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地位、组织活动原则和优越性
2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3提高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搜集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材料和图片,加深对我国对我国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2运用探究、讨论、多媒体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认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请的好制度,坚定热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
难点: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人民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许多政治制度的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多媒体)
设计意图:与一、二单元相呼应,导出课题。
板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推进新课
活动: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国家机关?导入新课。
1 . 问题提出:最低层面:学生探究直接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的问题。第四个层面学生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但问题不那么直接,需要有所改变或自己体会其含义。
板书 一、走进我国的国家机关
教师:权力机关— 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委
这些国家机关共同组成我国国家机构。这些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如何?其权力如何划分?这些内容反映了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知识过渡)
板书:二、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 政体含义
教师:
- 政体反映了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的政体与其国家性质是密不可分的。(知识过渡)
活动 讨论:二者是什么关系?(多媒体)
设疑探究: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板书 1、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政体含义
关系
教师:有什么样的国体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国体与之相适应。国体决定政体。政体要反映国体。(知识过渡)
活动: 思考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本质是什么?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哪个?
设计意图:突出本课知识与上一节课知识的联系。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教师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由此,决定我国采用的政体要体现我国的国家性质,体现人民当家作。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机关。因此,我国采用了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政体。(知识过渡)(多媒体)
板书 2、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教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新中国始创的一种政治制度,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利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其组织和活动时要遵循一个重的原则。(知识过渡)
活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其组织和活动时要遵循什么原则?(多媒体)
板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教师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时要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最重要的特点。
活动:看书思考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含义。如果只强调民主或集中某一方面,会有怎样的后果?(多媒体:了解民主与集中的表现及二者关系。理科班略)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看书得出。有理科班止参加会考对此知识无需加深和拓展。
教师: 民主和集中强调了两个不同的方面。只强调民主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出现混乱;只强调集中,会导致专制或独裁。因此,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民主和集中必须想结合。
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知识过渡)
板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原则的含义
表现
活动 第一方面表现在人大与人民的关系 人大怎样产生的 (多媒体)
从人大的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人民代表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人大代表的活动是国家权力机关工作的基础。进一步明确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大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从而让学生增强坚持人大制度的信心和决心,立志将来争当人大代表,参与国家管理。
材料探究: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
设疑特点:结合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进行设疑。问题具体化。弱化综合性。
设计意图:理科班的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得不全面,基础知识不清晰,这种设问方式比较直观,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能给学生带来自信。
最高层面是:学生针对问题收集事实证据。
第二个层面:学生自己确定什么可作为证据并进行收集。
第三个层面:学生在他人的指导下选择某些材料和数据。
第四个层面:材料和数据直接给出,学生进行分析。
最低层面: 材料、数据和分析方法都给了学习者。
3 .解释
最高层面是:学生从证据出发形成解释。
第二个层面:学生总结事实证据之后做出解释。
第三个层面:学生在得到指导的情况下收集证据形成解释。
第四个层面:使用证据形成解释的可能途径已知。
教师: 从人大产生过程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 。从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总结点题)
第二方面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表现在人大与国家其他机关的关系(知识过渡)
活动:材料探究(多媒体)
材料探究: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
设疑特点:结合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进行设疑。问题具体化。弱化综合性。
设计意图:理科班的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得不全面,基础知识不清晰,这种设问方式比较直观,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能给学生带来自信。
设疑特点:结合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进行设疑。问题具体化。弱化综合性
从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可见,各国家机关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工作。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总结点题)
设计: 其关系用箭头方式连接,减少语言叙述(图略)
设计意图:知识直观、醒目
第三方面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表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活动:材料探究(多媒体)
材料探究: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
教师:从材料可见中央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北京作为地方要服从中央的了领导,分工实施。这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总结点题)
(多媒体: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表现的归纳和概括)
活动:根据上述所学内容请同学们总结人们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地位。`
板书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地位
(多媒体:)
设计意图:材料探究,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
教师:在这里注意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将二者混淆
活动:探究书p60活动(理科班略)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人民代表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人大代表的活动是国家权力机关工作的基础。进一步明确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大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从而让学生增强坚持人大制度的信心和决心,立志将来争当人大代表,参与国家管理。
教师:二者既有区别有联系。区别: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体,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联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得以实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原因——(多媒体:理科班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始创的一种政治制度,从实施起显示了其优势。(知识过渡)
板书: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活动:结合上述所学,讨论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板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多媒体)
活动: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前两个问题的学习,探究讨论在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采用西方的证制度模式?(理科班略)
`设计意图:设疑探究,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
坚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我国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板书:3、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教师: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可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多媒体: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始创的一种政治制度,从实施起显示了其巨大优越性(知识过渡)
设疑探究,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
活动根据上述所讲的内容讨论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有哪些?
板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多媒体)
教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国体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从综上所述:(多媒体)我国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板书:3、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设疑探究,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坚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我国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活动:你知道那些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他们是由什么决定的?
教师:西方各国所采用的政治制度是由各自国家性质决定的,为资产阶级服务,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因此不能采用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了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由我国国体决定的,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升华:党和国家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我们提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保障。作为国家的主人,同学们现在应怎样作?学生 :努力学习。教师:同学们应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增强政治参与能力。为现在和将来当好国家主人做好积淀。设计意图
与本课的到入相照应。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感受国家主人的责任感。感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课堂练习(知识巩固)
作业:课堂练习册
`板书设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走进我国的国家机关
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政体含义
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含义
表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地位
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教学反思:
实际上,学生掌握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含义地位内容以及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制度并不难,难的是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及表现,尤其是国家机关及其关系。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对政治生活的关注不够,特别是学生难以通过自主学习把握我国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这个问题虽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我认为,应该把它作为重点、难点来突破。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多媒体的形式,采用直观性的材料,进行探究式教学。有利于突破这一难关。在二者关系环节的设计上,我大胆打破常规——通篇文字叙述——改为箭头连接。二者关系一目了然。坚持直观性。学生易于接受。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在加之是理科班,学生对本学科不够重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有许多比较基本的基础知识,学生记忆比较模糊。因此,在于教师的互动环节上,困难较大。虽然如此,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贯彻以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以亲切的语言、适度的点播、及时地捕捉有效信息等方法,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体现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师生互动。这一节课在此方面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教学对象是理科班学生,自己在教学前对学生的情况的预设不十分准确——担心互动环节学生不能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将什么是民主、什么是集中省略了。将互动环节: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前两个问题的学习,探究讨论在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采用西方的证制度模式(理科班略)变成三个细化的具体问题。对于突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不如通过互动,让学生自己生成此知识效果佳。
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还需不断地向其他教师学习,不断地总结。在学习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教学能力。
决现有的问题。
五、探究式教学流程的不同层面
1 . 问题提出
最高层面是:学生探究科学性问题。
第二个层面:学生自己提出一个问题。
第三个层面: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选择,据此提出新的问题。
第四个层面:学生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但问题不那么直接,需要有所改变或自己体会其含义。
最低层面:学生探究直接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的问题。
2 .证据
最高层面是:学生针对问题收集事实证据。
第二个层面:学生自己确定什么可作为证据并进行收集。
第三个层面:学生在他人的指导下选择某些材料和数据。
第四个层面:材料和数据直接给出,学生进行分析。
最低层面: 材料、数据和分析方法都给了学习者。
3 .解释
最高层面是:学生从证据出发形成解释。
第二个层面:学生总结事实证据之后做出解释。
第三个层面:学生在得到指导的情况下收集证据形成解释。
第四个层面:使用证据形成解释的可能途径已知。
最低层面: 证据已知。
4 .评价
最高层面是:学生使解释与科学知识相联系。
第二个层面:学生独立地考察其他事实来源,建立事实与已有解释之间的联系。
第三个层面:学生被引导到科学知识的领域和来源。
最低层面:可能的联系被给出。
5 .发表
最高层面是:学生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解释。
第二个层面:学生用合理的、合乎逻辑的论据表达自己的解释。
第三个层面:学生阐述自己解释的过程得到他人指导。
第四个层面: 学生阐述自己解释的过程得到广泛的指导。
最低层面: 表达的步骤和程序都被给出。
六、探究式教学的误区:
1 .将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相对立。长期以来,我们更多的是以讲授为主,教学内容是以一种定论的方式呈现的,教学的时候,老师做系统的、深入的讲解和分析,而相反,探究式教学告诉学生知识和认知策略,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讲授式教学是向学生强调知识的稳定性和系统性,探究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可变性。很多老师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割裂了两者在实践中的联系。
2 .每节课都采用探究式教学。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无论进行何种形式的探究,都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知识基础上。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而每次都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作为一个科学的教学,应该包括多种教学方式,只有灵活地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优势,有利于学生学习。所以说,我们强调探究式,并不否认适当的讲授。
3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一探到底。由于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脱离原有的认知基础,如果提出的目标过高的话,学生又不具备这样的探究能力的话,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我们应该注意这一问题,很多情况下,探究需要老师的指导。尤其是学生在探究的初级阶段,老师给予的指导更为重要。
4 .认为探究式教学重过程而轻结果。当然,过程很重要,它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作出解释、形成结论、交流总结,但是,如果没有结果的话,学生的探究只剩下过程而没有收获。这种观点会导致我们在教学目标上的缺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