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区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2.掌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要求;
3.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成科学的思维。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正确理解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相关知识。
公共参与:自觉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
【教学重点】了解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中国外交部 坚决反对美方同台湾当局进行官方往来》
2023年4月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方已经多次强调,坚决反对美方同台湾当局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反对美方同台湾当局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接触。美方有关议员应当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规定,不要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以免损害中美关系和台海和平稳定。
思考:美国曾承诺“一个中国原则”,却出尔反尔,违背了逻辑思维的哪些要求基本要求?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美国的逻辑思维存在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偷换主题的错误,那么这些错误都违反了逻辑思维的哪些基本要求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讲授:
出示课题: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总议题:正确理解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从美国对一个中国原则背后的政治操弄说起
议题一: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大义中理解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议题二:从美国国务院官网玩弄政治把戏中领悟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议题三:从普莱斯尴尬回应与记者的谈话中,体会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第一幕: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议题一: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大义中理解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美国一边篡改对台表述一边重申“一中原则”》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当地时间11日称,美国对台政策“没有改变”,美国仍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美国国务院当地时间11日发布的信息显示,普莱斯在记者会上重申美国对台政策“没有改变”,美国仍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普莱斯还称,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美国多次表明不支持“台独”。
美国国务院网站日前更新了“美台关系事实清单”,删除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及“美国不支持‘台独’”等表述。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美方应该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恪守在台湾问题上向中方作出的政治承诺,把拜登总统有关美不支持“台独”表态落到实处,停止借涉台问题搞政治操弄,停止搞“以台制华”。
议学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美国一边篡改对台表述一边重申“一中原则”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美国一边篡改对台表述一边重申“一个中国原则”,一边又删除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及“美国不支持‘台独’”等表述。这一做法其表述与”一个中国原则“相背,偷换概念和论题,混淆视听。
议学小结: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A是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同一律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题。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概念”的同一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意变换。
“判断”的同一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判断断定了什么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4、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
同一律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例如:西红柿是由苹果绿变红的
它是由绿变红的时候,它就是由绿变红的。
当它是绿的时候,它就是绿的。
当它成为红的时候,它就是红的。
当它是不绿不红的时候,它就是不绿不红的
因为同一律所反映的不是形色状态或它们的变化,而是形色状态和它们的变化的确实性的同一。”
第二幕: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议题二:从美国国务院官网玩弄政治把戏中领悟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议学情境二:观看视频《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搞政治操弄》
美国国务院网站近期更新“美台关系事实清单”,删除了“美国不支持‘台独”等表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0日对于美方这一政治操弄提出严正驳斥。美方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就台湾问题和一中原则作出了郑重承诺,现在美方修改“美台关系事实清单”,这是虚化、掏空一中原则的小动作。这种在台湾问题上搞政治操弄、试图改变台海现状的做法必将引火烧身。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从矛盾律角度谈谈美国对其美国国务院网站的更新的态度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美国一边篡改对台表述一边重申“一个中国原则”,一边又删除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及“美国不支持‘台独’”等表述。这一做法与”一个中国原则“相冲突,违反矛盾律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议学小结: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基本和内容
(1)常用公式:“A不是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3、矛盾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议学问题: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这个论断自相矛盾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这个论断不是自相矛盾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①可以解读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这是针对不同对象而言的;
②可以解读为人类在其存续的历史长河中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在其存续的特定历史阶段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③可以解读为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指潜能),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现实认识能力又总是有限的,无限是相对于有限来讲的,有限是相对于无限来讲的。
结论: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4、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1)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例如: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①和④论断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要么画圆,要么画方,不存在“一个方的圆”;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
②和③论断没有自相矛盾。“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
第三幕: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议题三:从普莱斯尴尬回应与记者的谈话中,体会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议学情境三:观看视频《美发言人被记者追问,是否坚持“一中政策”?》
普莱斯与记者之间的谈话简化:
普莱斯与记者之间的谈话,我们是否可以如此简化:
记者:你赞成一个中国原则吗
普菜斯:我不赞成!
记者:你反对吗
普莱斯:我不反对!
议学问题: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普莱斯的回答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普莱斯的回答不符合逻辑。因为两个判断构成矛盾关系,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一加以否定,必须对另一判断予以肯定。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议学小结: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A或者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3、排中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4、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内容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2)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与实践的关系
  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它们不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
  人们通过无数次社会实践,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3)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突破提示: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
[知识梳理]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2)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
(3)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知识梳理]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2)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它们不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而是通过无数次社会实践,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3)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
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小试牛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明是个非常调皮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上课不守纪律,故意气老师,下面是他与老师的一段对话:
老师:小明你都上学多长时间了,怎么还这么不懂规矩,不遵守课堂纪律!
小明:我刚刚上学不到一年的时间,哪里能懂什么规矩?
老师:那你说应不应该遵守课堂纪律?
小明:遵守课堂纪律不好,不遵守也不好。
老师:我怎么就和你说不明白了呢!你看你做的的作业,5一3=1?“如果你哥哥有五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三个,结果怎样 ”
小明:“结果嘛,结果他肯定会揍我一顿。”
小明的逻辑思维存在什么问题?
答案: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模棱两可,违反了排中律、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