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第十一章 第1节功教学重难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想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说 课 程 序一、教材分析《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我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对功的理解,功的计算。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因此,我设定了以下的导学目标。(1)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2)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3)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1) 知识与技能(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二、教学目标(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四、教学重难点导学重点: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 ;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导学难点: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做功.五、设计思想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探究活动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兴趣导入引出概念趣味实验例题分析作业布置归纳总结六、教学流程一、趣味导入新课以一段功夫的MV开头,让学生放松并且思考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突然老师讲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功夫而是功,但是我相信我们功的学习一样精彩。二、引出概念,讨论学习解说:从“功”的汉字含义“成效”的意思出发,分别要两位同学推同一重物,根据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位同学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这样引入课题,把功这个抽象的概念以生活中的直观认识为依托,能较好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同时对学生下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为了加深学生对功的印象学生课堂练习:1.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_成效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2.分析思考:1)如图11.1—1所示,物体在绳子的拉力作用下被提升,拉力的方向是 _竖直向上_,物体向 竖直向上_运动,物体移动方向与拉力方向一致;绳子的拉力就显示出了成效,我们就说拉力对物体做了_功。2)如图11.1—2所示,静止的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向右运动,拉力的方向是_向右__,小车向_向右__运动,小车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拉力就显示出了__成效_,我们就说拉力对汽车做了___功_____。图11.1—2图11.1—1通过以上的练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深对“功”的理解分析下面的实例,看看是否做功!1.如图11.1—3所示,小华用尽全力也未搬动大石块,在这过程中,小华对石块虽有力的作用,但大石块却未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这时力未显示出成效,我们说这个力_没有__做功。(劳而无功:物体受力,但没移动距离)2.如图11.1—4所示,小华与小民提水在水平路上匀速前进,两人的力是向上的,而水桶沿 水平 方向运动,水桶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力未显示出成效,我们说这个力 没有 做功。(垂直无功:物体受了力,也移动了距离,但两者方向相互垂直)3.如图11.1—5所示,用脚踢出的足球在空中运动,足球虽然移动了距离,但是脚对球 没有 力的作用,我们说这个力 没有 做功。(不劳无功:物体移动了距离,但不受力)图11.1—4图11.1—3图11.1—5三、趣味实验请一位学生到讲台上来提装有水的水桶,第一次提水桶到同学的腰的位置大概是1米,第二次把水桶提起到头的部位。让下面的同学观察讨论两次提水桶有什么差别呢?老师引导出功的大小不同。那么功的大小如何比较呢?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应该如何计算呢?2、公式:W=Fs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为焦耳,符号为J4、注意:(1)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用这个力.(2)公式中的s为物体沿力F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利用W=Fs计算时各物理量要采用国际单位。1J=1N.m(4)做功的多少由W =Fs来决定,与物体做匀速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1、定义:力学中,我们用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表示功的大小. 即: 功=力×距离 ,符号为W。解说:在讲解功的定义时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相关内容,知道物理学中对功的定义从而得出功的计算公式W=Fs,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在此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指导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F=W/s和s=W/F(并设置以下例题加以练习)四、例题分析课堂练习完成例题,尝试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评价纠错,规范解题步骤。这样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例1.物体在3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拉力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5秒内前进了10米.求此过程中拉力做的功W?解:拉力做的功:W=Fs=30N×10m=300J答:此过程中拉力做的功为300J。例2.小明用100N的水平推力将一个重力为500N的物体沿水平推动了10m,则小明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m,他做了多少功?此题要分两个过程来考虑,第一个过程,水平推力将物体沿水平推动10m,是推力对物体做功,第二个过程,是将箱子举高1m,是克服物体重力做功。五、归纳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知识内容小结:要点由学生共同来总结解说:让学生小结反思这课节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我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困惑?与其他同学说说。六、作业布置1、完成P64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2,3,4题,做到物理作业练习本上。2、完成练习册上《功》的相应作业。七、板书设计第一节 功1、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中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力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3、怎样计算功功的大小:功=力×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1)公式:W=Fs (2)单位:1J=1N×m谢 谢 指 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