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3.1.5平面构成课题 平面构成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本课主要阐述了绘画中图案的平面构成,平面构成也称抽象图案。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简单的单形与群化图案设计方法。运用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设计能力,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情感目标: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构成要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重点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和构成的形式。难点 平面构成中的单形与群化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图案如:商品的标志、海报、窗帘的花纹,这些就是平面的构成。 回答老师问题 激发兴趣讲授新课 一、平面构成概念 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将即有的形态(包括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点、线、面、体)在二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的训练方法。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性的艺术活动,它在强调形态之间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律动、推移等的同时,又要讲究图形给人的视觉引导作用。二、平面构成要素 形象在构成设计中是表达一定含义的形态构成的视觉元素。形象是有面积、形状、色彩、大小和肌理的视觉可见物。在构成中点、线、面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形象。由于点、线、面的多种不同的形态结合和作用,就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形象。(一)点:点是最小的基本形,是其他所有形状的起源,有圆点,有方点等。(二)线:线是点的运动轨迹,线有直线,曲线,抛物线,具有方向性,象征性,感情性,有极强的表现性。(三)面:把点与线稍加放大或排列就形成了面,线的封闭也可成面。面通称为形,形又可分自然形,几何形,这种形按照一定的骨架和排列方式组合,可形成许多新的构成形式。(四)点线面组合表达感觉的作品:利用烦乱的线来表现辣,利用大面积的面和少量涩涩粗线组合来构成苦的感觉。利用点、线、面组合成运动感、方向感的构成来表达声音和速度。表达情感作品:利用圆形和曲线的组合来表现和谐幸福。利用点、线、面倾斜、错位、断裂、不稳定感来表现不安定性。三、平面构成形式平面构成中的单形与群化1、单形的定义:单形,狭义解释为——一个简单形; 广义解释为——一个单元形。 2、单形的设计: 单形的开发与创造一般通过两种方式:一是以几何形为基础;二是对自然、生活中所提供的形态进行利用与改造构成的单形。(1)几何形为基础的变化求取单形:利用数学方法,对原有形态进行变化。圆、方、三角、直线、折线、曲线等形态都是比较简单的几何形。对它们进行相减或相溶合的办法,可以产生出形态各异的新单形。(2)自然形为基础的改造构成的单形大自然与生活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形象与形态,每一种都独具特征与美感。对自然形进行加强、减弱、夸张和变形,可以创造出各种符合设计目的的新形象。(3)形与形的关系属性:形态除了自身有形状、位置、大小、方向、色彩和肌理等视觉元素的变化外,形象与形象的关系还可以产生多样的关系属性,常见的属性有以下几种:复叠关系:一个形象覆盖在另一个形象上,产生上与下,前与后的空间关系;透叠关系:一个形象与另一个形象重合,保留原形态的边缘线,又丰富了再造形的视觉效果。差叠关系:形象与形象相互叠置而相减缺,形成一个新的形象。重合关系:形象与形象相互重合在一起。3、单形的群化:单形的群化是指,在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单形的前提下,再使用这个单形为造型要素,作方向、位置、大小等变化的组织,构成视觉效果完全不同的新图形。单形的群化可以是比较随意的自由构成,也可以靠比较规律性的原则构成。线形状排列:群化时,单形沿水平、垂直或斜线方向排列;对称状排列:群化时,沿左右、上下方向排列;环线状排列:群化时圆形、方形、菱形等多边形环列构成;放射状排列:群化时向一个中心点集中排列,构成放射图形;平面状排列:群化时相对集中,溶成一体,构成面状图形。4、群化构成的基本要领:群化构成要求简练、醒目,所以,单形的数量不宜过多;单形的群化构成要紧凑、严密;相互之间可以交错、重叠、透叠,避免松散;构成的群化图形要完整、美观,为此,因该注意外形的整体效果;注意画面的平衡和稳定。 1、以点、线、面为基础构成的图形,以15*15cm画幅两张练习。2、做构成练习一张。色彩:黑白要求:单形设计的形象要简洁,连接排列组合成新形,各得到不同的图形效果。 培养学生视觉敏锐性和识图能力课堂总结 结合学生作业,点评作业并总结。教学反思 平面构成也称抽象图案,即是人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观观察和体验后,进行高度概括和理性的排列,并进行有规律的组织。在平面上构成新的图案形象。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