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法律保障生活》 课件(30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法律保障生活》 课件(30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新课导入:
法律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保障生活。
思考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里的“规矩”指的是什么?
规则。如:法律、道德、纪律。
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法 律 保 障 生 活
七下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
CONTENT
目录
01
法律的特征
02
法律的作用
03
课堂检测
04
拓展提升
学习目标:
【走进课标】
认识法律的含义,明确法律的特征;懂得法律是生活的保障,知道公民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能够体会法律是我们的“保护神”。
【核心素养】
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逐步提高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身行为的能力; 明白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激发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热情,增强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法律的特征
难点:理解法律的作用
01
PART
法 律 的 特 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一说下列图片涉及到什么规则?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班规、校规(纪律)
法律
课堂活动:
规则知多少
你认为以上哪种规则最严厉呢?为什么?
无故迟到、旷课,是违反校规的。
无证驾驶,后悔呀!
小伙子,能给老人让个座位吗?
道德
校纪、校规
法律
规则的分类
课堂探究:
规则知多少
说一说:下列图片涉及到的是哪一种规则?
这些规则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全体社会成员
自然形成、约定俗成
依靠社会舆论、习俗、信念
普遍适用
学校制定
教育、批评、自觉遵守
在校学生
比较身边的规则
课堂探究:
产生方式 实施手段 调整对象和范围
法律
道德
校规/校纪
共同点 它们都是行为规范,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根据以上情境,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方面,讨论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有何不同,并完成下列图表。
笔记整理:
笔记整理
一. 法律的特征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法律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的制定过程包括法律案的提出、审议、表决和公布四个环节。法律案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后,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实施。
说明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不是,它是在生活中自发形成的。
课堂探究:
了解法律的“制定”和“认可”
思考 :(1)从产生的方式上来看,这说明什么?
(2)道德是国家制定的吗?
(2)视频中,你看到了哪些关于制定法律的关键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如:审议、修订、全过程人民民主……
制定,是指特定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法律、修改或废止现有法律的活动。P91
课堂探究:
了解法律的“制定”和“认可”
说一说:
(1)在我国,国家的立法的机关是?
《民法典》第二十六条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第一千零六十七条第二款:“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2013年7月1日起,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新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规。
既是道德规范,也是法律要求。
课堂探究:
了解法律的“制定”和“认可”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哪种规则?
认可,是指特定国家机关根据实际需要,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上已经存在的某些习惯、道德规范等以法律效力的活动。P91
课堂探究:
感受法律的强制性
国家强制力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它的运用必须以合法为前提。而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教育和行政等力量保证实施。P92
以上新闻材料和视频材料,突出体现了法律的哪一种特征?
2023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报告指出,五年来,审结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11.9万件13.9万人。依法从严惩处孙政才等92名原中管干部,对赵正永、孙力军、王立科、傅政华、刘彦平等依法适用终身监禁,对赖小民依法判处并执行死刑,彰显党中央有腐必惩、有贪必肃的坚定决心。同时,人民法院坚决惩治侵害群众利益的“蝇贪”、“蚁腐”,对挪用惠农资金、克扣征地补偿款、贪污危房改造补助等腐败犯罪严惩不贷。以零容忍态度严惩司法腐败,坚持不懈涵养清风正气。
课堂探究:
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P92
笔记整理:
笔记整理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有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载法律的特权。
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02
PART
法 律 的 作 用
说一说:以下图片体现了法律保护公民的哪些权利?
合法财产受保护权
个人信息(隐私)受保护权
消费者权利受保护
课堂活动:
感受法律的保护作用
综合本课所学,你还知道其他相关法律保护公民权利的事例吗?
说一说:以下图片体现了哪些法律规定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
孝敬老人、赡养父母
禁止偷窃
不得侮辱、诽谤他人
课堂活动:
感受法律的规范作用
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P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意味着家庭教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依据该法,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拒绝、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或者非法阻碍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的,应当予以批评教育、劝诫制止,必要时督促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违反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条例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规范作用)
课堂探究:
理解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作用
阅读上述材料,思考:这主要体现了法律的哪一种作用?具体表现在?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3年4月25日发布,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2018年修订)。该法规定:旅游者应当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对于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百元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材料二:在我国,行人违章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各地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对行人闯红灯行为处五元至五十元不等的罚款。
课堂探究:
理解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作用
议一议:
(1)有人认为,对上述行为可以说服教育,没必要进行法律处罚。你的看法是什么?
(2)法律的存在给我们更大的自由,还是限制了我们的自由?
5月4日,成都熊猫谷通报:罗某某(女,65岁),5月3日10:05分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野放繁育研究中心(熊猫谷)参观时,向大熊猫室外活动场投掷玉米芯。鉴于罗某某的不文明参观和对大熊猫可能造成危害的行为,禁止其终生再次进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含熊猫谷)参观。
(1)有人认为,对上述行为可以说服教育,没必要进行法律处罚。你的看法是什么?
(2)法律的存在给我们更大的自由,还是限制了我们的自由?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尽管道德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但仅靠说服教育不能从根本上纠正人们的错误行为。
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生活中没有绝对的自由,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法律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在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P93
课堂探究:
理解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作用
作为一名学生,在学校里,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本课所学,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是“可以做的事”、“应当(必须)做的事”、“不应当(禁止)做的事”?它对应的法律是?
回到家里,我帮助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家路上,看到红灯,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公交车上,我会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家住在20楼,要记住不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真学习,遵守规则
《义务教育法》
等待通过,不抢行
《道路交通安全法》
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
社会公德
做力所能及的劳动
《婚姻法》
高空抛物
《民法典》
能力提升:
理解法律的作用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P94
观点巩固:
笔记整理:
笔记整理
二.法律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规范作用)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保护作用)
法律保障生活
法律的作用
法律与道德、纪律等其它规则的比较
法律的三个特征
规范行为,保护我们的生活
规定权利义务,指引、教育人向善
解决纠纷、制裁违法犯罪,伸张正义
法律的特征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强制性
普遍约束力
知识梳理:
课堂检测:
1.与道德相比,法律最为显著的特征是(   )
A.只对违法人员具有约束力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依靠社会舆论保证实施 D.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这是法律区别于其他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下列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学校严肃批评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并给予纪律处分
B.乘客们纷纷谴责在公交车上争抢爱心专座的李某某
C.张某因制作、传播侮辱他人的漫画,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
D.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B
C
课堂检测:
3.“法律是根高压线,谁碰上他谁触电;法律是个守护神,惩治违法护好人。”这句话说明法律( )
①规范人们的行为 ②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③具有普遍约束力 ④保护公民一切权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以下能体现法律规范作用的是( )
A.小玉因闯红灯被处罚,之后严格遵章守法
B.小志上学迟到受批评后,每天都按时到校
C.公交车上,小林主动给刚上车的老人让座
D.在银行里,小乐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
A
A
课堂检测:
5.“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下列属于法律的规范作用的是 ( )
①法律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②法律规定我们能够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
③法律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④法律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6.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表现在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下列情境中能体现其突出表现的是( )
A.初中生小刚每天按时上学,认真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B.初中生小贝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力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C.初中生小青按照学校的要求,每天穿校服,不带手机到学校
D.青岛一位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给他人
D
A
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实行法治的前提。社会生活发展无止境,法律发展也无止境。建设法治中国,立法工作任务仍很艰巨。你认为我国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立法?
家庭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拓展提升:
我 为 立 法 建 言 献 策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