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课标要求】知道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 学会正确运用判断; 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教材分析】本框主要阐述了判断的部分知识,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判断的含义、逻辑特征、分类,把握事物的本质,明确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判断。本框题共设两目:第一目是判断及其基本特征,第二是判断的表达与类型。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精神,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教学目标】1.分析判断的不同特征及表达方式,2.理解判断的含义、判断的两个特征、判断与实践的关系、判断与语句的关系、判断的种类,自觉遵循逻辑思维规则,3.学会正确进行思维判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科学精神: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的不同类型的特点,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意识,发扬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根据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自觉进行正确判断。【教学重点】了解判断及其基本特征,区分真判断和假判断,判断的表达与类型。【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检验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及两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判断与语句的关系。。【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判断是怎么构成的?有怎样的逻辑特征,又有哪些类型?判断的类型依据怎样的标准划分的?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我们的课堂。新课讲授:出示课题和目录——判断的概述第一目:判断及其基本特征议题一:探析判断及其基本特征探究与分享一:《笑林广记﹒ 殊禀部》载:“铺司递紧急公文,官恐其迟,拨一马骑之, 其人赶马而行。人问其“如此急事,何不乘马 ”答日:“六只脚走,岂不快于四只。”思考:“这个送信人的认识错在哪里?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进行整理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提示:这个送信人的判断是:“六只脚比四只脚跑得快”。这个对跑得快慢的判断是一个不符合实际的假判断,因为跑得快慢不是由脚的多少决定的。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1、使用判断的原因:我们认识事物,必然会对事物作出判定,或者肯定它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者否定它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认识活动中,就使用了判断。思维对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是事物情况(事情的来龙去脉)的一种,较为复杂的事物情况必须用概念组成判断这种思维形式,才能反映出事物的情况。例: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语言不是生产工具。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工具,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是一切交际工具的基础。2、判断含义: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事物情况(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当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了某种事物情况存在或者不存在,才能在思维中肯定或否定这种事物情况,即对这种事物情况做出断定,形成判断。【示范评析】:看到某个小镇山清水秀,小李问道:“你们有何感想?”小张说:“这里的人有环境保护意识。”小赵说:“这里没有污染环境的企业。”这里,小李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小张的话表达了一种肯定;小赵的话表达了一种否定。2、判断的基本特征(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2)判断有真假之分。既然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判断就有与认识对象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的问题。注意:任何判断总是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例如:看到某个小镇山清水秀,小李问道:“你们有何感想?”小张说:“这里的人有环境保护意识。”小赵说:“这里没有污染环境的企业。” 后来经过实地考察,证实了小张和小赵的判断是正确的。探究与分享二:那么,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都是真判断吗?看到某个小镇山清水秀小张说:“这里的人有环境保护意识。”小赵说:“这里没有污染环境的企业。”—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后来经过实地考察,证实了小张和小赵的判断是正确的。——判断是否正确要经过实践检验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故不一定都是真判断。3、判断真假的检验标准以及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①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②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③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一个真实的判断不仅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而且是经受过社会实践检验的判断;而一个假的判断一定是对事物情况的歪曲反映,经受不住实践的检验。因此,判断既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又有真假之分,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第二目:判断的表达与类型探究活动三: 以下三个语句都试图表达判断这是新学生宿舍。①“新”的含义不明确,可以理解为“新的”学生宿舍,也可理解为“新同学”的宿舍。来到海边,小张尽情地呼吸着空气、阳光和海水。②这个语句的概念搭配不当,阳光和海水是不能被呼吸的。一旦吸烟,就会患肺癌。③这个语句表达的条件判断是错误的,吸烟容易引发肺癌,但二者之间不是必然的条件关系。思考:上述表达是否明确或准确,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思考:那么,我们应如何表达判断呢?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1、判断的表达:语句(1)判断与语句的关系:判断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其思想内容是不能离开语句独立存立。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2)语句作判断时应注意:①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一般来说,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直接表达判断。②根据语境确定判断的含义: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例如:你怎么这么讨厌(生气) 你怎么这么讨厌(开玩笑)【知识拓展】全面理解判断和语句的关系作为思维形式的判断,和作为语言基本单位的语句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1)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一般地讲,疑问句只是提出一种疑问,并没有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祈使句是提出愿望或请求,也没有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感叹句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语句,一般没有对事物情况作断定。由此可见,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一般不直接表达判断。(2)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对于同一个判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形式。例如:“苏杭是真实人间天堂”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3)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在不同的语境里,同一语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而判断就是语句的思想内容,所以,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例如:①这房间的灯不亮;②我要炒肉丝。(注意语境的不同,表达意思也不同)探究活动四:以下是四个判断他是中学校长。张华认识雷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如果某个数不能被2整除,它就不是偶数。思考:上述判断是什么特征?相互之间是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整理分析结果他 是 中学校长。 张华 认识 雷锋。提示:这两个判断拆解后是概念,它们是不包含其它判断的判断。是简单判断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如果某个数不能被2整除,它就不是偶数。提示:这两个判断拆解后仍然是判断,它们是包含其它判断的判断,是以判断作为逻辑变项的。是复合判断。2、把握不同类型判断的原因要准确地把握不同判断的逻辑性质,需要清楚地了解判断的类型。判断是认识事物的工具,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只有清楚了解判断的类型,才能正确地运用各种判断形式构成相应的推理形式,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思考:判断有哪些?划分依据是什么?3、判断的分类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1)简单判断: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他是中学校长——简单判断的性质判断张华认识雷锋——简单判断的关系判断(2)复合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复合判断的联言判断如果某个数不能被2整除,它就不是偶数。——复合判断的假言判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