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第一目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一、原始社会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时间 公元前200-300万年至一万年前 一万年前特点 采集天然食物和狩猎为生 使用打制石器 出现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人类实现定居 使用磨制石器2.生产力特点: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1)人们的劳动技能低下:能人的脑容量仅600毫升左右(2)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石器(3)劳动对象范围有限:石头、树木、果实、野兽等3.生产关系特点(1)所有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2)人与人的关系:共同劳动,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生产关系。(自然分工,男子打猎、女子采集、老人制作工具传授经验)(3)分配方式:平均分配劳动产品。4.社会制度:氏族制度(1)氏族的地位: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2)管理方式: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3)氏族议事会特点:①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②氏族长和军事首领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氏族长负责处理氏族日常内部事务,军事首领负责对外作战,没有任何特权。(4)氏族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一些亲近的氏族构成部落,有些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部落和部落联盟也有议事会,是全部落的民主集会。5.解体过程: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盛行——生产资料家庭私有——土地私有——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不平等——原始社会解体Q: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原始社会是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二、奴隶社会1.私有制(1)确立的标志:土地私有,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2)产生的根源: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3)产生的影响:贫富分化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2.奴隶社会的产生(1)阶级: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2)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3)奴隶来源:战俘、债务3.生产关系特点(1)所有制: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2)人与人的关系: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3)分配方式: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分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4.国家(1)产生: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2)含义: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注意:阶级和国家都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5.评价奴隶社会(1)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国家产生的象征)、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2)奴隶社会后期,随着奴隶和奴隶主矛盾加剧,奴隶的反抗和逃亡,奴隶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注意:一种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志,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目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一、封建社会1.产生(1)过程:新式生产工具出现——生产力提高奴隶反抗斗争增多——战争频繁、田地荒芜、城市萧条(2)生产力发展的表现:铁制工具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水利事业较大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2.封建社会的剥削(1)剥削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阶级凭着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的奴役。(2)剥削方式①主要方式:收取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②其他方式:高利贷、苛捐杂税、各种徭役等(3)政治压迫:君主专制、等级森严(封建社会的显著特征)(4)思想钳制:君权神授、封建迷信、封建道德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3.生产关系特点(1)所有制:地主占有绝大多数的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的土地。(2)分配方式: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的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3)人与人的关系:相比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4)进步性: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4.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1)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2)表现: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注意: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资本主义社会1.产生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手工业之间竞争加剧——条件较好的作坊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成为早期工业资本家,条件较差的作坊成为雇佣工人2.生产关系特点(1)所有制: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2)人与人的关系: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3)分配方式: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①剩余价值:指在剥削制度下,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剥削的秘密 具有隐蔽性)②劳动价值=劳动力价值(支付工人的工资)+剩余价值(资本家占有)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条件(1)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2)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须的大量货币当资本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2)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3)方式:新兴资产阶级和思想家们提出“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资产阶级革命。(4)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含义:通常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2)基本特征: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3)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4)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5)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6.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1)内容: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也称为社会化大生产,是指由许多人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许多工序相互衔接,许多企业相互配合。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生产社会化——生产力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生产关系生产资料 劳动者共同使用、共同占有 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过程 按社会需要管理调节 资本家管理产品交换 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求 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2)表现: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主要矛盾)。(3)性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4)地位: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5)结果: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Q:资产阶级采取了各种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会让资本主义避免灭亡的命运吗?资产阶级所采取的各种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练习1.考古学家在宁夏发现了30多座用石块垒砌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与散布在该遗址上的史前岩画。该原始聚落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宁夏地区原始社会石砌聚落遗址的空白。下列对该聚落社会生活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B )①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②人们可以用文字记载日常事务 ③有聚落成员把自己的私有物品分给其他成员 ④人与人之间具有平等互助的关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恩格斯指出:“先前的一切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在本质上是共同的生产……生产的这种共同性是在极狭小的范围内实现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上述论断反映出原始社会生产中平等互助的关系②上述论断说明家庭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③“共产制共同体”是由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的④“共同的生产”这一生产力状况适应了生产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西周时期,道路和修筑的渠道纵横交错,土地被分割成了一个个方块,形如“井”字,是为“井田”。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到西周时经过不断的发展而走向成熟。井田制所处的历史时期( )①当时社会农业生产没有剥削②当时社会金属工具已广泛使用③当时社会土地所有制性质为公有制④此时国家已经产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地位低下,处境悲惨。奴隶主阶级对广大奴隶的野蛮统治和残酷剥削是罗马奴隶制经济的本质特征。因此,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激烈的阶级斗争相伴随。公元前73年,意大利爆发了共和国后期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斯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材料说明( )①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②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 ③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 ④奴隶主为了维护各阶级的利益,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战乱使更多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他们不单立户口,而是依附于主家户籍世代相袭非自赎或主人赦免不得脱籍。但是,他们又都有自己的财产,并且不像奴隶那样可以被买卖,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上述材料反映了农民与奴隶的区别在于( )①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②相对于奴隶,农民可以获得大部分劳动成果 ③农民拥有大量土地,奴隶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 ④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奴隶则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反复。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最终会取代资本主义的原因是( )①随着生产社会化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②随着阶级斗争的激化,资产阶级会主动放弃统治地位③随着生产的无限扩大,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经济危机的弊端④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生产资料会逐步向工人阶级转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高工资高福利政策,工人生活状况有明显变化。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增长,劳动群众购买力有所提高,电视机、电冰箱、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基本上已经普及。工人居住条件有明显好转,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得到相应发展。下列对上述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使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更加隐蔽②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③可以缓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④带来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飞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列宁指出,生产社会化了,但是占有仍然是私人的。在形式上被承认的自由竞争的一般架子依然存在,而少数垄断者对其余居民的压迫却更加百倍地沉重、显著和令人难以忍受了。这说明( )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固有弊端③无产阶级利益与资产阶级利益有着根本对立④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答案:B 解析:②文字出现在奴隶社会,材料叙述的是原始社会,②错误。③原始社会聚落成员无私有物品,原始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③错误。2.答案:B 解析:②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②错误。④“共同的生产”属于生产关系不是生产力,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3.答案:C 解析:①西周时期属于奴隶制社会,处于剥削社会,所以当时社会农业生产存在剥削,①错误。③材料中明确提到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所以“土地所有制性质为公有制”错误,③错误。4.答案:B 解析:②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错误。④奴隶主作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只需要维护统治阶级自身的利益,不需要维护各阶级的利益,④错误。5.答案:B 解析:②地主占有农民大部分成果,农民只能留下一小部分,②错误。③农民只能拥有少量土地,③错误。6.答案:B 解析:②资本主义不会主动放弃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会采取措施缓和阶级斗争,②错误。④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由资本家占有,不会向工人阶级转移,④错误。7.答案:B 解析:②④福利的提高,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只是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因此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也不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②④错误。8.答案:A 解析:②④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难以调和,不涉及经济危机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④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