度,谈谈日积月累地践行正确的价值观与成就人生精彩之间的关系,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属于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应首先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根据材料中——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考生可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角度分析,说明人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养成也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要发生成就精彩人生这一质变,需要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的量的积累。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点睛】分析说明类问题
1.题型特点:说明类主观题一般来说,其设问形式主要有两种:(1 )运用某原理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2)说明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做法的正确性或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2.解题方法:第一步: 仔细审题,明确题意,弄清命题者的意图。要做到“两审”:审材料和审问题。一般先审问题后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审问题,就是要弄清问题的中心,看清问题的特殊要求(如要求说明原因、意义或做法的正确性),从而弄准答题应当运用的课本知识。审材料,先粗读再细读,尽快抓住它的关键词句、主要观点和中心思想。第二步:根据材料内容对接教材知识,落实知识点内容。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出问题、材料、教材三者之间的相关点,这是答题的关键。第三步:理清思路,组织答案。答案应具有针对性,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涉及多个知识点,要考虑其主次与先后,用序号标明,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规范。切不可答非所问,偏离题意。
注:对于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的题目, 要从是什么、为什么、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做法(错误的危害)角度进行分析。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题目(如要求说明产生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应采取的措施),还要在答案组织中使用凸显特殊要求的词语。
24.①事物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统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渐进性中包含着飞跃性,渐进性的每一步进展都走向飞跃性,经过渐进性的积累航天发展才能产生飞跃性;飞跃性中又包含着渐进性,为航天发展新的渐进性开辟道路。②经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创新攻关、接续奋斗,中国航天取得了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到多人、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的伟大成就,每一步成功都是渐进性积累从而产生的飞跃性,又为新的渐进性开辟了道路,推动中国航天科技不断发展。
【分析】背景素材:航天事业的发展
考点考查:《逻辑与思维》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
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说明我国航天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需要调用《逻辑与思维》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奋力拼搏、接续奋斗,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创造中国奇迹→可联系教材知识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关键词②:国家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及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可联系教材知识飞跃性与渐进性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本题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设置问题情境,要求说明“我国航天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知识范围限定明确,结合材料,联系教材,从渐进性与飞跃性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