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共3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共3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品读诗歌语言,感悟诗歌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
4.培养自身热爱古代文化的情操,提高自身品味和审美 情趣。
学习目标
五 岳
东岳泰山(山东省泰安市)
西岳华山(陕西省华阴市)
南岳衡山(湖南省衡阳市)
北岳恒山(山西省大同市)
中岳嵩山(河南省登封市)
泰山
泰山,又称岱山,岱宗,是我国五岳中的东岳,位居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以北。“旭日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泰山四大奇观。而登泰山观日出,是古今游人最感兴趣的事。
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泰山仰慕备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千古绝唱。历代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
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杜甫忧国忧民,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代表诗作: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杜甫的一生
读书和壮游时期
南北漫游,看遍河山,裘马轻狂,志向远大。此时期诗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陷贼与为官时期
历国破家亡,哀民生多艰,创作出《春望》“三吏”“三别”等杰出代表作。
困守长安时期
生活艰苦,仕途失意,观民生疾苦,创作出反映现实的《兵车行》《丽人行》等作品。
漂泊西南时期
四处漂泊,穷困潦倒,疾病缠身,这期间是创作高峰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作于此时。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次年开始了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北游河北、山东一带,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 岳
杜 甫
dài zōnɡ

liǎo
cénɡ
读对节奏
五言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整体感知
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大。这首诗扣住“高大”二字进行描写,前六句写望中所见,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进一步反衬出泰山之“高大”。诗的题目是《望岳》,“望”贯穿全篇。一两句仰望泰山整体、中间四句仰望泰山周围,后二句把“望岳”转向“岳望“。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大意: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泰山
山色
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
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国。
不尽
“夫”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加“夫”则惊奇、赞叹,也更强烈。
远望
解读诗歌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 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时间 空间
开篇以设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从空间看,泰山横跨齐鲁;从时间说,泰山郁郁葱葱,千古常青。这是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远望
解读诗歌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 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时间 空间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南朝宋谢灵运《泰山吟》那要用“崔萃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大意: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指天地、大自然
聚集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意为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将泰山比作硕大无比的宝刀,它直指云天,把阳光切断,使得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钟”字写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给了泰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昏和暗两个天地是泰山割开的,“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耸立的雄姿,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近望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大意: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同“层”
眼眶
荡,震荡;
胸,心胸;
生,生发;
云,云气
决眦,睁大眼睛看;
入归鸟,入林还巢的鸟。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决眦”将诗人全神贯注地仰望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细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中间四句写仰望泰山所见。
“造化钟神秀”,天自然特别钟爱泰山,一切神奇秀美的景色都集中在这里。“阴阳割昏晓”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山南是晴朗的,山北仍是黑沉沉的。“昏”和“晓”两个天地是泰山“割”开的!“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下面两句由静景转为动景。“荡胸生曾云,決眦入归鸟。”泰山上面层层白云涌现,变化多端,诗人望之,感到自己的胸中云气回荡,无比开阔。诗人还目不转晴地欣赏泰山上空归鸟回旋,飞还山林。鸟的翱翔,勾勒出泰山“天高任鸟飞”的广阔背景,“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写望时的这种全神贯注,浮想联翩,衬托
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大意:(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周围众多的山看起来都会显得低矮渺小。
终当,
终要
登上泰山的顶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愿望(心理描写)
诗人仰望泰山极顶,层云变幻,归鸟翱翔,不禁产生了一种登山的渴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通,而至今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 泰山的整体形象)
( 泰山的秀美高大)
( 泰山的层出不穷 )
( 泰山引发无限感慨 )
远望
近望
细望
意愿
体会意境,明确哲理
《望岳》前六句从多个角度描写泰山之高大、壮美。正是这壮丽美景引发了诗人的攀登欲望,诗人触景生情,以展望的姿态,想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而其中蕴含着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合作探究
1、诗歌的内容是围绕着哪个字展开的?

诗人“望”的对象是什么?

泰山: 位于山东省的中部。古称东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之首。自古以来有许多吟诵泰山的诗作,其中以杜甫的这首《望岳》最为著名,因此这首诗被刻于碑碣,立于山麓。
首联:
2. 诗题叫《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都是写“望”字,并且角度有别。你能说说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颈联:
颔联:
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远望)
尾联:
望到了泰山中云层缭绕、飞鸟归林的景象。
(细望)
想象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愿望)
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近望)
3.思考:颔联里“钟”和“割”二字用得好在哪里?说说看。
“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自然仿佛有灵性,将它的神奇秀丽景色全给了泰山,极言泰山景色之美。
“割”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形象地写出了泰山之高,参天矗立,遮蔽天日。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反映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4.尾联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一联写凝(细)望之景。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5.如何理解这里的“归鸟”
雄伟高大、神奇秀丽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首联用问答的形式,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6.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一个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具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的杜甫。
7.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杜甫?
8.孔子云:“ 登泰山而小天下 ”,林则徐也说过“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毛泽东更说过:“ 无限风光在险峰 ”。 结合这些句子,体会尾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这句不仅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之顶,俯视一切的决心,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诗人落第而归,却发出凌云之志,也体现出他不畏艰难、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鼓励我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板书设计


仰望
期望
泰山之景
人生之巅
赞自然之美
明鸿鹄之志
《望岳》中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课堂小结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同朝到暮,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结构巧妙,浑然天成。
B.颔联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C.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D.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1.对这首诗赏析有
D.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当堂训练
A
2.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
C.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D.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当堂训练
C
课堂随练
1.诗中表现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是 , 。
2.诗人直接赞美泰山风光秀美,巍峨高峻的诗句是
, 。
3.诗中集眼前之景,心中之情的诗句是 , 。
4.当我们登上东狮山顶,极目远眺,周围美景尽收眼底,我们不禁会回想起杜甫的那句诗 “ , 。”
5.诗中写泰山之大,连绵不断、树木葱郁的诗句
是: , 。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