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卷 课件(共4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卷 课件(共40张PPT)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到壶口瀑
布,震耳欲聋的涛声宣泄着河水被压迫的怒不可è(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在风云变幻的冬季,
各种倒霉的迹象便会接zhǒng(  )而至;登勃朗峰,拾级而上,但见色彩斑lán(  ),彩霞满天,
白云缭绕,轻歌màn(  )舞;当我像一滴水经过丽江,我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依山
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
通过阅读这些文章,使我们丰富了见闻,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1)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汉字。(4分)
怒不可è(   ) 接zhǒng(   )而至 色彩斑lán(   ) 轻歌màn( )舞
(2)文中方框处应该填写的标点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解析:结合语境,“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是总写,下文写的有关壶口瀑布、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勃朗峰、丽江的几句是并列关系的分句,所以方框处应该填写的标点符号是分号。




;(或“分号”)
参考答案:阅读这些文章,使我们丰富了见闻,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或: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们丰富了见闻,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掉“通过”或“使”。
2.古诗文默写。(8分)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韩愈在《马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3)诗歌创作中通常借比喻来表达思想感情。李白在《送友人》中运用比喻,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陆游在《卜算子 咏梅》中以梅自喻,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达自己孤傲坚贞的品质。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3.名著阅读。(4分)
   小丽的妹妹刚刚升入初中,难以适应难度加大的课业,即使经常熬夜学习成绩也没有提
高,她为此苦恼不已。为了帮助妹妹,小丽送给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成长之书”。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选取书中两个典型事例来说明小丽送给妹妹这本书的原因。
答案示例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位坚强战士的“成长之书”。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家境贫寒,一生充满坎坷和挫折,但他满怀革命热情,能够以强大的毅力和勇敢的精神面对生命中的困难。保尔被调去修筑铁路,筑路队工作条件艰苦,还要不时面对匪兵的骚扰,但他丝毫不畏惧,哪怕染上伤寒,也一心扑在修路上。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却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以笔为武器重新投入革命中,经历重重磨难终于出版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保尔的故事能够激励妹妹勇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奋勇前行。
答案示例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讲的是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战士保尔 柯察金的故事。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保尔染上了伤寒,一连五天高烧不退,却仍然战斗在劳动第一线,直到病魔把他击倒。人们以为保尔死了,可一个月后,他又回到了工地。后来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在病榻上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开始文学创作。他先用硬纸板做成一条条长格子套在纸上写,后来是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保尔的故事能够激励妹妹勇敢战胜学习中的困难,不断成长。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因此,博物馆需要结合当下语境来解读文物,策划与百姓生活相关联的展览。
②现代人很难迅速理解其内涵,这样就很难让文物“活”起来。
③也就是说,展览应从重文物陈列美向重文物内涵阐释转变,诠释文物的当代价值
与时代意义。
④文物进入博物馆成为藏品后,便已脱离了原有的文化坐标和使用场景。
⑤展览要将历史、藏品与百姓的生活联系起来,要符合当代人的生活内容。
A.④①②③⑤ B.⑤③④②① C.⑤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⑤③
D
解析:
通读文段可知,④句是领起句,②句点明出现的问题,即很难让文物“活”起来,①句承接②句引出博物馆针对问题需要采取的解决办法,⑤③两句具体说明做法,③句是对⑤句的进一步解释,所以应排序为④②①⑤③。故选D。
(21-22 漯河郾城中学阶段检测)综合性学习。(6分)
班级开展“中国梦 黄河情——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近日,河南省财政厅、生态环境厅、水利厅、林业局联合印发《河南省建立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方案》,要求充分发挥激励约束作用,通过“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进一步完善提升黄河河南段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材料二:2020年9月15日上午,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主办,中国网及黄河流域九省区网信办承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协办的“中国梦 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在河南郑州正式启动,旨在推进并展示黄河流域各地协调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实践、新成效。
材料三: 2021年4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陕西西安主持召开黄河保护立法座谈会。栗战书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凝聚立法共识,加快立法进程,制定一部保护黄河的良法、促进发展的善法、造福人民的好法。
(1)小文同学收集到上面三则材料。请你提取并整合这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30字左右。(2分)
(2)“保护母亲河行动”是一项大型的群众性社会公益活动,由保护母亲河宣传
教育活动、保护母亲河工程和保护母亲河基金三部分组成。右图为“保护母亲河
行动”的标识,请概括画面主体的构图要素及寓意。(注意:整个标识由深浅不
同的绿色构成)(4分)
5.
解析:
三则材料都突出强调了国家和各省、各部门积极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方案,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意答案字数要求:30字左右。据此可概括为:多部门携手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1)小文同学收集到上面三则材料。请你提取并整合这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30字左右。(2分)
答案示例:多部门携手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意思对即可)
解析:
回答图文转换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介绍每一个构图要素,并说明其意义。本题中标识的最上部是“保护母亲河行动”的汉字,中间是重叠的手构成山的图形,山的中间蜿蜒而出一条河,象征众志成城保护母亲河。最下面是“保护母亲河行动”的英文。绿色代表希望,整个标识由深浅不同的绿色构成,代表对母亲河的祝福和希望。
(2)“保护母亲河行动”是一项大型的群众性社会公益活动,由保护母亲河宣传教育活动、保护母亲河工程和保护母亲河基金三部分组成。右图为“保护母亲河行动”的标识,请概括画面主体的构图要素及寓意。(注意:整个标识由深浅不同的绿色构成)(4分)
答案示例:
此标识由文字与图形组成,文字为“保护母亲河行动”的汉语与英文,图形是重叠的手构成山的形状,中间蜿蜒而出一条河,象征众志成城保护母亲河,保护共同的家园。整个标识由深浅不同的绿色构成,代表对母亲河的祝福和希望。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
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③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④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⑤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 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⑥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⑦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⑧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选文有改动)
6.游记开头说“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作者在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了哪
些“野趣”?(4分)
7.根据语境,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加点词有何表达作
用?)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为何要特意描写箫
声?)
8.有人说:“看照片同样可以欣赏西溪晴雨天的景色,完全可以替代《西溪的晴雨》这类
游记的阅读。”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本文内容和第五单元的游记内容,分点陈
述你的理由。(4分)
解析:
(1)结合第②段中“把鼻子掀了两掀……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可知,这一段写参观古墓和静莲庵堂,前者阴森恐怖,后者为佛门净地,二者相映成趣。故可概括为:参观古墓的“恐怖、不安和畏缩”和静莲庵堂的清茶涤荡相映成趣。(2)结合第③段中“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等句子可知,这一段描写了乘车去西溪的所见,突出了景物的空明和绿意,故可概括为: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3)结合第④段“从留下下船……又匆匆的别了”可知,这一段描写了在西溪游船上的所见,“打圈圈”等词写出了西溪的回环,“圆桥茅舍,桑树蓼花”则突出了景物的秀美,故可概括为: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4)结合第⑤段中“摇船的少女……竹西歌吹的闲情”可知,这一段具体描写了摇船的少女的动作、身姿,突出了“闲情”,故可概括为: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般的闲情。
6.游记开头说“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作者在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了哪些“野趣”?
(4分)
答案示例:
(1)参观古墓的“恐怖、不安和畏缩”和静莲庵堂的清茶涤荡相映成趣;(2)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3)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4)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般的闲情。
解析:
词语赏析思路:本义或手法—语境义或效果。
手法:“点一点头”是人的行为,结合“最古怪的……又匆匆的别了”可知,这里的加点词是用来形容湖上的青山的,赋予了湖上青山以人的动作行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效果:湖上青山一会儿在背后,一会儿在面前,动的不是青山,而是游船,故这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游船在水中荡漾的状态,写出了风景的宜人。
7.根据语境,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加点词有何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游船在水中的荡漾和风景的宜人。(2分)
解析:
句子赏析思路:手法—效果。
手法:这一句具体描写了箫声,出自苏轼《赤壁赋》中的原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意思是箫声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效果:“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写箫声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突出箫声中的情感充沛。“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箫声的尾声比喻成不断的细丝,写出箫声的余音袅袅。如此美妙的箫声自然让西溪的夜晚也多了几分诗意,把箫声听得如此清晰,说明西溪的夜晚非常静谧,故这一句以箫声烘托西溪夜晚的静美,营造悠然的诗意。
7.根据语境,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为何要特意描写箫声?)
答案示例:以写箫声烘托西溪夜晚的静美,营造悠然的诗意。(2分)
8.有人说:“看照片同样可以欣赏西溪晴雨天的景色,完全可以替代《西溪的晴雨》
这类游记的阅读。”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本文内容和第五单元的游记内
容,分点陈述你的理由。(4分)
答案示例:
不同意,游记中有些内容是照片所不能替代的。比如:①游记中的文字,更能让人感受到景物的情韵。如本文中摇船少女的姿势与橹声、水波相应和,合奏为“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里,描写冰塔、冰柱等上面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②读游记,更能传递给我们一些感悟。如本文中提到秋雪庵的老僧无相的审美观——芦花全白时,“若有月亮,更为出色”;《壶口瀑布》中由瀑布联想到中华民族柔中带刚的精神。③读游记,不仅能领略独特的景致,也能领略奇人奇事。如本文中结尾处龙夫人在黑夜中登舟吹箫,极富诗意;《登勃朗峰》里,风趣幽默的“车夫之王”带着“我们”一路飞驰,给旅游增添了乐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簌簌衣巾落枣花
吴继红
①在河堤上漫步,风里传来甜腻腻的清香,这香气,不禁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枣花。
②老家院里那棵枣树是20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的。父亲是木匠,农闲时在四里八村做木活儿,由于孩子多,微薄的工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可他很知足,每天乐呵呵的,谁家有活儿都随叫随到,碰见家庭条件不如我们的,总是少要工钱。那时奶奶还在世,家里有六七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哥哥姐姐很早就辍学帮着维持家里的生计。
③枣树旁边是水井。闲下来的时候,母亲蹲在枣树下洗衣服,奶奶在枣树下乘凉,父亲则坐在树下抽几袋烟。傍晚的风从枣树叶子间吹过来,特别是枣花开的时节,闻着清甜的枣花香,吃着母亲烙的饼、腌的菜,感觉岁月安静而美好。
④枣花开得迟。当很多花儿都争相开放时,枣树枝头还是光秃秃一片。小满前后,枣花才开始默默地绽放。枣花很小,淡淡的黄绿色,小米粒儿一样,不细看,还真发现不了。枣花虽小,但香气很浓郁。每到枣花盛开时节,无数的蜜蜂冲着花香而来,一天到晚在枝头“嗡嗡”地忙碌。白天,阳光照耀着绿色摇曳的枣树,嫩黄色的枣花在绿色的枣叶间闪着串串黄色的微光;有月的夜晚,枣花的香味借着夜风飘在我的心头,也飘进我的梦乡。
⑤枣花要落的时候,正是收麦的大忙时节。起风了,枣花从枝头落下,铺满厚厚一层。苏轼曾说“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从树下经过的那个正午,一定也起了风,簌簌的枣花落在了苏轼的身上。记忆里,有一年的枣花也落得特别急,在我记忆里落了十几年,刻骨铭心。
⑥我念高一那年收麦前,奶奶一病不起,花光了家里最后一分钱。二伯的儿子从惠州打工回来,告诉父亲他在那边的厂里做会计,可以给我安排个活儿。那年我十六岁,算是“整劳力”了。哥嫂们虽然没说什么,可如果我继续念书,无疑是给这个家雪上加霜。
⑦我整天忐忑不安。终于,父亲把我叫到了枣树下。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就在我被呛得开始咳嗽时,父亲终于说话了:“五妮啊,是爹没本事,让你受苦了;家里的事你别管,书只要你想念,就念下去吧……”
⑧我本来预备了一肚子话,只等父亲劝我退学时拿来跟他据理力争,可没想到父亲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嗓子眼儿,只剩下大颗的泪珠和扑簌簌的枣花一起落到衣上、地上。父亲轻叹一声,摸了摸我的头,拂去我头发上的枣花,站起了身。枣花还在簌簌地落着,落着,落在我的头上、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
⑨随后的那些日子,父亲和哥哥们每天出去得更早,回来得更晚了,母亲精打细算,日子勉强撑了过来。三年后,我考上了大学。院子里的枣树又长大了许多,那时父亲已经60多岁,为了让有限的土地生出更多的钱供我念完大学,他把南坡那块地开辟出来种西瓜,每天没日没夜地守在地里;一到节假日,赶着家里的那辆骡车跑几十里地去城里卖瓜;枣树上结的枣子再也没舍得尝一颗,全都拿去卖掉……
⑩我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公务员,结婚有了孩子,也在城里按揭买了房。想着把父母亲接到城里享两天福,可他们却相继离开了人世,父亲栽下的那棵枣树永远留在了老家的院子里,老家从此只在梦里……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今夜,老家院子里,枣花是否又一次落满了地面?
9.文章主要回顾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你简要概括。(4分)
10.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4分)
(1)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从人物描
写的角度赏析)
(2)枣花还在簌簌地落着,落着,落在我的头上、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从修辞的角
度赏析)
11.文中反复提到“枣花”,有何作用?(3分)
12.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结合文章内容
分析。(5分)
解析:
根据第②段中“老家院里那棵枣树是20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的”可知,父亲在老家院里亲手栽下一棵枣树。根据第③段中“闲下来的时候,母亲蹲在枣树下洗衣服,奶奶在枣树下乘凉,父亲则坐在树下抽几袋烟”可知,在闲暇的时间,父亲喜欢在枣树下悠闲地抽上几袋烟。根据第⑦段中“五妮啊,是爹没本事,让你受苦了;家里的事你别管,书只要你想念,就念下去吧……”和第⑧段中“父亲轻叹一声,摸了摸我的头,拂去我头发上的枣花,站起了身”可知,父亲决定无论生活多艰难,也要供“我”读高中。根据第⑨段中“随后的那些日子,父亲和哥哥们每天出去得更早,回来得更晚了,母亲精打细算,日子勉强撑了过来”“为了让有限的土地生出更多的钱供我念完大学,他把南坡那块地开辟出来种西瓜,每天没日没夜地守在地里;一到节假日,赶着家里的那辆骡车跑几十里地去城里卖瓜;枣树上结的枣子再也没舍得尝一颗,全都拿去卖掉”可知,为了挣钱维持生活和供“我”读高中,父亲起早贪黑地干活,后来为供“我”读大学父亲更加辛苦忙碌。
9.文章主要回顾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你简要概括。(4分)
答案示例:(1)父亲栽枣树;(2)父亲在枣树下抽烟;(3)父亲顶着压力支持“我”读书;(4)父亲卖瓜卖枣供“我”读书。
解析:
本题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根据句子“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中的“坐”“吸”“颤抖”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根据第⑥段中“我念高一那年收麦前……可以给我安排个活儿”可知,“我”因为家境情况,可能面临退学,而所给句子通过对父亲的动作细节的刻画,表现了父亲内心的挣扎、纠结,他在考虑是否让“我”退学,如果“我”继续念书,无疑是给这个家雪上加霜;根据第⑦段中“五妮啊,是爹没本事,让你受苦了;家里的事你别管,书只要你想念,就念下去吧……”可知,所给句子除了写父亲内心的犹豫、挣扎外,也写了父亲最后下定决心让“我”继续读书,体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10.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4分)
(1)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从人物
描写的角度赏析)
答案示例:
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坐”“吸”“颤抖”等动词,生动传神地描绘出父亲内心由挣扎、犹豫到最后下定决心让“我”继续读书的心理过程。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2分)
解析:
本题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根据句子“枣花还在簌簌地落着,落着,落在我的头上、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中的“落着”“落在”等词可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枣花飘落的场景;根据第⑧段中“我本来预备了一肚子话,只等父亲劝我退学时拿来跟他据理力争,可没想到父亲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可知,本来“我”以为父亲会让“我”退学,但是没想到父亲顶住压力,坚持让“我”读书,所以这里的枣花也落在“我”的心上,写出了“我”内心的震惊、感动,表达了父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恩。
10.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4分)
(2)枣花还在簌簌地落着,落着,落在我的头上、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从修辞的
角度赏析)
答案示例: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描绘了枣花飘落在“我”头上、身上的景象;另一方面,反复咏叹,突出强调父亲决定让“我”继续念书后“我”的震惊、感动之情。(2分)
点拨: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赏析句子需要注意四个角度:①修辞手法的角度;②描写方法的角度;③表现手法的角度;④关键词语的角度。基本答题格式是:手法+内容+情感。
解析:
文章从头到尾大部分段落都写到了“枣花”,“枣花”起了贯串全文的线索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清晰;作者以枣花为背景,描写了一家人在枣树下的活动,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及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文中写父亲为家庭生计和供“我”读书辛苦挣钱,枣树是父亲种下的,“枣花”象征了父爱,以此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恩和思念及对伟大无私的父爱的赞美,从而彰显了文章主旨。
11.文中反复提到“枣花”,有何作用?(3分)
答案示例:
①“枣花”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浑然一体;②“枣花”是父爱的象征,塑造了一个为子女日夜操劳、默默付出的父亲形象,赞扬父爱的伟大无私; ③“枣花”是情感的载体,寄托着对父亲的怀念、感激,对童年往事的怀念。(意对即可)
解析:
本文以“枣花”这一意象组织材料,贯串全文,在枣花这一背景下,写了“我们”一家在枣树下纳凉,“我”感受着枣花的清香,父亲辛勤地劳作、卖枣子挣钱等情节。“枣花”贯串全文,构成一条明晰的线索。文中写父亲栽枣树,为了全家的生计及供“我”读书不辞辛苦,体现了浓浓的父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重和感恩,父爱就是暗含在文中的一条线索。文章选材得当,中心突出,对父亲种枣树、乐于助人等情节写得简略,为了突出父爱这一中心,详细地写了父亲决定无论生活多艰难也要供“我”读书,为了挣钱维持生活和供“我”读高中,父亲起早贪黑地干活以及后来为供“我”读大学而更加辛苦忙碌等情节。全文以“小时候—高一时—上大学时—毕业后”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12.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5分)
答案示例:
①明暗线交织,条理清晰。“枣花”是明线,串起“我”和父亲关于枣树、枣花的故事;暗线是父爱,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激、怀念。②详略得当。略写了父亲种枣树、一家人在枣树下乘凉的温馨场景;详写父亲顶着压力让“我”上学的事情,更能突出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重点突出,条理清晰。③采用时间顺序,按照“小时候—高一时—上大学时—毕业后”的时间顺序叙述故事,使文章条理清晰,中心突出。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大道之行也》)
【乙】士尹池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④经其宫⑤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⑥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⑦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
【注】 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④潦:积水。⑤宫:院子。⑥鞔(mán):鞋子。⑦折冲:制敌取胜。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女有归  归:___________   (2)已食三世矣  食:____________ 
14.把【甲】文段中的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5.【甲】文中构想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
点的?(2分)
16.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心、
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4分)
参考译文:
【乙】士尹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经其宫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乙】士尹池为楚国出使到宋国,司城子罕留下并宴请他喝酒。子罕南边邻居的墙向前突出却不拆了它取直,西边邻居家的积水流过子罕的院子却不加制止。士尹池询问这是为什么,司城子罕说:“南边邻居家是工匠,是做鞋子的。我要让他搬家,他的父亲说:‘我家靠做鞋谋生已经三代了。现在如果搬家,那么宋国那些要买鞋的人,就不知道我的住处了,我将不能谋生。希望相国您怜悯我们将无法谋生的难处。’因为这个缘故,我没有让他搬家。西边邻居家院子地势高,我家院子地势低,积水流过我家院子很便利,所以没有加以制止。”士尹池回到楚国,正好楚王要发兵攻打宋国。士尹池劝阻楚王说:“不可攻打宋国。它的君主贤明,它的国相仁慈。贤明的人能得民心,仁慈的人别人能为他效力。楚国去攻打它,大概不会成功,而且还要为天下所耻笑。”楚国放弃了宋国而攻打郑国。孔子听说之后说:“在朝廷上修明政治,从而挫败了千里之外的敌人,大概说的就是司城子罕吧。”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女有归   归:____________    
(2)已食三世矣  食:____________ 
女子出嫁
供养,谋生 
14.把【甲】文段中的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答案示例: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解析:
第一问,由【甲】文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得:人人都能得到关爱。由“男有分,女有归”可得: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由“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得:没有剥削压迫,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二问,结合【乙】文中“南家,工人也……为是故不禁也”等内容可知: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了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子罕对待百姓站在百姓的角度上想问题,对百姓施行仁政,赢得了民心。这也使得“楚释宋而攻郑”,宋国老百姓得以安享太平生活。
15.【甲】文中构想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2分)
答案示例:特点:人人得到关爱,人人安居乐业,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
子罕依靠仁慈贤明的治理赢得民心。 (意思对即可)
16.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心、
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4分)
答案示例:
【甲】文写孟子构想了一个“大道之行”的社会,【乙】文通过写宋国国相子罕体恤百姓的两件事,说明施行仁心、仁政,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4分)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7.词的开头两句通过“缺月、疏桐、 ”三个意象描绘出了寓居地的环境,
营造出 的氛围。(2分)
18.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为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试分析两
首词中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
解析:
这道题题干要求前一个空填写一个意象,后一个空填写什么样的氛围。这样首先要明确“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据此查找,应为“漏断”。“漏断”中的“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这里“漏断”指深夜。开头两句通过“缺月”“疏桐”“漏断”三个意象,营造出夜深人静后清冷、孤寂的氛围。
17.词的开头两句通过“缺月、疏桐、_________”三个意象描绘出了寓居地的环境,
营造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氛围。(2分)
 漏断
清冷、孤寂(意近即可)
解析:
①《卜算子》 这首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来托物寓怀,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情。②《定风波》中作者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这表现出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和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18.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为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试分析两首词中作者
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
答案示例:
①《卜算子》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孤鸿”的形象表现出作者被贬黄州时孤寂、高洁自许、不随波逐流的情感。②《定风波》以自然界的风雨象征人生中的风雨,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作文(共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它可以是我们听到的万物之声,也可以是我们听到或看到的各种信
息。这些声音中,最令你难忘的声音是什么?
   请以《留在心底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 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
地名。
写法指导: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整个作文题由提示语、标题和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标题自带立意,“声音”是关键词;根据提示语,我们可以把“声音”理解为大自然的声音、人们的声音、看到或者听到的各种信息等。修饰语“留在心底”则强调了这个声音带给“我”的影响之大,也限制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这个声音”是什么,为什么让“我”留在了心底,带给“我”怎样的影响等来组织材料。本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行文过程中要注意六要素的安排,运用详略搭配、景物烘托渲染等写法,做到中心明确;运用各种人物描写方法,把人物塑造得细腻鲜活;把事件写得生动感人。另外可以用题记式、日记体、小标题式、后记式、聊天对话体、说明书、剧本等形式构思新颖独特的作文。
范文:
留在心底的声音
  有一种声音平淡又朴实,有一种声音慢慢地伴随着我成长。尽管已过去多年,那个清脆悦耳的声音却仍在我耳边回响,久久地留在心底……
  那时每天晚上总能听到那脆如银铃般的“咔嚓咔嚓”声,十分舒服,总想去看看声音的源头,可是因为成堆的作业,次次都耽搁了。
  “必须把它吃完才能去上学。”母亲站在旁边,一副没得商量的表情盯着我。“要迟到了,我带着路上吃。”攥着核桃仁,我逃似的跑出家门。
  攥着它,我哭笑不得,这平淡无奇的核桃仁被母亲视为珍馐,还说吃核桃可以补脑,可我最不爱吃的就是核桃了,又苦又涩。
  我回头望了望,在看不到母亲的身影后,随手将核桃仁扔在路旁的草丛里,对正在找食的鸟儿喊道:“别找了,快来吃核桃呀!”
  我心里还不以为然地想,不就是个核桃吗?
  晚上,我写完作业,刚走进客厅,发现母亲房里的灯还亮着,时不时还传出“咔嚓咔嚓”的声音。
  这奇怪的声音又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蹑手蹑脚地走到母亲房门前,凑上去,可以看见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正在忙碌着。
  母亲手边放着一袋子核桃,右手拿着钳子在剥掉果壳,原来每天早上的核桃仁是这样来的。
  “咔嚓咔嚓”的动听的声音又传过来了。突然,母亲正在剥的核桃的果壳迸裂,细缝中的碎屑也迸溅出来,母亲没有想到这一个果壳会这么容易就裂开,一不留神,钳子重重地砸在了她的手指上。
  我握紧拳头,心里一揪,下意识地上前一步,弄出声音。
  母亲在听到声音后转过头来,此时我已跑回房间,两行滚烫的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而那声音也像暖流一般流入我的心里。我闭上眼睛,在富有节奏的剥核桃的声音中睡去。
  第二天早上,我将核桃仁放入嘴中嚼起来,一股清香在舌尖弥漫开来,耳畔也是那“咔嚓咔嚓”的声音,我知道,嘴里咀嚼的哪里只是核桃仁呀,是母亲对我的爱!
  即使时间在变化,身边景物在变化,可唯一不变的是那剥核桃的声音,是那沉甸甸的母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