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我的家在这里》教学反思课标要求: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年版)》中“我们的社区生活”里的第2条“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本地区的变化和发展:了解对本地区发展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随着三年级儿童活动范围和视野的不断扩大,他们的生活已经逐步从家庭与学校扩展到社区,这是他们走出家庭和学校之后一个比较大的生活圈,也是他们在家庭与学校之外的主要生活、游戏与学习场域。有目的地引导他们了解社区与自己的关系,有助于他们形成归属感。归属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情感,归属感的产生需要儿童对自己的成长环境有所感知。因此,从儿童对生活场域的感性描述人手,引导他们意识到“我”在社区中的玩伴、快乐生活、社区中的人为“我”服务等方面,建立起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亲密联系,认识社区对于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形成“我”在社区中生活、“我”是社区一员的意识,让他们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逐步对社区产生基本的归属感。具有基本归属感的儿童愿意承担作为集体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并乐于参与集体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儿童为社区的完善和发展出谋划策,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可提升儿童对社区的认同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了解并维护社区的规则,承担起自己的社区责任,从而促进社区责任感的形成。社区生活是培养儿童公民意识的重要领域。关注和参与社区公共生活是儿童形成公民意识的重要实践。只有参与,才能体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因此,通过引导儿童认识社区与自己成长的关系,唤醒儿童的公民主体意识,通过引导行为参与实践,激活儿童的参与意识,点燃一个公民的责任意识。教学反思: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要成为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指导者。教学前,教师常常会布置学生做相应的课前准备,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用于课堂交流、讨论。但是,学生课前到底收集到了多少资料,这些资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教师却不够关注,甚至是一无所知。实际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宝贵的课程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尽力在课前通读浏览,并从中寻找契机,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和丰富性。以本课教学为例,天景山地图的截取,陈霸先知识背景的描述等,都是教师在课前通读了学生资料而做的预先准备,这样的准备丰满了课堂,让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加胸有成竹、游刃有余。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要成为学生掌握技能、方法的帮助者。课堂上,让学生做主角,多说多表达已经是大多数老师的共识,但是,学生整理资料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培养的。越是年级低,学生年龄小、能力弱,越是需要教师的帮助。本课中,教师以自己所住的小区为例,先做了示范介绍,之后通过询问学生“你们都了解到了什么 ”帮助学生逐一整理介绍的要点,然后再让学生按照这些要点组织自己的资料、互相交流。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内化、积极实践的过程。了解知识、提升能力两不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