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六单元高频考点检测卷-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桅杆(wéi) 矛盾(dùn) 拳头(qüán) 出谋划策(cè)B.引荐(jiàn) 撕破(sī) 扭打(niǔ) 弗能应(fú)C.钩子(gōu) 海鸥(ōu) 瞄准(miáo) 龇牙咧嘴(cī)2.下列句子中“之”与“誉之曰”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C.光持石击瓮破之 D.送孟浩然之广陵3.将下列词语填入句子, 钢丝绳上的特技表演,看的我( )A.津津有味 B.心惊胆战 C.津津有味 D.心花怒放4.下面这幅对联隐含年龄是( )上联: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A.121 B.141 C.151 D.157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莫能陷也——没有东西能刺穿它。B.于物无不陷也——任何东西没有被它刺穿的。C.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回答不上来。D.不可同世而立——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6.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摇摇领先 B.磨拳擦掌 C.出谋画策 D.风平浪静7.下面关于“田忌赛马”这个故事中的启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应对对手的短处。B.既要善于选择,又要学会放弃。C.好的办法来自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D.不服输的精神是胜利的关键。二、填空题8.多音字组词。钻zuān( )zuàn( ) 咧 liě( )liē( )晃huǎng( )huàng( )挑 tiāo( )tiǎo( )9.生字扩词。钩:( )( ) 扭:( )( )咧:( )( ) 舱:( )( )鸥:( )( ) 瞄:( )( )10.填入反义词。卖——( )利——( )坚——( )缩——( )1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换成意思相近的词语。(1)田忌觉得很扫兴( ),垂头丧气( )地准备离开赛马场。(2)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12.按查字典的要求完成表格。查加点的字 音序 应查部首 用“√”选择正确的字义策略 ①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②计谋;办法;③谋划;筹划;④姓。放肆 ①任意而行,不顾一切;②铺子;商店;③数目“四”的大写。航行 ①船:②行船;也指飞机、宇宙飞船的飞行。盾牌 ①盾牌,古代打时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等的牌形武器;②盾形的东西;③货币名。三、判断题根据所学内容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3.《田忌赛马》可以用来比喻一方在不利条件下运用智慧战胜对方。( )14.《跳水》的作者是俄国的阿·托尔斯泰。( )15.《跳水》中的船长是一个心狠不负责任的父亲。( )16.《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四、现代文阅读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田忌对他非常赏识。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一天,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几匹更好的马?”孙膑说:“一匹也不用换。”田忌有些不明白:“那怎么能有赢的把握呢?”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于是,他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约好一起赛马。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17.联系上下文或根据阅读经验,可以猜测出“门客”的意思是( )A.家奴 B.驯马师C.古时依附于贵族门庭并为之服务的人 D.车夫18.根据片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练习。①因为田忌对孙膑非常赏识,所以_____________;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孙膑能够帮田忌想出对策;③因为孙膑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能够胸有成竹地回答田忌。我发现,故事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19.从文中找出与画“﹏﹏”的句子相呼应的句子,用“ ”画出来。20.故事中,孙膑、田忌和齐威王各有特点,选择其中两人,谈谈他们的个性,要有理有据。①( )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阅读芳草地。晏子巧救烛邹春秋时期,齐景公放荡无度,喜欢玩鸟打猎,派烛邹看管捉来的鸟。一天,鸟全都飞走了,齐景公大怒,下令要杀烛邹。这时,大臣晏子闻讯赶到,他看到齐景公正在气头上,怒不可遏,便请求齐景公允许他在众人面前尽数烛邹的罪状,好让他死个明白,以服众人。齐景公答应了。于是,晏子便对烛邹怒目而视,大声斥责道:“烛邹,你为君王看管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你的第一大罪状;你使君王为了几只鸟而杀人,这是你的第二大罪状;你使诸侯听了这件事,责备大王重鸟轻人,这是你的第三大罪状。以此三罪,你是死有余辜。”说罢,晏子请求齐景公把烛邹杀掉。此时齐景公早已听明白了晏子话中的意思,转怒为愧,挥手说:“不杀!不杀!我已明白你的指教了!”21.联系上下文可知,“怒不可遏”指___________________22.晏子为什么要在众人面前尽数烛邹的罪状呢?请结合当时的情况分析一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晏子斥责烛邹的三大罪状分别是什么?他想婉转地表达什么呢?照样子,填一填。24.齐景公为什么不杀烛邹了呢?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齐景公明白了,烛邹的过失还不至于让他被处死B.齐景公害怕晏子继续指出烛邹的错误,让烛邹在大臣面前丢脸C.齐景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想小题大做D.齐景公采纳了晏子的谏言,知道要以大局为重25.联系全文,写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五、书面表达26.习作请以“生气的×××”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横线上填人物名称。②字迹工整,语句通顺,不得少于400字。参考答案:1.B【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字词读音的辨析能力,需要学生能够正确拼读,尤其需要注意平舌翘舌、前后鼻音等。A答案:“拳头”的“拳”读音应为quán;B答案:正确;C答案:“龇牙咧嘴”的“龇”读音应为zī。2.C【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重点字词解释。注意理解与区分古今义。本题要想找出用法相同的一项,就要先理解各项重点字词的解释,可在理解整句句子的基础上再进行辨析。题干“誉之曰”出自《韩非子·难一》中的《矛与盾》,句子翻释为:夸耀自己的盾。这里的“之”是代词,指代“他”。A项“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出自《韩非子·难一》中的《矛与盾》,句子翻释为: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被刺穿。这里的“之”是“的”的意思。B项“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出自《韩非子·难一》中的《矛与盾》,句子翻释为: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这里的“之”是“的”的意思。C项“光持石击瓮破之”出自宋代司马光的《司马光》,句子翻译为:司马光拿起石头砸开了缸。这里的“之”是代词,指代“瓮”。D项“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名,这里的“之”是“到达”的意思。综上可知,句子与题干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都是代词。3.B【详解】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心花怒放:形容内心高兴极了。钢丝绳上的特技表演,非常危险,看的我非常害怕,故选B。4.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中年龄特定称谓的识记及一些字词表示的数字的理解。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对联中“花甲”指六十岁,“三七岁月”指二十一年,“古稀”指七十岁,“一度春秋”为一年。此外,对联中“重开”“双庆”都有“双”的意思。因此,就有了:60+60+21=70+70+1=141,所以年龄就是一百四十一岁。5.B【详解】考查对句子的理解。B项,出自《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所以“于物无不陷也”的意思是:我的矛非常锋利,刺在物体上没有刺不透的。6.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A选项,摇摇领先,应为遥遥领先,意思是远远地走在最前面。B选项,磨拳擦掌,应为摩拳擦掌,意思是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C选项,出谋画策,应为出谋划策,意思是制定计谋策略。多指为人出主意。D选项,风平浪静,意思是指没有风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比喻平静无事。7.D【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启示的掌握。做此题时要回顾所学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思考它们带给我们的启示。《田忌赛马》讲述了孙膑经过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建议田忌更换马的出场顺序,以三局两胜,获得整体的胜利的故事。启示我们注意对策,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应对别人的短处;既要善于选择,又要学会放弃;好的办法来自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D项文章没有提到,故选D。8. 钻研 钻石 咧嘴 大大咧咧 明晃晃 晃动 挑夫 挑起【详解】本题考查多音字组词的能力。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注意区分。钻是一个多音字。[ zuàn ]1.打眼儿的工具:电~。~头。2.钻石:这表是十七~的。[ zuān ]1.用钻子一类的尖物穿孔:~眼儿。~探。2.穿过;进入:~山洞。~到水里。3.钻研:学习不能光~书本,还必须结合实践。4.为了私利而想方设法找门路:~营。~门子。咧是一个多音字。[ liě ]口微张,唇角向两边伸展。[ lie ]1.鸟声。2.通“冽”。寒貌。3.助词。用法与“了”。[ lié ]方言,乱说乱讲。[ liē ]见“咧咧”。晃是一个多音字。[ huàng ]1.摇动;摆动:摇头~脑。风刮得树枝直~。2.晃县,旧地名,在湖南,今改称新晃(Xīnhuǎng)侗族自治县。[ huǎng ]1.(光芒)闪耀:太阳~得眼睛睁不开。2.很快地闪过:虚~一刀。窗外有个人影儿一~就不见了。挑是一个多音字。[ tiāo ]1.担:~水。2.选择:~选。3.挑剔:~毛病。4.扁担和它两端挂着的东西:货~儿。5.量词。用于成挑的东西:一~水果。[ tiǎo ]1.用细长的东西的一头把东西举起或弄起:~帘子。2.用细长的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拨出:~火(拨开炉灶的盖火,露出火苗)。~刺。3.挑动:~拨是非。4.一种刺绣方法。用针挑起经线或纬线,连针带线从底下穿过去,以构成花纹、图案等。5.也叫提。汉字的一种笔画,即“ ”。9. 钩住 铁钩 扭曲 扭动 咧嘴 咧开 船舱 舱位 海鸥 沙鸥 瞄准 瞄靶子【详解】考查了组词的能力,本题是一字组多词的练习,根据题干提供的字,然后结合字义进行组词。如:“钩”指:悬挂或探取东西用的器具,形状弯曲,头端尖锐;形状像钩子的。可组词:提要钩玄、挠钩、双钩、钩心斗角、钩沉等。“扭”指:1.掉转。 2.拧(nǐng);拧伤。 3.揪住不放。 4.身体摆动。可组词:扭曲、扭打、扭转乾坤、扭秧歌等。“咧”指:嘴向旁边斜着张开。可组词:龇牙咧嘴、大大咧咧、咧咧、骂骂咧咧等。“舱”指:船或飞机中分隔开来载人或装东西的部分。可组词:船舱、舱位、统舱、货舱等。“鸥”指:鸟,头大,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羽毛多为白色。可组词:寒鸥约、浦鸥、鸥波萍迹、鸥社等。“瞄”指:把视力集中在一点上;注视。可组词:瞄准、瞄向、瞄过、瞄上、瞄了、瞄下、瞄心等。10. 买 害 松 伸【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掌握情况。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卖:拿东西换钱(跟“买”相对)。利:1.锋利;锐利(跟“钝”相对)。2.利益(跟“害、弊”相对)坚:1.硬;坚固。 2.坚固的东西或阵地。 3.坚定;坚决。 4.姓。反义词可以是软。缩:1.由大变小或由长变短;收缩:紧~。~短。热胀冷~。这布下水也不~。2.没伸开或伸开了又收回去;不伸出:乌龟的头老~在里面。3.后退:退~。畏~。谁也不许往后~。反义词可以是伸、胀。11. 败兴 没精打采 反败为胜【详解】考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扫兴:正当高兴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垂头丧气:形容失望或受到挫折时情绪低沉的样子。唐韩愈《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转败为胜:变失败为胜利。12.C ②√S 聿 ①√H 舟 ②√D 目 ①√【详解】本题考查了查字典,常用的三种方法是: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如果很容易确定部首,但不确定读音就可以用部首查字法;如果知道读音,但不会写这个字,就用音序查字法;如果是独体字就用数笔画查字法。策:cè。音序C,部首是 。策略,指计策;谋略。策:计谋;办法。肆:sì,音序S,部首是聿。放肆:意思是(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肆:任意而行,不顾一切。航:háng,音序是H,部首是舟。航行:船由水路从一处至另一处。航:行船;也指飞机、宇宙飞船的飞行。盾:dùn,音序D,部首是目。盾牌:旧时一种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兵器。13.√ 14.× 15.× 16.√【分析】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题目叙述正确。田忌赛马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故事的主角是田忌、孙膑和齐威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的事例。意思是比喻一方在不利条件下运用智慧战胜对方。14.本题考查作家作品。题目叙述错误。《跳水》的作者是俄国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题目叙述错误。《跳水》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不知不觉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16.本题考查寓言故事。题目叙述正确。自相矛盾,意思是比喻别人或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出自《韩非子·难一》。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难一》,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会怎么样 ”时,此人无以对答。后来用以形容别人或自己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又用以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17.C 18. 几场比赛都带着孙膑参加 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且都能分上、中、下三等 提前想好如何变换马匹的出场顺序 故事中闪烁着人物思维的火花 19.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20. 孙膑 孙膑从前几次赛马中发现大家的马脚力差不多,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田忌 田忌知人善用,采纳孙膑的建议与齐威王赛马,最后获得了胜利。【分析】17.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联系上下文或根据阅读经验进行选择即可。如果实在选不出来,可以查查资料,查完之后要积累下来。18.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作答时,要理清故事内部的逻辑——因为田忌非常赏识孙膑,所以常带他参加赛马;由于孙膑善于观察和思考,才能在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差不多,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由于大家的马都有这个特点,他才能通过变换马匹的上场顺序帮助田忌以一负两胜获得最终的胜利。理清楚故事的逻辑,就能体会出孙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优点,从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思维火花的无穷魅力这也正是本故事受人喜爱的原因。19.本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抓住“办法”一词,在前文中找出与此呼应的句子即可。20.本题考查评价鉴赏的能力。评价孙膑,可以从他细心观察发现马匹的特点,大胆思考变换马匹的出场顺序上着手。田忌一开始就赏识、信任孙膑,更是在齐威王询问时如实相告,引荐了孙膑,由此可以感受到他知人善用、心胸宽广的特点。21.愤怒得难以抑制。文中指因为烛邹看管的鸟全飞了,齐景公非常生气。 22.烛邹把齐景公心爱的鸟弄丢了,齐景公下令要杀他。如果晏子直接进谏的话,齐景公正在气头上,很难听进去,他只能用这种方式委婉劝谏,才能让齐景公明白自己的武断,救烛邹的性命。 23.使君王为了几只鸟而杀人 君王不该为了几只鸟杀人君王应以大局为重24.B 25.机智勇敢、聪慧过人 知错就改、顾全大局【分析】2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的能力。通过联系文中的“齐景公大怒,下令要杀烛邹”可知,“怒不可遏”的意思是愤怒得难以抑制。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分析时需注意把晏子的思维过程写出来,即如果直接进谏会有什么后果,现在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23.本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根据提示可知,左边是晏子斥责烛邹的三大罪状,可直接从文中提取信息;右边是晏子想婉转表达的意思,可围绕晏子想要劝谏的内容,自己组织语言。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C、D三项是对短文内容的正确理解。根据短文内容可知,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知道烛邹的过失不至于让他被处死。齐景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最终以大局为重,不杀烛邹了,而不是怕烛邹在大臣面前丢脸才不杀他的,因此B项错误。25.本题考查评价鉴赏的能力。晏子在君王正处于气头上的时候,敢于指出他的过错,并且婉转劝谏,巧救烛邹,是十分机智勇敢、聪慧过人的;齐景公乃一国之君,虽然犯了错误,但是最终采纳了晏子的谏言,可见他知错就改、顾全大局。26.范文:生气的大姨母我的大姨母是个脾气异常火爆的人,听妈妈说,她这两年还处在更年期,特别容易生气,基本每日一怒。对此,我已见怪不怪了。“今天究竟是谁刷的碗,看看,看看,这刷的干净吗,这怎么用啊?”一听,我就知道大姨母又生气了,这嗓门,啧啧,我再往客厅一看,果不其然,人假装去厕所的去厕所,戴耳机的戴耳机。殊不知,这种做法,相当于引爆了大姨母的火药桶。“马上要上重头戏了!”我心里嘀咕着,然后我和表姐做在卧室的床上,开始数着倒计时“5 4 3 2 1 开始”话音刚落,只听见大姨母嘹亮的声音响了起来:“一个个都长能耐了,嫌我吵了,嫌我多事,从今往后别吃我做的饭啊!”这时大表姐问我:“你看看她脱围裙了吗?”我眼睛往外一斜,冲大表姐伸了个大拇指,大表姐语重心长对我说:“看你的了!”我郑重地冲她点了点头,于是换上一副贼兮兮的笑脸出去就抱住了大姨母:“是谁又惹我高贵美丽的大姨母生气了,您告诉我,我去收拾他!”大姨母指着我:“你,你,你们……算了,我不跟你们计较了。大外甥女,想吃什么,大姨给你做!”于是,我亲爱的大姨母一边说一边又系上围裙走进了厨房。这就是我爱生气的大姨母,更是我可爱的大姨母。【详解】本篇作文的题目是要求写生气的一个人。这和前两篇有些差异,前两篇都是借叙述一件事情来变现人物前后神态的变化和对比。本篇的侧重点不是围绕事件,而是重点描写事件发生后人物是如何生气的。在此,我们依旧要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的神态。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