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精神: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科学的实践观。
2.公共参与:积极投身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新知导学】
一、认识的含义及阶段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
2.阶段:感性认识和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3.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 ,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二、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 的 活动。
(1)实践是以 为主体、以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
2.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改造自然的 、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 等。
3.特点
(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 、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具有 。
(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 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 发展着的。
三、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 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 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 、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 ,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处在 的交汇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
(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 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
四、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 作用。
2.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五、方法论要求
1.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 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 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易错提醒】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始终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3.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4.重庆一则黑猩猩爱劳动被评为劳模的视频走红网络,说明动物也可以进行实践活动。
5.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6.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7.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8.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认识也推动实践的发展。
9.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10.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11.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12.认识的根本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合作探究一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也是稳定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更是我国促进金融稳定的蓄水池。但疫情及其引发的市场不确定性却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大冲击,中小企业普遍面临不定时停工、市场需求低迷、产品滞销严重、合同履约受阻等一系列问题。
多重困境下,中小企业承压前行。为此,各级政府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为中小企业“输血补气”,但在短线扶助脱困的同时,更需从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产业升级等方面建立促进中小企业自我“造血”的长效机制,从而持续激发活力和潜力,掀起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第二轮浪潮。
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1)“输血补气”政策和“造血”长效机制,哪个属于感性认识,哪个属于理性认识?
(2)从“输血补气”政策到“造血”长效机制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二
2022年6月是第21个全国“安全生产月”,2022年的主题是“遵守安全生产法 当好第一责任人”。
5月31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在北京举行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启动视频会议。活动通过党政“一把手”带头讲安全、企业第一责任人专题讲安全、一线工作者互动讲安全、开展安全生产“公开课”“大家谈”“班组会”等学习活动,推动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广泛开展“我是安全吹哨人”“查找身边的隐患”等活动,调动职工参与监督企业和主要负责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组织安全监管人员、消防救援人员、灾害信息员、社区网格员、安全志愿者等,积极参与“进门入户送安全”“安全志愿者在行动”和各类应急演练体验活动,共同推动安全宣传“五进”;通过“主播讲安全”“专家远程会诊”“新安法知多少”“救援技能趣味测试”等活动,广泛传播安全知识,推动树牢安全发展理念。
(1)查阅资料,说一说“安全生产月”为什么选择6月份?
(2)安全生产活动是实践活动吗?谈谈你对安全生产活动的理解。
合作探究三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士陈薇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在俄罗斯、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国进行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不同年龄、不同程序、不同剂量疫苗接种后均产生高滴度免疫应答。国药集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两款灭活疫苗在阿联酋、巴林、埃及、摩洛哥、秘鲁、阿根廷等十个国家开展临床试验,接种5万余人,接种人群样本量涵盖125个国籍,各方面进展领跑全球,得到国际广泛的认可。到2021年底,我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0亿剂新冠肺炎疫苗,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
(1)说一说我国上市的新冠疫苗有哪几种类型?
(2)你对国产新冠疫苗的防疫效果有信心吗?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
【巩固提升】             
1.习近平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  )
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
③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
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1年9月17日,中国载人航天器“神舟十二号”按计划返回地球并成功着陆。飞船返回地面要由飞船系统、航天员系统和着陆场系统等共同完成,技术较为复杂,航天团队的上千名工作人员为这次返回服务。可见(  )
①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人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④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漫画《三代农夫》体现了(  )
三代农夫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4.采用传统的玉米和大豆间套种方法,大豆会缺少光照,倒伏严重,产量很低。针对该问题,农学家经过多年探索,反复试验,提出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实现了两种作物的协调高产。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③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
④认识受主体知识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穿山甲原来被作为重要的药用野生动物,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穿山甲未被继续收载。2020年6月5日,国家林草局发布公告,将穿山甲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表明(  )
①认识只有不断变化才能正确指导实践
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③认识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创新原有观点
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变化的动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气象观测经历了从经验积累到科学观测的不同阶段。20世纪以来,随着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技术不断发展,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增强。人们通过对气象目标的探测、识别与评估,能够有效规避危险。这表明(  )
①对气象的认识是人类建构与自然关系的开始
②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好奇
③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为探究自然提供先进的手段
④气象观测设备作为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和加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答案
【新知导学】
一、认识的含义及阶段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3.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二、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3.特点
(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三、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四、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2.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五、方法论要求
1.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易错提醒】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纠正: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理性认识始终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纠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在错误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只能产生错误的理性认识;在正确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正确的理性认识(也可能产生错误的理性认识)。只有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才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3.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纠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4.重庆一则黑猩猩爱劳动被评为劳模的视频走红网络,说明动物也可以进行实践活动。
纠正: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
5.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纠正: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但是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
6.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纠正:实践是一种客观活动。实践的基本要素以及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但实践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7.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纠正: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8.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认识也推动实践的发展。
纠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9.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纠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能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10.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纠正: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11.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纠正: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12.认识的根本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纠正: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合作探究一
答案 (1)“输血补气”政策属于感性认识,“造血”长效机制体现了对中小企业致困原因的深刻分析,属于理性认识。
(2)人们的认识需要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合作探究二
答案 (1)据全国每年事故统计,6月份是事故高发时期,自6月第一天开始,气温在逐渐升高,这个时间段无论是人员还是机器设备都处在一个过渡期,五月适宜的温度到6月高温易让很多从业人员产生疲惫、体温升高、晕厥等不良反应,快速变化的气温不仅带来措手不及,而且无形之中增加了作业危险系数;高温对人员造成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潜在地对很多机械设备正常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配电房需在低温环境下作业、危化品储藏室的温度不宜过高等,若是高温来得突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很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所以迎接炎热的夏季来临之前,首先在过渡期把必要的安全防护、安全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在气象方面,6月依然是一个气候多变化的季节,易发生极端天气,正是由于气候的突变情况增多,应急准备跟不上,才会导致6月份安全事故居高不下,所以“安全生产月”选择6月份是有必要的。
(2)安全生产活动是实践活动,安全生产活动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该活动受到自然环境、技术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合作探究三
答案 (1)我国现上市的新冠疫苗种类有: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
(2)有信心。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积极投入疫苗研究工作,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我国疫苗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人群进行临床研究,验证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中国疫苗对外出口缓解全球疫情,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巩固提升】             
1.答案 C
解析 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故①错误。习近平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总结和对人民民主的思考,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说明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故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未涉及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故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答案 B
解析 ②与题意不符。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③说法错误。
3.答案 C
解析 图示表示三代农夫所使用的工具不同,说明不同时代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正确切题。
4.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来源,未体现实践水平制约人的认识,也未体现主体的知识水平制约人的认识,③④排除。
5.答案 C
解析 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变化的认识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①错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国家将穿山甲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表明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变化的动因,②④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发展的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实践,③错误。故本题选C。
6.答案 D
解析 对气象的认识有利于人类建构与自然的关系,但不是二者关系的开始,故①不选。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源于人类实践,而不是源于对自然的好奇,故②不选。③④入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