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配套教师用书: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前自主导学+课堂互动探究+当堂双基检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配套教师用书: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前自主导学+课堂互动探究+当堂双基检测)

资源简介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课标解读
本标准要求学生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证及其意义,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明确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华民族文化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落实策略
1.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则,以生活主题为出发点,以理解基本观点、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落脚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自主获取新知的能力。
2.坚持启发式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手段,关注过程,实现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方式一: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短片:《中华世纪坛序》和朗诵《华夏文明之歌》,配一组从古代至近代的文物、古董的图片。(板书标题)
【导语】一组从远古到近代文物古董组成的精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画轴,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华文化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大气磅礴的朗诵,和着说唱历史的放歌,为我们描绘了中华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的画面。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华文化呢?这就是我们第六课要学习的内容,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方式二:图片导入
展示图片。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图片。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不仅仅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次世界的体育盛会,而且也是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文化的盛会。那么我们作为中国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多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学习的内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方式三:话题导入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许许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多优秀的经典文化,长期以来一直被我们传颂的四大发明……但是,近代的中国落后了,中华文化衰微了。为了中华文化的振兴我们每一位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教学地位分析
本课时既是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的逻辑延伸和具体化,又是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逻辑起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考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考查时通常会以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为背景材料,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相结合。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
1.①阅读教材P62-63“古代辉 ( http: / / www.21cnjy.com )煌的历程”,完成知识1填空及辅助栏目内容;②思考教材探究问题,写出简易答案,对照探究提示,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2.①阅读教材P64-65“薪火相传,一脉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承”,完成知识2填空及辅助栏目内容;②思考教材探究问题,写出简易答案,对照探究提示,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3.①阅读教材P65-66 ( http: / / www.21cnjy.com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完成知识3填空及辅助栏目内容;②思考教材探究问题,写出简易答案,对照探究提示,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互动方式可以利用探究问题由浅入深地实施。注②
步骤7:先让学生自主总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课时内容,然后对照课堂小结内容进行简要归纳总结。根据时间让学生处理课堂练习、布置课后练习。 步骤6:处理“课外生活感悟”,教师根据教学时间和内容灵活掌握,最好交由学生自主处理,参照探究方式,也可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注③ 步骤5:教师要求学生完成“题组训练”1、2、3,巩固探究成果。然后根据背景材料,让学生自己提出其他探究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讨论问题解决方式、方法和结果。最后,根据“当堂双基达标”1和2设计变式练习,学生交流完成并互相评价。 步骤4:教师通过“疑误指津”进行释疑解惑或对知识外引内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注①:建议教师对【课前自主导学】中比较基本的知识点多提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重点知识的探究。
注②:建议教师除已有“题组训练”和“探究问题”之外,再变换一下命题角度和问题提出方式,让学生设置一些变式习题和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注③:在探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再找一些体现本知识的事例加以说明,在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历程。2.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3.理解汉字和史书典籍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4.理解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意义。 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难点: 感悟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巨大的凝聚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古代辉煌的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2.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期。
4.宋元明时期,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
5.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012年11月,经过5年的收集、整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完成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南藏族民歌的文字记录和谱曲工作,这一藏区独特的民间艺术从此结束了千百年来只能以口相传的历史。
(1)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3)文字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标志。(×)
(4)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公元1840年,中国历史上演了一场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具讽刺性的一幕:英国人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的指引下,远渡重洋,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武装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让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清王朝在运用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印刷的条约上签字,就这样,中华文化已在不知不觉中衰微了。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华文化为什么在近代走向衰微?
【提示】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提示一】 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相继 ( http: / / www.21cnjy.com )衰落、中断、湮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它虽历经沧桑,但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提示二】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嫦娥二号”卫星、“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发射,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在高科技领域的创造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并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能创造辉煌的过去,也一定能创造辉煌的未来。
【提示三】 (1)①在政治上:欧美爆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②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③在思想上:文艺复兴后产生了启蒙运动,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④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民掠夺与扩张,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①清朝统治者残酷压抑进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②中国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③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④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渐渐消失。⑤西学大量传入中国,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3)①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微,国家衰落是文化衰微的决定性因素。②文化衰微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不利于国家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问题导思】
2013年1月底,以数字动漫为创作形式呈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贵州水族民间传说的作品《水书》制作完成。《水书》通过水族人民奋力保护“水书”的传说,弘扬水族文字,让孩子们懂得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水族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据考,甲骨文之前,水族古文字就已存在。用其书写的文字被称为“水书”,记载了水族古代文化信息,至今,水语仍在水族地区广泛应用。
1. 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 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甲骨文之前,水族古文字就已存在,“水书”记载了水族古代文化信息,至今,水语仍在水族地区广泛应用,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结合材料,谈谈水语、水书对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提示】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载体。水族文字为书写水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水书”记载
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在一次汉字书写规范的调查中,143名大学生完全写对10个词语的只有12个人,提笔忘字的学生比例高达80%。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提示】 ①必须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汉字进一步发扬光大。②开拓创新,进一步丰富汉字文化,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③推动汉字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
准确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2)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汉字的出现是中国文化从“史前时期”走向“有史时期”的界碑。在汉字产生以前,汉民族曾经历一个相当长的仅用口语进行交流的时期。有了汉字,汉民族才有书面的历史记录,从此进入“有史时期”。其次,汉字记录了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媒介,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说中国文化灿烂辉煌,从流传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籍就足以证明,而这种功劳,是应该归属于汉字的。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 ( http: / / www.21cnjy.com )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便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如《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它们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传承了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中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民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言、艺术、传统习俗,如音乐、舞蹈、戏曲、祭祀、婚丧礼仪、中医药技术和陶瓷制造,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都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题组训练】
1.钱伟长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天下没有别国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得懂,汉字可以。”这说明(  )
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载体
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
D.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
【解析】 A、B夸大了汉字的作用,排除;C非材料主旨所强调的内容,不选。
【答案】 D
2. 截至2013年4月,我国已有1137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国家重视保护古籍,这是因为(  )
①古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古籍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 ③古籍具有重要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
④保护古籍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文献古籍属于史书典籍,它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①正确。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特别是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②属于知识性错误。古籍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思想、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③正确。古籍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保护古籍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建设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④正确。
【答案】 D
3.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如禾、黍、粟、米等,其中的“禾”字,像一株有根有叶、谷穗下垂的植物。“禾”是谷类植物的总称,但在秦汉以前,“禾”多指粟,即今天的小米;后世则多称稻为“禾”。在汉字中,凡以“禾”为义符的字,大都与农作物或农业活动有关,如秉、秋、秀、种、租等。这说明(  )
①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 ②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③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由材料可知,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我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故①④入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错误。③说法不当,排除。
【答案】 C
【走进生活】
2013年3月13日,石家庄市第四 ( http: / / www.21cnjy.com )届规范汉字书写艺术节启幕,该活动历时8个月,包括规范汉字书写作品展、书法教师培训、书法教师教育论文评选、书法教学优质课评选、规范汉字书写志愿者进校园等多项活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电脑打字进行文字沟通,于是经常出现提笔忘字或书写不规范等现象。此次汉字书写节旨在营造社会重视汉字书写的人文环境,增强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知识对接】
材料信息 知识对接
汉字书写节,重视汉字书写 汉字的作用
增强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传统文化的继承
营造社会重视汉字书写的人文环境 文化对人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经常出现提笔忘字或书写不规范等现象 要弘扬中华文化
【感悟应用】
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由于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理的原因而形成了许多方言区,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关于汉字的看法正确的是(  )
①汉字是我国各民族传统的记载工具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①错误,汉字虽是我国官方语言,但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答案】 B
2.中华文化像一个很大的圆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圆的半径就是中文,半径有多长,文化就能够走多远。在著名作家余光中看来,中华文化正是依靠汉字才流传至今,“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教这些东西,不能让它缺席。”这说明(  )
①中文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②汉字是世界文化的载体 ③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汉字在中华文化中的作用以及其自身特征,③④正确。①②观点均错误,故选D项。
【答案】 D
3.结合材料说明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汉字书写?
【解析】 “如何正确认识”的解答,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本题主要从原因和要求两个方面解答。
【答案】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载体,是人类文明发展和传承的标志和工具。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②面对电子时代对汉字的冲击,我们应予以重视并积极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促进汉文化和汉字的进一步发展,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
1.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遗产举世无双,强劲的文化传统传衍不息,拥有着辉煌的文化发展历史。下列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殷周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 ②春秋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诞生时期 ③秦的统一促进了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 ④汉代儒家学说成为古代中华文化中的“强势文化” ⑤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解析】 ①说法错误,殷周时期是中华文化的萌动时期,不是形成时期,不选。
【答案】 D
2.孔子崇尚“述而不作”的原则,弟子曾参将孔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的主要言论集结编纂成《论语》,从而将孔子的思想形成文字。如果不是他的弟子的努力,孔子的思想就可能因为缺少文本而不易广泛传播和发扬。这说明(  )
A.孔子的言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B.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会消亡
C.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发挥着巨大作用
D.儒家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解析】 A项观点正确,但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符合题意。B项说法不科学,如果不注意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会消亡。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D项说法错误。故选C。
【答案】 C
3.中华世纪坛序中“大风泱泱,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
A.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特征
B.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特征
C.神秘莫测、至高无上的特征
D.一脉相承、求同存异的特征
【解析】 抓住材料中的“千古”和“天地并存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词可以直接选出正确的答案为B项。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A不选。神秘莫测、至高无上、求同存异不是中华文化的特征,C、D不选。
【答案】 B
4.“一个民族,疏离了历史,自然就无希望,舍弃了文化,也就失去了灵魂。”这句话告诉我们(  )
A.要继承传统文化并把它发扬光大
B.只有回归历史,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C.实现民族振兴,必须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D.文化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
【解析】 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应继 ( http: / / www.21cnjy.com )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把它发扬光大,故A项错误。一味地回归历史,会导致封闭主义,反而不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故B项排除。D项错在“决定”。
【答案】 C
5.材料一 考古学家在6 00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上发现了汉字的雏形。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历朝历代都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材料二 相传我国在夏商时就有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有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下来。
(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汉字对中华文化有什么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两个重要见证的知识,第(2)问只涉及汉字,用教材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答案】 (1)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2)汉字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一、选择题
1.孔子一生集古今之大成,他所创立的儒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进程,并且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影响最深的古代文化之一。儒家学说被确立为至尊地位的时期是(  )
A.秦代        B.汉代
C.隋唐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解析】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答案】 B
2.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共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科技成果,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华文化史上,隋唐时期(  )
A.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B.具有划时代意义
C.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D.面临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解析】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故答案选C。
【答案】 C
3.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数千年来,虽经历多次社会进化、朝代更替、政权分合、民族融汇以及不同程度的外域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持续发展,逐步形成鲜明而稳定的共同特征。上述材料体现了(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②文化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③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④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体系独特、艺术造型优美、艺术装饰丰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中国古代建筑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①正确;“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体现了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正确。③混淆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和基本途径,观点错误。④材料体现不出。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答案】 A
4.2013年10月,2013·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举办。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这说明(  )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②文化具有继承性和传播性 ③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 ④中华文化的科学性越来越得到实践的证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不能说优越,故③片面。④项材料未涉及。答案选A。
【答案】 A
5.汉字至今有6000多年历史,是世界所有文明中从未中断、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下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仅有汉族使用汉字 ③汉字的正式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
⑤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
A.①⑤ B.②④
C.①③ D.③⑤
【解析】 本题考查对汉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认识,②的说法错误;⑤是文字的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除了汉字外还有史书典籍,④说法错误。①③是对汉字的正确认识。
【答案】 C
6.右图为刻于明朝初年、悬于黄山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递慈善堂的“孝”字。该字上半部分左右两侧分别呈现猴头和慈妇的头像,表达了不孝便由人变猴的意蕴。在我国,孝文化由来已久,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可见(  )
A.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B.孝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C.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D.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
【解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见证于汉字和史学典籍,C项正确,A、D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观点错误。
【答案】 C
7.《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件 ( http: / / www.21cnjy.com )汇编,它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内涵丰富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③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存量丰富 ④中华民族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解析】 《尚书》内容丰富多彩,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映了中华文化内涵丰富,①正确;《尚书》记载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说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②项正确。③干肢不符,④表述错误,应舍去。
【答案】 C
2013年4月19日,“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华文化复兴出版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拟在5年之内,整理出版国学和海外汉学两大系列的经论典籍、研究著作和普及读物1000种,囊括中国历朝历代、世界各个国家的汉学图书中的经典与准经典作品。据此回答8~9题。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典籍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精神纽带 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①错误;文化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②错误。
【答案】 B
9.之所以要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是因为史书典籍(  )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③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③④是对文字的认识。
【答案】 B
10.在古代中国,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在于(  )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③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④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①④分别从内外原因方面正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出了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故答案选C。②是中华文化重振的条件,③是对中华文化的解释,均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答案】 C
11.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实践证明,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要做到(  )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③努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④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①②③④都正确地指出了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故选D。
【答案】 D
12.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
①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诗经》)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④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道德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④的意思是指统治者要采取愚民政策以维护其统治,这显然是错误的,排除④,故选A。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首部大型彝族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总集《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的编译工作完成标志着《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从零散到集成,从翻译不规范到规范,从质量参差不齐到精品,是彝族文化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1)结合所学中华文化特征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2)保护好彝族的历史文化典籍对于文化的传承有什么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的基本特征、文化传承的意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第(1)问,首先要明确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然后审读材料找出其中相关信息,再理论统帅材料具体分析说明。第(2)问,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从保护传统文化对展示文化多样性、继承传统文化和促进文化创新等几个方面分析说明。
【答案】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毕摩的彝文典籍,对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①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更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展示文化的多样性和认识人类文明的进程。②有利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促进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③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促进文化的创新,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4.材料一 18世纪前,中国有着世界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承最为悠久的先进文化;19世纪至今,中国却成了世界工业文明苦苦的追赶者。从开创者到学习者,其间痛苦,更与何人说?中华文化,何时才能迎来新的辉煌?
材料二 目前,我国与100多个国家签订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文化合作协议,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为主题开展了各类大型国际文化活动;在海外已建成巴黎、柏林、东京等多个中国文化中心;不同规模的中国文化节、艺术节,“相约北京”、“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国际性文化交流品牌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要求对中华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的衰微有清楚的认识,并懂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道理。第(1)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从开创者到学习者”,反映了中华文化由先进到衰微的变化过程。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即可总结出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趋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材料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增强。
(2)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学习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1.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具体事例说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课标解读
本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博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精深的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认识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和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引领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能力,加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
●落实策略
1.课前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各组分别搜集资料,完成课前自主导学。
一组搜集中国文学在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参考历史知识找出中华古代科技的重要成就;
二组搜集我国各地文化差异的资料(图片、文字、视频等);
三组搜集少数民族的文化成就,感悟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2.教学中主要运用自主探究法、情景感悟法、讲授法。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方式一:视频导入
课前播放视频:以李清照《一剪梅》作词的歌曲——《月满西楼》。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长河中,李清照开创了婉约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之风。李清照把真挚而深婉的感情倾注于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并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出来,使之成为非常具体、非常容易为人理解的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从品味古诗词开始,一起走进意蕴深远、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领略他的价值和魅力!
方式二:民歌导入
播放一组民歌组合:《康定情歌》《刘海砍樵》《茉莉花》《绣荷包》《大阪城的姑娘》等,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问题。
你能知道这一组合中有哪些民歌吗?
我国不少地方的民歌,包含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反映了那个民族或地方的精神追求。你能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文化现象吗?
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对于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世界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如何把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学地位分析
第三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逻辑延伸,也是第四单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逻辑起点。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只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而不断发展,才能焕发出蓬勃生机,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砥柱中流。可见,本框题是衔接全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考点在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考查时通常会以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为背景材料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相结合。源远流长是指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纵向特征;博大精深是指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的横向特征。这些特点需要考生理解记忆,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运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也是《考试大纲》规定的重要考点,在高考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试题中一般不会单独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而是结合其他内容进行综合考查。考生在复习这一考点时应重点把握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两个知识点。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
1.①阅读教材P66-68“独树一帜,独领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骚”,完成知识1填空及辅助栏目内容;②思考教材探究问题,写出简易答案,对照探究提示,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2.①阅读教材P68-69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完成知识2填空及辅助栏目内容;②思考教材探究问题,写出简易答案,对照探究提示,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3.①阅读教材P69-70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完成知识3和4填空及辅助栏目内容;②思考教材探究问题,写出简易答案,对照探究提示,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互动方式可以利用探究问题由浅入深地实施。注②
步骤7:先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后对照课堂小结内容进行简要归纳总结。根据时间让学生处理课堂练习、布置课后练习。 步骤6:处理“课外生活感悟”,教师根据教学时间和内容灵活掌握,最好交由学生自主处理,参照探究方式,也可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注③ 步骤5:教师要求学生完成“题组训练”1、2、3,巩固探究成果。然后根据背景材料,让学生自己提出其他探究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讨论问题解决方式、方法和结果。最后,根据“当堂双基达标”1和2设计变式练习,学生交流完成并互相评价。 步骤4:教师通过“疑误指津”进行释疑解惑或对知识外引内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注①:建议教师对【课前自主导学】中比较基本的知识点多提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重点知识的探究。
注②:建议教师除已有“题组训练”和“探究问题”之外,再变换一下命题角度和问题提出方式,让学生设置一些变式习题和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注③:在探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再找一些体现本知识的事例加以说明,在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
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3.阐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
4.掌握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 重点: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难点: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的内容: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以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
2.文学艺术
(1)作用: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3.科学技术
(1)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意义: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区域文化的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区域文化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 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012年9月1日,大型舞蹈诗《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墨中华》在北京北展剧场演出。《荷花舞》中舞蹈演员穿着饰有荷花灯的荷花装,轻移莲步。《绿洲的微笑》掺杂着高难度杂技动作。《水墨天书》从中国书法的意境入手,轻重缓急间狂草般书写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段歌舞集锦带着观众从“芦笙阵阵醉心头的傣族寨子”来到“在盛开的紫色桔梗花上勤劳而作的朝鲜族姑娘”身旁,从青藏高原圣洁的净土来到天山南北热情如火的姑娘和小伙子中间。
(1)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仅体现在舞蹈、杂技和书法方面。(×)
(2)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3)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4)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1)含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 ( http: / / www.21cnjy.com )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1)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国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明大国的文化名片。中国有5千年辉煌历史文明,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馆内藏品数量120余万件,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2)伦敦奥运开幕式体现了英国人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关怀、自信从容;北京奥运开幕式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包容并蓄、博大深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3)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戏曲方面,浙江的越剧、河南的豫剧、东北的二人转等享誉全国。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提示一】 ①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 ( http: / / www.21cnjy.com )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的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呈现皇权的尊荣显贵;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②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提示二】 中医学强调人的健康需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身、心、社会三者的统一,还强调个体与整个宇宙的和谐。而西方近代医学则习惯把人体器官系统看做相互独立、各司其职的部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中医学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提示三】 (1)吴越文化流动性、开放性强,且精致淡雅;滇黔文化内敛性强,且热情奔放并含有特定的民族个性。
(2)这些文化与我们家乡文化相比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区域风情。(也可根据家乡实际情况回答)
【提示四】  (1)新疆舞蹈活泼优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步伐轻快灵活;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南部山区的花鼓舞,风格矫健有力、开朗豪放、节奏鲜明;壮族“板鞋舞”,表现力丰富,它借助道具敲打和音乐伴奏,跳出协调一致的优美舞姿。
(2)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我的花儿》是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问题导思】
2013年6月11日至1 ( http: / / www.21cnjy.com )3日,第七届闽台对渡文化节举行,海上活动的龙舟邀请赛、海上泼水、海上捉鸭以及陆上活动的民俗表演、两岸灯谜联猜、攻炮城、文艺晚会、包粽子比赛等一系列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轮番登场,看点十足。
2013年7月20日,首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游牧文化节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联合旗开幕。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晋蒙陕冀“二人台坐腔”大赛,包头市首届马头琴、长调比赛,蒙古族搏克比赛、射箭比赛、赛马比赛,以及独具特色的布鲁、走马、赛驼等活动令人置身蒙古族世界。
1.闽台文化和蒙古族文化各具特色,这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提示】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在中华文化大家园内,闽台文化与蒙古族文化之间呈现什么关系?
【提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闽台文化,蒙古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是何关系?
【提示】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4.闽台文化、蒙古族文化及中华民族其他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平共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做有何意义?
【提示】 这说明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复兴。
1.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别 侧重点 侧重于从纵向和动态,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强调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 侧重于从横向和静态,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强调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阔
表现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体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
联系 (1)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
 
不要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仅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非唯一原因。
2.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文化包容性的含义:中华文化的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文化包容性的意义: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表现:中国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的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存而不相悖”,正是这种包容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4)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在关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题组训练】
1.国画,又称“中国画”。国画强调“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上述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④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题干强调了国画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说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博大精深,②③是正确的。①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C
2.春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各民族过春节的形式各有不同,如汉族在除夕夜要全家在一起吃年夜饭,长辈给未成年的孩童压岁钱;布依族的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藏族则在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等等。这表明(  )
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④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同是春节,各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各有特色,说明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也说明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①③正确,故答案选A。②④干肢不符,应排除。
【答案】 A
3.白胡子圣诞老人和五光十色的圣诞树之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装饰着大红的中国结或喜庆的红灯笼——每年岁末,走在上海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区,类似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圣诞装饰”令人眼花瞭乱。“中国式圣诞节”体现了(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体现了包容性,故选B。
【答案】 B
【走进生活】
长期以来,中国人在饮食上形成了许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风味。主食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如今的西安,更是传承了古代长安饮食文化的包容性。在西安,你可以吃到全国几十个菜系的佳肴和具有民族风味的特色民族小吃,也能吃到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餐点。西安餐饮市场有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外地、外国的一些餐饮形式、菜系、小吃,一旦进入西安就能火起来。“床前明月光,想喝胡辣汤;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日要咥臊子面;人比黄花瘦,犹记小酥肉;小荷才露尖尖角,喝瓶冰峰吃小炒;月落乌啼霜满天,虎皮辣子烧三鲜;君问归期未有期,来盘地道葫芦鸡;我劝天公重抖擞,秦镇米皮配黄酒;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就吃酸汤饺;雄关漫道真如铁,要吃辣子蒜羊血。”这是最近在食客和网民间流传甚广的诗歌版西安小吃。这无疑是西安人钟情于小吃的明证。
【知识对接】
材料信息 知识对接
中国人在饮食上形成了许多风味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主食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具有民族风味的特色民族小吃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古代长安饮食文化的包容性。外地、外国的一些餐饮形式、菜系、小吃,一旦进入西安就能火起来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感悟应用】
1.小吃是一部舌尖上的历史,浓缩着一个区域人们的智慧,记录着一个区域人们的经历,同时彰显着一个区域的文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③不同地区的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④传统美食是激励人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小吃是一部舌尖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的历史,小吃文化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西安小吃多种多样,反映文化的博大精深;小吃浓缩着一个区域人们的智慧,彰显着一个区域的文化,反映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①②③正确。传统美食不能称为精神力量,④错误。
【答案】 A
2.外地、外国的餐饮形式,一旦进入西安就能火起来,体现了西安美食的(  )
A.包容性 B.超前性
C.继承性 D.民族性
【解析】 外地、外国的一些餐饮形式、菜系、小吃,一旦进入西安也能火起来,说明经过3000年漫长历史沉淀的西安美食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答案】 A
3.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特征的?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特有的包容性等特征,学生只需要结合材料信息加以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 ①“长期以来,中国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饮食上形成了许多风味”“如今的西安更是传承了古代长安”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②“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全国几十个菜系的佳肴和具有民族风味的特色民族小吃”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③“外地、外国的一些餐饮形式、菜系、小吃,一旦进入西安就能火起来” 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特征。
1.中国古典诗歌“无体不备,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不善”,无论内容、风格、形式、技巧,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________的特点。(  )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
C.民族性 D.多样性
【解析】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是其博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精深的表现,可以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体现出来,中国古典诗歌是文学艺术的内容之一,“无体不备,无体不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故B项正确。
【答案】 B
2.佛山石湾陶塑艺术,起源于唐朝,具有浓 ( http: / / www.21cnjy.com )厚的民族风格和岭南乡土气息,它上承汉代陶塑的传统,又吸收了唐宋以来国画的手法,以及岭南木雕的技巧等特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说明(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③文化有鲜明的区域性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源于唐朝的陶塑艺术具有民族风格和岭南文化气息,说明了③④。发展中承袭汉代陶塑传统,吸收唐宋手法,说明了②。①与陶塑艺术发展无关。
【答案】 D
3.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南剧北唱、北戏南演,体现了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地区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吸收;文化市场异彩纷呈,体现了市场调节在文化发展繁荣中的作用;不同地区流行不同地方戏剧,且相互交流,体现了地区文化各具特色、渐趋融合。故①③④正确。地方戏剧不是时尚流行文化,故排除②。
【答案】 C
4.俗语说:“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文化绵延不绝,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  )
A.竞争性 B.包容性
C.封闭性 D.灵活性
【解析】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兼收并蓄,题干“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这正是对外开放包容最形象、最直观、最生动的写照,故选B。
【答案】 B
5.中国玩具文化历史悠久,远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人类原始的玩具,如石球、陶埙、陶哨等。随着中华民族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创造出了许多绚丽多彩、精巧迷人的玩具。它反映出我国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发展面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结合中国玩具文化的发展和作用,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特点的认识。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然后据此审读材料找出其分别对应的信息,再理论结合实际,具体分析说明。
【答案】 ①中国玩具文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人类原始的玩具,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②中国玩具绚丽多彩、精巧迷人,反映出我国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发展面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一、选择题
1.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列内容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的有(  )
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有口皆碑 ②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③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④不同区域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古老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风骚”主要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④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点中的区域性,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 A
2.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并对全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是(  )
①完整性 ②实用性 ③易传播性 ④整体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我国古代科技比较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答案】 C
3.“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诗至今仍为很多人动容。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这表明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 (  )
①辉煌悠久的历史 ②丰富绚丽的内涵 ③鲜明独特的风格 ④与时俱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从《诗经》、《离骚》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说明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①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④材料体现不出,应舍去。
【答案】 A
4.广东信宜镇隆飘色是流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粤西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而踩高跷则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项传统艺术活动,虽然一南一北,但各有各的精彩。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这一知识点。材料中的“一南一北”、“各有各的精彩”体现了中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5.长三角文化属于吴越文化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南文化,珠三角文化属于岭南文化,京津唐文化属于燕赵文化。这三大区域无论从城市面貌还是风土人情,从历史文化还是当代生活方式,都有很多的差异;同时,在这三大区域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民间文化也各自相异。这说明(  )
A.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D.各地文化之间不存在相同点
【解析】 材料强调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三大区域文化各具特点,这说明我国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故答案选C。
【答案】 C
6. 2013年4月23日,由王潮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樊跃任总导演的印象系列的第七个“孩子”——“印象武隆”开始公演。印象系列的作品虽同冠“印象”之名,但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
A.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彩
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解析】 “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由历史传统、地域环境、思想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
【答案】 D
7.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丽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民居既吸收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这体现了(  )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性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④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无法区别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③不符合题意,④观点错误。
【答案】 A
8.苗族女子的头饰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和古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文化传统,是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土族妇女斜襟上衣的袖子是用五色彩布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①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传统 ②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各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④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本民族,而且属于全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每个民族的服装和头饰都是本民族习俗和文化传统的表现,各具特色,体现了①②③。答案为A。
【答案】 A
9.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神秘 ( http: / / www.21cnjy.com )、朦胧、圣洁的藏族文化是一株永不凋零的雪莲花。民主改革50多年来,党和国家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使西藏传统文化得以系统、清晰、完整地保存。这是因为(  )
①我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材料中党和国家对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藏文化的保护,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同时说明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①②正确。③错误。④说法不准确,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答案】 B
10.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这体现了(  )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华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③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切成分 ④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中华文化“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体现了它的包容性,体现了博采众长,①④正确;②在材料中未体现,③表述不当,排除。
【答案】 B
11.福建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南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  )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解析】 福建惠安服饰文化汲取其他文化的精华,形成自己的特色,源自于包容性;A、B、C与题意无关,故D正确。
【答案】 D
1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  )
①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中外文化的同质化 ④剔除外来文化中的糟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故选A。③说法错误,④与包容性不符。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文化先后与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融和,形成了儒道互补、三教合一、四教会通等形态,繁荣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文化之所以延续2000多年而不中断,在于其宽广的胸怀。这种宽广胸怀来自于儒家的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思想,亲睦众生,和合万邦,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主张。
(1)儒家的宽广胸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2)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特点的?
【解析】 中华文化的特点包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包容性,结合材料可知本题强调的是包容性。
【答案】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14.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体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分别采用了中国、欧洲和波斯—阿拉伯等不同的音乐体系。有的民族只采用一种音乐体系,如藏族、壮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俄罗斯族采用欧洲音乐体系等;有的民族同时采用两个或三个音乐体系,如哈萨克族和塔塔尔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和欧洲音乐体系,维吾尔族采用中国、欧洲和波斯—阿拉伯三个音乐体系。使用中国音乐体系的少数民族有54个,即除俄罗斯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解析】 解答第(1)问,可从中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产生的重要原因即“包容性”来分析。第(2)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使用中国音乐体系的少数民族有54个”反映了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各有自己的特色,则显示了其个性。
【答案】 (1)①上述材料说明了中华文化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②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我国少数民族在音乐体系建立上,分别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坚持了兼收并蓄的原则。
(2)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