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的谋篇布局指导课件(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的谋篇布局指导课件(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精心创结构
信步写华章
——议论文的谋篇布局指导
梁启超倡导的作文法一贯主张把布局谋篇放在作文的首位,而把字句末节放在次要地位。可见如果不把要阐述的道理、证明的观点先构思好安排好,那就只能是文章未成而先毁。
“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行阵之首次,阶梯之有依也。”
——梁启超
高考作文对结构的要求
结构是文章的骨骼,我们又称之为谋篇布局。考纲上关于基础等级的第(5)条要求是“语言通顺,结构完整”。结构完整”就是要求行文首尾一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
结构是骨骼,语言、材料是血肉,没有骨骼,何谈血肉?
一要“结构完整”,所谓“结构完整”是与“残缺破碎”相对而言的;
二要“层次分明”,从文章的章法上说,好的文章结构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没有颠三倒四的现象。
高考阅卷老师提示:结构要清晰
好的结构,既能展示考生清晰的思路,又能提高老师阅卷的速度。
结构要板块清晰,一目了然,不能杂乱无章。
阅卷老师在高速阅读的情况下,希望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清作者的思路,看清全文的布局安排,阅读一个段落,要能迅速看出这一段写什么,段和段之间是否界限分明。如果看不清段和段之间的联系,不可能打高分。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 提出文章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总)
(引论)
分析问题------摆事实讲道理论述为什么是这样 (分)
(本论)
解决问题------论述怎么样做到和会出现怎么样的情况 (总)
(结论)
议论文的整体结构模式
议论文的规范结构
第一节:提出观点(主旨)(100字)
第二节:分析评议观点(主旨)(50字)
第三节:第一层论证;(200字)
第四节:第二层论证;(200字)
第五节:第三层论证;(200字)
第六节:联系现实,深化观点(100字)
第七节:回扣材料,强化观点(50字)
本论部分常见结构形式
1、并列式
2、递进式
3、对照式
在这种模式下,本论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如何展开论证,其结构也有三种基本模式: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提出中心论点
论据1+分析论证(扣题)
论据2 +分析论证(扣题)
论据3+分析论证(扣题)
总结全文
呼应开头
一、并列式结构①
证明论点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提出中心论点
分论点1
分论点2
分论点3
总结全文
呼应开头
摆事实
讲道理
小结
讲道理
讲道理
小结
小结
摆事实
摆事实
并列式结构②
【几个分论点可在时间、空间、原因、条件、结果等方面并列】
证明论点
并列分解(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分解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
历来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样)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明清楚,可以择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
并列式分论点拟写的方法(或思考角度)
类——是什么
因——为什么
法——怎么做
谁——对象
果——会怎样
内涵阐释法
分析理由法
揭示结果法
探寻方法法
角色分解法
(一)、是什么?(内涵阐释法)
几个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属性和思想意义的揭示与阐发,是作者对某一论题思索认识的结果。
阐释内涵(是什么)
例1:以“境界”为话题写三个分论点
示例(1)境界是面对成败时能笑对人生的豁达。
境界是面对名利时能超然物外的淡泊。
境界是身陷逆境时能奋发向上的追求。
示例(2)境界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
境界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
境界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豪迈
【作文】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知知与共,美美与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出了人之三境,乃是迷茫、探寻、终会偶遇。我认为人之认识也有三境,认识事物并非是一味探寻的过程。(以人生三境引出认识三境,开篇颇有意味。)
其一乃是各识其式,各美其美。就好比对音乐的“中国味”来讲,初听这类音乐,我们对中国味含义理解不深,只能在浅层感受它的音韵之美。这是一种模糊又笼统的美的感受,我们此时将它与其他国家的音乐作出简单的区分,欣赏认识“中国味”音乐,在这些“单曲循环”中我们揣摩与鉴赏。因此我们是只知其知,与其他风格的音乐各美其美。这犹如百年前那明末海边的禁令角,片甲不得入海的政策下,我们只听朝中歌舞之声,却不曾听过大海上一艘艘帆船乘风之声。(分析第一境,为下文推进铺垫。)
因此,第二境便是识人之识,美人之美。仍然是对音乐的“中国味’来说,我们开始思考,何为“中国味”。定义的最好办法是寻找其逆否命题,因此我们会寻找什么不是“中国味”。在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我们便达到了识人之识的境地,而若能做到欣赏他国音乐则是能人之美。这一环节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十分重要。古之学者如史学家刘知己翻阅上白册史集,花费十几年以研究史学方法,若是仅看一本《史记》的一家之言,又怎么能严谨对待历史呢?因此,广博的学习后才能体悟到糟粕与精华的不同,才能术业有专攻,放眼全局才能看到局部之为妙。(举例论证第二境,思考推进,较为具体地呈现了认知的推进过程。)
而对于“中国味”的音乐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后,我们将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此时的“中国味”将不再局限于音乐领域,而是走向生活中的每一处。这便是第三个境界,知知与共,美美与共。此时我们有了充沛的知识储备,却仍未达到完全认识事物的标准,我们将自己所知融会贯通使其不再与生活割裂,因此这是知知与共。而在这大同之世,世间一叶一花皆有其美,故我们对认识事物不再孤立欣赏,我们将其放入整体欣赏,从而达到美美与共的欣赏方式。自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再刻意追寻,而是以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心情遇到它,理解它。(中国味的内涵认识有所推进,对认知过程的深入思考。第三境的分析过程略有不足。)
正如周国平所说:“我们的意识赤裸裸地来到一片废墟,我们要做的不是回忆而是重建,是俯瞰全局全局,是自由发挥。”对事物的认识亦是如此。此三境构成封闭的环,又美美与共后才可再美其美,就如同广博中方能精专。(引言推进思考,对如何认识事物的思考,体现了思维的版延展性。)
故认识事物有三境,现如今大同之世,知知与共,美美与共方有和谐之声。(总结全文。)
【点评】
文章立意不俗,精准把握题意。立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认识事物”,视角独特,思考认识事物的三种境界,体现了思维的活跃度与个性化。全文围绕三个境界逐一展开,看似形式单一,实则文脉连贯,思维缜密。对“各识其识,各美其美”“识人之识,美人之美”“知知与共,美美与共”三者之间的差异把握准确。同时内在的推进性逻辑关联均有清晰呈现。语言表达能力强,文意畅达。可谓化呆板为神奇体现了考生的高度自信。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对材料中认识事物的方式的分析略显不足。尤其是第三境部分未能充分挖掘材料中所蕴含的认知方法,与前两部分之间均衡用力未能再进一层,再深一层。不过瑕不掩瑜,作为考场作文,短时间内构思立意,以别于多数考生的形式呈现个人理解,实属难能可贵。
(二)、为什么?(分析理由法)
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可以使用的句式:
1、因果复句:因在前、果在后;果在前、因在后
2、话题(或话题中的关键词语)有利于(有助于、能够、可以……)……
3、假设复句:从话题(或话题中的关键词语)的反面入手,分析原因。
⑴世界千变万化,事物是复杂的,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⑵人们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⑶评判事物的标准不同,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例1: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分析理由(为什么)
因果复句:果在前,因在后
2、中心论点:选择适当的对手
A、选择适当的对手有助于自己树立人生的目标。
B、选择适当的对手有助于自己找到学习的榜样。
C、选择适当的对手有助于自己获得巨大的动力。
3、中心论点:我想握住奋斗的手
①我想握住奋斗的手,因为奋斗是战胜生活挫折的法宝;  ②我想握住奋斗的手,因为奋斗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石;  ③我想握住奋斗的手,因为奋斗是充实自我素质的条件。 
4、《规矩》 中心论点: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①没有规矩,个人不能成才;
②没有规矩,集体不能稳定;
③没有规矩,国家不能发展。
捍卫母语
近些年来, 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波及汉语, 于是有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的, 有见面就“哈罗”而不知说“您好”的, 有懂得镭射而不知何谓激光的……母语, 迫切需要我们捍卫了。
捍卫母语, 珍爱母语, 是我们的责任。有人说: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的确, 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 一旦丧失, 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 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 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它连接起中华民族, 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 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 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 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发展国语, 净化母语, 是我们的使命。毋庸置疑, 汉语必然而且应该与时俱进。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掌握汉语发展方向的问题。徐寿当年引进西方科学, 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 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元素命名, 至今仍使我们受益无穷。相比之下, 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出现连串的英文字母, 而在日常生活中放着“电视”不用而要用“TV”的就更加令人发指。所谓“恐龙”、“粉丝”、“PK”,其实只是幼稚与浅薄, 而非时尚 。这是对汉语的亵渎。捍卫母语 ,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
弘扬母语, 传承母语, 是我们的荣耀。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 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在这一点上, 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江陵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 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汉语从远古之河一路流来, 浸入我们的血液里。昨夜梦魂里有诗人吟唱, 血脉里翻滚着长江黄河的波涛。
点评:
显然, 这篇议论文范文中的三个分论点“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弘扬国语, 传承母语,是我们的使命”、“发展国语,净化母语,是我们的荣耀”,就是典型的并列组合。
(三)、怎么做?(探寻方法法)
主要是回答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
例1:《学会欣赏别人》
(1)学会欣赏别人,要求自己要胸怀坦荡、虚怀若谷的作风。(对己)
(2)学会欣赏别人,要努力发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习借鉴。(对人)
(3)学会欣赏别人,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双方)
探寻方法(怎么做)
后一分句对前一分句进行阐释
例2:
在困难面前,我们要有一种毫不畏惧,迎难而上的勇气
在困难面前,我们要有一种冷静面对,巧克困难的智慧
在困难面前,我们要有一种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的毅力
可以使用的句式:
话题(句子)需要(必须、应该、要有……)……(做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前进,就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新永远是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钱七虎如是说。
“我从来不支持‘自主创新’这个词,我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财富。”任正非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的结尾如此写到。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点评】
这个作文由三则材料组成,最佳立意要涵盖三则材料的中心,使三者有机关联、逻辑自洽。
第一则强调创新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走过的路”则是对“创新”特点的要求。
第二则“不支持‘自主创新’”,以及“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财富”,强调的是以创新带动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造福全人类,可以理解为对“创新”的目的与性质的要求。
第三则关键词是“拿来”,强调创新是有所借鉴的,同时还含有怎么样借鉴的意思,注意“拿来”的方法,这一则看似与第一则矛盾,其实是统一的,都涉及到“创新”中注意的问题。
从命题者意图看,命题人给出这三则材料是互补的,是辩证统一的,要将三者有机关联起来,以突出对考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察。
从学生作文来看,一些考生只抓住其一或两者,这样未免有失偏颇,影响得分。
何不继承且创新
(标题最好包含材料中的关键词如“继承”“创新”,且要观点化。)
创新本来就是在继承中的再发展、再创造,立足于前人所奉献的精华,实现新的突破,达到新的高度,促进社会的进步。(开门见山,明确观点)
鲁迅先生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此言可谓是道出了创新的精髓,因此,我们要善于借鉴,勇于创新,促进发展。(引用材料中鲁迅名言,再次强调观点)
创新应当慧眼识珠取其精华。(分论点一,突出借鉴要有辨别力。)
创新需要的是胆识和眼光,需要在立足前人的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取舍,从而有新的突破。王羲之为中国古代书法之大,其以一种全新的文字书写体式形成了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而王羲之对书法的创新,是他师从百家笔法,更是由于自己经过自己独特的思考,取各家笔法的优点,凭着天才的发挥,为我所用,最终自成一体,从而流传百世,受人景仰。因此,要想创新,绝不能随意或是全盘照搬,不然,“创”而不“新”或者是邯郸学步而失去了自己。创新一方面是要善于借鉴前人成果;另一方面,靠自己的眼光与能力去“旧”而创“新”尤为重要。(结构完整,结尾以分析性的文字总结,较为有力。论证方法运用了对比论证,且有一定详略。)
创新应当兼容并包融汇贯通。(分论点二,突出创新要广纳博收。)
创新需要广阔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蔡元培接手北京大学时,提出“兼容并包”这一创新性办学思路,北京大学一时各家争鸣,学术气氛浓厚,办学成果斐然。这正是善于整合资源,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而产生新的成果。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各种文艺思想层出不穷,派别繁多,卢梭博采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之长,在融汇贯通中发展出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成为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可见,“兼容并包”进而“融汇贯通”也是一种了不起的创新。(选用中外典型实例,富于说服力。总—分—总,结构完整。)
创新应当更上层楼纵目千里。(分论点三,突出创新要有新的成就。)
创新要继承,而在继承基础上取得成果更关键。牛顿在科学界影响力之巨大,人尽皆知。而他自己却认为“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这表明创新是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的。牛顿在动利略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经典力学,他相当于“拿来”了加利略科学研究的精华,进而
完善和发展了加利略的不足,将物理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前人优秀的科学成果是全人类的财富,后人应该善于继承,站在前人的高度,勇于创造,以达到一个更新的高度,实现科学的进步,这就是创新。创新,是借鉴,是吸纳,更是突破。(中心段包含观点句、阐释句、实例句、分析句、总结句,构段完整。)
有效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善于贯通是创新的重要手段,而别样的慧眼才是创新的利器,惟其如此,我们的创新之路才能越攀越高,我们的世界才变得越来越好。(尾段内容总结到位,语言简洁有力。)【简评】
考生紧扣材料中心,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谈如何创新:慧眼识珠取其精华——兼容并包融汇贯通——更上层楼纵目千里。这样拟写出三个分论点,结构清晰,论证有一定逻辑力度。论证方法略显单调。
(四)、对象(角色分解法)
看这个句子(中心)所涉及到的人、事、物。从不同对象角度分解中心论点。将不同人物(生熟、敌友、文武、仕隐、贫富、穷达、贵贱、智愚、成败、好坏、失意得意、悲观乐观)引入思考范围,讨论其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例1:以“放飞心灵”为题,拟分论点。
李白放飞心灵,在青崖间且歌且行。
陶渊明放飞心灵,在南山下悠然自得。
瓦特兄弟放飞心灵,载着梦想翱翔于蓝空。
1、不同的人物(个体)的分解
例2:《关爱》 贫贱之人的关爱难能可贵。
患难之人的关爱更见真情。
陌生之人的关爱彰显伟大。
2、不同类的人物(群体、类别)分解
例3:
为官者的境界,是一种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境界。
爱国者的境界,是一种胸怀天下、报效祖国的境界。
科学者的境界,是一种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境界。
智者的境界,是一种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境界。
强者的境界,是一种奋发向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勇者的境界,是一种不顾安危、舍己为人的境界
将论题分置社会、经济、教育、文学、艺术、体育、政治、自然等领域分别肯定或否定。
3、不同领域的分解
如话题“凝视”
文学需要凝视。
生活需要凝视。
科学需要凝视
角色分解法、分析理由法相结合
例1:《最美的颜色》
⑴緑色是最美的颜色,因为它是生命的颜色;
⑵红色是最美的颜色,因为它象征热情;
⑶白色是最美的颜色,因为它象征纯洁。
例2: “关注你身边的人”
(1)学会关注生活中平凡的人,看他们淡泊宁静的处世态度,我们会变得更坦然。
(2)学会关注生活中贫穷的人,看他们为维护尊严而坚挺的傲骨,我们会变得更坚强。
(3)学会关注生活中成功的人,看他们为理想而拼搏洒下的汗水,我们会变得更有斗志。
(五)、会怎样(揭示结果法)
以标题或中心论点为前提,去推想在这个前提之下会产生怎样的意义、作用、价值或影响。也就是说有了这个标题或中心论点,会怎么样。
例1: 《生活需要道德》
揭示结果(会怎样)
中心论点:我们的生活缺不了道德。
(1)生活有了道德,才能继承尊老爱幼的美德;
(2)生活有了道德,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3)生活有了道德,才能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条件复句
1、勤劳,可以有所获,免饥寒也。(创财)
2、勤劳,可以有所劳,延寿考也。(健体)
3、勤劳,可以有所事,远淫邪也。(修身)
例2:中心论点:为人当勤劳。
从“能带来怎样的结果”入手。
运用句式:……,才能(会使、能够、可以、让……)……等表示能带来好处或危害的连词。
总结
议论文主体段并列式分论点拟写的五种方法
类——是什么
因——为什么
法——怎么做
谁——对象
果——会怎样
内涵阐释法
分析理由法
揭示结果法
探寻方法法
角色分解法
结语:
考场作文的结构模式始于此而不止于此,也就是说文章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够按照自己一个严谨的论证思维展开,让自己的论证严谨有力,思路清晰流畅,那就可以了。所以,上面所提供的结构模式并不是所有的作文模式,不要求所有同学都要按照这些结构模式来写。反而,我们鼓励有较好写作能力的同学能够放开去,在正确立意之下大胆写出富有个性而符合逻辑的文章。
但是,对于大部分依然备受考场作文折磨的考生来说,能够借鉴他人的写作思路来组织自己的写作是一条捷径。请同学们大胆利用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