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2.4规定的“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的要求。●课标解读本课标要求识记物质的含义、劳动的作用、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体会及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从本质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世界观。●落实策略通过点拨启示、内化深思、巩固基础知识等环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用产生式教学策略和情境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践和改善学习策略,积极地把信息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并在情景分析中落实教学重点与难点,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提高学习能力,体现学以致用。(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方式一:话题导入“逐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屈原的《天问》早已成为千古绝唱。我们的世界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们只能听从神灵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些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和回答,便成为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方式二:情景导入漫画《自然的报复》告诉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掠夺式的利用资源,会导致环境的破坏,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那么,人类社会是否也具有物质性?整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教学地位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获得了对唯物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等理论知识的初步认知。本课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课上合作探究,课后巩固等环节深化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理性思考和理论分析能力。●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1.①看教材28~30页“自然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质性”,完成知识1填空及辅助栏目内容;②思考教材探究问题,写出简易答案,对照探究提示,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2.①看教材30页“人类社会的物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完成知识2填空及辅助栏目内容;②思考教材探究问题,写出简易答案,对照探究提示,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说明本课时的教学地位。 步骤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注①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世界的物质性”,互动方式可以利用探究问题由浅入深地实施。注② 步骤6:先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内容,然后对照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堂小结内容进行简要归纳总结。根据时间引导进行“课外生活感悟”、让学生处理课堂练习、布置课后练习。 步骤5:教师要求学生完成“题组训练”1、2、3、4,巩固探究成果。然后根据背景材料,让学生自己提出其他探究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讨论问题解决方式、方法和结果。最后,根据“当堂双基达标”设计变式练习,学生交流完成并互相评价。 步骤4:教师通过释疑解惑或对知识外引内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注①:建议教师对【课前自主导学】中比较基本的知识点多提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重点知识的探究。注②:建议教师除已有“题组训练”和“探究问题”之外,再变换一下命题角度和问题提出方式,让学生设置一些变式习题和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路。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1.识记物质的定义。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重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难点:1.物质的定义。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2.物质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 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物质性(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2)从其构成来说:人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人们可以自主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4)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5)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教材P28探究问题【提示】 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星云收缩演化而成的。地球在约46亿年前诞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上帝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不仅是地球,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2.教材P29探究问题【提示】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之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把水、火、原子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主要是受到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导致哲学家们误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但是,他们对世界本原的看法,在方向上是正确的,这就为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3.教材P30探究问题【提示】 (1)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2)在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 ( http: / / www.21cnjy.com )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中,地球自然条件的变化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劳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世界的物质性【问题导思】材料一 截至2013年6月29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辽宁省气象局共组织实施了4次人工增雨作业。其中飞机飞行2架次,作业2小时30分;出动火箭发射系统247套次,发射火箭弹1 289枚,增加降水5.4亿立方米。材料二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克难攻坚、有序推进。1. 人工增雨是不是说人类可以随时呼风唤雨?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提示】 ①不是。需要较严苛的天气条 ( http: / / www.21cnjy.com )件,首先必须有足够的降雨云,人工增雨只是起到催化作用。就好比一条湿毛巾,人工增雨就是把毛巾拧一下,但如果是干毛巾,再怎么拧也不会出水。②这说明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收入分配改革备受关注,能否凭热情想当然去改?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提示】 不能。改革成败的标准看是否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都是客观存在的。3.请你完整归纳世界物质性的原因或表现。【提示】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③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对物质具有依赖性。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生产力是客观的,任何一代人、一个社会,都只能在前一代人、前一个社会形成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所希望的生产力水平。(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只能由社会生产力来决定,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生产关系。超越或落后于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正确理解物质的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1)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②世界统一于物质;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2)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题组训练】1.总结以前的4 000多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类的自然观是把大自然奉为神灵。15世纪,人类开始主宰自然界。但是实践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与伙伴的关系,人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在合乎自然的前提下,改造利用自然。这是因为( )A.人类社会是客观的B.自然界是客观的C.人与自然始终是和谐统一的D.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改造着自然界的客观性【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人类社会的客观性,A不选;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但并不是始终是和谐统一的,C不选,D本身错误,所以答案选B。【答案】 B2.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比较容易,而理解社会的客观性则比较困难。这主要是因为(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不受人的意识的影响B.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C.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D.社会的变化发展决定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解析】 理解社会的客观性比较困难,是因为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故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均错误。【答案】 B3.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性C.可知性 D.永恒性【解析】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要求不符。【答案】 A4.下列对哲学上所讲的物质,认识正确的是( )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映的客观实在 ②物质的具体形态 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④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⑤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 ⑥是对万事万物共性的反映A.①③④ B.②④⑥C.②③⑤ D.①④⑥【解析】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①④⑥正确,故选D项。【答案】 D【走进生活】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飞抵 ( http: / / www.21cnjy.com )距地球约700万公里远的深空,以10.73公里每秒的相对速度,与编号为4 179的图塔蒂斯小行星擦身而过,并拍摄到该小行星照片,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嫦娥二号与小行星最近相对距离达到3.2公里,在浩瀚宇宙中,这是一个短到可以忽略不计的距离。交会时,嫦娥二号星载监视相机对小行星进行了光学成像,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该小行星近距离探测。同时,也标志着嫦娥二号飞离日地拉格朗日L2点195天后,进行的再拓展试验圆满成功,嫦娥二号工程完美收官。【知识对接】材料信息 知识对接编号为4 179的图塔蒂斯小行星;在浩瀚宇宙中,这是一个短到可以忽略不计的距离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嫦娥二号卫星拍摄到该小行星照片;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感悟应用】1.人们能够创造出宇宙本没有的嫦娥二号卫星,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解析】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人能够创造出嫦娥二号卫星,说明人们改变了自然物的具体形态,而不是凭空创造出自然物来。因此A项错误,B项正确。人工化的自然物也是客观的,C项错误。从目前来看,人们对自然规律已经有了相当高的认识,但还不能说已经全面把握了自然规律,故D项不选。【答案】 B2.从唯物论的观点看,星载监视相机对小行星进行了光学成像,佐证了(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B.小行星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解析】 对小行星进行光学成像进一步验 ( http: / / www.21cnjy.com )证了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物质性,佐证了世界统一于物质,故D入选。神话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过这种反映是虚幻的、错误的,故A排除,B错误,C说法太绝对,没看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答案】 D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的认识。【答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嫦娥二号星载监视相机对小行星进行了光学成像,再次证明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一、选择题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所有有形的物体C.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性D.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解析】 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物质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态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此A项错误。B项把自然科学的物质与哲学的物质混淆在一起,故应排除;C项缩小了物质的适用范围,也是错误的。D项是正确选项。【答案】 D2.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过程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这表明(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B.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D.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解析】 本题属于体现、说明类选择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点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A、B、C均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故答案选D。【答案】 D3.2013年是达尔文诞辰204周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有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①生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④劳动在从古猿向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A.①③ B.①④C.②③ D. ②④【解析】 ②说法错误,故不选。劳动在从古猿向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观点,故不选④。应选A。【答案】 A4.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性,从根本上说,决定这种客观性的是( )A.自然界的客观性B.社会生产力的客观性C.社会生产关系的客观性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解析】 A项不是决定因素,B、C两项说法均不完整。D项符合题意。【答案】 D二、非选择题5.“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因而是客观的;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因而是主观的。”试评析这一观点。【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一性原理。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都是客观的。从整体来看,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而否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特点。【答案】 ①这一观点认为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界是客观的是正确的,因为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这一观点否认社会的客观性是错误的,因为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③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一、选择题1.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地震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和影响。残酷的事实再一次表明( )A.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B.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同自然和谐相处C.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解析】 地震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和影响,说明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无关。【答案】 C2.从哲学角度看,漫画中此人的错误在于( )①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没有看到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③没有认识到自然界是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④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A. ①② B. ②③C. ③④ D. ①④【解析】 做好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漫画的讽喻之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漫画中的人物浪费了水资源,没有看到自然界的客观性,也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④不是哲学道理。【答案】 A3.生物进化论指出: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祖先,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马克思主义又进一步揭示,劳动在由古猿向人的进化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说明了( )A.生物的祖先是非生物B.没有人自然界依然存在,没有自然界人也能产生C.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解析】 本题以生物进化论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客观性的理解,D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B、C说的是自然界,均与材料无关。【答案】 D4.当布鲁诺因传播“日心说”而被处死的时候,熊熊烈火中的他仍不停地高呼:“就在这一刻,地球还在转动啊!”地球还在转动,这说明(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 地球还在转动,表明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和世界的物质性,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与材料无关。【答案】 C5.马克思说:“人并没有创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人的意识永远落后于客观物质世界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D.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解析】 从字面上看,“人……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才能”说明这是一个前提条件,所以本题最确切的选项为C项。A、D两项与题意不吻合,B项表述错误。【答案】 C6.美国某教会建造了一座尖顶的教堂,主教请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地一位工程师为其设计避雷针。工程师揶揄地说:“教堂是天国驻人间的‘大使馆’,有上帝保护,安装避雷针是完全多余的。”主教说:“请先生装避雷针,也是上帝的旨意。”这则材料说明( )A.科学和神学的对立正在消失B.随着科学的发展,神学的阵地正在日益缩小C.神学已向科学投降D.越是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其宗教势力越强大【解析】 科学越发达,唯物主义对人们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影响越大,而神学是与唯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A、C、D三项均不符合客观事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神学与科学的斗争还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答案】 B7.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②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④人的意志不能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A.①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 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从产生、存在、发展和构成要素的客观性都可以证明。人的意志虽然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但还是有所影响的,④错误。【答案】 C8.在当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方式的工作中,农业发展尤为重要。中国农业目前依然以小农经济的小生产为主体,面对社会化大生产,有其脆弱性,而在社会变迁中,又有其稳固性。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相对滞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仍然是个薄弱环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注定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演进过程。这个事实体现的哲理是(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B.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D.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自然界的发展而发展【解析】 题干反映的不是自然问题,而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类社会问题,但不是人类社会的产生问题,故A、B两项不选,D项与题意无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都是一个较长的演进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体现了C项。【答案】 C9.有一个美国高官说,“当今世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美国想办而办不到的事情。”为了证明“美国人领导世界”的才能,他们摧毁了“支持恐怖组织”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把“不听话”的萨达姆政权推翻,现在又干涉中国南海领土争端……在他们看来“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和目的决定的”。这种观点( )A.是不可知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B.否定了社会的客观性C.肯定了社会存在和发展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D.是一种唯心主义自然观【解析】 人的愿望和目的决定社会的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否认了社会的客观性,应选B项,排除C项。题中观点属于对社会的看法,而不是自然观,D项排除。题中观点与不可知论无关,A项不选。【答案】 B10.欧洲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以在太空真 ( http: / / www.21cnjy.com )空环境中生存的动物——缓步类,也被称为水熊。不仅仅是太空,它们中的一部分还可以同时在真空和太阳辐射条件下生存,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可以在双重严酷条件下存活的动物。这说明(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生物的存在与神灵有关 ③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存在和发展条件 ④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A. ①② B. ①③C. ②③ D. ①④【解析】 本题考查对世界客观性的理解。②说法错误,④与题意不符。【答案】 B11.特拉维夫大学的丹·皮尔、利莫 ( http: / / www.21cnjy.com )纳·马格利特研究出一种可以直接把化疗药物输送到癌细胞,避免与健康细胞发生互动的“纳米车”,这种方法可在增加化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副作用。从哲学角度看, “纳米车”里的纳米粒子是( )A.物质 B.世界的本质C.物质的具体形态 D.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解析】 纳米粒子属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故C入选。【答案】 C12.恩格斯指出,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说法中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 ②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③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④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均是客观的A.①②③ B. ②③④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解析】 世界的物质统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要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自然界的物质性,二是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三是意识依赖于物质,故①②③都应入选。④说法错误,人的意识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故应排除。【答案】 A二、非选择题13.甲、乙两同学对物质概念进行争论:甲:“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请从哲学的角度对甲、乙两同学的观点加以评析。【答案】 ①甲、乙的观点都是正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甲的观点是对物质概念而言的,乙的观点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而言的。②甲认为“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是在概括物质世界的共性——客观实在性,是针对整个物质世界而言的,是正确的。③乙认为任何“事物”(指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同样没有脱离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也是正确的。14.“21世纪是科学竞争的世纪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人预测,21世纪是生物工程世纪,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越来越表现在对生物具体形态的改造上。人们已制造出一些“基因羊”“基因猪”等新型物种。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人们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新型物种。人们概括基因变化规律制造出新型物种的事实表明:自然界中的万物是根据人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你是怎样认识这一观点?【解析】 本题考查对自然界客观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解。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新的物种。人们创造物种的过程是在遵循自然物自身属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体现,而不能理解为自然界中的万物是根据人的意志创造出来的,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答案】 新型的物种是具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物质形态,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制造出来的新东西。但是,在人们制造新物种的过程中,必须服从自然规律,遵循物质的自身属性、按照人类的需要有意识地改变事物的具体形态,创造出新的具体事物,这是人改造自然界的表现。如果认为这种表现是创造自然界万事万物,那就等于承认人先于自然界而存在,否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2.4规定的“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的要求。●课标解读本课标要求识记运动、静止、规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列举实例,分析任何事物内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能结合运动、静止、规律的实例,感受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分析情景材料,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运用规律的客观性,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分析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些做法,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拥护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策略课前:自主学习,调查搜集。学生阅读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搜集运动和静止的形式及表现、体现物质和运动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取得成效和违背客观规律受到惩罚的案例;了解教材材料中所涉及的人物的生活背景、观点等,提出困惑的问题。课上:教学互动,合作探究 ( http: / / www.21cnjy.com )——判断运用,体验践行。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开展课堂探究,教师总结提升。最后,走进生活,学以致用。(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方式一:话题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方式二:情景导入从前,有一个人想要举办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宴会,因为考虑到要用很多牛奶,他就想:“我如果从今天开始挤牛奶,日日积攒,多日之后就会攒得很多,那时不仅多占奶罐,还有可能腐败变质。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牛奶继续留在牛肚子里,到举行宴会时一块挤出。此计甚妙!甚妙!”这个人为想出这么一个好主意而得意。为了让牛奶在牛肚子里攒多一些,他又把小牛犊牵到别处去喂养,以免牛犊吮吸牛奶。过了一个月,宴会时间到了。这个人将蓄奶已久的母牛牵出来,要挤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些存在牛腹中的牛奶招待宾客。可是任凭他怎么挤,也没挤出一滴牛奶。因为牛犊很久没有吃奶,他也没有每天挤取牛奶,母牛的奶就自然地干涸了。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这件事情对我们有何启发?这件事情要求我们尊重事物运动的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地位分析高二的学生感性认识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有了一定的理性思考的能力,本课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且前一个框题的学习为本框相关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所以由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进行简单分析,是学生能够做到和感兴趣的。但是该框题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教师通过学生参与探究互动,学会质疑,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所学的理论,在探究中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考和理论分析能力。●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1.①看教材31~32页“运动是物质固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根本属性”,完成知识1填空及辅助栏目内容;②思考教材探究问题,写出简易答案,对照探究提示,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2.①看教材33~34页“运动是有规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完成知识2填空及辅助栏目内容;②思考教材探究问题,写出简易答案,对照探究提示,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说明本课时的教学地位。 步骤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注①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运动及其规律”,互动方式可以利用探究问题由浅入深地实施。注② 步骤6:先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内容,然后对照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堂小结内容进行简要归纳总结。根据时间引导进行“课外生活感悟”、让学生处理课堂练习、布置课后练习。 步骤5:教师要求学生完成“题组训练”1、2、3、4,巩固探究成果。然后根据背景材料,让学生自己提出其他探究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讨论问题解决方式、方法和结果。最后,根据“当堂双基达标”设计变式练习,学生交流完成并互相评价。 步骤4:教师通过释疑解惑或对知识外引内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注①:建议教师对【课前自主导学】中比较基本的知识点多提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重点知识的探究。注②:建议教师除已有“题组训练”和“探究问题”之外,再变换一下命题角度和问题提出方式,让学生设置一些变式习题和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路。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2.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用人和规律的关系原理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重点:规律的客观性。难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物质的根本属性即物质的唯一特性,对吗?【提示】 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性,这是说物质的本质。客观实在性是从总体上泛指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这是可感知的物质的共性,是说物质绝对的、不变的特性,即存在于可感知的各种客观实在之中的根本特性。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或者说“客观存在”本身的属性,它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而言的。③物质除了上述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3.方法论要求(1)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因此静止根本不存在,只是理论上的。(×)(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规律是永恒不变的。(×)(4)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但不能创造一个新规律。(√)(5)人们利用规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人们遭受巨大伤害。这告诉人们规律有好坏之分。(×)1.教材P31探究问题【提示】 (1)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运动的规律性。(2)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2.教材P31探究问题【提示】 (1)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是典型的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事物是运动的主体。(2)没有。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教材P32探究问题【提示】 没有。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处于相对静止之中。4.教材P32探究问题【提示】 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5.教材P33探究问题【提示】 根据元素的排列和出现的规律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6.教材P33探究问题【提示】 (1)“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因为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2)焦耳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7.教材P34探究问题【提示】 (1)不能。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 ( http: / / www.21cnjy.com )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但不能改变或创造规律。(2)人类利用引力规律,把宇宙飞船送上太空,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探索宇宙的奥妙;认识了生物变化规律,就能自觉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懂得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就能利用它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运动及其规律【问题导思】西北风带来了寒冷,几只蚂蚁慌慌 ( http: / / www.21cnjy.com )忙忙地搬着一只螳螂腿,向自己的洞口走去。这段路不近,费尽了力气,才搬了一半路。它们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有一只蚂蚁忽然说:“奇怪!这么重的东西这么远的路,往常总是满头大汗,可是今天却不怎么热,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只老蚂蚁懂得特别多,它郑重地说:“冬天就快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了。冬天一到,梧桐树叶落了下来、天气就冷了,到时候想找一点食物都是非常困难的。”这只老蚂蚁还告诉它们:最可怕的是蚂蚁的小细腿冻僵了,身体弱一点儿的会被冻死,强壮一点儿的也只能躲在洞里半死不活地度日如年。而且冬天还会下雪。小蚂蚁听了这些话感到的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害怕,而是气愤。“我们同心协力想办法不让冬天到来!”老蚂蚁认为冬天迟早是要来的,而蚂蚁能做的只是想办法保护好自己。可小蚂蚁们认为老蚂蚁是没志气。小蚂蚁把螳螂腿丢在路上,就分头干起来了。有几只小蚂蚁爬上梧桐树,吐出口水涂在叶子的叶柄上,不让叶子落下来。有几只蚂蚁去寻找其他的伙伴来加入自己的阵营,抵抗冬天的到来。那只老蚂蚁自己每天出去搬些米粒、螳螂腿、苞谷等回来收藏在仓库里,准备过冬。风越吹越冷,不久以后,冬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终于来了。树叶掉光了,蚱蜢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小蚂蚁支撑了一两天,终于冻得受不了了。有几只醒悟了,跟老蚂蚁挤在一起,向老蚂蚁要些食物充饥。有几只不相信冬天会来的小蚂蚁,顶着北风走,最后冻僵在路上。1.请你指出材料中都存在哪些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提示】 空气的运动(西北风);季节的变化;蚂蚁的爬行运动;树叶的飘落;小蚂蚁的醒悟(认识的变化)等。2.冬天的到来抵挡不住,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提示】 事物运动具有规律性,规律具有客观性。3.蚂蚁与冬天抗争,最后被冻死,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哲学启示?【提示】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客观性,并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这种运动和变化具有规律性,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时要尊重客观规律。②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一旦韦背客观规律,我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1.正确理解物质的运动(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物质在运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个特征。(3)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可知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如果没有运动,物质都不存在了,也就谈不上其他属性了,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4)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固有属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较而得出的,是物质之外的现象所没有的,关键在“特”上。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得出的,关键在“固有”二字上。2.理解规律要把握以下几个关系(1)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具体规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它不等同于具体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规律和现象。规律是隐藏在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现象浮于事物表面,形式多样且多变易逝,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虽然规律总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的背后也总会隐藏着规律,但规律不等于现象。(3)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规律是事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间的必然联系,它体现着一种“必定如此”的趋势。有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非如此不可的,而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这种偶然联系就不是规律。(4)规律和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规律是一种联系,但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才是规律。3.全面理解规律的相关知识(1)不能认为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可以给人类带来积极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作用,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生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生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但这不能说明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又是具体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条件的。规律是否起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和后果都与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相关。正是因为规律的条件性,才决定了人们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但绝不是改变规律本身。(3)不能认为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约。人们能够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却不能改变规律本身,同时,规律的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了能否取得积极效果,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了取得积极效果的程度。(4)规律的“变”: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的是规律随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而变化;事物条件消失或产生、变化,则相应的具体规律的作用随之消失或产生、变化。即规律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题组训练】1.“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A. ①② B. ②③C. ③④ D. ②④【解析】 “是它本身又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本身”既承认了相对静止,又承认了绝对运动,既静又动的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③说法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答案】 D2.下列选项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解析】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B、C、D三项说法均错误。【答案】 A3.关于人与规律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规律具有客观性B.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C.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D.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或创造规律【解析】 本题考查人与规律的关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A项本身正确,但没有说明人与规律的关系,与题意不符;B项说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应选。C项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错误;D项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错误。【答案】 B4.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遥看瀑布挂前川”之句,后人评述此句的意境全在“挂”字之上。这是因为此字体现了(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 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③【解析】 题目旨在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应排除。【答案】 D【走进生活】2013年4月16日下午,伊朗东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发生7.8级地震,据报道至少40人死亡,周边多个国家有震感。伊朗已宣布南部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地震灾区进入紧急状态。一名不愿公开身份的伊朗官员告诉路透社记者:“这是伊朗40年来最大地震,死亡人数可能数以百计。” 伊朗红新月会官员马哈茂德·莫扎法尔说,震区通信全部中断,当局已经派遣5支救援队赶赴灾区。俄罗斯原子能公司发言人谢尔盖·诺维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夫告诉法新社记者,伊朗布什尔核电站未遭地震破坏,俄方驻核电站人员“甚至没有震感”。国际危机研究组织伊朗事务专家阿里·瓦埃兹告诉路透社记者:“震区距离布什尔核电站和其他核设施远。然而,近来的地震警示,伊朗容易发生地震,因而伊朗政府应该就核电站安全做好准备,应对紧急事态。”【知识对接】材料信息 知识对接伊朗东南部发生7.8级地震,周边多个国家有震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伊朗布什尔核电站未遭地震破坏,俄方驻核电站人员“甚至没有震感”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伊朗已宣布南部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地震灾区进入紧急状态;伊朗政府应该就核电站安全做好准备,应对紧急事态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感悟应用】1.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 “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 ( http: / / www.21cnjy.com )‘震动’是地球的常态”表明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①③当选;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表明人的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二者具有同一性,②当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④说法错误,排除。【答案】 B2.伊朗容易发生地震,因而伊朗政府应该就核电站安全做好准备,应对紧急事态。这种说法的哲学依据是( )A.人类能使客观规律主观化B.人类能认识和改造规律C.人类能使自然规律社会化D.人类对规律的客观性和可知性的把握【解析】 题意旨在说明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还能在此基础上使之为人类服务,故选D项。A、B、C三项说法均是对规律客观性的违背。【答案】 D3.“地震不由人,救灾不由天。”请你谈谈对这一说法的认识。【答案】 “地震不由人”说明地震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客观的,不是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地震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救灾不由天”说明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因此,该说法正确反映了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一、选择题1.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解析】 本题考查对物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运动关系的理解。马克思认为一切事物“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体现了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A项正确。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和物质密不可分,B、C观点错误。【答案】 A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解析】 本题考查对物质与运动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的理解。毕尔生认为“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慧能和尚把“风吹幡动”归因于“心动”,二者都否认了运动的主体是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答案】 A3.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素的制约 ②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④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照按客观规律办事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 “江边春水生”意味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人们要尊重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使“巨舰”“自在行”,可见客观条件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故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 A4.面对旱灾,充分利用天气条件,适时实施人工增雨。这体现了(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D.只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取得成功【解析】 人工增雨是遵循并利用客观规律的体现,所以C项正确。A、B不符合题意,D表述绝对化。【答案】 C二、非选择题5.鉴赏古代诗词,感悟深刻哲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承中华文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宋代诗人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以上白居易和陈与义的古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仔细体味诗句的基础上揭示其蕴涵的哲学思想即可。【答案】 (1)白居易的古诗说明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陈与义的诗说明“静”是运动中的“静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不是“不动”;“动”是相对干静止来说的“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一、选择题1.2013年6月20日上午10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许,中国首次举行太空授课活动。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在高速运行的神舟十号轨道舱内,航天员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 )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解析】 A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B项错误,任何情况下静止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D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说明了相对静止的一种表现。【答案】 C2.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解析】 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引起质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B项说法过于绝对,不选;“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体现了静止是相对的,也说明运动是绝对的;C、D两项与题意无关,故选A项。【答案】 A3.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脉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与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解析】 本题以青藏铁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背景,考查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自身造福。B项没有看到人的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C项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D项夸大了当前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故选A。【答案】 A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A.运动离不开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从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来看,水不腐的原因是“流”,户枢不蠹的原因是经常“转动”,强调了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A项侧重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与题意不符。C项是错误命题,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项与题意不符。【答案】 B5.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解析】 本题重在考查诗词的理解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解诗词后结合哲学理论不难做出答案。题干的意思是“情人们都很想一起欣赏花儿盛开时月儿圆满的美景,可是等到花儿开放月儿又圆的时候,情人却已经分开了”,讲的是一种客观实际,属于物质的范畴;A是意识的反映;B是变化发展,属于辩证法;C是一种愿望,属于意识的范畴;D是“每年的今夜,月光都像白色的丝带一样,可是人却常常分别在千里之外”是客观实际。【答案】 D6.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 )①承认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 ②承认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 ③否认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 ④陷入形而上学的不动论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②观点明显与题中的“不动”相悖,排除,选C项。【答案】 C7.“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解析】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项正确且符合题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项错误。【答案】 C8.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以下属于规律的是( )A.水往低处流B.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C.新陈代谢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解析】 A、D都属于现象的联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往低处流”是万有引力规律作用的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遗传规律的结果。B属于计划、规则,不具有客观性。只有C符合题意。【答案】 C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 ( http: / / www.21cnjy.com )2年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正确理解和落实好宏观经济政策,在统筹兼顾中突出发展重点,以扎实的作风抓好工作落实。 “扎实工作”就是要( )A.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B.抛开规律,努力工作C.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D.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题意判断“扎实工作”就是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可见C项正确,A、B表述错误,D不符合题意。【答案】 C10.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成功返回以及“嫦娥二号”的成功实施,表明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上天”的技术,但是“入地”的本领还非常有限。例如对地壳运动的知识却知之甚少,人们还不能够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以致地震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由此可见( )A.并非所有事物都有运动的规律B.有些规律是可知的,有些规律是不可知的C.如果认识了地震规律,就能改变地震规律D.真正把握规律,才能有科学预见性【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A、B、C表述错误,D项正确。【答案】 D11.水往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供人使用。这表明( )A.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人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C.人可以创造规律,但不能消灭规律D.人可以创造规律,造福于人类【解析】 从题意来看,人们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识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事物固有的属性,通过改变条件而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为人的预定目的服务,故选B项。A项只是承认了规律是客观的,不符合题意,C、D两项是错误的,规律不可以创造。故选B。【答案】 B12.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前提 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 荒漠化现象是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类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的不良后果。要解决好荒漠化问题,解决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仍然需要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①④符合题意,故选C。②③说法错误。【答案】 C二、非选择题13.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存在的主宰,人们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械轰呜田野,卫星邀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哪些哲理?【解析】 本题为限制型问答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求在哲学的辩证唯物论范围内回答。材料设置了从古代到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由古代对自然的顶礼膜拜,到近代人主宰自然,再到现代人认为人和自然应和谐相处,这些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答案】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③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4.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邀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规律客观性的原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解析】 本题以全球气候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暖为背景考查对规律客观性原理的应用。首先分析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然后分析人类遵循和利用客观规律,要做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答案】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志为转移,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上述材料中由于人的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②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选择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实施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就是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表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